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

邱妹分享

  《上帝之城》是暴力极致的电影,于是有网友评论說:“《上帝之城》比《骇客帝国》更干脆,比《记忆拼图》更过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一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这里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会叹息着转身的地方。

  就是那个被上帝抛弃的上帝之城。

  在这里,你会感叹在同一个世界上竟会有这般荒谬的存在。

  电影的开始,是镜头中央一只从屠刀下逃跑的鸡,在一系列飞快的画面切换后,那只鸡正在被一群拿着枪的孩子追赶,背景音乐愈发激烈起来,然后紧接着一阵枪声。

  这里的人,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习惯了向与他们无冤无仇的人射出子弹,习惯血浆迸溅,习惯黑皮肤里沾上血腥。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机会选择,他们必须在那种荒.唐、荒诞、粗砺的环境中过活。

  在这里,生命是一次长时间的无休止的赌博,而活着,只是转瞬即逝的偶然。人们可以被无理由地杀死,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家破人亡。这里是上帝之城,是平民窟,这里的警察与人勾结,这里没有法律,这里的杀戮没有人可以干预,这里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会因为人们的恐惧而被否认曾经有过发生,这里站在最具权威最有势力的人可以死在孩子枪下,这里的和黄金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不是想拥有,而仅仅是想占有,这里的东西都具备勾起人们欲望和残暴的条件。

  对于这样的生活环境,这里的人们仿佛有一种天生的钝感力,每个人都杜绝了自伤自怜,在与生活的激烈冲撞中,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情感重担,总是能赤膊上阵,勇猛顽强,绝望、恐惧、抑郁等极端情绪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对于平民窟的百姓来讲,生活的含义是延续,并不为某种目的。但是在炽热的里约热内卢的阳光下,尊严对于生命来讲是奢侈的存在。活着已经是满足。

  我们很难肯定这是否是一种消极,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极端。钝感力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最大限度的保护,还是对他们心灵上的慰藉。这样残忍的日子如何能让心毫无遮蔽地暴露在他面前?

  而我是在键入“青春”这个标签之后找到《上帝之城》的。

  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这跟青春有何联系。所谓青春,便是你想得到的,这个世界都不屑于给你,你只好上蹿下跳,用自己的方式去夺取或是占有。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大多是孩子,大的十七八岁,小的五六岁,在他们足够大的时候——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讲,就是孩子们大到可以在一旁踢球时掩护刚抢劫完的哥哥们逃离并分得一杯羹。

  十多岁,那种叫做青春的日子是如何上演在上帝之城?孩子们向往黑帮领头的那身荣耀,向往那种不费力的占有。电影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生气地回应黑帮,说自己已经不是孩子,是个男人,因为他有枪,吸过毒,杀过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了。那个满眼血腥的孩子令人难忘,他已经尝到了暴力的甜头。

  电影的最后,剧中两大帮派在一场大规模的血拼之后被媒体曝出,并逐渐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这时警方不得不开始干预。其中一个头目在送走的途中被放下车,同时警察私吞了他所有财产后免他不死。在警察走后,一群孩子蜂拥而至,这个头目在咒骂声中被乱枪打死。

  那群孩子自然成了贫民窟的新统帅,电影最后一幕是孩子们手上挥舞着枪,扬言要立下一个黑名单,将欺负过他们的人都杀死。

  上帝之城的阳光很烈,而孩子们是阳光下的炮灰。他们无论在多么不妙的处境,都要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宣示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存在的意义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

  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镜头剪辑中,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奋斗、挣扎、下滑,在半梦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飞烟灭。

  暴力与青春,在上帝之城里,随时可以演绎。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二

  喜欢这部满是青春热血的《上帝之城》,贫民窟里奔跑打闹推推搡搡的少年,让我想到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后者讲述军队大院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而前者则在记录大洋彼岸的巴西里约热卢贫民窟里的孩子们拉帮结派,打劫抢烧,贩卖的犯罪发家史。所有的故事和童年有关,和成长有关,和时代有关,最重要的,和那个地点无法剥离。

