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10天该怎么做最好
高考仅剩最后10天了,只要利用好剩余时间,同学们的成绩绝对可以更上一层楼,甚至有可能实现逆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最后10天该怎么做最好,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最后十天考生怎么逆袭
1.回顾错题,总结经验
身为一个高三生不管是套卷还是专题,你做的应该都不少了,成套的试卷和习题堆积如山,这时候你最缺少的不是题而是对自己所存在问题的剖析和总结。
你可以这样做,有错题本的拿出错题本,没有错题本的请你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把各科近三个月的考试卷子按顺序整理出来并用订书器定好。然后,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制作一个高考宝典
找一个空白的本子,按学科把各次考试的非知识性失分和考试注意事项总结到一起,可以是常见的低错,自己做题时的一些坏习惯,或是考前应该注意的要点和考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然后在首页提前写上高考需要准备的东西,各科考试时间,把这个本子和你的准考证身份证放在一起,它就是你的高考宝典,高考前一两天或考试间隔期间要重点翻看。
第二,回顾错题
这里告诉你各科应该如何操作。
首先,各科都应该回归基础,根据你自己的水平决定放弃一些难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基础题和中档题上。
实话告诉你们,600以下的同学你们和别人家的孩子的差距绝对不在那些偏难怪上,而是基础题和中档题,比起难度高考考察更多的是你的仔细和认真。
按学科来说,语文和英语的错题大多数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你在晨读的时间进行集中的背诵,这些错题往往都是你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多背一个文学常识,一个成语,一个单词,一个语法,就可能给你提高5-10分。
数学的错题要在白天拿出成块的时间来进行回顾,这里的回顾绝对不是让你再看一遍,而是重做一遍,说实话,看错题看答案对于谁来说难度都不大,但是你做一遍试试,好多不会的题你还是不会,而这些地方恰巧就是你的问题所在。
文综和语文英语差不多重点在记忆,理综和数学差不多重点在重做,这里不再赘述。
2.重做高考,保持题感
最后这几天别忘了你是干嘛的,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做过一遍你所在地区近5年的高考题的话,你都这样了我也不想说啥刺激你的话了,你自己进小黑屋反思一下吧……
做过一遍的同学,你们也别高兴,最后这10天你还要根据自己的对高考的熟悉程度再做1-3遍。
你要记住,高考题,每年都有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一定是在延续往年出题思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你每做一次高考题都是在和命题人直接对话,甚至你们俩可以商量一下今年出什么题呀之类的。
这里重点说一下语文的高考题,说到语文大家都会说:最后这几天你就别研究语文了;语文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学科,你就别浪费时间了;最后语文提分几乎是不可能。
对,他们说的对,但这说的只是主观题,最后这几天在选择题上我们还大有可为!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语文成绩会有很大的波动,如果选择题你刚好顺手,多蒙对了两三道,你的成绩就可能从110多变成120多。
既然平时可以,高考为什么不行呢?
说你做题顺手的意思是这道题的思路和你的做题思路刚刚好差不多,所以你能做对它。而高考题的出题思路大部分又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最后十天,高考语文的选择你确定不再做做了?
我去年在这个时候把近五年高考的语文选择题做了三遍,最后高考选择题一个也没错。
我可以,你为什么不行?那么该怎么做呢?
这里我们只说全国卷。以论述类文本的夺命九分为例,你需要拿出45-50分钟来把近五年一卷的这15道高考题都放在一起集中的做一遍,对比他们题型和思路之间的差异,看看这些题的设错点都在什么地方,把他们总结下来放一起。第二天用这种方法做国二,第三天做国三,国三的题做完之后,你应该就会有感觉了,不信你就试试,你会发现考的很多点基本上差不多。
3.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到了这个时候,以前的事就不要再想了,也许你上次考试考的很好,也许你上次考试发挥失常考的很差,但不管怎样,那代表都是过去的你,不是现在,更不代表着未来。
现在你的着眼点不应该在于你过去怎样,而是你这些天应该怎样做。不要总盯着不会的题发愁,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缺点患得患失,多想想自己的长处,考前多做一些简单的小题,多给自己一些信心,这是很重要的。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考试的发挥,但是过于紧张则会堵塞你的思维。
高考最后十天给考生的建议
理一理 头脑清醒进考场
理什么,如何理?
