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巧绵2分享

  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

  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以上数例都是打破常规,巧妙运用出奇制胜谋略的典型。读后感所以兵家在战场上面对强敌屡攻不克时,不妨改变一下思路,或许奇策也就产生了。第二次世家大战末期,美军和日军在一个太平洋上的岛屿展开争夺战。由于日军在岛上修建了大片大片的地堡群,这些地堡异常坚固,互相火力配置巧妙,使美军进攻受阻,美军指挥官一筹莫展。

  一位参谋献计道:假若能封锁住日本人地堡的通道,我们就成功了。

  第二天,美军停止了毫无效果的炮火攻击,出动了许多由坦克改装成的推土机,推着事先搅拌好的快速凝结水泥奔向日军地堡群。

  地堡里的日本人还没醒悟过来,就被堵住了所有通道,没过多久就全部窒息而死了。

  出奇制胜作为一种竞争谋略,在现代商战中也常被运用。

  日本有家体育用品公司,也曾采取这类违反常规之术,他们起用外行搞产品设计,原因是外行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反而更有可能想出独创性强的新点子。

  果然,一位足球教练,不可不扣的外行,为公司设计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鞋子,散步鞋。

  这种鞋一投放市场便大受消费者欢迎,甚至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散步风潮。

  二、古今联想

  “出奇制胜”战略是孙子竞争思想的主体,所谓出奇制胜,意指在进攻行动上强调突然性。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称:“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可见,出奇制胜乃孙子谋略的重要特色,是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现代商战中,出奇制胜谋略表现为企业的差别化战略。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到之处。

  这些独到之处有许多表现方式,如品牌形象、技术特点、顾客服务以及商业网络等等。

  出奇制胜战略的“奇”,便是指这一“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这一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企业赢得较高的利润。

  三、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讲的是如何在“伐兵”这一环节上取胜于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出奇制胜。

  确实,很有道理,出奇制胜,独到性,差异化有时候确实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认为,使用这一谋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尝试:

  第一种,背水一战,不干公司就得死,干了,公司还有可能存活下去。

  第二种,公司的资本非常充裕,公司有资本去尝试,去做那个差异化的尝试,然后得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为我认为这招“出奇制胜”的思考以及产生的逻辑,他对创始团队的经历、阅历都有非常大的考验,他甚至可能需要你博览群书,需要你行天下之路,需要你做天下之事等等,当然我只是我的一种判断,我认为是这样的。

  总之,这一招一出,要么敌死,要么我亡。

  孙子兵法读后感2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四):不战而胜,告诉我们“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军行篇”的第一部分,先胜而战。

  一、兵法解析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就是: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具备了必胜的条件然后才与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胜兵先胜,败兵先战”乃兵家重要的作战准则。“先胜”就是已经“先为不可胜”,有准备,有把握,已胜券在握;“先败”则必处于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企图侥幸取胜而孤注一掷。

  历代兵家都很重视“先胜后战”这一谋略。《尉缭子》云:“兵贵先胜于此,则胜于彼;非胜于此,则弗胜于彼矣。”

  意思是说:

  作战中最应重视的是,自己一方先需具备必胜条件,然后才能获胜,如果自己一方不具备获胜条件,那就胜不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是要创造制胜的条件,其次是要把握胜利的时机。

  有了制胜条件而又能及时把握它,才是正确运用了孙子的谋略。

  古往今来的兵站,无论是以弱击强,还是以强击弱,首先要做到“先胜”,只有“先胜”,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谓先胜,既要有正确的谋略战术,周密而切合实际的作战计划,不打无把握之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红军赢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就是“先胜后战”的典型一例。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蒋介石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兵分八路由南向北,企图一举全歼红军。

  当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装备低劣。面对强敌,毛泽东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红军后退,撤至根据地中部隐蔽待机。

  这是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9000余人向龙岗进犯,由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法,制造了国民党部队的孤军深入。毛泽东当机立断,集中红军主力将其包围,将敌全歼,活捉了国民党前敌总指挥。

  总指挥部队被歼,使敌闻风丧胆,纷纷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又歼敌半个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说明:弱军战胜强军,首先要创造制胜的条件,谋略运筹得当,制胜有方。“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不仅能应用于指导战场上短兵相接的较量,也可运用于商场上的竞争。现代商战是一种有备而来的智力角逐。商场上的先胜包括哪些内容呢?依据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等经营的基本过程来看,先期的市场调查、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宣传、销售等,都属于“先胜”包括的内容。

  一般来说,在商场竞争中,谁的产品质量好,谁的市场选得准,谁就创造了“先胜”的条件,从而在竞争中领先对手。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饮料市场已呈饱和状态。

