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中国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淑娟分享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地区打杀掳掠,威胁着汉族的统治。

羯族人石勒,原是一个奴隶,后来投奔到前赵刘渊手下任大将。他的势力不断壮大,后来灭掉前赵,建立了后赵,占领了中国北方很多土地,成为少数民族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有一次,在宴请文臣武将的聚会上,石勒乘着酒兴,问大臣徐光:“你看我的功德可与历史上哪位帝王相比呀?”

徐光趁机恭维他说:“陛下的功德超过汉高祖刘邦,至于他以后的帝王,没有一个可比的啊!”

石勒笑笑说:“人哪有不知自己的,你也太夸奖我了。若是遇到汉高祖,我自认不如他厉害,也一定臣服于他,并与他的大将韩信、彭越一样,一心为他效力;若是遇到光武帝刘秀,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比高低,到那时还不知鹿死谁手,政权到底落在谁的手里呢!”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才高八斗的成语故事

【解释】: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张僧繇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最为神奇的,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奇怪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

许多人对此不解,问他道:“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上眼睛呢?是否点眼睛很难?”

张僧繇郑重地回答说:“点睛很容易,但一点上,龙就会破壁乘云飞去。”

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纷纷要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张僧繇一再解释,点了要飞去,但大家执意要他点睛。于是他提起笔来点睛。

他刚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奇迹就出现了,雷电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墙壁破裂。大家定睛看去,两条刚点上眼睛的白龙,已经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两条未曾点睛的白龙,还是留在墙壁上。大家这才信服。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枕戈待旦(刘琨)

[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语出]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正音] 戈;不能读作“ɡě”。 [辨形] 枕;不能写作“忱”或“沈”;待;不能写作“侍”。

[反义] 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例句] 这支英雄舰队;~;日夜守卫在东海前哨。

[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莫须有(秦桧)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中国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精选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集锦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2020汇总

历史故事的成语2020最新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上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_带历史的成语

    下一篇:高二语文考试反思

    5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