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大学生励志文章:在大学一点点构筑自己的梦想
大学对于大多数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都有很深的意味,因为在他们一生中,大学虽然只占去四五年时间,但这四五年的经验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可惜的是,一般在校 的大学生。都忙于应付各种功课、社团活动,乃至考虑恋爱、毕业后的工作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大学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反而疏忽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励志文章篇一:
在大学一点点构筑自己的梦想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飞快溜走,对于我来说,大学的生活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结束了。明年,我也会经历一次毕业季的洗礼,走出校园。在那之前,我还是希望梳理下我的思绪,总结一下这三年精彩的大学生活中我的收获和感悟,与各位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弟学妹们分享。
大学到底是怎样的?我想这是你们所有人最急切想了解的一个问题。我想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概括大学四年的生活。大一:春风伊始桃花开;大二:生如夏花般灿烂;大三: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四:梅花香自苦寒来。
认识你自己
大一就是春季,万物复苏,应接不暇,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三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开始了纯真美好的大学时光。到了全新的环境,生活起居都需要时间去适应,但我更看重的是心态上的调整和规划。大学生活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大部分时间你需要自己安排,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可以有选择地加入,比如:演讲与口才俱乐部、模拟联合国、戏剧社等。你也可以选择一些休闲娱乐的社团,cosplay、街舞、羽毛球之类的。
大一这一年主要就是积极调整适应,学会明智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处理好学习和其他事物的矛盾。我自己大一这一年就很活跃,经常去参加学校口语角的活动,对英语戏剧和演讲也充满热情,还在学校举办的英文戏剧大赛中导演并出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第十二夜》,收获颇丰。
大二是一个关键的成长期,正如万物繁茂的夏日,我认为这是一个对自己产生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的阶段,就像苏格拉底那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修炼成“学霸”的,一些同学活跃在学生会,一些已经开始了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比如达沃斯论坛的志愿者、500强企业的实习生、国际交流项目等。切记,不能单从学习成绩去衡量自己的优秀与否,关键是找到自己的长处。
在这一点上,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热情和兴趣恰好成了我大学四年的专业,所以动力十足。同时,我在大二期间也开始了大量的阅读,为我在大三专业学习的拓展和深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正可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做勤劳的播种者
大三是成熟、稳重、富有韵味的秋日,如果前面的日子你都是一个勤劳的播种者,那么你将拥有最灿烂的稻田。这取决于你的态度,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以一种最认真、朴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大跨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对英语的热爱可以说是一种痴狂,但我并不认为英语是一门学科,我觉得英语是一种革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在看世界的同时多了一份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正是由于我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热爱,在大学期间,我担任了校英语写作俱乐部的部长,也是口译俱乐部、英语演讲与辩论俱乐部的积极活跃分子。我还多次代表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协会参加全国和国际规模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模拟外交角色扮演逐渐培养、锻炼了我的领导与组织能力,我在会场自如的双语交际和沟通能力的优势为我赢得了友谊和荣誉。也许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更加期待着去探索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决定出国读研,然后自然地邂逅了雅思考试。
2011年那个异常炎热的暑假,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新东方学校,参加了雅思25人精品小班课程。从7月24日到8月8日的16天强化训练,16个早晚自习的奋战,我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英语多层次的能力,并掌握了雅思考试的必备解题技巧。在我的记忆当中,那甚至是一段“与世隔绝”的日子,是一段沉下心来努力学习的日子,是一段充实而又充满快乐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的闷热、那个夏天的暴雨,记得房山校区里满操场的学员们。从小孩子到我这样的大学生再到已经工作的人,甚至还有一些老人,大家都是来上课的,整个校区里充满着那种学习向上的氛围。
功夫与技巧促成雅思高分
除了认真听课之外,我没有一次缺席过在北京新东方学校的16天的早晚自习。虽然寝室里面有电视,我也一次没有看过。那段日子,我过起了朴素而单纯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期间,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因雅思而结缘,我也因为我的执着、勤奋和英语功底被大家亲切地称为“8姐”,即雅思必得8分之意。
