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10篇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故事非常励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居里夫人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的文章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1
70年前的一个初冬,中国核物理学奠基人施士元先生在法国巴黎大学成为居里夫人的学生。居里夫人是镭研究所的所长,她一再试图使施士元明白,他所从事的,是一项有趣的但又性命攸关的工作。
施士元做实验时,她经常站在旁边,反复地提醒他必须注意的事项: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否则手指会被灼伤;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自己的身体,要屏住呼吸,以防把放射性气体吸入体内。有一个法国青年,身体强壮,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但因为没注意安全事项,吸进了相当剂量的氡气,患了急性肺炎,经多方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这在巴黎科学界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一阵子法国青年无人敢到镭研究所工作了。
施士元的实验课题正是那位法国青年未完成的。施士元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是个游泳好手,屏气并做好防护工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镭研究所的四年中,由于不断得到居里夫人的指导,他的身体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那时候,要想在法国《科学院院报》、《物理年鉴》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是很不容易的,首先须经国家科学院院士推荐。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与推荐下,施士元的研究文章分别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
1932—1933年,施士元出色地完成了锕C元素的核谱测定工作。当时这项实验只有居里夫人的研究所能完成,而施士元是第一个完成这项实验的人。
1933年,施士元获得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的第二天,居里夫人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朴素的酒会。居里夫人用她的微笑扯起了这个中国年轻人归航的风帆。也许是归心似箭,也许是太年轻的缘故,当时兴奋之极的施士元竟没有留意居里夫人眼中的湿润和脸上的一丝淡淡的伤感。
时隔一年,居里夫人去世。施士元未曾料想,巴黎一别,竟成永诀。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2
从古至今,在科学领域上有许多名人,但我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
我之所以崇拜她,是因为她拥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她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有类的工业废渣,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曾经停放尸体的破棚子。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中的矿渣,她的双手上留下了溶液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她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在破木棚中发出了略带蓝色的荧光。这点美丽的蓝色荧光是用一位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呀!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了一项奖金、十六枚奖章、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包括两次诺贝尔奖。他本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她视名利如粪土。她把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
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视名利如粪土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3
居里夫人,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这里所讲的是居里夫人尊师的故事。
那是1923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已经建成,居里夫人应邀前去参加开幕典札。19日,在大礼堂里,祖国以最高的礼节、最大的热情,隆重欢迎他们引以为豪的女儿。到会的有共和国总统,著名的科学家,众多的记者,成千上万的献花者,以及居里夫人的亲属,那可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摄影机“嚓嚓”地响个不停,鲜花一束束地飞向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就在开幕典礼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拿起一束鲜花,挤出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快步走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面前。喧哗的礼堂顿时安静下来,人们都愕然了。原来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居里夫人中学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老人家已八十高龄了,满头白发。居里夫人深情地吻了她的双颊,又献上了芳香四溢的鲜花,然后亲自推着轮椅来到主席台,毗邻而坐。刹时间,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人也泪流满面,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老师仍那么尊敬,那么爱戴,怎能不使老人感动得流泪呢?