  饮料经营者都急于把已有的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用心去思考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而日本山多利公司的决策者在分析了市场后,得出结论:只要开发出有质量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

  这一论证使该公司找到了“先胜”条件,于是在众多公司纷纷收兵、准备减产或改产之时,山多利抓住战机,改进本公司的饮料质量,采用精美的包装,从而使其饮料在日本饮料市场上一枝独秀。

  在1972年至1990年,日本饮料滞销期中,保持年均增长率被两位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当然,科学研究也能运用“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有一次对他的研究生谈起他的成功之道。

  他说:“你们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赶上或超过前人,一定要弄清在前人的工作中,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得。看准了这一点,钻研下去,一定会有所突破。”

  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有一回,他在听一位同仁的演讲时,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埋头研究起来。

  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窨中的孤子,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窨。这显然是一个漏洞和缺陷。

  他看准了这个方向,研究了几个月,找到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处理三维窨(yin)的某些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

  李政道的这一研究方法,运用的是“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他先是熟悉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寻觅前人研究的弱点,并以此为契机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一旦攻克了弱点,也就获得了成功。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你从对某个领域的不了解,一下子走到该领域的前沿。

  总之,“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无论是军事家、企业家还是科学家,只要巧妙运用,没有不胜之理。

  二、古今联想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意思是说: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要可以修明政治,严守法令制度,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修道保法”的思想,对于领导者来讲,极为重要。

  所谓修道,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法律,它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是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所谓保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法制。

  “修道保法”是领导者“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三、读后感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准备、把握!

  在古人看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战;放在我们现在针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不做无准备之事,不谈无把握之话。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我们创业者来说,虽说要“狠”、“稳”、“准”,但是在这同时,我们还需要心里有一杆秤,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这杆秤都要测算出这件事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有必要的话,搞定他,我们有多大的把握。

  孙子兵法读后感3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速战速决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一部分,全面预算,告诉我们“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思想。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二部分,速战速决。

  一、兵法解析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久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在《作战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对战争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作战篇》开篇,孙子以十万之师为例,首先严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矣。”

  而军队一旦出动之后,如长期在敌国作战,吞并坚城之下,就会使军队疲惫而锐气受挫:“久则钝兵挫锐。”又会使国家财政困难,费用不足:“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军队锐气受到挫伤,财务枯竭,军力耗尽,诸侯就回趁火打劫,此时就是有足智多谋之士,也无法挽救危局了:“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由此,孙子得出结论:在用兵作战中,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却没见过求巧而求久拖的,战争旷日持久而利于国家的事,是闻所未闻的。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生,不宜旷日持久。

  俄国著名军事家苏沃洛夫把军队快速机动和闪电冲击比喻成战争的灵魂:“一分钟决定战斗格局,一小时决定战争胜负,一天决定帝国的命运。”

  拿破仑充满激情地对士兵说:“前进吧,奔驰吧!不要忘记,六天就创造了世界。”

  孙子的“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理论之所以被古今中外兵家推崇,是由于速战速决能发现和捕捉战机,能主动冲击,达成进攻的突然性;能先发制人,占据战场的主动。

  因此,快速用兵也就成了兵家克敌制胜的法宝,因快速用兵而取胜的战力也数不胜数。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围攻阏(yan)与。赵惠文王以赵奢为将率军救援。

  赵奢受命后制造了种.种假象。先是率五万大军在离开都城邯郸的三十里路程后安营扎寨,驻步不前,一连逗留了28天。

  秦派间谍前去赵营打探消息,被捉后,赵奢置宴待如上宾,并礼送出营,使秦误以为赵奢怯战,不会尽力救赵。

  等秦军间谍走后,赵奢下令开拔,一昼夜内赶到阏(yan)与,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使秦军猝不及防,从而一举解救了阏(yan)与之围。

  相反,因持久用兵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战国中期,秦王打算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准备任命白起将军。白起说:“邯郸城坚不易攻下,况且还有可能有诸侯来救援,那些诸侯国长期以来怨恨我们秦国。现在我们虽然攻破长平,但是军士死伤过半,国力衰弱,如果在远离崤山黄河之天险去强攻邯郸,那么,赵军在内迎战,诸侯国[]在外救援,打败秦军是必然的。所以,秦国决不能出兵。”对于白起这一番劝告,秦王不听,强令出兵。于是,白起不肯出任将军,秦王只好改命他人为将,率兵出征。

