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遇与成功的5篇励志文章
永远不要去区分谁是你应该研究的,谁是你可以信赖的。永远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而应该研究每一个人,包括朋友和你所爱的人。你必须学会永远走迂回的路线去获取权力,要掩盖你的精明或狡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文章篇一:
微机会,做大事
文/章睿齐
现代社会真成了微世界: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幸福……还有一种“微”却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微机会和小成功。
阿诚,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后来省道拓宽,家里的田地被征用了,他不得已到镇上的纺织厂打工,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阿诚没有技术,没有文化,没有长远眼光,也不可能遇上什么大机会。他以为这辈子不过如此。
此时,纺织厂里急需一种中间钻洞的铁片,原先供应铁片的是一位五金店老板,他觉得利润太薄,不愿做了。车间主任非常着急,问阿诚:“你想不想赚点外快?如果你能制作这样的铁片,每个两分钱,一晚上可以赚二三十元。”车间主任还说,车间里有一台旧钻机,让人修一修,算是借给他了。
碍于情面,阿诚把这活儿接下来了。夫妻俩连轴转地干,这样一个月下来,能赚上1000多元——这是辛苦钱。没人认为在家钻铁片是一个大机会,阿诚也从没这样想过。
过了一年多,纺织厂设备更新,不需要这种铁片了。阿诚准备归还旧钻机,但车间主任说钻机送他了,还申请了1000元,作为他为工厂救急的奖励。钻机就闲置在阿诚家。
一次,阿诚到一家空调厂找一位旧相识。在办公室里,他听到两个人讨论一个铁质拉伸件的钻孔加工。他干过一年多的钻孔业务,这样的讨论把他吸引住了。他拿起桌上一个拉伸件,看了看上面的几个孔,准确地报出了口径。
那两个人一愣,问:“看来你也是行家,做五金的吗?”
人总有一点虚荣心,阿诚撒了一个小谎:“我家里有个小五金工厂。这种钻孔不是很复杂,我肯定可以钻出来。”两人笑了,说:“我们给你材料,你明天就制作一些样品送过来。如果通得过,我们可以委托你加工。”阿诚十分偶然地得到了一批空调厂拉伸件钻孔业务,每月又可以赚1000多元了。
他也没觉得这是一个大机会,但后来发生的故事就精彩了。阿诚经常往空调厂送货,一来二去,认识了厂里不少人。后来空调厂与大厂合资,厂里的人帮他争取到了三分之一的钻孔业务,继而又争取到其他三个小五金简单加工业务。他先是购置了三台钻机、两台机床,后来接的单子太大,他买下了村里一块闲置地,真的办起了五金厂。
无独有偶。有个年轻人,没文凭,来到北京,当了一名送奶工。之后,他凭着努力,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送奶公司。由于他诚实守信,服务优质,几年打拼后,公司发展出20万个家庭订户。
一天,他与一位做广告的朋友聊天时想到,现有的订户,不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网络吗?这张网只用于送奶实在太浪费。他又成立了广告传播公司,传播人员几乎全由送奶工兼任。
初战告捷,他决定兼营更多业务,便与一些商场合作,进行电子商务配送,还创办了广告杂志。由于形成了良性循环,订奶客户也很快发展到30万户,员工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2800多人,资产由2000元猛增到1.5亿元。
这位已成亿万富翁的年轻人,名叫吴作仁,他的公司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社区贡献大奖,他本人也荣获“北京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
很多人认为一个成功者肯定与别人有不一样的经历,事实上,成功的样貌其实非常平实:它可以由一个又一个的微机会串联而成,如微不足道的一份工作、一份外快,甚至一句闲话,都能成为机会,可以叫微机会吧。但,微机会,有时也能做大事。
编辑手记
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时,机会就已经从身旁悄悄滑过;当我们在纠结不知去哪里时,机遇已经在踟蹰间偷偷溜走。是的,每一个奇迹的发生,都是从点点星光般的微机会开始的。当我们用心去体悟现在的工作,就会发现,是太多的小机会让我们成长、成熟,继而收获一份意外的成功。所谓的“赶上了”,就在于对微机会的把握和驾驭——在有心人眼中,微机会成大事绝不是一句空话。
励志文章篇二: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一、自我培养: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用一张白纸,画出一个个圆圈,填上自己的想成为的身份(任何身份),然后在圈圈旁边画横线,在旁边写上实现这些东西要做些什么,并且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东西。如:
作家:第一本书的计划——20岁(10月3日)之前送自己的礼物(倒推法)——9月1号完稿联系出版社——8月5日润色文字——7月15日前基本构架完成——……大学毕业前5本书——……
健康丽人:运动的习惯——棒球、网球、羽毛、乒乓;——养身的习惯——不吃垃圾食品;——其他好的习惯——早晨起来一杯水、早睡早起……
语言达人:日语——两年;德语;希腊语……
注意一定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计,因为爱自己所以悉心地教育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自己的守护者,为自己设计人生。 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上别人的擂台,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全世界都陪你玩。