居里夫人尊师的小故事已经讲完了。朋友,你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点启迪呢?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4
居里夫人在工作上勇于探索,忘我献身,在生活上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在名利面前,她视名利如粪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出镭,整天在烟熏火燎的破棚子里工作,在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在终日的研制中,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居里夫人是一个爱美的人,可为了实验,竟剪掉了自己留的长头发。
在生活中,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在她们不足周岁的时候,她就对她们进行智力体操训练,后来又教她们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在居里夫人和丈夫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论娜和丈夫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于195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107个,却全不在意。居里夫人把奖章给女儿玩,还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在我眼里,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5
一位美丽的女性穿越百年的风尘,从科学的圣殿中向我们走来,她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美貌,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成就了闪烁着理性之光的居里夫人,也使我们懂得精神的美丽远胜于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妩媚。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着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着。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瘦弱的居里夫人每次要把20千克沥青矿渣,放进一个大锅里进行提炼。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整天都围着大锅转,闻着沥青有毒的气味,把它们煮沸、倒出、结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看了她的故事后,我感到惭愧万分,我往往知难而退,不敢面对挫折。我时常半途而废,做事有我眼中的居里夫人也是淡泊名利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用全部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10项奖金、16种奖章都给了别人。她把奖金都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把自己的奖章都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当玩具。爱因斯坦有句话就是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的精神,铸造了她不平凡的人生,是令我钦佩的。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6
《居里夫人的故事》是作者为青少年朋友们所撰写的一部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以客观、生动的笔调讲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长、执着于科学精神、自强不息的一生。作者希望这本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能给青少年朋友们带来阅读的欢愉与振奋。希望青少年朋友们由衷地喜欢上这位精彩绝伦的夫人。从而萌生自己一生的伟大志向,并且矢志不移。同时,作者也告诉青少年朋友们:其实,诺贝尔奖离你们并不遥远! 《居里夫人的故事》荣获英国卡内基文学奖。
《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主人公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她认为:“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在这样一位庄严、勇敢、高雅、和平的伟大女性面前,时间的游走显示了它的无力,岁月的长河始终无法将这个名字从人类的纪念册中抹去。她如一朵铿锵玫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谢,而始终在天地间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名叫玛丽亚,原籍波兰。她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和丈夫居里一起,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丈夫去世以后,她强忍悲痛,继续对镭和其他多种放射性元素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由于她在放射性现象方面成就显著。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7
1935年11月23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对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所出了这样的评价:“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这位令她尊敬的女性正是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我们大家熟知的,被誉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不仅自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其指导下,也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样的成就在世界科学史上都空前绝后,但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这位“镭”的发明者本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她终生拒绝财富,放弃了专利,将镭的发明专利无私奉献给了全人类,一生都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并以她的无私感动了所有的人!“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这句她自己说的话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到居里夫人的故居瞻仰,是我这次来华沙的一大心愿。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8
居里夫人以她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不仅感动了科学巨匠,而且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1986年,当李远哲博士获得贝尔化学奖时,他吐露出了引导他走上科学之路的正是他小时候所读的《居里夫人传》。主人公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2007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学为庆祝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百岁寿辰暨文集首发式上,这位作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物理学博士,老人家写下了如下感言:“我习惯于泰然处世,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老人的长者风范与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我想这与老人年轻时所受到的居里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居里夫人出生的年代,她的祖国波兰还处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的统治之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虽然离乡去远,但是她却心牵故园,一直思念着自己的祖国。1898年,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将她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也就是波兰的意思。1934年7月6日,居里夫人下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哥哥和姐姐向墓穴中洒下了从她的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9
在柏克勒尔对于铀的放射性质进行了开创先河的观察和研究以后,跟着便发现铀的射线也像X射线,能使空气和其他气体产生导电性,而钍的化合物也经人发现有着类似的性质,1896年起,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进行了系统的发现,在各种元素与其化合物以及天然物中寻找这种效应。
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大家的物理教授,母亲是钢琴家。玛丽亚具有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的灵巧,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91年,她到巴黎求学。学业完成后,她原本打算回到正在遭受着沙皇铁蹄践踏的祖国,去为祖国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也为父母尽一个女儿的孝心。
但是,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先生的相识、相恋和成为终身伴侣,彻底改变了她原来的计划,她只好侨居法国,并于1897年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柏克勒尔现象,引起了居里夫妇的浓厚兴趣,射线放出来的力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放射的性质又是什么呢?居里夫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她广为搜罗并研究了各种铀盐矿石,她被铀盐矿石神奇的射线所吸引,她把特别的爱奉献给了这种特别的矿石。
接受过严格而又系统的高等化学教育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证明铀是唯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猜想,一定还会有别的元素也具有同样的力量,只不过人们目前还不知道罢了。
居里夫人的故事篇10
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1891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玛丽生活极其简单,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