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哪部小说
你知道电影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哪部小说吗?电影中,观众被引导着追寻真相,寻找凶手,却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今天小编整理了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哪部小说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哪部小说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小说中围绕一个杀人犯而展开,这个杀人犯实际上却是一个疯子,疯子精神原本就是有问题的,按照法律规定,疯子犯法是不接受处罚的,只能交给精神病院。
但正是因为这种逃脱法律制裁的疯子连续杀人,让极度愤怒的马哲将其打死,而他则也成为了一个假的疯子,住在了精神病院逃避这些法律的制裁。
作者余华是一个天才的作家,曾经写了《兄弟》和活着等知名度比较高的作品,他的作品甚至被翻译成了各国的文字在多达40个国家进行出版。
1998年,余华还获得了卡佛文学奖,2014年也获得了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余华是一个出生在1960年4月的男孩,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也是他的作品。
河边的错误原著作者——余华个人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 。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2022年9月,凭借小说《兄弟》获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 2022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39位。
《河边的错误》原著简介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先锋试验的系列作品之一,虚构了一个侦探故事。在神秘而充满诱惑的河边,么四婆婆被杀,刑警队长马哲负责侦查此案。证据表明,镇上的“疯子”是凶手,然而法律却对疯子无可奈何。接下来,疯子又接连杀人,忍无可忍的马哲亲手击毙了疯子,疯子死了,马哲却成了人们眼中的疯子。小说的主旨不在于戏仿,也不在于揭示暴力,而在于展示世界的死亡真相,以及探讨面对荒诞世界的生存哲学。
余华《河边的错误》人物介绍
疯子
疯子住在老邮政弄里,和幺四婆婆一样。从前年开始,一向独来独往的孤老婆子幺四婆婆把疯子接到了自己家中,对其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年老的幺四婆婆有时将三十五岁的“疯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有时又将他视作自己已故的丈夫;而“疯子”对于幺四婆婆却是恩将仇报,他的虐待行为也是变本加厉、逐步升级的。一开始,“疯子’’只是在上街买菜时,将篮子扔到远处,等幺四婆婆捡回来,他却将它扔得更远并以此为乐。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却还要吃奶,而幺四婆婆不得已只有让他吮吸自己的乳头。之后,他竟然咬了幺四婆婆的乳头。由此可见,“疯子”并非真的想吃奶,只是在吮吸和撕咬的动作、过程中体验到快感。发展到后来,“疯子”竟然对悉心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幺四婆婆大打出手并且出手越来越狠。正常人是会顾及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本我的欲望会服从于自我的要求和规范,但是,“疯子”则意识不到自己对幺四婆婆的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所以“疯子’’犯下了连环杀人案,先后杀死了幺四婆婆、三十五岁的工人、孩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幺四婆婆
幺四婆婆十六岁时嫁到了老邮政弄,但在十八岁时,丈夫就死去了,没有给幺四婆婆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什么可观的财产。幺四婆婆可能是为了每个月能够从镇政府领到一笔生活费,所以四十七年以来,一直都没有再婚,孤零零一个人熬过了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多年来,幺四婆婆给街坊邻居留下的印象是讨厌和别人来往,甚至连说句话都很不愿意,由此可见,幺四婆婆长年过着的是一种多么孤寂、落寞的生活。
马哲
马哲的形象是正面的,但他的立场和身份是复杂的。马哲拥有一个优秀的警员所需的出色职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在三次办案的过程中,马哲对案件的处理可圈可点。第一次办案,马哲根据现场的线索和小孩的口供顺藤摸瓜找出了所有的嫌疑人。尽管最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将疯子绳之于法,但其办事效率之高和推理能力之强可见一斑。在处理掉发夹的女孩和不敢贸然透露许亮资料的看门老头的事情上,马哲表现得进退有度、理性明智,同时也展露出一个理性的公仆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尊重民众的基本权利,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利益。
但马哲的身份在河边的世界里是双重的,他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
许亮
许亮因为凑巧在案发时在河边行走而陷入被人怀疑与自我怀疑的怪圈中,不是凶手,又恰似凶手。第一次虽显镇静,但不免慌乱。他说:“我每时每刻都坐在这里想象着你们进来时的情景,这两天就是做梦也梦见你们来找我了。可你们却让我等了半个月。”“我每时每刻都在盼着你们来,我真有点受不了。”像这样的谶语都是他心理反反复复活动的结果。再到后来,他的精神终于不正常,开始谋划自杀以及出现一些胡言乱语(不在河边,却执意说自己看见了人头),直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抵制来自外界以及他内心的双重攻击,自杀成功,撒手人寰。
河边的错误凶手到底是谁
电影中的结局并没有揭示真正的凶手。这个开放式结局悬而未决,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关于凶手是谁,有太多可能。小说里也找不出确切答案,所以可能性会有很多。
三起案件的凶手,可能是许亮(参与第一起),也可能是疯子,或者还可能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