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霜降的由来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4节气之霜降的由来,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霜降节气的由来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当太阳黄经达210度是霜降节点。
霜降节气的含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到冬天的过度,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是霜降的主要特征。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霜降之后,豺等动物开始为过冬储备食物;草木枯黄,落叶飘零;冬眠的蜇虫垂下头来,准备在洞穴中过冬。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体上凝华而产生的白色晶体。有霜表示地面最低温度已在o℃以下,作物就可能遭受冻害。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这是一年霜期的开始。我国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各地初霜日期差异很大。
总结就是北方早,南方晚,西部早,东部晚。东北平原在9月下旬出现初霜,个别年份在9月上旬或8月下旬出现初霜;华北平原10月见初霜;黄河流域在霜降节前后出现初霜;江淮和江南地区11月中旬至12月初出现初霜;南岭以南很少有霜。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的称多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的清水河,年平均霜日达245.6天。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到冬天的过度,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是霜降的主要特征。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霜降之后,豺等动物开始为过冬储备食物;草木枯黄,落叶飘零;冬眠的蜇虫垂下头来,准备在洞穴中过冬。
一、霜降吃冻柿保暖御寒
很多地方流行着霜降时节吃红柿子的习俗,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有些地方对此的解释是:霜降这天吃杮子,可以防止冬天嘴唇裂开。有些地方则甚至有“霜降吃冻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二、雪下高山霜打洼
雪下高山双打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山容易下雪、洼地容易结霜。
这就需要从霜的形成说起: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而温度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比重也越大。随着空气的流动,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到达最低处(洼地)停留后,逐渐积聚凝华成霜,所以洼地就比一般地方容易形成霜,洼地的植物也就特别容易被霜打。
三、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
“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天早晨有霜,天气晴的时间不长;而如果三个早晨有霜,晴天时间就会维持得比较长。
“一朝有霜晴不久”,说明了冷空气势力不是很强,温度不是很低,且容易移走,因此只能形成一日的霜。冷空气(弱高压)移走之后,本地转受低气压控制,天气就会转坏。
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晚上都有霜出现,说明冷高压势力较强,范围大,移动慢、比较稳定,一般能维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三朝有霜天晴久"就是这个意思。
四、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的意思则是:有霜的时候,一般都是晴好的天气。受到北方冷高压控制下的地方,多下沉气流,所以夜间天清月朗,碧空无云,到了第二天就天气晴好了。
五、霜降养生防“贼风”
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很冷,中午则比较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早上天冷,人们外出时穿的比较多;中午热了,厚衣服穿不住,人们随手就将外套脱下,这样很容易被“贼风”乘虚而入,引发疾病,中医称之为“中贼风”。
中了“贼风”,往往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特别是中老年人,这个季节更容易中风。
所以,霜降时节的养生一定要注意衣着的穿脱,防备中中“贼风”。
霜降的形成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还有一点,霜只能在晴天形成哦,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关于霜降,古人还写了不少诗词呢。
拥有了天晴这个条件,霜还不能由水汽凝成,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低气温。
当物体表面温度与附近空气温度形成一个温度差,这时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就会有多余的水汽被析出。在物体表面温度低于0度时,这时析出的水汽便会在物体上凝为冰晶,霜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霜的出现意味着当地夜间天气寒冷并晴朗,地面辐射降温比较强烈。
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冷气团笼罩的时候,所以霜出现后的几天天气往往比较晴好。中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别称
霜降在古代有一个雅称为杪秋。霜降又被称为“严霜”“霜刀”“霜剑”。一场霜降,万木萧疏,黄叶飘零,万物顿失生机。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
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