  结果秦军围攻邯郸城九个月而未攻下。楚和魏见秦国内衰弱,有机可乘,出兵数十万,在邯郸城外大败秦军。

  这一仗,印证了孙子的判断:“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之,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兵贵胜,不贵久”的谋略,在军事上就是用兵要抢时间,争速度,速战速决。这一谋略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经营与竞争活动。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胜利;在市场上时间就是效益。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都会不遗余力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谁先研发成功,先把他投放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占据市场,夺得主动。

  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赢得了空间,赢得了胜利。

  “兵贵胜”速战速决谋略的指导原则,可以作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

  在经营决策阶段,情报获得要快而准;

  在生产管理阶段,资金投入要快而有效,新产品投产要快;

  在市场竞争阶段,产品投入市场要快。

  速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二、古今联想

  “兵贵胜,不贵久。”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意思是说:

  用兵作战最贵速度,不宜久拖。

  孙子之所以主张“兵贵胜,不贵久”,是因为战争活动激烈复杂,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也往往稍纵即逝。

  所以,大凡善用兵者,都深知“先发制人贵速,主动攻击贵速,捕捉战机贵速”,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电不及瞬目之势迅速取胜。

  在商战中“兵贵胜,不贵久”谋略的具体体现便是快速取胜策略。

  现在商品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动向不易掌握。这是市场淘汰作用的重要成因。

  深临这样的环境,应变能力也就成为当今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只有跟得上这种变化,并采取相应策略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读后感

  你准备好成功了吗?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的改变都在你的熟睡中,所以你准备好战斗了吗?

  上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全面预算”的重要性,我认为,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比如:准备,总结反馈)都是在为快执行做准备。

  之前有人说,重在准备,执行相比较是轻松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执行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执行过程中的一点点出入,都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执行过程中的一丝丝延误,都可能会延误切入的最佳时机。

  速战速决很重要,它主要考研的是领导者的应变技巧,遇事不慌,随机应变,你能做到吗?

  孙子兵法读后感4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一部分,上下齐心,告诉我们“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二部分,解析制胜手段。

  一、兵法解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輼(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胜敌,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非常较早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工程,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这就是攻城的危害。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战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以计谋胜敌的法则。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胜的四种手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并对这四种手段进行了比较,认为伐谋最佳,伐交差之,伐兵又差之,而攻城是不得已的。他认为应首先争取以“伐谋”“伐交”取胜,以达到全胜的目的。

  所谓“伐谋”是指兵不血刃,用谋略制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伐交”指通过外交谋略制胜于敌,分化敌国同盟,扩大自己盟国,迫使敌人孤立无援而最终屈服。

  还记得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吗?

  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秦晋两国军队围攻,危在旦夕。经过商榷,郑文公最终决定让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来到秦军营中。

  “晋秦已经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我们的灭亡对秦有好处,那郑国倒也死心了”,面对霸气十足的秦穆公,烛之武开门见山地分析道:

  “可是秦与郑并不接壤,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那是很为难的,最终只会增加晋国土地。晋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的削弱。如果留着郑国,照应秦国往来的使者,对秦有利无害。而晋是一个贪婪的国家,灭掉郑之后,他必然西向扩张,会损害秦国的利益。”

  烛之武这一番分析,最终打动了秦穆公,他答应郑国的请求,立即撤兵,并和郑签订盟约,还留下杞子等将军,带领2000秦军,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悄悄撤退,使晋文公非常气恼,无奈孤掌难鸣,只好偃旗息鼓,撤军回国。

  “伐谋”“伐交”谋略使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化险为夷。“伐谋”“伐交”,兵不血刃,不进战场如此,商场竞争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商战中为了取得优势,高明的企业家往往以计谋和结交盟友的方式,使竞争对手陷入困境,从而确保自己的市场和企业利益。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面临着国内外电脑电子行业的巨大挑战,为了摆脱困境,公司总裁用买下股权的方式与几家具有竞争力的电子设备公司接下联盟。1982年以2.5亿美元买下美国英特尔公司12%的股权;1993年又以2028亿美元收购另一家著名的电讯设备企业罗姆公司15%的股权。

  商用公司这样做,是为了利用英特尔和罗姆的优势,帮助他维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的霸主地位,用收购的方式使竞争对手成为盟友,使其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二、古今联想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意思是说:

  百战百胜,还不算高命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上是高命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产品品质、品类、价格、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外,还要注意伐交。

  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外交手段,展开外交攻势,才能在竞争中领先。企业的外交活动,离不开谈判。

  谈判是经营者最重要的技巧,也是最常被忽视的技巧。

  谈判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谈判是以某种商品(或技术与设备)买卖及其交易条件洽谈协商,以致达成交易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竞争的技巧与艺术,通过谈判达到对立统一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谈判者,应该心智机敏,而且具有无限的耐性;能巧言掩饰,但不欺诈行骗;能取信于民,而不轻信他人;能谦恭节制,但又刚毅果断。

  使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彼此需求的满足,是企业谈判技巧的最高境界。

  三、读后感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方式很多,看你如何去选择简单的那条。

  读完这篇文章又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感慨。

  这个世界已不是原来的世界,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纯情的社会,什么都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利益,敌人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朋友,为了利益,朋友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世事难料!