加上自己最近的经验:我一直提倡自我培养的理念。这样的理念让我的生活非常精彩,我在任何一个群体中绝对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在每一段时间里,修炼一项或者两项你想获得的知识,并且安排出固定的时间。
例如我的主特长是法律,围绕在这个主特长身边的是我最近想要了解的西方美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我每天早上或者睡前起来都会安排时间看一会儿这方面的书,我的生活娱乐也会围绕着这一领域——我会与朋友一起去参加各种画展。
过了一年,这个就会成为你的副特长,你会比身边的人对艺术的灵敏度高许多,如果你还想加深,就修炼两年,三年绝对可以让你成为内行,而且以后你不必刻意修炼,会自觉汲取。
利用这种方法,我已经将文学和书法成为我自动运行的副专长。不过书法是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注意,不要盲目强迫自己,一定要自己真的爱,当你享受到自我教育、爱护自我的乐趣,你会更加热爱。
你要不断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在两年三年内(例如大学期间)每天集中大量时间看书的人,后面会遇到瓶颈——周围已经没有朋友能够与你在同一平台对话。那么我们就要从更加宽广的平台汲取信息——例如网络。所以绝对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流,让知识共享。
二、遇事做事
回到开始的问题,怎么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要用一辈子去解答的问题。太多太多人给出了他们的建议,李开复说“从心所欲”,Steven Jobs 说 “follow your heart”。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是信管专业的,但是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经济学,现在时常会怀疑相比信管是不是更加喜欢经济学。事实是,这样的思考往往会浪费我很多的精力,而且思维深度一直没有进展。
直到看了 CNN 上 Wal Newport 的文章:Why follow your passion is bad advice? 之后,我自觉对于“从心所欲”这一问题,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从心所欲”确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建议。Really a bad advice!
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承认,相比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我们更习惯于思考“什么更有利”。同时,我们不擅长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和付出。让我们去寻找自己喜欢什么,就像让没有学会走路的人去思考跑步到底是什么感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是思考不出自己喜欢什么的。因此,过多的思考这个问题,反而会让自己患得患失,不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那怎么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呢?
1、做好手头的工作。
比如我现在在学习怎么开发程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喜欢的,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喜欢人文的东西(我看了不少的人文书籍《哲学史什么》《The Pursuit of Perfect》《Willpower》《思考,快与慢》《苏菲的世界》)。但是我无法判断,当我学经济学学深入之后自己会不会喜欢,无法判断,当我学CS深入之后会不会喜欢。我的策略是,好好学计算机知识,待到深入以后才能判断自己喜欢不喜欢。另外,当你有了一技之长之后,这会是一个point,能让你接触更大的世界,这是有利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2、我们可能存在认识上的盲区。
我们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是先天的,而且是很少的。但是,我的猜测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当你把一件事情当成事业来做,你会发现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情会变得很深厚。积极心理学(幸福课《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谈到找理想伴侣的时候,就更多的谈到理想伴侣是用来培养的,而不是“找”回来的。
那么如果你想破脑袋也想不清自己喜欢什么,当下要做的是做好手头上的工作。
三、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哈佛首任女校长 Drew G. Faust 在08年致本科毕业生演讲时说得非常好。
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先去尝试你最想做的东西,不用考虑太多。竭尽全力去试。如果真的不可为之的话,再回到你只能去做的东西,这时候也能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来,不再疑惑。
如何面对不想做却必须做的事情?
