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
历史的片段是最好的、最真实的记载,那段黑暗的历史深深地印在中华人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么《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毛主席在英雄记念碑上提笔刻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三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存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中国发生了什么?
2015年9月18日,百年历史在这一时刻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侵华战争真正变成了事实燃烧的影像!这是个确实存在的影像,是个燃烧的时代。这部影片中我只记住了四个词: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外国盟友;这部影片中我只记住了三个事件:九一八事件、七七事件、南京大屠杀!
为了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刷民族耻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父老乡亲们深明大义,前线战士誓死如归,可能有的人还没来的及去看自己摄影的内容,就死在前线······其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大型会战,也有鲜为人知的白刃撕杀;即有令人不忍目睹的屠城血证,也有令人振奋的胜利纪念。
和平的钟声姗姗来迟,可还是敲响了。全民族抗日牺牲的片段看得我热泪盈眶。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斗,才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原来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出的碰巧生长在一起的一群人罢了。各自生活,各取所需。但原来,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千万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
影像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你听,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耳边响起“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鲜血······”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历史的片段是最好的、最真实的记载,那段黑暗的历史深深地印在中华人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的二一九运动;1937年的 七七事变;1937年的淞沪会战;还有最为残忍的南京大屠杀;一幕幕,都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那道伤疤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口上,他们无时不刻不想起凶残的恶爪,陌生的面庞,卑鄙的手段,那是他们最为痛苦的日子。
杨靖宇,赵登禹,张自忠,左权等英雄人物在黑暗的路上,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真是可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惜一切代价,舍己为人,这是一种来自祖国的力量,是来自祖国和全民族的呼唤,每一分钟的坚持, 是为了祖国的存在。身上肩负的重任,重而难,身为祖国未来的顶梁柱,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难道他们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难道他们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他们是榜样,是英雄,他们为祖国牺牲了自己的身躯,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今天的和平时代就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吗?和平时代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少年来维护,我们要争做优秀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做祖国好少年。
但是,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也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我们身为祖国的顶梁柱,理当要保卫祖国,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建设国家,让祖国变的更美好。
燃烧着的一颗炙热的心啊,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决心要向那艰苦奋斗的英雄一样,向他们学习,让他们成为我前行的榜样,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怒力学习,使国家变得更发达。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三)
回望历史的篇章,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战争,杀戮,硝烟,不知何时,已成为我对历史的定义。上周星期四晚上,我们全体观看了燃烧的影像这部电影,让我感受颇深。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幅图片是一个小男孩哭哭啼啼的坐在铁轨上,旁边全都是一片废墟,还有许多血肉模糊的尸体横七八竖的躺在旁边,周围到处都是战火的硝烟,头顶的战机还在不断的轰炸,耳边响起的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幕幕惊心动魄,一幕幕撕心裂肺,一幕幕催人泪下。战争无情的夺取那些无辜人的生命,让很多人无家可归,让他们妻离子散,无依无靠。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影片还原了历史再现了战争,通过影像,我们见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中国大地的战场上的硝烟焦土和死难的中国人;听到了飞机的轰炸声和战争的枪炮声,中国人民反对侵略者的宣传演讲时的口号声,动员全国人参加战争消灭日寇的号角声。历经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多少革命英雄血洒疆场,多少无辜的生命惨遭杀害,中国大的变得千疮百孔,硝烟四起,处处都是战争的轰鸣声,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为反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幅幅燃烧的影像,一个燃烧的时代,警醒人们冷漠的心智触动着人们麻木的神经,大声的呐喊,愤怒的咆哮,炎黄子孙经过数百年的浴血奋战,今天终于站起来了,悲壮、压抑、屈辱、凄惨的李绝不能重演,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时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自强、自立、自尊的祖国十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希望。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四)
星期四晚上,我们观看了由教育局下发下来的影视作品燃烧的影像。这是一部记载日军侵华以及中国人顽强抵抗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迹,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的到1945年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看着那台儿庄战役中挖战壕的儿童,修建滇缅公路的老弱妇孺,中国空军远赴日本本土投下的反战纸弹,放弃南京城时神情颤抖的最后一下回望的镜头,武汉陷落是不忍离去城内四处张贴日语反战标语的大学生们。一桩桩事迹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件件日军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让我们感到悲恨。
想起这一桩桩历史长河中的事迹,就想起了千千万万个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扞卫了共和国的旗帜,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
他们以宁死不屈、顽强的斗志,书写着他们的伟大成就,他们那大义禀然、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常常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想到血雨腥风的岁月。
我时常这样想,假如先烈们没有牺牲,活到今天,一定像我们这样住上漂亮的房子,一起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听音乐等,他们一定和我们一样呼吸着现代化的生活的气息。
然而他们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为了无数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牺牲的。作为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伤和疼?怎能忘记先烈们为了我们所经受的血与火的考验。
面对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眠于地下的英灵。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五)
那是什么?是疯狂,是杀戮,是血腥,是堆积成山的尸骨!是长达十四年的腥风血雨!《燃烧的影像》,一部记录着中国历史上被一个东方小国肆意凌虐的史实的电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战火纷飞的十四年!
电影中一个个闪烁的画面,仍在眼前浮现,日本士兵侵占南京的片段,倾刻冲进我的视野。他们在驱赶,在殴打,在辱骂……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年轻的妇女,又或者是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一个都不会放过!他们将中国人民扔进土坑里时,张扬的笑声是那么刺耳,狂妄的笑容是那么刺眼!那时,我多么想冲进历史的洪流,闯入南京大屠杀的那段时光,将他们狂妄的笑容、刺耳的笑声、违背人格的行为通通摧毁,将他们一个不留的赶回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地!