每每提及雅思,心头涌动的总是温暖和感动,我与雅思的感情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8分的成绩代表着我的成长之路上一段不可磨灭、永远难忘的历程。
我所学的专业是高级翻译,平时的学习也一直与英语相关,我的英语基础还是较好的。但是雅思考试也并不是有基础就可以考好的,也需要掌握一些考试的规律和答题技巧。我的雅思听力取得了9分满分的成绩,其中的一些学习与答题的技巧不得不说。我很受益于苏梅老师教授的听力方法,就是要做听写练习,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在听力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有一些词会漏掉,而这些词有时甚至的关键词。苏梅老师告诉我们在平时就要练习听写,把听到的每一个单词都写出来,练习的时间长了就能把每句话都听得很清楚。口语并不是说只说得流利就可以,细节的语言、语调也是应该注意的。在学校中,我一有空就会去学校的英语角与外教对话,慢慢去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平时,我还会将自己说的一段英文录下来再与原音进行对比,这也是提高口语水平的好方式。
一点点构筑梦想
大四是最后冬日里的考验,大家这个时间都在忙着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多同学都后悔没有早早做这样精细的准备。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都是要面对的重大人生课题,这样的寒冷里,惟有梅花铮铮铁骨、不畏严寒地绽放、飘香。希望大家都目标明确地去生活、 学习,让大学时光充满奋斗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忍不住想送给学弟学妹们几句充满哲理的话,我知道大家会期盼我引用乔布斯的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是我最后决定送大家一个更新版本的箴言:“Don’t work, be hated, love someone.”(把学习当作娱乐,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学会爱。)一点点构筑你的梦想吧,未来的你会感激现在这个拼命努力的你!
我清楚这个流光溢彩、瞬息变幻的生活空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的想法很简单,不必华衣锦服,无须施之胭粉, 最认真朴素积极地去生活就是让我心驰神往的本真。
大学生励志文章篇二:
自我教育的逐梦之旅
每年九月,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大一新生,都会跨入梦想中的象牙塔。或许,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支配自由……不过,也不要忘记:这四年,可能是你们踏上工作岗位前可以“肆意挥霍”的最后四年。因此,如何充分享受这四年,精彩规划这四年,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道问答题。我给它的答案就是“我的四年我作主!”
学习:不仅仅是那两个星期
也许,你会认为大学里的老师平日只会照本宣科,作为学生也都疲于应付,因而平日听课与否都无大碍,只要考试及格即可。有同学竟总结出应付门道:一个学期满打满算四个月,真正留给考试的就集中在最后的两个星期。所以,做两个星期的“拼命三郎”,划划重点,背背笔记,攒攒论文也就大功告成了。其他三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学习之外的“欢乐假期”。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区。
大学的四年,毕竟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四年(等你踏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有这样宝贵的机会了),所以还是要以学习为主。有同学可能抱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最爱,没有兴趣哪来投入?而我要说,我们在“选我所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我所选”。能按照兴趣选择专业是幸运的,但并不代表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愤懑懈怠,以致于肆意挥霍大学光阴。要知道,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
至于如何学习,很多同学都走入一个消极的误区:他们疲于应付老师,学得被动、教条、无奈。实际上,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学得积极、灵活、放松。其实,《礼记 • 中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履行。当然,除此之外,多数大学生还忽略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
在大学里,每堂课的信息量都是超大的,涵盖课本上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如果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的精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能提出具体的问题跟老师请教。要知道,大学里的老师愿意聆听,愿意给大家启发,与你们探讨。能把学生教到不断提出新问题才是老师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英语:任何专业的必修课
无论你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无论毕业后你选择就业还是出国留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于广大中国学生而言,听、说能力普遍弱于读、写能力。要克服这个问题,我建议将input和output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输入”指平日注意积累语言素材,多看原版电影,多听英文广播,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国外的语言环境,强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这样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语感,纠正发音,以至厚积薄发。“输出”是指大胆开口讲英文,养成勤做presentation的习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的时候要有身临其境的融入感。比如,在学习这些视频时,要时刻把握在“看”中“听”,在“听”中“说”,在“说”中“学”的原则。因为只有如此,听说能力才可以相辅相成,全面升级。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不能少
