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2022年清明节民俗介绍

广辉分享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它不仅是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清明节民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清明节民俗介绍

2022年清明节民俗介绍

清明节是24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传统上,这一天 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亦称“扫墓”。

清明节期间,古代中国人习惯戴柳条编制的头饰。这源于佛教的影响,他们认为柳 枝有魔力,可以驱鬼辟邪。所以戴柳枝头饰成为一种传统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清明扫墓戴柳枝头饰外,还有纯粹的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等。尤其在 中国北方,春季是多风的季节,正好放风筝。所以清明期间放风筝成为一种普通的活动 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风筝史是很有意思的。据说风筝是2000多年前由传奇式的著名 木匠鲁班发明的。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所以叫木鸢。“Mu”的意思是“木头”,“Yuan”的意思 是雀鹰,雀鹰是一种鸟。所以“Mu Yuan”的意思是“木制的雀鹰”。纸的发明同样引起风 筝制作者的注意,不久风筝又叫“纸鸢”,“Zhi”意思是“纸”,所以“Zhi Yuan”的意思是“纸雀鹰”。

风筝不仅用来娱乐,也用于军事目的。有描述特大风筝的历史记载,据说有的风筝大到足以把一个人带到高空去观察敌人的行动。大约在1500年以前,梁武帝(梁朝皇 帝,502~549)在南京被判军围困时就是用风筝送出呼救信号取得外援的。

在唐代,人们开始用薄薄细细的长竹片连接起来做风筝。当这种风筝在空中飞得很高时,风会使这些竹片震颤发出低沉的拨弦声,非常像中国古代的一种叫筝的弦乐器。 以后,又有了“风筝”这个人人皆知的名字。

在清朝,人们把风筝放得高高的,然后放开风筝绳,让它飞走。认为这样厄运和疾病 也会随它而去。相反,捡到别人丢的或放的风筝会带来厄运。

有些爱好者喜欢在晚上放风筝。他们把里面装有蜡烛的小彩灯点着。系在风筝绳 上。几十只风筝一齐飞向天空,闪烁着多种颜色的灯光构成一条条弧线点缀着夜晚的天空。

过去观光者都到天安门广场看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风筝,最大的可能有100米长, 用100个小的风筝连成一条龙或一条蜈蚣。每年的4月份在中国东部的山东省举行的 潍坊风筝节,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它吸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和放风筝的竞赛者。

清明节公祭的意义

每年清明,人们为什么要在英雄烈士陵园的那些有名字,或者没有名字的英雄墓前,默哀、唱国歌、宣读祭文?为这些从未谋面的陌生亡者送上一束鲜花,或者在墓夯永远沉默的柏枝上系上白花一朵?只为了他们的鲜血肥沃了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这群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生命的英雄儿女,值得人们纪念他们:每年清明,南京大屠难同胞纪念馆里公祭的人群也络绎不绝.其中不乏那些侵略者的后代,仟悔他们的先人曾经的罪行:于是,清明祭又衍生出一种忏悔的文化社会内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约近七万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那一天扯痛了所有黄皮肤黑眼睛人的心。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灾区建造了地震遗址公园,并设有祭祀坛,让人们在清明时节寄托哀思公祭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哀悼去世的人,更在于表达所有活着的人们那一份血脉相连.同为人类的感恩之情。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里那样歌唱的:“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群体中密不可分的一员。”

清明节从古传承至今的习俗有哪些

踏青

清明踏青活动,在宋代曾经出现过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为历史上清明活动的艺术经典。但清明踏青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期,那时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动。

宋代有关记载和描述更多。如欧阳修在《阮郎归》词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昊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这是文人墨客们在踏青游乐中写下的切实感受,成为清明诗文中的名篇。从中可见,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弹唱等活动。

戴柳、插柳和植树

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同时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古人也认为插柳能顺阳气。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表示对臣子的关爱。宋朝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叫作明眼,这天孩子们也必须戴上柳圈,说是防邪避毒、不闹杂病。清代、民国时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满,显得青青可爱,生机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树的习惯。但近代植树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带领部队在西北行军中边走边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孙中山又是一位植树倡导者。他青少年时曾在家乡种桑树,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中西部植树造林计划,后在《建国方略》中又描绘了造林蓝图。

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成植树节,是我国最早的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国民政府为纪念他,于1928年3月1日号召在领导纪念日植树,同年又确定3月12日为“领导逝世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全国绿化。1979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决议,仍然以3月12日为植树节。现在每逢植树节、清明节,各媒体纷纷报道各地植树造林活动情况。

荡秋千、放风筝

荡秋千是春秋时北方山戎人的发明,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带回了这种游戏。在云南拉枯族中也有相关传说,富有神话色彩。秋千在南北朝时传到长江流域,成为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种游戏。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

到唐代打秋千风俗更为流行,唐玄宗时每年寒食前就竖起许多秋千架,让殡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称为半仙之戏。有词写道:“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低。”元朝时,此活动仍在宫廷内外盛行。

2022年清明节民俗介绍相关文章:

2022年清明节一般有什么风俗

清明节发展历史和传统风俗2022年

2022清明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

2022年清明节各地饮食习俗有哪些

2022年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2022年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2022年清明节上坟的介绍

2022清明节的别称和民俗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和发展历史2022

2022年清明节的禁忌事情和习俗

    128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