励志文章篇三:
此地距理想只有二百米
(一)
最近,老板找到我,让我给我们系的新生做个介绍。我问到要谈些什么。老板轻描淡写地回复说可以介绍下我们专业情况,再不就讲讲你自己的经历,理想什么的。想起当时,我也还是一个新生坐在台下,当时台上的学长绘声绘色讲述他叱咤风云的校园生涯,又给台下的新生们描绘出一张张激荡的人生蓝图,俨然人生赢家模样。而对照一番,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往,发现自己完全拿不出像样的人生理想和经历。
(二)
初次上大学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乘火车北上,先到北京,然后转车去天津的学校报到。刚到北京,由于是初次来北京,而且离下一趟车的发车时间还远,就打算先去天安门看看。话说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我心中丝毫都没有落寞,相反心中倒有一种初次出远门的自由酣畅快感。于是满怀着独立的豪情,我拖着行李昂首阔步地走在北京街头。
在火车站外,我很顺利找到地铁的入口,因为是初次乘坐地铁,我仔细地查看了地铁运行图(还好好像那时北京地铁只有两条线),并且拿出随身小本,煞有介事地记下了路线,中转站和终点的站名,车次的首末发车时间,然后到售票台很礼貌地向售票阿姨买了一张2号线到建国门的票。然后拿着还是小条式的纸质小票检票进站,上车,下车,顺利出站,然后到找到售票处,同样也很有礼貌地请售票阿姨给我一张一号线到天安门的票,然后检票,进站,上车,下车,出站。非常顺利地抵达天安门令我心情愉快又有些小满足,在满意地参观完天安门后,又回到地铁站,和来时一样,买票,然后进站,乘车到中转站,出站,买票,再进站。只是这次,我发现刚才进来的入口,和我乘坐一号线的路口是有一个走廊相连着的,而且没有人检查,还有不少人来回走动。这让我心里一直犯嘀咕:这样坐一号线的人不就可以逃票到去乘二号线了啊。之后很久才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多余的担心,明白了换乘地铁和换乘公交车不同之处。
大学,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离开家,离开书本,网络,电视和道听途说,开始凭借自己的感官接触这个小镇之外的世界。还没有踏入大学校门的我,理想倒是又高又大:想着要争气,出人头地,要名列前茅,要出国深造,要载誉而归,总之那些之前看过的各种杂志报纸上报道那些励志故事,我都幻想过自己是那个主人公。只是那时的我,都还不会坐地铁。
(三)
后来,大学入学时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大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纷呈,荡气回肠,日子很快就平淡了。大学毕业后我没能出人头地,也没能远泊海外,只是来到上海的一所不靠谱大学读不靠谱专业的不靠谱研究生。
北京的第一天,我认识到自己对城市了解的有多贫乏,而初到上海的日子,就领教了这座金融中心的气质。初到上海,在火车站边的一家店买了几个煎包子打算作为中饭(现在知道那个叫生煎),收银员居然收我十多几块钱,我大吃一惊,不就几个包子至于这么贵吗?随口对收银员问道:“你们的包子难道是半斤一个吗?”直到今日,还能清晰地记得服务员复杂又怪异的眼神。同样的错误,在当天晚上又犯了一次。晚上收拾完宿舍后,和新室友们在学校附近吃饭,口袋里只揣了几十块钱的我,回宿舍的路上提出请两个室友吃个西瓜,在水果店挑完西瓜之后,我惊讶地看着电子称上难以置信的数字,下巴都快掉了。至今还记得,那年,2010,CPI环比上涨了好几点,但我们家小镇上西瓜单价是5毛一斤,天津是8毛一斤,那个水果店的西瓜是2块5一斤,大吃一斤。上海的物价真的很高,每个月的开销比大学时几乎翻了一倍多,以至于研一的那年每周我做四天的家教兼职。
那时网上有一句话叫做,哥虽然穷,但哥有理想。有道理,当时我就是那么穷,穷到只能谈理想。当时的理想是希望能好好做我的课题,能够拿到奖学金,希望能出几篇牛逼的论文,用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未来。那几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起早贪黑,努力奋斗。最后终于拿到的奖学金和专业排名第一,也有了几篇不错的论文。不过理想实现后,生活并没有起到太多变化,和其他同学一道在为毕业找工作忙碌,最后突然发现原来那些自己以为的牛逼的事,在别人看来并非是那么重要,那些千辛万苦完成的学术论文在面试官的眼中和一同学用一周时间拼凑花钱发表在不知名的小刊物的论文并没太大区别,多数时间或许他们甚至都不会看。而同学中的大多数,发现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过是销售或者是质控,和自己所学并没太大关系。
