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十年月薪7000:做不到这三点的人就没有成长
5年前,22岁的我来到这家策划公司。第一次开会时,我打量了一下,会议室中间是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沿会议桌周围有两排椅子,我认为,椭圆桌边坐的是公司领导及资深员工,自己是新人,还得低调一些。于是,找了个“一环外”靠角落的位置坐了下来。
会议内容围绕着策划选题来进行,一些老员工唇枪舌剑地争论着。我看到坐在后排的员工有的低声聊天,有的玩手机,仿佛会议的主题与他们无关。我想自己是新人,做什么选题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后排座位上消磨时间。
转眼半年过去了,每次开会,我都坐到不起眼的角落,玩手机或者与混熟了的员工在下面开“小会”,虽然落得个清闲,但从未引起过老总的重视。
偶然的一次经历,触动了我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开会时,喜欢和我一起躲在角落的张颖,因为负责公司的一个重要项目,被领导点名到前排发言。看着原本和我一样默默无闻的人瞬间离开了自己的圈子,在同事面前侃侃而谈,我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主动表露自己的价值呢?难道自己甘心这样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吗?发现了“第一排效应”后,我经过反复考量,决定逼自己一把。
那天,公司就一个大型文体活动策划方案进行专题讨论,我对这次活动的方案思考过多次,在一些环节上有着自己的独特创意。来到会议室时,我看到前排有个空位,就鼓足勇气,迎着同事惊讶的目光勇敢地坐下了。
选题讨论会按时进行,几个老员工先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总环顾四周,鼓励其他员工畅所欲言。我坐在老总斜对面,他把目光适时地投了过来,那眼神里饱含着鼓励、期许。“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我把方案中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一一说了出来。想不到的是,老总对我的见解居然很是赞许。
此后,我每次都让自己融入到会议讨论中,也越来越有自我存在感。我渐渐主动争取坐到老板身边,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在老板身边拥有了一个固定的位置。
2012年年底,我跳槽到一家销售公司。公司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同事和老板的关系却显得有些拘谨。我第一次参加公司会议,就发现同事们总是“躲着”老板,特别是老板对面的位置空着没人坐,我瞅准机会,勇敢地坐到了老板对面第一排的位置上,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意见和详细计划。老板一边听一边露出了赞许的表情。会后,我获得了和老板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更为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再开会,我就坐到了老板右手边的座位上,这样不但能和老板更好地交流,还能展现出自己工作的积极性。
此后的工作会议上,我客串起了会议主持人的角色,老板提出的问题,我都会积极地回答。老板知人善任,3个月后,就提拔我做他的助理,主管人力资源和业务拓展。同事们对我的升职速度目瞪口呆,调侃我是“外星人”。
利用“前排效应”,再加上自己的实力,我赢得了发展自我的机会。而5年的职场经历,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要在职场取得更好的发展,要有一定实力,也必须有异于常人的胆量,这个胆量就包括敢坐“第一排”的勇气。
鑫哥是一家行业报的资深记者,在北京奋斗了10年,去年终于提了副处。
前几天鑫哥约我吃饭,刚坐下就说:我准备辞职了。
我一点也不惊讶,鑫哥抱怨过无数次了:副处级月薪才7000块,太穷了,而且在我们这种事业单位,整天谨小慎微,心太累了。
就是这次提副处,还有人写信举报,说鑫哥接受外企邀请出国采访,多待了四天才回国。
其实那次多待的四天,完全是鑫哥自己出钱。快四十岁的鑫哥还没出过国,就趁机在国外玩了几天,食宿自费,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心疼得不得了。
我知道鑫哥是真穷,尽管刚毕业房价便宜的时候,两边老人一起支援了首付,但房贷还是把鑫哥两口子压得喘不过气。
这之前,鑫哥一家已经五年没回昆明老家过年了,原因竟然是机票太贵。今年还是跟我借了一万块才回家过了个年。
有一次喝完酒,鑫哥直抹眼泪:我觉得自己挺不孝顺,也挺没出息的,加班加点的干了这么多年,一分钱给不了家里不说,还经常得跟爸妈要钱。
我给鑫哥分析,你并不是工作能力不强,更不是不努力,只不过在很多事情上走了弯路。
1、见识太窄的人总是庆祝平庸