整理知识体系、框架。10天的时间,我们无法做系统全面的复习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各个科目的知识体系做一次最后的整理。
梳理知识框架,就是要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头脑清楚地走进考场。如果平时就有整理知识体系习惯的同学,这个时候只需要看一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或者框架结构、笔记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没有整理,很多复习资料上都有类似的框架结构图,也可以找来认真看一看。此外,复习一下教材的目录也是很好的,看着目录(最好是高考的考试大纲上的目录),脑子里边把所有的知识都过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记住了、熟悉了。
梳理各科考试题型。把握其题型特点、解题要求与答题思路,保证在复习考试中,能够判断所做题目所属的`题型,根据要求进行解答。
对于各类题型解题的主要规范梳理一下;大致总结自己在近阶段的练习与考试中,容易出错或者失分的知识点和题型,有意识、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和练习。
看一看 查缺补漏提成绩
具体看什么?
有错题本的,看看错题本。错题是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错题本是用来理清解题思路的。把自己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认真地看一遍。
如果没有错题本,就看看自己以往的练习和考卷中的错题,特别是感觉把握不大的那部分。要注意,这时候一些偏题难题就不要去理它了。
错题之外,需要看一看典型的例题。这些题型比较普遍,高考考类似题型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没有考,也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复习,来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和重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高考题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它的绝大部分题型不可能是新的。只要复习好了典型例题和错题,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去思考就知道怎么做了,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来做难题和检查。
另外,再看看重点知识点中自己还不够熟练的部分。印象比较模糊的地方,查找有可能考的盲点。看看老师最后提醒的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及相关题型。
练一练 保证熟练稳发挥
最后10天,练习还是要坚持的。每天做多少题?做哪些题?
这要因各自的不同情况而定。总之是不要陷于练习之中,每天各科都要做20-30分钟的习题,主观题和解答题都进行练习,并且做到以高考的心态认真做好每一题。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答题,做到做过的要会做,会做的题就做对并且得满分。
不会做的题不要轻易放弃,继续通过解题增强信心、查找存在的问题、保持思维的敏捷性,保证自己在考场上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
还可以进行补偿性训练,就是针对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再做几题类似的题目,争取做一题会一题。
考一考 遇到问题不惊慌
在这10天中,各校都会进行一次热身考试,或者称之为模拟考试。同学们要认真对待这次考试,进行一次全方位的高考模拟:模拟高考的形式,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如何处理等等。如按照铃声要求进场、阅卷、答题、交卷,细心审题,规范答题。
设想在考试中如何对待难题和易题,试着做到遇到难题不慌张。遇到容易题特别是自己曾经做过的题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
考试期间出现突发情况的应对,做到考试过后不去对答案,不议论,不因上一科考试成绩的不满意影响到后面的考试,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调一调 正常平静得高分
适当调整,使得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身体状态,保持作息、饮食的正常状态。
有人提出要调整生物钟,晚上早点睡,中午多睡一会等等。一般来说,考前无论是学习、生活、饮食、作息等等,都不宜做太大的改变,否则要花很长时间来适应,反而不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比如,考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保证身体,但也不能吃得太好,热量太多过分油腻会造成肠胃的不适,在考场上难以安静下来。
晚上不宜睡得太迟,不能熬夜;也不要睡得太早,否则睡不着,导致烦躁焦虑。基本保持平时的各种习惯,就像平时参加各种考试一样,平静平和。平时像考时,考时如平时,高考的正常发挥,就是最好的状态,就是高水平。
当然,还要准备好各种学习考试用品,高考期间保证不迟到;根据气候情况增减衣服,不贪凉,防止感冒,注意饮食卫生等等。
高考如何赢在最后十天
语文
复习要关注时事评论
识记类题目、基础知识要强化。像默写题、文化常识题等,利用最后一段时间突击复习,效果比较明显。建议考生利用早读、晚读时间强化基础知识,尤其要关注以往默写练习时爱写错的字。
阅读类题目要注重梳理。建议考生梳理以往的试卷,看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面犯错误,梳理考点。比如在诗歌鉴赏题中,会涉及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表达技巧、作品情感等考点。复习时要把所有考点各个击破,找准自己的薄弱之处加强训练。
写作类题目要关注热点。考生可以多看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的社论,就热点事件、话题做出自己的思考。把这些思考积累下来,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数学
总结出一份“错题报告”
此时的数学复习需要“回头练”。考生们可将前期做过的数学综合套题拿三五套出来,认真梳理其中频繁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和重要考点,然后形成一份总结性的“错题报告”,再根据这份“报告”进行合理的复习安排。
高考前几天,考生们可再进行知识点梳理,比如数学中常见的7个答题模块,以及知识原理、框架、题型归类、解答方式和数学思维等。
在这段时间的复习中,建议考生保持两三天一套新题的做题量,防止“手生”。考前最后一天,考生可做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再加一道立体几何题,练一下计算。
