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
《女王召见》讲述了戴安娜王妃因车祸死亡后的一周之内,整个英国王室家族成员和首相态度大幅度转变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一
通过一个学期的赏电影悟管理选修课,一些以前看过的电影现在看来还真是不同了,这好比看一个人,以前看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人的外表,没去想过能从中学到什么,通过这门课,不仅看到了“外表”,还学着去看一些“内在”,思考从中我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比如说时尚女魔头这部电影,以前也看过,但印象不深刻,也许是没有用心看,抱着看电影的心态看电影,第二次看的时候,心态首先不同了,看的时候学会思考了。也看出了一点关于管理的小东西。
作为管理者的米兰达,有着她独特的管理风格以及管理魅力、用人能力。通过影片 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每一个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都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是,作为管理者永远都希望你在最适合的时候做最适合的事情,做有效的事情。从女魔头的角度出发---她只是希望员工更职业。 米兰达对待下属苛刻,没有人情味,但是作为一本影响整个时尚圈的杂志------runway的老大,她不得不这样。影片只是无限的放大了物欲和老板的苛刻,来叫人更深入的看这部电影。
片中的女主角接受了第三次的职场教育,那就是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正直与权力斗争的矛盾,为此陷入了苦恼和内心的斗争阶段,从而在斗争中树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三方面是如今的大学生最欠缺的东西。
安迪作为一个初涉社会的实习生,“不幸”地遭遇了一个魔鬼般的上司,她近乎变态的苛刻要求使安迪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她来旋转,以致安迪为此得放弃朋友、家庭以及恋人。当然,安迪可以从魔鬼那或得大多数女生梦寐以求的东西--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进化。
这部电影谁都看得懂,无需分析什么,但其后的延伸与思考才是价值所在。于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摆上台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即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不得不承认,很多电影为了抛出这种问题会自然而然的采用各种手段使原本的一个可能存在的较中庸的答案分化成两个极端。像这部影片中的安迪在虚荣与理想中的选择,像蜗居中海藻在权力光环与自我尊严中的选择(其实海藻这名字起得不错,完全是在随波逐流,连适应都谈不上,更枉论选择了,简直存在得莫名其妙)。幸运的是安迪只花小小的代价便做出了一个自己的选择。不能说她对还是错,因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上司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尽管偶尔会羡慕一下安迪,而安迪则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人生在此分道扬镳,算是求仁得仁吧!
影片其实是在用安迪的例子来教化观众在物欲中坚守自我。这对如今的中国其实是很有教育意义。但事实上,单就影片中的情节来讲,她上司的选择也未必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是那不是安迪的生活。人生很少能平衡这两个极端来获得一种中庸,也不能鱼与熊掌皆得,关键是你必须在做出最后的选择后不要愧对内心的真我,这就够了。
这个片段告诉所有找工作的人三个要点:
一、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岗位,但却要找有影响力的公司,为的是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有影响力的公司的推荐信。
二、既然不对口,那么还不如坦诚相告,并立刻反攻,强调自己的智慧以及聪明,表示可以快速学习以及工作努力。天下没有不喜欢努力工作的老板,关键是是否有自信心说出自己会努力工作这样的话。
三、通常企业一线人员总是最挑剔的人,一线人员会比老板还挑剔,因为他们没有灵活性,会用守旧的模式来对号入座。真正优秀的人其实是在第一关的时候丢失的,而手下人通过的候选者经常并不是老板想要的人。
作为一个老总的助理,必须了解他很多情况包括他的衣食住行等等,合理安排好下属的工作,保证及时完美的完成工作。在人生的分岔路上,当我们选定一条路后如果还被另一条所诱惑,其实是可以站在路口多观望观望,甚至往错路上走一小步的,当然前提是你还回得来。如果一开始就一头扎在一条路上固然坦荡,那人生未免有些许小遗憾,是吧。所有,有些朋友会说我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呵呵,其实那是我站在路口时已经望穿整条路了,无非是看看让人生丰富些。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二
戴安娜死前媒体曝光率很高,以其慈善事业、离婚、绯闻、接受采访等最有效的现代炒作方式,迎合了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从而赢得人民的爱戴。在其死后,英国上下群情悲痛。布莱尔很乖巧地冠之以“人民的王妃”博取民众好感,媒体更是尽其煽情的能事,将矛头指向了与戴安娜对立的王室,而此时只有王室保持沉默。女王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保护两个孙子,尽量让他们少受刺激;二是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室的人,王室不宜作出反应。但是,在媒体的煽动下,民众很快就对王室的沉默表示了愤怒,并提出了不理智也不合法的要求:为非王室成员的戴安娜举行王室最高规格的葬礼,白金汉宫降半旗,女王对事件表态,等等,并有失控的趋势(民意出现了取消君主立宪制的倾向)。迫于民意的压力,布莱尔紧张斡旋,最终女王作出重大妥协,接受了人民的所有要求,危机圆满解决。