  该片的非线性叙事(圆形叙事结构)有点类似昆汀的《低俗喜剧》,影片开头,阿炮拿着相机出现在贫民窟里与一帮抓鸡的少年相遇,他们每人持着一把抢,在阿炮的镜头前,于是画面又追忆到60年代,70年代,最后影片的结尾跳转到开头,阿炮的身后是持枪的警察,警察和贫民窟少年进行开火,阿炮侥幸逃过大难,并拍摄下了他们扫射的瞬间。这种非传统的断点叙事,夹杂着不断的倒叙和插叙来讲述不同少年的故事,颇具看点,虽然影片是以阿炮的回忆(第一人称)的讲述作为背景音,但他描述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还有所有的关于那个贫民窟里重要人物的成长史,和上帝之城的发展变迁史。浓重的异域风情,疯狂的犯罪行为让我对生命又有了重新的理解。那些激进的少年是在用血书写着混乱的黑帮争斗。死亡是重生,是犯罪的开始,是视存在为荒诞的理由。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不杀人是我的规矩,不,伙计,所有的规则都有例外,最后例外反倒变成了规则。《上帝之城》是一部启示录,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贫民窟里的生活,暴力滋生于贫困环境,滋生于文明世界,理解那种社会现状对于孩子罪孽的影响,理解罪恶暴力在恶性循环中越滚越大,直至革命。影片的结尾,一帮小孩开枪射死了黑帮大boss里尔泽,血泊中昔日的“小霸王”不在风光四起,孩子们嚷嚷着“苏维埃起义,天下是我们的”,最终的以暴治暴不过是“暴力”的易主,混沌的天下,不是靠暴力就能治理干净的。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小说家有三个基本的可能: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 我想,《上帝之城》就是可以“让你思考的故事”,叙事的迷宫把我们放置在那个光怪陆离的贫民窟世界,看尽命运的轮回,时光的轮毂。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三

  上帝之城,魔鬼也会叹息转身的地方。它看见了什么而转身,我想是人们的冷漠。

  抬脚,咚球飞上了天,呯!子弹穿过球扁了下来。孩子们跳着舞庆祝。而那群踢足球的孩子们只能面面相觑的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爽了就行,你算个什么?我眼中只有我的欲望,正如现在该死的腾讯弹个不停的腾讯网新闻,《大妈火车上飙广场舞》大妈想,我爽了就行,你们不看的就回避下吧。该死的腾讯公司会想,我弹你窗我爽了就行,不想看就不要用QQ吧,OK你们都赢了。

  你爽了别人怎么办?我不管。别人爽了你受伤了怎么办?我不爽,我要他不爽来让我感觉爽,无限循环。上帝之城讲的就是这个。

  我不喜欢道德制高点,我的职业也不是圣母,我也不想解释种.种现象背后的涵义。看了这部电影我只明白一个道理,禁枪是GCD明智的选择。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四

  电影有意无意流露的真实感让人窒息,你常常分不清哪是虚构哪是真实,仿佛真有人在暗处摄下了上帝之城罪恶的点点滴滴。三点小悟:

  1.故事开篇留了个悬念——“少年三侠”约定不杀人的抢劫,却最终没留一个活口。我一直努力去设想,有某个死对头在借刀杀人,但事实竟然是那年纪轻轻的放风的少年下的狠手,去屠杀手无寸铁的旅客,只为杀人那瞬的快感。我不由地想起人性本恶论,人总是种感性动物,总有理智迷失那一刻,而在那瞬间什么行为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契约这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来约束自己,没有道德束缚的自由终会堕入罪恶的深渊。如果一开始就有人去约束小豆子,他也不会在黑帮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2.帅奈徳良知未泯,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不滥杀无辜。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他自己在银行抢劫案中的误伤,无意间招来了复仇者,最终竟死的不明不白。帅奈徳的悲剧,错不在自己,而错在他身在上帝之城。安分守己的他尚且找来小霸王(小豆子)的无理挑衅,更何况误伤后的复仇事件呢?在上帝之城,惹了小霸王,自然只能投靠小霸王的对头,那个环境里,抢劫犯罪避不可免,冤冤相报终未了,走向覆灭也是迟早的事。对于帅奈徳,只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3.班尼是片中难得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人,一头金黄的卷发架个文艺范的镜框,仿佛永远是个乐天派。他更向往诗意化的田园生活,但是终究还是不能善终。套一句《古惑仔》的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片子叙事手法技巧性挺高,灰色调的画面更凸显真实感,我真心觉得,也许这确是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一部纪录片吧

