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
《狼图腾》它以有趣的写作手法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书里有北京知青陈阵,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还有令人敬畏的老猎人,更有那称王称霸的草原狼,勇敢机智。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1
今天我们学校观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狼图腾》。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汉族知青——陈阵在蒙古的额仑草原,跟随睿智、崇尚腾格里和狼图腾的毕利格老人和一些见多识广的蒙古人,在这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渐渐地崇拜上了狼图腾。窥视狼群狩猎、见识狼群偷袭羊群、挖狼洞、养狼崽、面临了狼灾······这些让陈阵记忆犹新的事情慢慢扳转了长期对狼的不良印象,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勇敢、智慧、顽强、忍耐、谨慎、有冒险精神的一个似乎有形却无形的灵魂。这灵魂让他着迷,让他不停的探索狼的奥妙。当他看见老练的狼王带领身经百战的狼群,弹无虚发的狩获大量的猎物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的举动所迷惑:狼群很有耐心,从不打无准备之战,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仿佛与身俱来!它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族人的眼里,它是毅力、勇敢、智慧、团结等众多品德的化身.陈阵模模糊糊地看到且领悟到,狼图腾是一个强大、神秘、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图腾,它能在冥迷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信仰,让狼——这个并不凶恶反而能让人痴迷的灵魂铸进人的心。
世上曾有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王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一个草原人,是必须与狼打交道到的,而与狼打交道,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就慢慢融入了成吉思汗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或者是狼的毅力、勇敢、思维方式,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不可小看的威力。
从这部《狼图腾》电影,我们体会到了狼智慧、勇敢、团结的精神。这部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要学习狼勇敢、智慧、不屈不挠、团队合作的精神。
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2
五年级的暑假,我们一家来到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呼伦贝尔旅游。在那里,我充分感受了草原的温和、浪漫的气氛。但当我观看完电影《狼图腾》后,草原的另一面,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电影《狼图腾》讲述了草原的苍凉、悲壮的一面。1967年来到锡林格勒盟的陈阵是一名下乡知青,他发现了一头小狼并抚养它长大。农场主任包顺贵不给狼以任何生存空间,狼宁死不屈、机敏狡猾、团结一心,对付人类。野狼被赶尽杀绝后,陈阵把养大的小狼放归山野,它成为了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在整个大自然的体系中,最不可破坏的就是生态和食物链。如果食物链被破坏,从高等的人类到低等的小草都会遭到威胁。《狼图腾》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因为食物和狼皮衣服的欲望,在一夜之间把所有冻死的黄羊抓去公社。狼和人一样,也需要肉来充饥呀!狼群愤怒了,开始义无反顾地攻击人们的羊群和马群。可恶毒的包顺贵一口咬定是狼群主动袭击牧民们的财产,对狼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围剿。结果,这样陰险的行为,遭到了狼群的报复,人们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地少。有一位老人说得好:“这是腾格里(老天)对人的惩罚呀!惩罚啊!”我一下子明白了,人,是不能妄图踩踏大自然于脚下的,如果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动植物的狠狠地惩罚,后果不堪设想。
电影中的一段场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故事中,狼面对着一堵约三四米高的高墙,里面是浑身肥肉的小绵羊。有一些狼试图用自己最大的力气跳上墙壁,可是没有用。这时,群狼之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搭狼梯”。一只狼直立着身子,靠着墙壁,两只狼从第一只狼的左臂和右臂“飞檐走壁”跳上去,以此类推,搭了三层“狼梯”后,八只狼成功地跳入羊群,疯狂地吃着自己的战果。等人们来到时,狼已经跑远了。狼虽然被人们比喻坏人,但狼坚持不懈、机智勇敢、团结的崇高精神,比有些人都高尚!
草原,美丽又令人陶醉,粗旷又催人泪下。狼,磨牙吮血、杀牲如麻,却勇敢机智、奋斗到底。这,难道不是狼的图腾吗?
