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

燕纯分享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 土地庙 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 老兵 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河中石兽 》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夯实基础

  字词过关

  1.重点字

  圮(pǐ)募(mù)金棹(zhào)小舟?木柿(fèi)?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臆(yì)断欤(yù)

  2.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6)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7)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二)作者简介

  纪昀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 编者 编加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 河北省 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 乾隆 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 四库全书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 中国文化 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 》分为经、史、子、集。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二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课时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进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三、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 (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 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四、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 文意

  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2)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显得疯癫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3)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 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究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三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近作者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欤(yù)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阅读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相去复几许)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4、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5、通假字 “颠” 同“癫”,疯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学范文相关文章:

1.初一语文课文《河中石兽》教材视频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3.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全文

4.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全文

5.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翻译

6.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7.《河中石兽》读后感范文5篇

8.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翻译

9.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复习题

    41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