在这次危机背后,我们看到了布莱尔、媒体、查尔斯王子、民众和女王真实的一面:布莱尔的做法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尽管在片中他也同情女王,也为他不得不对女王提出的要求而向幕僚大发脾气,但他毕竟是改革派的政治领袖,支持率才是硬道理;媒体的作为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头版头条怎么好卖怎么来,怎么煽情怎么来,完全不顾戴安娜死前已经不是王室成员,完全不顾王室家庭和小王子们的感情,将矛盾直接引向王室,要求本来就不升旗、四百年都没降过半旗的白金汉宫降半旗,并要求按王室最高规格安葬一个平民,并且女王要向她的灵柩致敬;查尔斯王子则胆小怕事,主动讨好政客和民众,把自己的母亲当挡箭牌,连布莱尔都看不过去,说:“Let her mother take the bullet, not him. What a family!”;民众的反应更多的是感性而非理性,当他们心中充满悲伤、需要发泄情绪时,除了哭泣,对王室的愤怒则是最好的发泄方式;只有女王,她是最正直、最理性、最顾全大局、最坚强的,她只是做了一个女王、一个奶奶应做的事,按她从小受教育的“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信条来做,按她就职时向上帝所立的誓言而行,戴安娜葬礼的安排也是完全尊重她家里人的要求来办,整件事情她除了回避媒体,基本没做错任何事,但,这也许就是她的悲剧所在。
对于女王,我觉得她很可怜,但却很伟大。在片中,她的权力仅限于指挥她养的那几条狗,她孤独地驾着汽车驶在旷野,她“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判断”,但她的人民却背弃了她,连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也出卖她,旷野里的那只孤独而优雅的大麋鹿就是她的化身,她也明白那只麋鹿的死也许就是她王权的归宿。于是,我们看到女王务实地妥协了,就像布莱尔说的:“That is the way she survives.”(那就是她生存的办法),她似乎明白了传统规则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她接受了modernize(现代化)。她的妥协,表面是王室向人民的妥协,实质是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妥协,这种妥协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是,谁能说随波逐流就是好事呢?但有一点应该是好事,那就是有些东西她还是放下了,显得很大度。在葬礼致词之后,当画面上万众起立,掌声雷动,悲情一泻千里的时候,我却看到一个默默承担了人民所有痛苦的高贵的女王!就像那头屹立在旷野之上孤独而优雅的麋鹿!
其次,电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君主立宪制及其背后的东西。英国是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女王只是国家和英联邦的象征,并无实权,随着现代思潮的发展,她的位置越来越尴尬。片中改革派的布莱尔在走马上任时接受女王任命,一切显得那么扭捏和形式化,现代思想和皇权传统的冲突表露无遗。这时候我们不仅要问:英国人为什么还要设皇帝?这得从宗教和文化的层次找答案了。西方信仰上帝,皇帝是替上帝管理世间国度的人,她向上帝汇报工作,她必须是公义的、正直的、圣洁的、智慧的、勇敢的人格榜样,所以她是人民信仰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在人间被感知的上帝的代理人,有些类似主教的意思。所以,女王不仅仅是国家元首,她更是民族的精神领袖,民族团结的灵魂,大家可能不知道,连英国的国歌都是《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所以说,君主立宪制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更是宗教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妥协的结果,而且很显然这种结果对一些国家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美国在二战后接管日本时,也是出于对宗教和文化的考虑,才保留日本天皇的,日本民族也才得以留存其灵魂,也才有后来的国力迅速提高。世界上除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还真不少。这些国家的皇权基本都跟宗教信仰的传统有关。
这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难理解,我也曾感到费解,但也许那些有国王的人反过来会对我们的很难理解感到很难理解:Why not?为什么不要皇帝呢?他们研究后就会发现:一、我们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武装起来的头脑;二、在我们历史观中,皇帝都是些奢华无度、鱼肉百姓的暴君或昏君;三、在我们的哲学观中,君主立宪制只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妥协的结果,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产物,而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因素;四、我们其实很现实,没有用(严格说是现实的物质功用)的东西就丢掉,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保留。所以,要是问中国人:废除君主立宪制好不好?十有八九都说好。因此,大家世界观不同,我们就不好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评价别人的世界观。