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3
作者姜戎30年的心血,他细致地描绘了俩个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来到蒙古额仑大草原,在一次掏狼崽的任务中收养了一只小狼,通过他们与小狼的朝夕共处,产生生死之情。
文章引用大量的比喻句、拟人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大草原上狼生活习性和它特有的多面性。
狼生性凶狠毒辣,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用其超常的智慧才能捕食猎物。其中“狼与老兔决斗”这一片段当我胆颤惊心。小狼看到又肥又大的老兔,先亮出狼牙,使其畏惧三分,接着伸出前爪,试探动静。老兔也不甘弱抬起强有力的后腿像重炮一般,猛地一击,差点踢瞎小狼的左眼。小狼立刻退后三步,绕着老兔转圈试探几回,终于发现它的弱点,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老兔的面前,张开强有力的双爪,抓住兔头,使劲一拉,发现那对巨炮并没有伤害它,再用更大的力气往身边扯,等老兔气力用尽,无力挣扎时,用锋利的牙齿无比精准地咬住老兔的气管,直至于死亡,最后张开血盆大口,把老兔咀嚼的只剩下几颗牙齿。在适者生存的大自然里,只有强者才能存活。
大草原上的狼追求自由独立,拥有不屈不挠的高贵灵魂。小狼拒绝被人类用铁链牵着走,每次主人要牵它时,总会遭到他的极力反抗,露出狼牙,好像在告诉人们,我要自由,要想用铁链拴着我走,就给你颜色看看。即使人们强制套上铁链,它会一动不动趴着,哪怕脖子上已经勒出一条血痕,也可忍受死亡绞索的疼痛,仍然不放弃尊严。这是它们与宁愿被牵的动物最大的区别。
狼也除人类以外天下第一兵家,对近战、野战、奔袭站、游击战和运动战都了如指掌,很早就发现低音比高音传递更远……
狼的力量、机敏、纪律性等于或大于人类,这是狼称霸草原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狼的看法,以前以为它们是残暴的侩子手,其实无论食与杀,都不是它们的目的,而是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作为人类也一样,要活的自由,活的独立,才能在社会上获得尊重。
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4
故事讲述的是1967年北京知青阵阵和杨克在上山下乡期间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在大草原上,他们结识了内蒙古族牧民毕利格一家,他见识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狠群的接触过程中,阵阵对这一物种有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有了自己想养一头小狼的念头。但就是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贮存过冬的黄羊,打破了狼群与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看完电影,感慨良多。法国大导演让·雅克·阿诺不愧是“世界上最会拍动物”的导演,他完全脱离了小说《狼图腾》的固有框架的束缚,精心编织故事情节,使这部影片更加丰满,更具现实意义。
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命运的,但伟大的作品则往往是贯注了人的生命燃烧,情感表达,是关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的。这也是中国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齐物我,泯主客,一生死。它体现人类的最大悲悯和人文关怀,有着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狼图腾》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在荒野生态哲学的视界之内,人、动物、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子民,他们生而平等。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尊严!在我们的大多“官方意识”(这是深具批判意义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论)的叙事中,小人物的尊严往往被忽略。而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个尊严不单是人的,同样也是动物们的。动物可否谈尊严?大自然是否有尊严?在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思维中,肯定不存在这一疑问,但在荒野哲学的视界内,包括动物、植物、大自然均有尊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去尊重它、呵护它、爱惜它,相互共生,和平共处。
我认为《狼图腾》的电影改编是成功的,它超越了小说的某种局限,特别是它突破了小说对狼性的的极度张扬和崇拜。他在缅怀早期人类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的同时,着眼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命题,把人类的生存与狼的生存并置于生态大草原的背景之下,着力表现人类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为所欲为的强权与霸道,自私与冷漠。影片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反思意义,具有强烈的悲悯情怀。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破坏和污染已经成为地球这个“村落”里人人感同身受而又无法回避的生存危机问题。我特别感动于让·雅克·阿诺,他是一位深具人类情怀的导演,他有着世界一流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和人文情怀,因此,他的镜头下,就不会像中国导演那样,只会夸张地展示狼性,只会把狼性作为卖点进行肆意渲染,进行娱乐化、商业化放大,从而使人类意识与自然意识完全被遮蔽,张扬狼性成了这部电影的价值卖点,那就会使这部本来有意义的作品流于平庸,且会误导观众。