  上帝之城观后感范文五

  东北一个边缘小镇,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这两者不存在可比性,却又具备相当的雷同性——这是我看《上帝之城》时的最大感想。

  里约歪歪斜斜的房屋与东北胡同里熏黑的砖墙,奔跑打闹的孩子,无法无天的秉性,危险的童年岁月。里约的孩子有左轮,东北的孩子有铁棍,里约的孩子杀人后大笑,东北的孩子见血后开怀。

  在我日渐模糊的记忆中,那个仅仅几万人口的小镇,发生过不少事故。90年代末到21世纪的开端,在这个仅有一座高中的地方,街上游荡着大批无学可上,无事可做的孩子,他们在群架和酒局中相识,拉帮结伙,再去和另外一群人打架。当时,对于那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所谓主流社会,无非就是那些所谓“混社会”的人们搭建起来的,充满血腥、暴力、疯狂的圈层。里约的孩子有买卖,东北的孩子赚不到大钱,但似乎从不缺少搞到钱的办法。酒精和尼古丁是日常必备,棍棒和刀子是生存法则。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在路上遇劫,对方看上去不过初中生,手里有明晃晃的刀子,就这么掏去我口袋里的零钱。后来升到初中,身边的朋友没钱花,也会这么干,那时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恶性循环的。

  《上帝之城》的几位主角,我几乎都可以在儿时所见所闻中找到相应的对象。小霸王是那个一心混上老大的孩子,没读过书,下手狠毒,相貌丑陋。班尼是那个酷酷的男孩,学习成绩不错,打起架来又风生水起,在两个极端都做到出色。阿炮是那个乖孩子,心里有梦想,想脱离这个环境,在恐惧和躲避中度过整个童年。安迪丽卡是那个漂亮姑娘,总在强调自己的正派,却总被这帮坏孩子吸引……

  故事一:在篮球场上,因为场地问题,两伙人争吵起来,其中一人掏出刀子,将对方一人活活捅死在篮球架下。

  故事二:小吃店里,一个高中生无意踩到一个混混的脚,没有及时道歉,走出十几米后,被混混追上,捅死。

  故事三:同班同学发生口角,晚自习时,其中一人持刀冲进教室,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将对方捅死。

  这样的故事,对这个规模不大的镇子来说,实在有些过多了。有时我想,这些孩子何以如此冲动,非要用一条性命来平息自己内心的怒火。后来我想通了,在这个下流的主流社会意识的引导下,在一个完全被真正的主流社会遗忘的地方,暴力——这种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欲望,即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在每个孩子的价值观中,生命、金钱、欲望、地位等观念被不断地扭曲再扭曲,最终融汇成一个畸形的庞大的整体。但他们无力改变现状,成人们亦然,所有惨剧都被紧紧压在社会进化和淘汰的车轮下,所有人都不得喘息,直到某一天突然死去。

  现在,我已经远远离开那个地方,反而会时不时地想念一些东西。我想念高中门口醒目的“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的警示牌,我想念放学后看到一群流氓堵在大门口跃跃欲试,我想念路边两个女孩打架,其中一个抡起砖头将另一个打得血肉模糊,我想念在操场上,两个人用木头椅子打一个人的脑袋,其中一个还大叫着“还没出血呢!”……究其原因,我想,大概那曾经是一个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生存环境,社会巨变,相信很多场景都不太可能重现。

  最后,我衷心希望在延续中巴两国悠久的友好关系史的前提下,两国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成长环境,不管你读不读书,上不上班,泡不泡妞,打不打架。

  一切的前提都是,不要死掉。

    3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