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气候,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见识太窄,导致目光短浅,对自己一点平庸的成绩自得自满,过早地选择了安逸的生活,停止了奔跑。
鑫哥十年前进入这家行业报,这家报纸在业内的待遇和影响力都还可以。加上很快就拿到了北京户口,当时鑫哥可以说志得意满。
但这十年,互联网发展风起云涌,报纸受到的冲击日甚一日,再加上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福利管理,鑫哥5000块的月薪一拿就是5年,直到评上高级职称,又升了副处,月薪才涨了1000块。
按理说,传统媒体势微的信号很明显,体制内晋升道路又无比漫长,每上一级的调薪也微乎其微,鑫哥在选工作的时候竟然完全没考虑,只是觉得能在北京留下,拿个户口就很好了。
而且这十年外面的世界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可是鑫哥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跟十年前竟然没什么根本的变化。
鑫哥一度觉得自己很厉害,一来到报社就好几篇稿子上了头版头条,还是报社里拿产经新闻奖最年轻的记者。领导几次当众夸鑫哥:我们很看好你。
这些成绩对刚工作的人来说是不错,可是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这些不值一提。
鑫哥在被工资条一次次打脸之后,加上自己的同学都一路高歌猛进之后,才发现这个道理的。
吴军老师也说,20年前自己的语音识别技术在国内还算不错,但是在一次国外的学术交流上,对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顶尖高手,才发现自己的那些东西根本不算什么。
后来吴军干脆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一切,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见识了许多世界级的计算机大师,和很多在国内根本接触不到的技术。
吴军回忆那段经历时还感叹:如果没有那次学术会议,我会一直觉得自己蛮不错,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见不到天地之大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跟真正的不错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2、缺乏价值观支撑的勤奋不能持久
真正的勤奋,都是需要价值观支撑的。
这种价值观就在于,你是真正认可勤奋工作的意义,还是觉得勤奋是给别人看的。
很多人都在演勤奋。
这不是说那种那种没有战略、没有效率的勤奋,而是说很多人在表演,要么是展现给领导同事看,要么单纯是为了发个朋友圈,可是当真正被繁重的工作考验时,很多人就现了原形。
有一次我坐高铁去上海参加活动,遇到一位自称来自发改委某机构调研组的一位老先生。
老先生跟我聊了很多,聊到他们在江苏做的一个水利调研项目的时候,他说:只有真正的勤奋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些假勤奋的人看起来很风光,其实最后达不到很高的高度。
我问,您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勤奋?
老先生说,有的人真勤奋,他觉得一件事情交到他手上,千难万难也要完成;有的人假勤奋,他们工作的时候就是熬时间,跟领导汇报的时候张口闭口每天工作18小时,为的是让领导看到他们的苦劳。
他还举了他们在江苏做水利调研的例子,这种调研可不是简单的开开会,随便写两个报告,而是真的要深入水渠大坝调查,而且要反复的开会研究、写报告。
加上当时领导的工作作风很硬朗,大家每天都工作16小时以上。
所有人在最开始,都跟领导表态自己要全力以赴,哪怕不睡觉都行。
可是连续一星期以后,有的人开始磨时间,有的人开始跟领导报委屈,有的人开始屡屡出错。只有一小部分人还真正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一如开始。
能够做到“不厌其烦”的人,往往都是超人。
这种人的勤奋才是真的勤奋,一个人的工作生涯不只短短三五年,而是三十年,甚至五十年。
如果没有价值观支撑,只靠表演,是演不下去的,也是演不好的。
3、找不到自己的人生节奏,被一些表象的东西牵绊
绝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比较表象的东西,比如高工资、户口,房子、车子。
当然这些很重要,但是如果总是追求这些比较浅层次的东西,你也容易忽略真正重要的东西,打乱自己的人生节奏。
那什么是人生节奏呢?就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断的精进自己,而不是:
看到别人买房买车了,你也要;
看到别人娶妻生子了,你也要;
看到别人年薪百万了,你也要;
你要思考的不是别人做到了什么,所以你也要做到什么,而是要思考你原本需要什么。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很容易分心,也很容易被物质的东西拉到现实当中来。
