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
专家称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怎么解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家称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欢迎大家分享收藏!
专家称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
“闭着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
近日,网红博主兼考研名师一番报考志愿的话语,惹起了网络上有关新闻学的争议。原话是,“别报新闻好吗?我就这么跟你说,拿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边,你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别报新闻好吧?如果我是家长的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这番话说得明显比较随意,也带有强烈的“网红”味儿。但在引发争议后,重庆大学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还认真对此进行了回应,称“千万别被网红忽悠”,认为“新闻专业能文能武,毕业进可创业、进互联网大厂,退可考公务员,到国企”。
这一来一往,表面看,二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莫衷一是。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围绕同一个辩题进行论辩,也未就该问题进行充分应答,从而让人误以为新闻真的无用。
眼下,高考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学招生季,考生们都面临着报考专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新闻是不是一个应该回避的专业,倒也颇具探讨价值。
专业选择标准应多元
众所周知,每年6月高考后,如何填报专业就成为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网络教育博主流量收割时节。在此过程中,很多网络博主都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也总会有一些大V,隐藏公司老板的身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自说自话,收割流量,甚至误导家长。
实际上,选择大学专业的标准除了就业率、收入等功利性指标外,还应该考虑孩子的兴趣、性格特征、对专业的熟悉程度等。毕竟人生漫漫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根据就业、收入等外部因素,就盲目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更坑了孩子。
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因676分选了考古专业,被一些网友冷嘲热讽,“到时候就业就哭了,分分钟钟教你做人!”但是,钟芳蓉自己却说,“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在校期间,2021年,钟芳蓉还参加了“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用扎实的知识向大家讲解了贾湖遗址的文明和故事。
事实证明,她喜欢,她努力,她也能贡献。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意见,千万不能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更不能一味把某些“网红”话语当成金科玉律。
一些网络发言看似有理,实则过于偏激,也不符合事实。比如,“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依据何在?这里“好”的标准是什么?难道有学生想上新闻学,也就因此掐灭心心念念的希望,委屈自己读一个别人认为的“好”专业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明摆着的。“把他打晕,报个别的”,这种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情况的断言,毫无来由,甚至已经夸张成为一种恐吓,自然也非忠告。
人人都该学一学新闻
其实,了解中国新闻史的人对这种“新闻无用论”也不会恐慌。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就曾兴起过一波“新闻无用论”,甚至是“新闻无学论”。
彼时,随着学科发展,人们突然发现,传播学学理性强,有理论深度,不但有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创新扩散、满足与使用等理论,还有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相较而言,新闻学就显得“不像个专业”。
但是,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又逐渐改变了这种看法。因为,新闻学不但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得周围环境的新闻,而且也知道了那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当然,到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的赋权下,人人有了麦克风,人人都变成了没有采访权“记者”,人们又开始觉得发布信息的门槛并不高,“自己也会”,从而产生了轻视新闻学的倾向。
事实上,新闻学是人人都应掌握的一门“必修课”,轻视新闻学专业则难免一种傲睨自若的自大心理。比如,在万众传播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我们普通人每天通过社交媒体接收的信息是严格的消息吗?我们需要考虑信息来源吗?
又比如,那些在网络上夸夸其谈的人们有过采访求证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的信息是如何获得的?他们又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的?
如果我们听从了这些没有来由的话语,不但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也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实际利益。解答这些问题,恰恰就需要用到专业的新闻知识,而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更需要新闻学的培育。
学新闻真的没有出路吗?
又到了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了。没出意外,该选哪个专业、某个专业好不好,又成为热搜话题。这一次,最先被拿出来的是新闻学。
话题的发展脉络大致这样的:活跃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某考研名师”,在一次直播中,回应考生家长提问时表示:“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这一番言论,当然是具备热搜潜质的。学过新闻学或传播学的,自然也懂。
很惭愧,我就是学新闻的。这个话题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十几年前。彼时,青春年少的我,在高考志愿的六个平行志愿的第一栏里,都写下了新闻学或传播学这一类的专业。没有太多别的考虑,纯粹是因为对这个行业有着迷恋般的理想,最后也如愿录取在了新闻学专业,毕业后也进入媒体从事新闻工作至今。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后悔。
考研老师给出了一个数据: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他说,“新闻传播曾经是很好的专业,因为那个时候媒体兴盛,电台、报纸、电视台,还有网站的编辑记者,现在呢?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我的同学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进入媒体工作。
但是,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成为前提的是,如何成为专业的、合格的、于社会有益的自媒体,自媒体在信息场和舆论场应该恪守怎样的边界、发挥怎样的作用,不正是新技术、新场景、新平台下,新闻学应该传递给学子的学识吗?
在这个传播技术非常发达、媒介渠道异常丰富、社交媒体深入大众的时代,新闻学广义上的就业市场,其实不是缩小了,而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主要问题其实不在于专业不行,而是教得行不行、学得行不行。
我的同行里,同样有着不少来自中文、历史、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从业者,甚至还有学化学物理的理科生。那么,是否可以说,因为有这些“外来从业者”,就认定新闻行业容易就业?显然,逻辑不是这样讲的。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没能直接从事媒体工作,也并不代表他们学的知识就无用武之地。
文科不同于理科,学科之间没有那么明确的边界,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在文科的很多专业里并没有这么明显。学文学、广告的可以从事新闻工作,学新闻的也可以搞文学、做广告营销,主要看个人爱好和能力。
考研老师在回复争议时,有句话说得确实很能打动人:“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经济问题当然是选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但经济和梦想,并不天然撕裂。
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吗?
有的人说那上中专、大专、甚至不上学去兼职不也能找到工作吗?是,是能找到,但上过大学的人的平均工作环境和付出收益比值是远超过前者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理解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