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倩愉分享

春节的庆祝形式多彩,不同地方非常具有当地特色,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 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 “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 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 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一直以来都不曾改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 能驱赶邪佞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河北蔚县打树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铺天盖地都是蔚县打树花的宣传广告,而打树花一般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举行。打树花,原本是穷人的嘉年华,发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县正月旅游的金字名片。

山西长治武乡顶灯

画着狰狞的脸谱头顶花灯,这种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元宵节都会在山西长治武乡境内上演。而这项活动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点,故称为“武乡顶灯”。根据武乡县志记载,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后来的后赵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抓人的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这一特色的民俗,也逐渐流传并被保留了下来。

陕西榆林佳县放赦

放赦是一种神秘、古老的宗教祈福仪式,只在陕北佳县地区才会有,其中以谭家坪村规模最大,每年只有正月初九进行。“放赦”的具体方式,是在村子周边的一处悬崖上,拴下一根专门定做长达两三百丈场的绳索,将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和道教传说中的八仙及一个骑着仙鹤的老寿星顺着绳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为分别骑在马上的四个神仙。

中国春节有哪些风俗

春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非常众多的习俗。

其中一项流传非常广的习俗就是贴春联。春联有春贴、对子、桃符、对联、门对等一系列别名,春联以非常简洁、精巧、工整、对偶的文字描述了时代背景,抒发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成为了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新春佳节将至,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宋代,人们认为张贴春联能够辟邪驱晦;到了明代时才开始大规模流行;到了清代,春联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面有了非常惊人的提高。

每当春节到来之前,中国的家庭都会将家中的环境打扫干净,民间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俗语。据《吕氏春秋》记载,在我国尧舜时代就有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新的一年当然要除陈迎新。所以扫尘的寓意是要把一切的晦气和穷运扫出去,希望新年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春节期间有何禁忌

虽然说在春节到来之前做大扫除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但也不能忽略春节时忌打扫和忌将垃圾扫出门外的禁忌。过年前要拜“灶王爷”,等到送走“灶王爷”后,要赶在年三十夜以前打扫完毕,此举为“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具体为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和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以及往外倒污水,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行为会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中国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来已久,春节的来历有许多的说法和版本,今天要说的是,流传最广的关于尧舜禹的传说。相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尧舜时期,尧要退位时,选择了贤明的舜作为继承人,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舜后来依照尧的意志,也选择了治水有功的禹继承帝位。华夏人民在这几位圣明的君主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延续了正月初一祭拜的习俗,流传下来之后,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节。

    187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