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舞狮活动相当常见,通常,我们看见的舞狮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元宵节的风俗文化
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传承至今,拥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含义。而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俗之一为,吃元宵。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吃元宵的风俗。但早先元宵被称为浮元子,即如今的汤圆。以糯米粉包裹,内馅为玫瑰,白糖,芝麻,豆沙等。汤圆为圆形,有着团圆,美满幸福,安康的寓意存在。吃汤圆,赏花灯,已然是元宵节最重要的风俗。闹花灯于隋唐兴盛开来,一直延传与后世,如今一年一度的闹花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已经达到高潮。而在闹花灯的同时,猜灯谜活动是民间一项丰富的文娱活动形式。在民间传统之中,将彩灯高高挂起,燃放焰火,而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们猜测。因谜语启迪心智,遂附和人数众多,一方面增强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据历史记载,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在汉高祖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自汉惠帝去世之后,吕皇后将朝政揽于自己手中,刘家天下演变为吕氏天下。虽各族朝臣以及各个宗室深感不满,但愤不敢言。但吕后病逝之后,上将军吕禄密集谋反作乱,但提前被齐王压制。最终诸吕之乱被平定。而平乱后,刘邦之子刘恒登基,称之为汉文帝,汉文帝对百姓生活,以及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深感愤慨。将平定诸吕之乱之日,定为与民同乐之日。这一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新生活地到来,因此正月十五,成为普天同庆的民间传统节日,谓之元宵节。
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在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者月望,在隋朝以后被人们称作元夕或元夜。唐初是因为道教的影响,被称为上元,直到唐末才被少数人称为元宵。到了清朝被叫做灯节。而每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人们会举行很多习俗活动,例如:赏花灯、吃汤圆、挂灯笼亦或是猜灯谜等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活动,有些甚至会组织家庭聚会,大家欢聚一堂玩玩游戏、喝茶聊天。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因此正值正月期间,而正月也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将夜成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被人们称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传统习俗伴随着时代潮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元宵节的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它至今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