跨入大学,很多同学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儿时的玩伴,此刻也更能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建议大家常跟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汇报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分享下校园里的趣事和见闻,亲情在此时会变得更浓、更醇。
同时,大学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而集体意味着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友情。爱迪生说过:“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大学生活若是没了友情,就好似缺乏了人生路的倾听者,势必会变得孤独而乏味。试想,从大一的青涩和懵懂到大四的成熟和稳重是个怎样的蜕变过程,你身边的同学无疑是你成长的见证者和相随者。可以说在大学结下的同学情谊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贯穿人的一生。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友情也并不容易,你要学会随和、谦虚和包容。古人说得好:“人道恶盈而好谦。”朋友相处,一定要态度谦和。缩小自己的同时,努力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才会让你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至于爱情,人们总说那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甚至还有人笃信没有恋爱过的大学不算完整的大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并不算“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因此爱情要随缘。
其实,恋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足够的自我认知是恋爱的前提。只有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你才知道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能懂得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恋爱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恋爱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和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在恋爱中学到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珍惜彼此的感情,学会体恤和关心对方,而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段恋爱无论好与坏,都能使一个人逐渐成熟。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一种责任,每个人在大学的四年里都应该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用心负责才能修得正果,而用心负责的态度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准则。
自我教育:大学四年的真正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大学“放羊式”的四年时光里,除了学好专业课,我们还应该把多数时间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中去,从而实现对自我全方位的再教育,而这种再教育也许是大学四年教育的真正目的。
自我教育可以是知识累加,可以是情操陶冶,也可以是人格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可以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可以参与社团将兴趣升华至技能,可以积极做慈善,学会给予、收获恬静;或者到各种公司机构打工实习,提高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又或者参加各种比赛,练就自己的胆识。当然,也不要忘记天天锻炼以强健自己的体魄,毕竟健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本钱。总之,我们在大学四年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正如哈佛大学Tal Ben-Shahar教授所说:你的潜力埋藏在你的心灵深处,当你找到它时,它将光芒万丈。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其作为一种快捷灵活的知识获取手段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多个层面。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通晓天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认识更多的朋友。总之,网络让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也更亲近了。惟一要警惕的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大学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需要学会的是如何管理时间,而非虚度光阴。千万不要过度沉溺网络,尤其是网游。有句话算是老生常谈:玩物丧志!
所谓梦想,不是你睡觉时想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什么令你激动得无法入眠。大学四年就是个追梦的过程,确定了目标,便风雨兼程吧。
大学生励志文章篇三:
大学意味着什么?
我 确信,大学后的经验,对大学生们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大学的真正认识,也常常是毕业一段时期以后的事。
一、大学不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比回答大学意味着什么要容易些,所以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我们带着各种期望、目的甚至梦想来到大学,有些注定是要幻灭、破产的,有 些则得到了满足,但在这满足的过程中,又带来了无尽的失望、空虚和遗憾。
中国的老话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影响所及,一些人以财色为目的而上大学,这帮人终究会失望。因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恐怕不会比一般人高,而大学中的女生,远比饭店的服务员要少些姿色。不过,这些人层次太低,不值得我们多费笔墨。
