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1.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2)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2.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师可巧借“我们去植树”“货币兑换”“了解自己”等与现代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其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本无定法,以得法为贵。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使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看一看它的形状,想一想其相对面的关系。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来总结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该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可应用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导学案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巩固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学习的想象力。对于有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一定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一定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这种成果自然对错交织。教师不可盲目评价,不可对的表扬、错的批评,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
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探究学习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虽有些杂乱无章、有对有错,却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要将规律性的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改善指导探究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假设”可以是学生对结论的初步估计,方案是否可行,对结论的估计是否正确,都有待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验证。教师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筛选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或者猜想,再进行探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考的问题往往由教材或教师呈现出来,这不可取,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不管怎样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意探究、能够探究。
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探究,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协作者、促进者,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这种进程中,学生还可能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新的发现,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他们能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也学到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生活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的一切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只有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我们的学习才会有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生喜欢用平常接触到的事物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是引起兴趣的重要方法。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从生活入手列举古希腊的帕提侬庙的高:宽=0.618,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画家设计出人体身材最优美的腿长:身高=0.618:1;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是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最悦耳;自然科学家还发现: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诸如此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运用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数学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良好的课前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情感,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教师采用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刚收到一封某个数学基金会的来信,谁能在这块三角形的下脚料上画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免费三日神州游。要想一举成功,请看课本。这样一来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老师的教学任务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课变得轻松简单,学到的知识能牢记于心,更有兴趣去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数学成绩还是数学思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充分备课,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形象的理解;组织数学竞赛,利用小学生对比赛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提高;设置情景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实现创新型思维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一门课都需要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题海战术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充足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少的练习,却收获最牢固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老师的一项新任务。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没有差别的题目让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一道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种方法,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巨大的提升。 。
三、创新教学传授方式
针对小学教学方式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和深意。创新自我教学方式,改变一味教授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探索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做到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减少对学生教材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自身扎实的数学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的公式等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获得好成绩。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