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竹的诗句
竹子不光运用于纺织产业、工艺品行业,还具有药用价值,具有去火清凉、镇咳祛痰的效果。竹象征君子之道,与梅花、松被称为“岁寒三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含有竹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含有竹的诗句【篇1】
1、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
2、风策策,度庭竹。——孙道绚《滴滴金·梅》
3、问华胄,名淇澳。——陆容《满江红·咏竹》
4、寻苗裔,湘江曲。——陆容《满江红·咏竹》
5、修竹畔,疏帘里。——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6、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7、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9、薄袖欺寒脩竹暮。——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10、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黄滔《题友人山居》
11、空掩袖,倚寒竹。——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12、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13、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刘道著《湘江秋晓》
14、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5、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6、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7、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8、绣襦不整鬓鬟欹。——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19、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20、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含有竹的诗句【篇2】
1、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2、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
5、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7、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佚名《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
8、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9、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陆游《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10、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1、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12、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13、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14、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李世民《元日》
15、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16、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17、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18、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9、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20、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1、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篱菊熙寒丛,竹枝不改茂。——范泰《九月九日诗》
22、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23、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24、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含有竹的诗句【篇3】
1、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5、看苍苔、白石易黄昏,愁无数。——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6、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7、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鹿虔扆《女冠子·凤楼琪树》
8、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吴文英《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
9、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黄滔《题友人山居》
10、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11、功名不早着,竹帛将何宣。——李白《长歌行》
12、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13、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
14、冷淡还如西草,凄迷番作江东树。——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15、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16、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17、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李邴《汉宫春·梅》
18、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9、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