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其它节日>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

宋佳分享

下元节是中国古老的一个节日,和其他节日一样,下元节也有自己的风俗,那么你对这个节日有多少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有关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欢迎参阅。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节吃什么食物

我们就以首都北京来说,在下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俗话说:“五谷主偶像”米果。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说到潮汕地区,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地区,在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尝过糍粑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口感味鲜,细滑沁甜,米香而不腻,好吃好吃。

客家芋子包也是传统的食品之一,它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做芋子包就关键的就是它们的馅料,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

下元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十月十五就被称作下元节。

下元节在古书记载上有着丰富的说法,根据《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享祭祖先,这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进行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同时,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的寓意和象征

下元节的寓意和象征有:

下元节是三元节中的最后一元,也属于是一个月圆之夜,在这天,大多数的习俗都是围绕祭祀活动举行,反应了祖先崇拜文化,通过隆重的仪式,纪念已故亲人,并送去祝福,而且是以民族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元节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丰收的盼望,象征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下元节的历史

民间有在下元节这一天焚烧炉鼎炼药的习俗,这和下元节的历史和传说分隔不开,人们认为这是太上老君炼丹的日子。所以这是道教很在意的一个节日,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被称作下元节。因此可以看出来,下元节主要受到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21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