生态文学古已有之,回溯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书写就会发现,对自然环境、对生态的书写不但在诗词歌赋之中均有佳作,但那时的生态文学,是建构于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大多是歌咏赞美寄怀之作,而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或者说文学中对生态环境的观照和书写,是现代工业化迅猛发展之后,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体认和反思的结果。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反传统文学中“自然”被借用的状态(要么是文人骚客抒情言志、感时伤怀的工具,要么是咏史怀古、气氛渲染的“用物”),而是确立了自然生态的主体性地位,以自然生态的“在场”,去展示工业化之后,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时代,技术“座架”一切,人与自然生态的尖锐对立所导致的人类深刻的生态危机,从而呼唤生态伦理
有关狼图腾电影的观后感5
先定性,《狼图腾》电影作为一个完全新的故事片来看是个不错的作品,从动物电影的角度来说,对狼这一主要角色的描述也很到位,另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音乐与电影整个情节和节奏的契合度非常高,当然要排除汪峰的主题曲。
先说优点,作为一部以蒙古族生活的草原为辽阔背景,辅以那个火红年代的电影,整部影片从视觉语言方面完美的体现出了一种苍凉壮阔之美。
我看电影,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读小说读诗的状态进入的,以不同于上帝视角的局中人角度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一个爱狼成痴的知青形象,充满了矛盾和那个时代的局限,有一种浓浓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小说里若隐若现的特质,在电影中被放大,在小说里涉及到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两类文明的矛盾,碰撞与融合做了巧妙的回避,重点突出了蒙古族人对长生天腾格里即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狼这一核心意象的追逐与崇拜。
《狼图腾》的小说是我在大概十年前看到的,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看到的小说对于我的文化观念,甚至于还未成型的世界观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当时姜戎所提出的龙图腾与狼图腾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是当时的我从未想过的话题,处于当时我还未触碰过的领域。这里想说一说十年之后我对于这类文明碰撞问题的理解。
后来在文学批评和美学的范畴内,我接触到了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这样的概念,才开始理解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这种图腾之间的碰撞,这是两种生活模式下的人类族群的深层潜意识之间的差别,就像海子诗中常出现的“麦子”、“土地”这样的常用意象,这是汉族人三千年农耕历史在我们的深层潜意识里留下的印记,与我们并无关联,可以说是农耕的命运选择了我们而非我们所能决定的,所以像姜戎在小说原著里提到的那些一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中,游牧民族数次南下给汉族人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游牧民族同样植根于骨子里的那些强悍与尚武。但是我们不能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这两种文明做一个高低优劣的评判,这只是在遥远的年代里自然引导人民作出的不同选择,是《诗经》里的“上”和蒙古人的“长生天”作出的决定。姜戎所带来的观点因其颠覆性而震撼了当时尚处幼年的我,但也因其颠覆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明显是不可取的。这样说的主要原因也是电影中为了突出上文提到的对长生天和自然的敬畏将破坏秩序和自我中心的汉人形象无限贬低的缘故,其实突出一种文明,是没必要刻意贬低另一种文明的,就像我个人偏好中国古典的戏剧而不喜西方戏剧,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我不会也不能为了抬高西厢记牡丹亭而去否认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成就。
说回电影,电影中有一个意象作为草原文明的典型意象和狼图腾与龙图腾的融合与互动反复出现,就是在蒙古包外飘扬的狼皮,在小说中姜戎描述当“陈阵”第一次看到那个飘扬的狼皮的时候被若隐若现的龙的影子所震撼,狼图腾与龙图腾完成了一种重叠式的互动与融合。在十年之前那一幕同样震撼了作为读者的我,但是在电影中对这类话题从未涉及到(只有一处浅尝辄止)的前提下,反复出现三四次的那个镜头明显有种不知所谓的感觉,那种图腾式的庄严和象征性也被无限削弱,作为一个意向的表达和延伸功能几乎被剥夺,这样的意象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电影剧本相较于小说的创作难度大,操作空间小,但是《狼图腾》的剧本有几处让我这个十年前的原著党兼铁粉很难接受,譬如抛弃了原著开篇倒叙的方式,采用时间轴正叙的方式,这使小说里第一幕陈阵面对狼群的紧张感和扣人心弦的吸引力减弱,而且对于毕力格老人睿智形象的引入也有削弱,这样平铺直叙的手法使整个作品从开头就营造的史诗感几乎被平淡的叙事语言消磨殆尽,使原著的第一幕完全丧失了吸引力。而且编剧为了电影的需要竟然生搬硬套的加了陈阵和嘎斯迈的感情戏并且赔上了巴图。简直是不可理喻。在小说里嘎斯迈是之于陈阵是一个大姐姐甚至于母亲一样的人物,这样的变化让原著党接受不能。另外就是小狼最后的结局,小说里陈阵从一个城市里来的下乡知青到一个经历过沧桑变化的成熟男性,小狼魂归长生天是个显而易见的分水岭,但是电影却对此作了改编,当然没有后来陈阵和杨克归来的戏这些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类似于小说中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嘎斯迈的大盆手把肉这样典型的草原意象被抹去,最原始的草原套狼被抹去,白毛狼王这个贯穿全书的最重要的狼被无限弱化的存在,类似种.种是原著党尤其是对电影抱有极大期望的原著党的失落之处。
不过作为一个新的故事片,在没有原著基础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法国人拍了一部好电影,对长生天,腾格里的敬畏,蒙古人如山般坚强的特性,如海般广阔的情怀的的确确传达到了作为观众的我们这里,虽然巴图这个在原著中朴实勤劳甚至带点幽默的蒙古汉子被写死了,但是军马事件的描写确实是整个片子中最大的亮点,为了那个火红的时代和创造了历史却未曾留下名字的史诗英雄致敬,愿长生天与你们同在。
看了电影马不停蹄的趁着热乎写下了一点感想,总之还是开头定性的那个结论,《狼图腾》是部好电影,但是原著党还是算了吧,推荐没看过小说的可以去看一下。嗯,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