英语
坚持每天完成分项练习
确保中低档题不失分。要反复复习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词汇、句法结构、语法要点,熟练掌握考纲中规定的3500多个单词及相关的词组和对应的合成、转化、派生词等。要加强写作必备常用句式的背诵和应用,全面梳理应用文的写作思路,固化段落精彩句式,巧用高级词汇和语法、修辞手法、有效的连词、名人名言或谚语。
坚持每天定时完成定量分项练习,如语法、完形填空或阅读。建议时间:听力18分钟,英语知识运用25分钟,阅读理解35分钟,写作35分钟,最后留5分钟涂答题卡及检查。
挖掘阅读、完形填空得分潜质。考生如果完形填空题做完后还是似懂非懂,那就说明对文章的把握还有问题,就要复读全文、验证答案。高考英语阅读在题型设计上,细节、归纳(主旨)题、推理题和词义题的格局几乎没有被撼动过。阅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阅读技巧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运用,而不仅仅是阅读内容的掌握。
物理
“冲刺”要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回归基础。高考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教材。最后冲刺阶段要系统梳理一遍非重点知识,特别是选修3—3(分子动理论、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选修3—4(振动和波、光学、电磁波、相对论)、选修3—5(波粒二象性、原子和原子核)等系统性不强、遗忘率较高的知识。考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及教材中涉及的科技应用,以及需要记背的物理学史、物理方法,均不要有遗漏。
回归错题。要针对试卷中错题进行反思,查找自己的思维缺陷和解题方法的不足,进行修复。
适当练笔,“保温”提能。可以选择近期各地好的调研试卷练笔,每周2—3套为宜,最好按高考的要求进行训练,在训练中特别要重视思维逻辑的规范训练、解题书写的规范训练。比如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要物理方程而不是要数学公式;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
化学
临考复习注意“四忌”
化学临考复习首先要回归课本,然后要注意“四忌”。
一忌手忙脚乱。临考前,考生们可能会心慌意乱,总感觉自己备考不足。这时,千万别慌,要沉下心把近3年高考试卷和最近3次大型模拟考试试卷拿出来,将错题按照题型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制定复习计划。
二忌泛泛读书。要牢记最近几年高考热点知识,关注社会、科技、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化学知识,把课本上的重点实验及操作方法、方程式看一下,回顾错题本。
三忌盲目地大量做题。现在大量做题并不能使成绩大幅提高,反而会挤占知识点的复习总结时间。而且,临近高考时出版的一些资料编写得比较粗糙,有错题或者错误答案,会干扰考生。
四忌只看课本不做题。不做题会造成“手生”,最后一段时间要保证三五天1套化学试卷的做题量。
生物
精选“练手”的试卷
在备考的紧要关头,建议考生在通读教材、错题集以外,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回看高考得分率低的试题。得分率低的试题实际上是往届考生曾经犯过的错,是命题者防守设置较好的题。考生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得分率低的原因,寻找破题方法。
二是慎选慎做试卷。建议考生多选用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练手”。训练过程中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自己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的差异,这部分差异便是自己的`思维偏差,需要及时纠正;二是关注自己的答题是否规范,如答案的完整性、逻辑性、书写规范等。
政治
复习学会在大脑中“翻书”
建构知识、梳理体系。考生要学会在大脑中“翻书”,学会横向梳理和纵向延伸,把教材从前往后想一遍,有哪些单元、知识点等;以一些关键词为原点,进行发散性思考。
整合热点、突出重点。高考政治从来不回避热点,考生应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比如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与分享经济、精准扶贫、健康中国、工匠精神等。对热点要有思考、有整合,将关键术语与政治原理结合,思考考试会涉及哪些命题。
归纳技巧,注重规范。考生在此前大量做题的基础上要总结思路和技巧,翻看错题、旧题,升华解题思路,训练逻辑层次,归纳同一类型题目的答题范式,思考同一背景材料会有哪些设问角度。
限时限量,选做真题。最后阶段也不能放松做题,以避免手感生疏。做题时间最好与高考同步,比如做文科综合试卷最好在下午,保证2—3天一个做题周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训练如何分配时间、提高解题技巧。
历史
复习忌死记硬背
最后阶段的历史复习,在基础知识方面,考生首先要加深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要整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归纳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要整理历史基础主干知识,重理解记忆,忌死记硬背;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纵横联系。
在答题规范方面,考生要训练自己做到书写到位、格式到位、层次到位、语言到位,在答案中体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精准化、主干化、整洁化的要求,点多、面宽、话短,文字简洁、语言精练,体现用历史学科术语表述历史问题的素养。
地理
知识主线要心中有数
地理学科最后阶段的复习,要重视梳理。对于三大块地理知识的各条主线,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自然地理方面有3条主线:自然地理要素、运动的过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文地理方面有4条主线:人文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如城市、人口、交通、工业、农业等)、区位分析、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位比较、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方面有4条主线:定位、特征、对现象成因的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