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的方法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题充满生机。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专家与心理学家都提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和需要;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学课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调子唱得很高,公开课、观摩课演得很有水平,而在这些课的背后――平时的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师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与老师不一致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紧张,怕老师者大有人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自我表现欲是一种学生内部的、主动的、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心理学研究,儿童最喜欢表现自己,假如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失去了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课堂上学生往往状如木鸡,不进行积极的思维也不进行积极的发言,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学生的先天素质当然有些影响,但关键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停顿了就根本谈不上自主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上课时,很注意学生自我表现欲的激发。激发自我表现欲,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勇气,对于自我表现勇气很差的,教师应多拿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一次二次,多次下来他们的勇气就会明显地增强起来。学生即使错了,也不加以指责,而应加以鼓励,有的还可这样地评价“还有一些自己的道理”,“还没完全想好吧。”反之,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就会扼杀,思维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发展,语文素质当然不会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学习语文活动效率,以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里特征。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知识和动口、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的结合,构成尽可能广泛迁移的稳定心理机能。因此,课堂上我围绕以上因素实施教学。重点体现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首先,我精心设计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能兼顾后进生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子,获得虽不同而实有效的结果,对于动口、我着重于朗读和回答问题。朗读让学生掌握要求规范,在展示自己的思维内容时要说:“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说是:“我认为××同学的说法……”这些语句,以体现自我思维过程。动手大部分指课堂练习,(其中有课堂笔记,小实验,画课文等)我保证每堂课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笔头练习,当然设计的练习必须围绕目标,不能随心所欲,练习的安排也要合理。
三、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
实施自主教学,最关键的是要面向全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教师要把一切的活动落实到学的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各种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发表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课堂中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网状传递,开展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开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让信息交流面达到100%,其中,简单的问题让中下生回答或采用讨论,辨论的方法,这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第一堂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下一堂还得讨论,让学生得以充分全面的发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正有力地挑战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分析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在一部分课上,教师每节课都将学生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团团围坐在一块,也不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坐在课桌外侧的学生扭起脖子看黑板的字是否舒服,也不能有效地关注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状态,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只要让学生讨论起来,也能给领导与听课的教师一个满意的交待了。好像新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几位课程专家满意似的。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时,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再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我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
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的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是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狂妄自大的口气,是作者对日本人的讽刺。我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
学生根据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前面认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国人能力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我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情理引发学生说,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痛骂他们,有的说我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说不定也会随大流拍掌欢呼,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了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还麻木啊。我又说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