另 一个普遍的想法,是认为大学能够使我们学到谋生的真本事,学到对社会有用的技能。这话不算错,但严格他说还是一种误解。大学是能传授给我们许多知识、技 能,但这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目标,甚至不是其主要目标。许多毕业生都心里明白:大部分同学在学校中学到的大部分技能,到了社会上都被束之高阁,专业对口、 学有所用者,严格说还到不了一半人。有许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生产实践脱节等等,其实,这又岂是中国的问题。有人统计 过,美国绝大部分大学生,最后也都是学非所用。于是有人干脆称美国的大学教育为“浪费教育”,相形之下,中国的情况似乎要好多
这样讲并不 意味着别人有更严重的问题。我们想强调的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决定了所学非所用现象的大量涌现,借用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我们正处于“后喻文化”的时代,其 特证在于:由于社会发展过于迅猛,前人的经验迅速过时、作废,长辈原来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教育后辈,但现在,由于后辈不可能重复长辈的生活,甚至可能面临 一个与长辈完不同的生存环境,长辈的经验靠不住了,教训没人听了,“代沟”也就出现了。在教育上同样如此,当我们入学时,社会需要一百个锅炉专家,于是 有一百个同学去学锅炉,而且主要是学怎样使锅炉中的煤能够充分燃烧,可是四五年后毕业时,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用不着那么多锅炉了,或者炉子里已不烧煤改烧油 或什么新一代的燃料了,那么这一百人也只有弃其所学、各奔前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工厂都没有责任,因为如今已无人能精确地预测未来。
当 然也有些幸运儿,不仅学有所长,而且学有所用,但他们却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无聊感,觉得什么都没意思,都“那么回事儿”,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高年级学生乃至研 究生中特别普遍。他们学到了知识,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大学满足了他们在最初时对自己的期望,但一旦达到了这一期望,却感到生活中若有所失。
所有这些说起来玄而又玄,实际上又切切实实存在的问题,依我看,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对大学的误解。
二、大学:心灵的故乡
我用“心灵的故乡“来描写我的母校北大,这肯定不代表所有北大校友们的感受。但我发现,有一些我素不相识的人也用同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各自的母校。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能给你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这种资源能够帮 助你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你的人格和才智,而不被坏境 所奴役。大学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这一资源的过程。
十 九世纪有位叫约翰•享利的教育家(亦是位红衣主教)曾这样说过:如果有两种大学,一种只是对修满许多课程并考试及格者授予学位,而另一种既无教 授也无考 试,只是把一定人数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过二三年,之后把他们送出 学校,那我肯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大群年轻人,具有青年所有的敏锐、心 胸开阔、富于同情 心、善于观察等特点来到一起,自由密切交往时,即使没 有人教育他们,他们也必定能相互学习;所有人的谈话,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 系列的讲课,他们自己逐日 学得新的概念和观点,崭新的思想以及判断事物与 决定行动的各种不同的原则。……”也许,这话说得不够周全,因为许多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老师的传 授,还需要实验、实习等一系列严格的训练程序。但是,约翰•享利所提出的自由讨论的方式,却适合于大学教育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即培养上面所提到的那种精神资源。
对人生意义的反省、各种行为原则的确立、对社会上种.种是非的价值判断、为 应付意外挫折所需的品性和勇气等等,所有这些都将构成我们精神资源的重要 部分。放弃了这些,等于放弃了更为丰富的人生。
回想当年的大学生活,最可珍重的还是与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观点的同学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人生的意义,到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恋爱和足球,乎没有什么题目不可以进入我们的话题。讨论会引起冲突,引起困惑,于是大家又奔向图书馆,寻找各种相关的书籍,引用书中的观点,于是,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也 进入了我们的讨论,死去的人也开始在活人的争论中发讠……应该说,主要是这些几乎每天都进行着的讨论在刺激着我心智的发展,影响着我人生观的形成,并使我获得了努力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精神资源。
毕业七八年后再回到校园,我感到空气里都荡漾着一股浪漫的气息,心中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我很切实地感受到,我的大学就是我心灵的故乡。
三、大学:开放还是封闭
这 几年,要求大学面向社会、走向社会,甚至主张不要大学的围墙的呼声可谓甚高,学生们开始走出校门,搞社会实践、勤工俭学、联系毕业后的工作,甚至办公司, 做买卖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总的说来,人们异曰同声强调的是一点:学生应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学生不能大学生腔了,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道理,乍 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仔细分析起来,似是而非的东西就很多了。
所谓“学生腔”,不过是指学生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但一个社会若连这点天 真 这点理想都没有,这个社会还会有活力吗?再者,现在大学拼命鼓励学生走 出校门,据说这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但是,一个学生毕业后至少要在 社会上泡四 五十年,有的是认识社会的机会,而他们一生在大学里的时间,最多不过四、五年,汉是前者的十分之一!从这绝无仅有的四、五年里再抽出许多时间到社会上去, 是否明智呢?