另外,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值得一提。多次让女王出现在卧室、起居室、书房、餐厅、厨房、自己开车等场景中,这样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贵族妇女,而不是一个政治象征;在花堆前和群众面前那段复杂的表情转换,演员拿捏得非常到位,把女王悲剧的命运和坚强的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戴安娜生前片断、媒体的报道、悲情的大众、布莱尔及其幕僚、查尔斯王子、王室家庭生活,这些场景的穿插,使得电影情节紧凑而冲突激烈,每个细节都是有用的。对于学习电视编导专业的我,也有很多启迪。
总之,这部影片不仅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打动了我,也在内容及思想深度上深深的吸引了我,绝对是一部值得看两遍的成功之作。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三
在电影《女王》当中,导演讲述了戴安娜王妃因车祸死亡后的一周之内,整个英国王室家族成员和首相态度大幅度转变的故事。从学法者角度去考虑的话,电影反映出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在现代民主法律制度的制约下,人民意愿将是决定国家相关政策的主力推手(人民主权原则)。而女王权利的弱化是在基于英国旧有基本国情的前提下经过数百年的资本主义探索后逐步演变而形成的。除此之外,电影之中也不乏许多对话与情景都有着宪法基本原则的影子。
戴安娜死前媒体曝光率很高,以其慈善事业、离婚、绯闻、接受采访等最有效的现代 炒作方式,迎合了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从而赢得人民的爱戴。在其死后,英国上下群情悲痛。媒体更是尽其煽情的能事,将矛头指向了与戴安娜对立的王室,而此时只有王室保持沉默。女王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保护两个孙子,尽量让他们少受刺激;二是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室的人,王室不宜作出反应。但是,在媒体的煽动下,民众很快就对王室的沉默表示了愤怒,并提出了不理智也不合法的要求:为非王室成员的戴安娜举行王室最高规格的葬礼,白金汉宫降半旗,女王对事件表态,等等,并有失控的趋势(民意出现了取消君主立宪制的倾向)。迫于民意的压力,布莱尔紧张斡旋,最终女王作出重大妥协,接受了人民的所有要求,危机圆满解决。
电影开始没多久的时候,女王就对自己的画师说:“我很羡慕你能去投票,倒不是为了在谁的名字上打钩,那种感觉一定非常微妙”画师回答:“您虽然没有投票的权利,可政府是您的”这些对话直接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的本质,即:君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其实际上并没有权利去制定国策、管理人民。一切权利皆来自议会(议会主权原则),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有趣的是,接下来女王对管家说:“他还不是首相,只不过是准首相而已,我还没有任免他”这是女王对自己高贵性的自我肯定,但在我看来,实属滑稽。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女王不仅仅是国家的象征而已,她还要承担相应的一些程序性的工作,且无法推辞。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王最后不得不向公众露面,并且亲自参加戴安娜的葬礼。这一点才是本片最突出的地方。影片里首相曾打了一通电话给女王,女王在厨房里接听了电话,首相说道:有四分之一的人民希望推翻君主立宪制!这深深触动了女王的心,并促使女王折服。这反映的其实是有两点,一点是人民主权原则,另一点是基本人权原则。在如今的西方社会,人民享有绝对的自由,可以随性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受法律的保护,而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所以在绝大多数的人民希望取消君主立宪限制时,女王也必须下台。因此女王态度的转变也是必然。
影片之中有两点宪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其一是法治原则,二是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此外英国的宪法基本原则与我国的也不尽相同。在我所查到的资料里,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
议会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分权原则责任内阁制
而我们并没有责任内阁制与议会主权原则,相似的虽然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两者的权力大小相差悬殊,且职能也有很多不同。区别源自传统的不同以及近代社会变迁道路选择的不同。英国的变迁相对而言上下承接,且有着几百年的历程,而我们变迁史不仅短暂且很突然,至今也不过是六十几年而已。各种机制都相对不成熟,且大众认同度也比较低。 对于女王,我觉得她很可怜,但却很伟大。在片中,她的权力仅限于指挥她养的那几 条狗,她孤独地驾着汽车驶在旷野,她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判断但她的人民却背弃了她, 连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也出卖她,旷野里的那只孤独而优雅的大麋鹿就是她的化身,其次,电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君主立宪制及其背后的东西。英国是第一个实行君主立 宪制的国家,女王只是国家和英联邦的象征,并无实权,随着现代思潮的发展,她的位置 越来越尴尬。片中改革派的布莱尔在走马上任时接受女王任命,一切显得那么扭捏和形式 化,现代思想和皇权传统的冲突表露无遗。这时候我们不仅要问:英国人为什么还要设皇 帝?这得从宗教和文化的层次找答案了。