(四)
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攻博。和初上大学和初上研究生时见识的现实相比,这一次我经历了更加惨烈的现实。选择继续攻博了之后,第一次去女友家拜访。我知道女友的父母并不认可我,女友是杭州人,父母希望她找一个本地人,至少也要在杭州买了房,而且我知道也有亲友上门说了不错的对象。因此,我倍感危机重重,不过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他们。在女友家吃饭的时候,女友的父母喊来舅舅姑姑等一杆的亲戚,我则瞬间陷入了满满的敌意之中,一人努力招架。从未来的打算,到你是否为对方考虑,到你现在考虑的太少,再到打算你多久买房,直到问句听着越来越像判断句。我努力给出解决方案,讲理讲节,得体地讲述我现在暂时安不了家的状况,我未来的打算,我对女友的诚心。因为对女友我自认为倾尽了全力,也没有让女友家人落下一句不好,除了我比较穷这他们明白,我清楚,但他们没有当面捅破玻璃纸。从女友家出来后,第一次在女友面前流泪,不是因为受了委屈,而是因为这种快要失去前的无力感真让人害怕。之后不久,当时的感觉应验了。
那天和室友坐在宿舍阳台上喝了个大醉。我指着外面对宿舍室友说:松江大学城这块地方真的是特别适合树立世界观,你看离学校的周围都是别墅区,我们在这里谈论理想,而200米外却是赤裸裸的现实。那些关于理想的诗,我到现在才读懂,我有一所房子,管它朝不朝大海,有没有花开。
(五)
回顾了这么多酸甜苦辣的过去,好像都算不上什么正能量。我凝视备讲稿的开头,划去了一开始写下的那句:此地距现实只有二百米。改为“此地距离理想只有二百米”。关于理想,有些人的理想伟大,有些人的理想渺小。有些理想会天道酬勤,但总也会有些理想拼尽全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更还有一些理想,你自己觉得很牛逼,而当你实现的那天突然发现,实现了这个理想后世界还是稀松平常,也没能给你带来幸福。当然一定有一些理想,可以带给你成功。关于理想,我现在的理想在200米开外,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上海安生立命,安一个小家。这个理想很俗气,但同时也很实在,谁说理想一定要彩云之上。200米,我的理想很近又很远,我不知道自己的这个理想会不会实现,何时实现,但是关于理想我所懂的就是,给我留下满满美好的回忆,是那些自己为之努力,奋斗过的理想。而那些自己最终留有悔恨,后悔遗憾的理想,并不是没有实现的理想,而是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奋斗过的理想。至于那些理想是否已经得到实现,你会发现在事情过去之后不会再重要了。
(六)
我们总和生活谈论理想,但生活总教导我们以现实。
励志文章篇四:
厚脸皮才是真强大
文/咪蒙
李小姐是我新认识的妞,土黑圆,长得跟芙蓉姐姐似的,自以为风情万种。哪个男人她都敢追,哪个大咖她都敢去搭讪,花痴加二,时常闹出笑话来。在朋友圈,她就是丑角儿,如同陈汉典在《康熙来了》的待遇,取笑和羞辱她,是大家固定的娱乐项目。
据说,每次朋友聚会,她都是绝对的焦点,即使她不在,80%的话题也是谈论她,因为她实在太奇葩,永远能提供新鲜的谈资。比如她一会儿又闪婚了,一会儿又去大学演讲了,一会儿又跟某名流夫人成闺蜜了……
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秒能干出什么。
你更不知道,在大家拿她当笑话的时候,她到底是自动屏蔽了这些负面消息,还是把这些当作善意的嫉妒了。不管大家对她有多毒舌,她永远都能活在自己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中,口头禅常常是“长得像我这样,穿什么都好看”“只有我甩男人,没有男人甩我”“客户非要砸钱给我,我也没办法啊”……
你以为她是吹牛吧,人家还真的很牛。她以前在报社当时政记者,后来辞职开了个咨询公司,去年才第三年,业务量就已经做到1300多万,27岁的小姑娘,凭什么啊?