但是你要明白,那些真正伟大的东西往往跟钱无关。
这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说顺序不对:
聚焦短期的利益得失,会让你忽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今年融到了近3亿美金,安排我做了一次采访。
采访的时候他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两个师兄毕业的时候技术实力都很强,但是A师兄为了高工资进了IBM,B师兄因为看中了雷军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跟随雷军一起创立了小米。
现在两个人的人生状态不言自明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当初看重的东西,比如薪水,比如出国、津贴这些看似优厚的待遇,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所以,你要去找到你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东西,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而不要受到无关的东西的牵绊。
不要再随波逐流,奔跑吧。
曾经不断地下定决心,要让每一天的日子过得更好。
早上起来,都要筹划这一天到底怎样才能过得更好—如何安排各种工作,如何安排各种交往和应酬,如何挤出时间读想读的书,如何能够给家人更多的时间,如何能够尽量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忙于只做紧急的事情。
但常常是人算不如天算,几乎每一天的计划总是会被各种意外干扰打断。
年底的时候带儿子去滑雪,没有想到轻轻摔一跤就导致右脚踝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我三个月的计划几乎全部重写,在连续的脚痛中成了躺在床上哼哼的病猪。
有时候本来计划某一周用饱满的精力全力以赴解决一些工作难题,结果被严重感冒偷袭,嗓子剧痛,食物难以下咽,流鼻涕每天用掉两盒餐巾纸,半夜被咳嗽骚扰得不得安宁。
还有时候,做了一天很好的计划,但到下午已经筋疲力尽,没有了半点动力,要读的书都懒得看一眼,要回复邮件却看见电脑就想摔。
或者本来计划某个晚上在家里静静坐一坐,到附近公园走一走,突然一个电话过来,几个朋友聚会要我过去一起热闹热闹,于是一个晚上的安宁又成泡影。
还有那些你希冀尽快解决的麻烦、矛盾和纠缠,却完全不会按照你的愿望发展,它们好像自己有生命,在你努力剪除它们的同时,在别的地方又枝繁叶茂起来。
于是我几乎每天都在计划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之间挣扎,坚持不懈地一天天计划着,然后看到精心的计划被打得粉碎,自己进入一种不可控的生存状态,带着某种幽默的荒谬在时空中游荡。
坚决抵制计划的改变于我的个性几乎不可能发生,而有些发生的事情也抵制不了,比如脚摔断了,或者感冒了,或者在路上本来计划半个小时的行程因为堵车被拉长成两个小时。
我只能在荒谬中寻找老天这样安排的合理因素,比如脚断了至少可以找理由减少一些社会活动,可以躺在床上多读几本书;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是撑了三个月的拐棍,突然发现自己胳膊上的肌肉居然有了形状。
感冒好像十分可恶,因为头昏脑涨,思绪混乱,咳嗽夜不能寐。
但我居然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好处,在感冒的一星期内有连续几场大的应酬,我终于可以找理由不喝酒,冷眼旁观其他人拼酒拼到失态,也发现“众人皆醉我独醒”实在是一种很无聊的状态。
不过,朋友们打电话过来让你参加聚会,在干扰你生活的同时至少给了你一个大大的安慰:有人想起你来其实是一种幸福。
彻底被世人遗忘的状态我还没有经历过,但那样的日子也不一定能够过得海阔天高吧。
我计划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每一天都排得太满。
早就明白给生命留下一些空白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却努力让每一分钟都填满所谓的意义。于是就像一棵树没有了回旋的空间,被挤成一个单调瘦小的影子,却没有枝叶繁茂的丰盛。
如果我最终把人生过成一种单调的影子,尽管有种.种外界逼迫的理由,但最终的选择还是自己的意志。
也许计划还是要做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做正确的计划而不是做忙碌的计划,因为只有正确的计划才能让我们走在人生的正道上。
国家如此,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在正确计划的前提下,把那些生命中发生的意外当作必不可少的惊喜和点缀吧,这可能也是做人的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