西方信仰上帝,皇帝是替上帝管理世间国度的人, 她向上帝汇报工作,她必须是公义的、正直的、圣洁的、智慧的、勇敢的人格榜样,所以 她是人民信仰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在人间被感知的上帝的代理人,有些类似主教的 意思。所以,女王不仅仅是国家元首,她更是民族的精神领袖,民族团结的灵魂,大家可 能不知道,连英国的国歌都是《神佑女王》所以说,君主立宪制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更是宗教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妥协的结果,而且很显然这种结果对一些国家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美国在二战后接管日本时,也是出于对宗教和文化的考虑,才保留日本天皇的,日本民族也才得以留存其灵魂,也才有后来的国力迅速提高。世界上除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还真不少。这些国家的皇权基本都跟宗教信仰的传统有关。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四
因为天海祐希的缘故,我看了《女王的教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励志片,讲的是一个魔鬼般的女班主任带领一个小学六年级班级一年的故事。电视剧的色调很压抑,女王穿着黑色的高领衬衫、黑色的裙子、黑色的鞋,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后面挽成一个发髻,走到哪里都像是暴风雨来临一样,天空笼罩着乌云,没有阳光,狂风在周遭暴烈地吹着,只剩下你以一个仰角在黑色的环境中看到黑色的她就在你面前。
看前几集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小学。班主任就是权威,就是一切。天海女王制定了上课不许上厕所等等严格乃至是苛刻的规定,并且严格执行。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想这也是不对的。人,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会欺软怕硬,强势压迫弱小。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是一个善良到有些软弱的孩子。我不喜欢和人吵架,所以总是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然而战争不是你单方面想避免就能避免的,只有足够有实力的人才能有发言权。和同桌划的界限是我的地方小他的地方大,我越界了他会把我撞回去,他越界了我无能为力。考试的时候我带了多的铅笔,而他恰好没有,我借给了他,而他不知感激,反而变本加厉。这大概才是很多小孩子最原始的恶劣本性吧。他们不仅仅对同学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欺负软弱的老师,害怕强势的老师。电视里,女王以她的强势严厉的手段制服了这群学生。她制造内部分裂,安排间谍,鼓励举报,优生差生分别对待,为孩子们制造了一个乱世,而自己则是这乱世的霸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班上的学生相互欺负和猜疑,她听之任之。好不容易团结起来的班级,她又马上用诱惑和恐吓来动摇他们。这时我对她非常不解,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岂不是会变成只会听命权威的机器、只会拍马屁的小人了么?后来我明白,她是想让孩子们不要再做温室中的花朵,要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早的了解社会。真正的社会太危险,她只能在孩子们中间创造一个小的社会,让他们承受一些伤痛再站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而对于同学之间相互欺负的行为,她说,这不是老师的袒护就能解决的问题,受欺负的在被袒护之后依然会被变本加厉的欺负,只有依靠自己内心的强大才能对抗别人的欺负。她纵容他们之间相互欺负,也欺负他们,是因为以后这样的事情依然会发生,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以忍耐和正确的方法来应对被欺负的事情。和美要逃走的时候,她先提出诱惑,和美拒绝了,哭着向她质问,她抓着和美的双手,让她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我喜欢那个坚定的眼神,就好似那里就是力量之源。她对那个做了间谍又被全班同学排斥的孩子说,12岁的你们也有权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遇到困难就埋怨父母、老师和朋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候我还是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得很少,会放纵自己,也许还是对自己的反思不够,对自己的未来责任心不够吧。她每次试图摧毁孩子们的友谊,我也渐渐理解,没有经历考验的友谊是靠不住的,只有在考验中生存下来的友谊才是坚固的。
女王是一个严师,对孩子们严厉,对自己更苛刻。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凭着她自身的优秀,就足以让人钦佩,让人觉得她对孩子们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在防范课程上,徒手对抗一个身强力壮的男老师。在训练舞蹈的时候,展示了完美的芭蕾。在游泳课上,和美被欺负得慌乱的下沉时,她立即跳入游泳池,抱起和美,以我认为是温柔的眼神看着她。我不得不佩服她的优秀和全能,希望自己能做到像她一样。
她了解她的每一个学生,所以每次孩子们遇到危险和困难她都会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進藤光封闭自身,不接受朋友的时候,她解答了和美的疑惑,终于打开進藤光的心扉。惠理花被孤立至绝望的时候,和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她,而女王出现,带他们找到了教室里的惠理花。由介逃避学校,和美也无法忍受同学们的欺负,逃到动物园的时候,女王告诉和美,由介拿到了毕业证书,和美才能劝说由介回到学校。和美被同学打到窗户受伤的时候,她及时赶到,像一个专业护士一样为和美包扎伤口。在孩子们遇到恶劣的社会青年的时候,她又一次挺身而出,即使自己受了伤,也要坚持保护孩子们。真是强大、有安全感的老师啊!然而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尽管她尽全力保护孩子们,但希望他们真的成长,不要自寻麻烦,学会保护自己。