她说,今年准备做到3000万,大家听了这数字虽然都笑得不行,但内心都知道,她多半能做到。
她让我想起一师姐。
师姐五官标致、身材粗壮。身高158厘米,体重132斤,还特爱穿透明紧身小上衣加蕾丝超短裙,感觉胳膊和大腿随时都能把衣料给撑破,看得人毛骨悚然的。
她的自我评价是:“我的长相啊,集中了林青霞和张曼玉的优点,所以我从小就是校花,追我的人太多了,我都不敢打扮得太妩媚,怕更多男人爱上我。”
师姐啊,你没穿情趣内衣出门,我们全球女性感谢你啊。
那时候,我们都在背后笑她该吃药了。
事实证明,该吃药的是我们。
师姐读研的时候,非要跟导师去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导师是特温柔敦厚的老先生,不好意思拒绝,就带她去了。然后,师姐搞定了一个台大的教授,教授给师姐发了邀请函,邀请她去台大访问一年。
师姐去了台湾,认识了一个法国的教授,直接去法国一所大学访问了一年。
我们以为师姐要成功上位,成为法国教授的正牌夫人了。
人家跟一个瑞士小帅哥谈起了恋爱,在Q群里看到帅哥的照片,我们一帮女生嫉妒得吐血。
我们自我安慰,帅哥只是一时新鲜,很快会分手的。
然而,他们结婚了,帅哥是“富二代”,师姐生了对混血双胞胎。师姐最近准备把欧洲一个高端家居品牌引进中国,最近发的微博照片,还是那五大三粗的身材,包在香奈儿的套装里,旁边是一脸宠溺地看着她的帅哥老公。哦,忘了说,老公还小她8岁。
凭什么啊?
第一,因为盲目自信,所以她们勇往直前,对任何事都不设限。
李小姐当财经记者的时候,再大咖的名流,其他资深记者都觉得搞不定的,自动放弃的,她都敢上去采访,最后永远都能搞定。这种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就像人类在婴儿期一样,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李小姐常常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师姐也一样,据说她刚上大一,那时候大家觉得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谁敢和教授聊天啊,她敢。下了课,其他同学飞奔去食堂打饭,她跑去以提问的名义,跟教授聊天,甚至约教授一起去逛街。那可是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啊,大家都惊呆了。师姐却说:“为什么不可以?教授也是人啊,他们也渴望跟年轻人打成一片啊。”
第二,自尊是成功的绊脚石。
李小姐说,小时候,他们家住在街边一楼,每次她犯了错,她老爸就罚她跪在家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可以看到,所以,她早就不在乎什么自尊了。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会想太多,设想了各种坏结果:对方不喜欢我怎么办?打扰了对方、麻烦了对方怎么办?对方拒绝我怎么办?李小姐对此很不屑:被拒绝有什么关系?我又没什么损失。我找了10个人,有8个拒绝我,还有2个答应了,我就赚到了啊。
第三,因为目标明确,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执行力超强,总能达到目的。
跟李小姐吃饭那晚,表面上,她满嘴跑火车,说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话,但是如果你稍微整理,就会发现,其实她相当有逻辑。她所有的奇葩言论,都围绕三个主题,首先,她很牛,她的公司也很牛,搞定了很多大客户,说这个要干吗呢?因为在场有一个外企副总,是她的潜在客户,她要说明自己的实力;其次,她半开玩笑地跟该副总介绍自己的业务,说自己能帮对方做到什么,劝对方和她签约,副总没当回事,她也不介意;最牛的是,她看似闲聊地套出副总的信息,得知副总和自己以前的报社上司是大学同学,同一宿舍,当场就打了电话给报社上司,约好了周末一起喝茶,有了这层关系,副总基本上被她吃得死死的……
李小姐永远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笑她,她只在乎她想做的事能不能做到。这也是我师姐的强项,当年她就靠跟教授和辅导员搞好关系,获得了保送名额,她同学攻击她不要脸,她毫不在意,说:“对,我不要脸,所以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你要脸,所以你一无所有,你活该。要么学我,要么继续装清高,骂我有屁用。”
我想说的是,那些盲目自信、脸皮厚的人,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他们不在乎别人,也放得下自己。在这个世界,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当初被当作笑话的他们。
