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
《两汉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 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 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 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资源利用 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 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
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 (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 (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初一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