好在,中国人民没有在他们的摧残中一蹶不振,而是在纷飞的战火中竭尽全力向上攀!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怕是我们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一段吧!
当在1945年9月2日,日本人正式签订投降书的那一刻,我如愿以偿的看到了日本人张扬的笑容消失了!他们似乎在抹眼泪,但在那时,对千百万的中国同胞来说,这无疑是最大快人心的画面了!
我听到联合国判定日本人的疯狂举措是违背人格的行为,我听到联合国决定将当时参与“杀人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几个日本人处死,那看到的十四年的战火,似乎在那一刻平息了。
尽管这部电影已经结束放映,但那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中国好像还在眼前,那备受屈辱和欺凌的中国人民好像还在身边。不只是这十四年,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不都诉说着一个道理吗?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屈辱的历史我们必当铭记!不被眼前的安逸迷了心志,下定力争上游的决心,踏着坚定的步伐,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我们要铭记历史,一雪前耻!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六)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出品的历史文献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在全国公映。“看了这部片子,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说,这部片子总体来讲,在语言选择、史实叙述、情感表达上,控制得都非常好,尊重历史的同时又表达了主流的历史观,叙述史实的时候也没有过多的煽情。
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并非应景之作。“一开始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档案资料整理的项目,并不是纪录片的项目。 ”该片出品人、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兼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介绍说, 2014年纪念“七七事变”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让和平的阳光能够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受此感召,并考虑到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着大量抗日时期拍摄的影片,于是对这部分影片进行了甄别整理,“在甄别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可能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这是起因” 。孙向辉说。“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需要的是行动,更多的时候需要去整理、研究,对历史成果进行整理和研究,进行有效的传播,才会不负‘不忘记历史’这句话。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孙向辉介绍,从2014年开始,中国电影资料馆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整理考据,最终从284部影片中精剪了13万余帧画面,修复并制作完成了该片。“前期以总撰稿李镇为主,他们负责看片。后期有20人,用了70天的时间,基本上吃住在馆里,才把这部片子赶出来了。 ”该片总编导黎涛说。“当时这个片子也考虑过外景和访谈的形式穿插,最后我们觉得干脆做一部纯粹的东西,我们的经费也非常有限,而且感觉访谈那类很像电视节目。 ”该片总撰稿李镇坦言。对此,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 《燃烧的影像》用影像本身说话,回归了纪录片的本源,“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 。“这种极致的形式感,让观众对它更加信任。 ”尹鸿说。
“看完《燃烧的影像》 ,就像爱书的人找到了善本,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举例说,“就好比做餐饮,有的馆子拼环境,有的馆子拼厨艺,有的馆子拼价格,但是《燃烧的影像》拼的是食材,上的都是绿色、纯天然并且非常稀有的食材,这样做需要勇气,也需要点赞。 ”
“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记者写的相关报道,主动提出要来看这部电影,因为看稿时就被震撼了。9月18日晚上, 《燃烧的影像》全国公映那天,我看后确实感到很震撼。 ”《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说,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大片,影片修复和制作工程浩大,且技术难度大,情感把握难度大,叙事难度大,“这么多珍贵素材如何取舍,选出的影像采取何种有效的叙事策略都是挑战,最后采取全部用历史素材本身作为主角,谢绝别的任何素材的加入这个策略非常成功,也完全树立了品牌形象。 ”
“这部影片反映出来的内容应该让年轻人看到,主创人员用纯粹的、完全没有第三方视频的内容架构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个内容。 ”虽然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燃烧的影像》表示肯定甚至大加赞扬,但负责该片全国宣传发行的林思玮却颇为纠结,“面对泛娱乐化的影片,我们有很大的压力。就算全部用历史的史实来编片,年轻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质疑,从这个角度如何利用媒体资源,把这部影片推广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花钱进影院看,现在来看,这一点确实很困难。 ”林思玮说,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在做很大的努力,目前已经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低票价,把最大的优惠让给院线,但是吸引力目前来看还是有限的。
“这几年抗战‘神剧’已经败坏了抗战题材影视剧在群众中的名声,这是一种报复性的不观看。 ”该片策划左衡谈起他在电影《百团大战》等全国上映期间,与一个学生聊天时从对方口中得知,观众中存在这种观影心理。对此,他反思:“怎么理解这个事情? ”“其实,我们面临的是历史表达的困境,一方面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还有旧的宏大叙事的影响,年轻人不喜欢看。 ”左衡说。
“电影《烈日灼心》现在破3亿元的票房,包括《刺客聂隐娘》这样的文艺片有6000万元的票房,也不错了,这样的片子完全靠喜欢艺术的观众去撑起来的,说明观众是有需求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把这样的观众群调动起来,发展起来。“有共同理想的人能不能以资料馆为平台,一块儿来推动这个事情? ”他提议,大家一块儿把这个事业往前推, “我相信也能够推得很好,因为中国电影的进步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要有太多的怀疑,我相信一定会做好。 ”
当然,任何影片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也不例外。专家学者们在大力点赞该片的同时,并不讳言其不足之处,比如解说词过满、影像的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契合问题等等。但与此同时,更是提出诸多友好建议。比如,陈晓卿说,“尊重历史的同时要尊重传播规律;要善于捕捉图像背后的故事,用人物承载情感,靠细节打动观众;要尊重电影的叙事原则,该省略的要大胆割舍,没有人要求我们面面俱到地讲历史。 ”尹鸿和康伟等提议,将这部电影制作成英文版进行国际传播或向学校推广,提高传播到达率。
《燃烧的影像》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