励志文章篇五:
什么“坏人”总能功成名就
文/张从忠
鲁迅先生认为:那些凡事能够一半为他人着想、一半为自己着想的人,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但是,在这群“好人”当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有野心的聪明人,他们冒充好人是为了权力和私利,所以笔者称他们为“成功的坏人”。
在历史上和戏剧中,诸葛亮应该算是“成功的坏人”。他总是身披鹤氅,手持羽扇,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样子。传说这把羽扇是其夫人黄氏送给他的一件礼物。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行前,黄氏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她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也就是控制情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道具就是琴。他端坐在城头,四门大开,神闲气定地在那儿弹琴。通过弹琴向下属传达了信心,也向气势汹汹的司马懿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有准备”。
琴和棋是中国管理者们修养静气和展示静气的常用工具,里边暗藏很深的哲学道理。比如,曾国藩从办团练起兵一直到去世前,无论公务多繁忙,军情多紧急,基本上每天都要下一两局围棋。宋仁宗也是很喜欢围棋的,而且他给了下属一个很有意思的理由,说下围棋是为了防止自己迷恋后宫女色。其实这话说得蛮有道理,下棋可以提高修养,也可以转移注意力,确实能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
台湾人陈武刚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坏人”。他50岁的时候破产了,到处举债,能借的钱都借光了,几乎走投无路。但他的太太却说:“即使已经破产,口袋里根本没钱,我老公仍然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开着车上班,像个董事长一样,不被失意所击倒。”这段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即使有一天你破产了,也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痛苦与遭遇。就算公司门一打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清洁工,你也要像陈武刚一样,西装笔挺,自己泡杯咖啡,像个董事长一样坐在那里上班。
因为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活得像个董事长,你就是个老板,没多久机会就会找上门来。陈武刚就是如此,很快他就有了一个机会。陈武刚于1989年在台湾创立克丽缇娜,17年来,他把克丽缇娜打造成了一个成功的直销商:连续数年蝉联台湾直销冠军宝座,并由台湾地区发展到内地,近3000家克丽缇娜美容连锁店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街头。如今,克丽缇娜的产业已经遍布13个国家和地区。陈武刚有个很着名的“蜘蛛理论”—蜘蛛在没有织好网以前绝对不能随便出击。蜘蛛结网都是有顺序的,先经后纬,一旦网络架好,蜘蛛就守候在旁随时等待机会,任何小猎物一旦触网,它都能迅速反应。
从两个典型的事例不难看出,“坏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不为别人的事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或打破自己精神的宁静。因此,你必须谨记一条原则:永远不要去区分谁是你应该研究的,谁是你可以信赖的。永远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而应该研究每一个人,包括朋友和你所爱的人。最后,你必须学会永远走迂回的路线去获取权力,要掩盖你的精明或狡诈。你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周密计划,以最不显眼的方式来实施。就像打台球一样,在回弹数次之后才击中目标。
4.突破自己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