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真正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真正的来历该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真正的来历,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端午节真正的来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有名的爱国诗人,他忠心为国,提出了联齐抗秦、兴修水利等政策建议,但遭到了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排挤。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城,屈原悲痛欲绝,不愿苟活于世,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打捞,一直航行了很远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他们担心江鱼吃掉屈原的肉体,便用竹筒装满米、果实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后来又有人在竹筒外裹上芦苇叶或桐叶,并用彩色丝线扎紧以防漏水或散开。这就是粽子的由来。除了投粽子外,当地百姓还在船上敲锣打鼓、撒菖蒲艾草等以驱赶恶鬼邪气。这就是划龙舟和挂艾草菖蒲等习俗的由来。
从此以后,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纷纷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以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吉祥 。这就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来历和习俗。
当然,端午节还有其他不同地区或民族所流传或保留下来的来历和习俗。例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和含义。端午节还源于对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时分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
端午节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而逃到吴国,后来帮助吴王灭掉了楚国。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江浙一带的人民都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的记载。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1、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
但是在山东一带,有流传着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
因为民间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
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因此古训严禁端午房事,并且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该归宁,在父母家度过,夫妻分开,并把这天定为“归宁日”。
3、忌毒气攻身
前面也提到过端午节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4、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5、忌下河游泳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习俗。
6、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