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惊蛰>

惊蛰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广辉分享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中的诗句,描绘了惊蛰时节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风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惊蛰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惊蛰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惊蛰吃梨

民间有农民流传俗语“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梨与离谐音,民间相传,惊蛰吃梨可以和庄稼虫害远离,寓意祈愿风调雨顺丰收有余。

惊蛰炒豆

在一些地方,有惊蛰日农民吃炒豆的习俗,人们将黄豆浸泡在盐水里一段时间,然后在锅里炒出噼啪之声,意思是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所发蹦跳声音。

惊蛰蒙鼓皮

在一些农村惊蛰这天要蒙鼓皮。相传惊蛰时节雷神敲响鼓,唤醒万物,春神到人间,民间也要顺应天时蒙鼓皮,以助神威。

惊蛰祭白虎

农村老人讲,惊蛰这天祭白虎能够祛百邪,除百害。如果觉得年头不顺犯小人,要在惊蛰之日祭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顺利,驱除小人和病害。

惊蛰吃烙饼

在部分农村,惊蛰之日烙的饼子上要有龙鳞的图案,包的饺子上要有龙牙,用龙在人间的寓意期盼吉祥平安。

惊蛰祭雷神

农村老辈人说,惊蛰是雷神节日,有俗语云,天上雷公,人间舅公,说的是雷公地位的重要性,惊蛰祭雷神,以盼雷神唤醒万物,春满人间。

惊蛰打小人

农村里,在惊蛰这天会用清香,艾叶烟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家中虫害和霉味,妇人将准备好的衣纸小人拿到路边用鞋子拍打,用剪刀剪断小人舌头手脚并点燃,以示把小人赶走,不受小人纠缠。

惊蛰戴龙尾帽

在有些地方农村,惊蛰这天,用线串起彩色布条和秸秆连接成条形状,戴在小孩的帽子上,以示龙体在此祛邪避灾。

惊蛰咒雀

在农村里惊蛰这天清晨,乡村孩子要拿上脸盆在田埂上敲打,唱咒雀词,目的是让鸟雀在庄稼成熟的季节,不要啄食谷物,表示农民爱惜谷物的表现。

惊蛰二月节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东风来、冻冰解化雨水,每年在公历3月5日前后到下个节气“春分”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古代对“雨水”和“惊蛰”的顺序曾有说法,有的以“雨水”为二月节。

汉代之后“惊蛰”在“雨水”之后就确立了。西汉京房著《京氏易传·归妹》说:“惊蛰二月节”;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之一《惊蛰二月节》吟:“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都是以惊蛰为黄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这里的二月节是以中国的黄历来看的。

从入春到“惊蛰”其实是渐次而进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物候,就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也就是说,立春时,冬天蛰藏的虫子们就有感应了。到了惊蛰节气,就是蛰虫出洞户了。

惊蛰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宋代·陈允平《山房》)、“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宋末元初·仇远《惊蛰日雷》)描写了这种节气现像,轰然的雷声震地,惊动地里的蛰虫出了冬眠的蛰洞。

惊蛰节气古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惊蛰节气物候,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一、惊蛰初候桃花开。入了黄历二月桃花盛开。宋代曹勋有诗吟:“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可见桃花在二月节绽放盛景。明末屠本畯的《瓶史月表》说,二月的花盟主之一就是绯桃。绯桃就是绯红色的桃花。明曹大章的诗句:“武陵溪水深几许,笑逐桃花欲问津。”描写二月桃花开一片好春景。

二、惊蛰次候仓庚叫。仓庚也叫仓鹒,是黄莺的别名。《诗经·七月》就有诗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禽经》说:“仓鹒,黧黄,黄鸟也。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野民曰黄栗留。语声转耳”。

三、惊蛰末候“鹰化为鸠”。古人的观点,鹰化为鸠是怎回事?《禽经》解说:“羽物变化转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仲秋之节,鸠复化鹰。”

    17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