  语言是一门艺术啊,交流是一门学问,一个好的外交官足以抵挡几个军队,这就是语言的威力。

  至于谋略,外交这些手段,我认为是优先准备的,优先考虑的,优先选择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5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谋攻篇:不战而胜!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三部分,知彼知己,告诉我们“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四部分,不战而胜。

  一、兵法解析

  军、旅、卒、伍是古代军队的编制,12500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0人为伍。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

  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制胜韬略,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其中最好的。

  孙子透彻地阐发了全胜战略的思想内容。他一气说出五个“全”字,并用五个“破”字作为反衬,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主张对敌要尽量做到不战而战,这样才能全其国,全其军,全其旅,全其卒,全其伍,才能不战而胜。

  为什么百战百胜却不是善之善者呢?因为孙子所追求的不是那种付出惨重代价的苦涩的胜利之果,而是要获得既迫使敌人屈服又使自己丝毫不损的“全胜”。

  孙子认为,即使一方百战百胜,也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得千里运粮,这样日费千金,何况战场上双方拼杀,“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如果“伐谋”“伐交”,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敌人降服,这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了。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从实行条件看,它是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这种实力不单指军事,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诸多方面。诚如张预所言:“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人从风而靡,则为大善。”

  其二,从运用的手段看,主要采用“伐谋”“伐交”。或以谋略瓦解敌军,或以外交手段分化敌国同盟,从而不虞而胜。

  其三,从运用范围看,“不战而屈人之兵”既可以是一种大战略,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战术,大至敌国、敌军,小至敌卒,都可以兵不血刃使之屈服。

  最后,从目的看,它是以最小的牺牲达到最佳的战争目的,这就是孙子所言“善之善者”的精艺所在。

  孙子“不战而胜”的谋略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在商业经营中,为了争夺市场,也要运用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即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拼的方式,以免两败俱伤,而是采用谋攻的方式,灵活使用各种巧妙的策略,迫使竞争对手屈服而取胜,战后日本商品占领美国市场即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市场容纳了全球消费量的六分之一,谁都想打入这一市场,可竞争十分激烈。日本在战后初期,自知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强大,便采用外围战术,先把产品打入亚洲市场,然后是亚非拉各国市场,并没有进军美国而不顾血本。

  到了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变得日益壮大,它开始向美国市场进军,但它采用的也是全胜战略。

  如日本松下公司70年代末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一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并没有盈利多少。

  80年代初,为了提高美国松下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总经理山下俊彦改变方针,让美国松下子公司与美国国际通用公司(IBM)结成业务联系,共同制造小型计算机,其实是利用IBM公司的先进技术,为其承包生产任务。

  这一决策使日本松下子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使松下公司的其它产品也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大受顾客欢迎。

  不战而胜这一兵法准则使山下俊彦轻松地在商战中获胜。

  二、古今联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是说: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用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取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这一谋略实质上体现了战争中兵家的本能和目的,即在打击和消灭敌人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这一谋略在兵站中被称为低消耗战略,被兵家们广泛采用。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低消耗战略表现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即指企业在某一竞争领域中,始终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而取得行业领先的地位。与兵站中低消耗战略相类似,商战中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高于诸竞争对手的对抗中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

  三、读后感

  不战而胜,选择最佳的取胜方式,运用谋略、技巧迅速取胜,这才是上上策。

  作为创业阶段的创业者来说,不要总想着竞争,不要总想着干掉对手,在竞争的过程中,自己公司多多少少也会经历一些损失,为什么不去选择合作共赢呢?与竞争者站在一条战线上思考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业游戏都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总想着干掉对手,那你是干不掉的,唯有与对手合作,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眼界才会不一样。

  就像我之前跟某互联网公司高管聊天,他说,我们的定位不是传统某类公司!这是一个道理!

相关文章:

1.《孙子兵法》读后感心得作文10篇

2.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3.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800字6篇

4.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400字5篇

5.孙子兵法读后感2000字

6.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5篇

7.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5篇

    32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