在教务委员会观察的那次上课,说到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都很想知道也必须要明白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一次次说是为了以后上好大学有好工作,然而好工作不等于幸福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女王说,学习不是非要不可的事情,是想要去做的事情。无论活到多大,都有我们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就要通过学习来完成。学习可以创造奇迹,而失去了好奇心的人就已经死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说到那6%的幸福,和美说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一样,24个人就有24种不同的幸福。她以那样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个固执的坚持着的孩子,说如果你能一直这么想就好了。她擅长辩驳,却并不一定要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只要孩子们能学会适应社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就是成功。我想到和美梦中那个温柔的她,那才是她的内心吧,因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喜悦。想起在办公室里她默默地给孩子们授予毕业证书,不免心酸,那时的她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她培养了这样优秀又坚强的孩子们。
她把自己当作一堵墙,让孩子们撞在她这堵墙上,在挫折中成长。她是真正为孩子们将来考虑的老师,哪怕孩子们不理解、不喜欢也没有关系,只要让他们坚强的健康的成长,成为有用的人。
她是一个真正授人以渔的老师。她离开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那样不安,她却淡定的告诉他们,人生中不安的变动是常态,不要去做一些放弃生活的傻事,不如珍惜眼前美好的光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12岁的他们,就要好好学习。她离开他们以后,孩子们憋着劲更加认真地学习,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在毕业典礼的时候,他们一起给女王唱着那首歌的时候,一贯很少为什么感动流泪的我止不住眼里的泪水。她终于见证了他们光辉地毕业,与他们分别。
最后和美向她用AROHA打招呼的时候,仿佛什么都明白的她第一次露出了微笑,第一次在她的身后出现了暖暖的阳光。那一刻,我内心无比光明,无比温暖。为了这个感人的结局,加油吧!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五
最早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是儿时香港亲戚寄过来的信,贴的邮票几乎都是她戴着皇冠的形象,后来去香港探亲,使用的硬币上也满是她的头像,而这位超长待机的老奶奶直至现在依然在位。
《女王召见》则是主创团队根据想象,演绎了“相约星期二”的一连串密谈,12位首相来来往往,唯一不变的是那位女王,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谓是非官方版的女王传记了。
饰演女王的英国老戏骨海伦·米伦也可算是女王专业户了,之前就在大小荧屏上分别饰演过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但所谓业精于勤,即便如此,海伦·米伦依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观察女王的一举一动和服饰装扮。
尤其是本剧需要从女王登基开始演绎,还要模仿不同时期的口音变化,这点尤为专业。再加上道具团队的精心打造,短短几秒钟就能在台上完成换装,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衔接得尤为顺畅,舞台效果必须要点赞!
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在民众眼中,英国女王是“有形”的,出席重大活动和接见外国贵宾。但根据英国宪法,在政治上,英国女王必须是“无形”的,无条件支持首相就像是一条铁律。
而在话剧舞台上,如何在这么狭小的空间,有限的布景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尤其考验演员的功力。女王作为政治人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经历过的人和事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对苏伊士运河事件密谋的不满、对撒切尔夫人的嘲讽、对王室改革的抗拒、对戴妃事件的无奈……
都说政治人物是戴着假面具在演戏,或者只有在那个狭小的会面室中,大家才可以暂时放下戒心,谈谈国家大事和家长里短,不用担心被英国无孔不入的小报和政治对手抓住把柄,此时的女王更像是一位绝好的倾听者,一位心灵导师。
特别是对威尔逊首相的喜爱,通过上下幕几个场景的转换,从一开始会面那种尬聊到即将离职的不舍,海伦·米伦让我们看见了一位活生生的,有情有感的女王。
而穿插与于全剧的少女形象将女王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展现出来,从向往平凡生活到勇于担当的加冕演说,从害怕被注视到举重若轻,似乎预示着心中总有的那份少女心,也唯有此心才更真实吧。
最后还是要说一点遗憾或者期望,字幕在翻译方面有些许瑕疵,打错字以及翻译不准确,也期待在后续有所改进。
另外,国人对于英国历史毕竟是有些陌生,或许在观看前有相关背景介绍对于观看本剧更有帮助吧!
女王召见观后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