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学府,都设在接近城市又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虽然城市的扩大已越来越缩短乃至取消了这种距离,但 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体会到人们当初创建这些校的用心。好的大学无不关注生活,这便是为什么它们都要设在城市边上;但是,好的大学还试图超越生活、反省生 活、批判生活,于是便需要和生活保持距离。任何社会都是不美的、有残缺的,因此,任何绝对理想主义的东西在社会上都不免要碰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与社 会保持适当距离的智力群体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种距离,可以使人们的理想主义得到充分的展开、升华,而不受现实中丑恶因素的侵扰;同时,也 可以使 人们因为不具体地卷人社会生活而能够像个局外人一样更冷静、客观地 观查、分析社会。所以,一个大学不妨带有点乌托邦的色彩,也不妨相对封闭 一些。每个好的 大学,都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信条、自己的文化。
也许还有人说,主张办封闭的大学是搞象牙之塔,但是请注意,我们并不是主张大学钻进去永远不出来,我们只不过是希望学生们能有一段不算长的时间来 专心磨练自己的心智因为在这种虽然有些封闭但充满了思想交锋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 沉静、学会反省、学会冷静地分析。而这些,正是他们能够贡献于社会的基本素质。
四、教育,是一种无保留的对话
在我们的社会中,上过大学,便算是受了“高等教育”,然而,在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有许多许多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他们在大学接受的,只是训练。人们之所以意识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教育与训练的不同。
训 练是什么?训练是使人得以学会一种或几种以前不会的技能的过程。就像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一样。教育不同于训练之处在于:教育可以使人的心智得到更 新。在教育 中,你不仅仅要学会几样别人已掌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自 己,改造自己。甚至可以说,教育是一种使你的人格死而复生的过程。
雅斯贝尔 斯把人类的教育分为三类:一类是师徒制,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讠行,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老师反对什么,学生也一定要反对什么,等等;第二类是课程制,教育者把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化为各种课程,当学生学完一定的课程并通过了考试后,便万事大吉;第三类是苏格拉底的方式,即通过 一系列的提问、对话,对你 的各种既有观念提出质疑,为了回答这些质疑,你 不得不进行更进一步的反省,为你的观念寻求进一步的根据,当你有幸找到了 根据以后,又会有新的质疑,于是你 又得为你的根据寻找根据……在这样一个 无穷无尽的过程中,你的心智被充分调动起来,渐渐地懂得了如何从事物的表 面进入它的核心,区分真理与谬误……雅斯贝 尔斯认为,前两种方式,实质上 都是基于人类天性中的弱点,即人们由于懒惰和缺乏信心,尽量回避在心智上 进行艰苦而孤独的努力,而企图依靠老师或课程来一劳 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只有第三种方式才符合求知的本性。用我们的话来说,第一种方式是奴役,第二种方式是训练,第三种方式才是教育。
作为教育的对话,只有在以探求真理、发现谬误为目的,对话的参与者能够免 除各种世俗的利害和俗念的牵挂,以纯净的心灵投入其中时,才有可能发生。 在这个意义 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更像个沉思之中的哲 学家,而不是技能熟练的技师。因为他们在对话中,不仅关心某一特定的学 科,而且还能够对那些 支配我们行为的准则提出疑问,对我们思想观念得以形 成的基础进行检验,对隐藏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对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反省…… 显而易见,构成这样的对话的条件,大学最容易具备。
现在,也许我已不必回答大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了。严格他说,她对每一个人 都有不同的意 味,这要看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投入其中。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只想对比我年轻的一代这样说:怀着一种虔敬、诚恳、热情而敏锐的心 灵走进这圣洁的殿堂, 全神贯注地追寻你的理想,不要顾及世俗的种.种利害, 更不要惧怕有朝一日这理想将被现实撞得粉碎。因为,当你的灵魂成长得足够 强壮时,面对现实,你将感到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