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观后感
一块价值不菲的翡翠宝石,冥冥中维系着几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疯狂的石头》在眼下的国内票房市场上,真的闪动着翡翠般的惊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篇1
拜互联网所赐,虽然不在国内,同样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这部据称本年度最精彩的国产片。片子里可圈可点的精彩细节实在太多,分镜头的运用让人看着很爽,而镜头的“延时”性处理让人从不同角度细细观摩幽默是怎么样发生的,让观众以一个俯视的角度看一场闹剧(,看着看着,却发现剧中的`人物如此的熟悉,那口气,那腔调,那噱头,不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你我他么?
和多数人感觉一样,俺好久都没看过这么爽的国产电影了。Google一下“疯狂的石头”,发现网上已经有5百万多条相关网页。这年头什么东西好玩,我们一定会把它玩个透,比如早些时候的“超女”、“馒头”。
现在网络在中国是一不折不扣的“造星机器”,比任何大牌艺术学院来得都快。远的如“芙蓉姐姐”等不说,现在又冒出来一个“丁贝莉”,成名的过程是因为参加一个展览做礼仪小姐,被“好事者”将其俏皮照传到网上而迅速窜红全国,这个网络世界也真有点“疯狂的石头”的味道。
有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在很多人看来,它的排名在《辛德勒名单》之上。(所以还有人说,这是部“当时被低估,后来又被高估”的影片)《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
没有任何辩驳的可能,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固若金汤的鲨堡(肖申克)监狱。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是个腐败专制的世界,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疯狂的石头》是部超级搞笑的片子,不知为何,这部片子让我联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我在想(瞎想),如果影片的英文名字改做《The Redemption of a Stone》会有些啥别的意味?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泡妞不息血本的小摄影师兼败家子、势利小人师爷、无奈而贪财的厂长、不择手段敛财的房地产商…(在观众看来是离奇般凑在一起搞笑,而他们活着却又那么认真和真实),每一个角色,都有点需要“救赎”的意思。
只不过这一次,救赎主不再是“希望”,要救赎的也不是“自由”了吧。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篇2
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
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
从前有个馒头掀起过一阵旋风,如今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波浪。一些小人物闹出了大动静,一个小制作狂敛了1400万票房。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聪明的人们,你们的智慧应该给出最明智的答案。
在我没有观看《疯狂的石头》前,我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沉默,满眼尽是吹鼓手们卑鄙的精彩的陈词滥调。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不愧是名言。一些捧臭脚之人的追捧,严重诱骗了像我一样善良且容易相信他人的人们。善良人们的人民币垫高了“石头”的虚高身价。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靠卖增高鞋垫发家致富的家伙。“石头”和那个家伙如出一辙。
说句良心话。一个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我们应该鼓励,应当给他们浮出水面的机会。至于1400万票房有多少水分,这里面有多少人是被诱导观看的,暂且不管。看题目貌似我批判电影制作。其实不是,我无意批判电影本身有多么垃圾。我旨在提醒花钱看电影的人,不能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毕竟我们是消费者。不能炒作者说好,所有的人跟着说好,就像对待《无极》的态度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位美籍华人导演举起了大棒。诚如这块“疯狂的石头”。太多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块疯狂的、恶俗的“石头”,观众的疯狂的、恶俗的心态被凸显出来。如果把“石头”当作一部喜剧片消遣一下,未尝不可,但要给它冠以多么值得国人骄傲的荣誉和大书特写一番赞美诗,我想,“石头”的制造者们是不敢消受的。这好比就是几个学生鼓捣的一部毕业作品,不曾想,天上掉馅饼,遇到了一批商业大师,就这样,在商业大师的商业作用下,这生意做大了,赚大了。无非就是这样。那些言必盖·里奇云云者,多亏没把整个电影工业的给塞进来。庆幸庆幸。
我虽然掏钱观看了“石头”,但并不想做一篇油腔滑调的影评。更不针对影片本身。这里,只谈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现象。
这几年,中国电影人出现了阶段性的迷茫。但凡能弄到钱的中国大导演都费尽心思地拍所谓的“中国大片”,目标和眼光直指国际电影最高荣誉奥斯卡;弄不到钱的导演只好自慰般地搞点小制作小成本电影,明明是几十万的成本,还不好意思说出来,总是标榜上百万,而绝大多数小制作小成本电影连在国内小范围放映都很难,很多小成本电影不得不在广电总局的电影库房里寿终正寝。
--年,我曾专访“第六代”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作为导演,王小帅也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投资方的问题、剧本的问题、演员的问题、发行的问题等等。--年由他执导并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青红》,也是在资金极其紧张甚至近乎停顿的状态下拍摄完成的。如果该片不是在国际上获了奖,能不能公映都是个问题。
这年头,咱们为电信做的贡献太多了,为电影做的贡献太少了。以至于,有想法的导演没钱拍电影,即便是拍了有想法的电影却难以公映,而有钱的导演没想法,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如何烧钱,如何玩“个性”,咱老百姓越是看不懂的电影他们就越觉得“够个性”。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篇3
今天晚上在中央六台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疯狂的石头》,感觉这是一部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优质电影,特推荐给大家看看!
影片故事讲得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在厂房搬迁时发现了翡翠玉石,由此厂长想靠这块石头进行旅游开发转型,因这块石头引来来个各方势力的觊觎,最终各方势力进行火拼以后,这块石头终于落在好人(包哥女友手里)手里!整部电影都围绕这这块石头开展,有较量,有搞笑,有心酸等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就很多人的原因。这部电影中的演员绝大部分靠这部电影火了起来,比如黄渤,徐峥,刘桦,王迅和彭波以及导演宁浩等。纵观中国电影几十年一下子捧出那么多知名演员确实为数不多的!
但是这一切要感谢刘德华和宁浩,没有刘德华的投资,相信这部电影会晚几年问世,大家都知道刘德华先生不只是一代巨星同时也是个成功的商人;没有宁浩的好剧本和导演,也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台词!听说还有一段轶事,刘德华在内地宣传电影时曾经说过他们其实已经关注宁浩很久了,觉得这个剧本写得不错。据听说当时宁浩向刘德华要600万,而刘德华跟他说我现在有很多电影在拍摄就只有300万,如果你不愿意我就不投资了!但是宁浩说300万拍不了《疯狂的钻石》,最多能拍出个石头了!后来名字的真的改成《疯狂的石头》!
最后,宁浩导演很好的运用这笔钱拍出了这部经典电影,我们应该衷心感谢宁浩导演和刘德华先生的付出,当然这部电影也让他们名利双收,也是一部有票房又叫座的电影!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篇4
片名,石头为什么是疯狂的?
该片的“石头”指的是翡翠,石头本无语,也不会唱歌,是无数盗贼让翡翠变得疯狂,《疯狂的石头》折射出社会之怪现状,人民币也好,美元也罢,无非就是一张张肮脏的废纸,但是人们都在为它茶饭不思,婚前梦瑶,乃至丧心病狂。
从电影一开始到最后,几乎每3分钟让你笑一次,几乎每十几分钟就让你大笑一次,这样的“笑果”甚至在最近的冯小刚或者周星驰的电影里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不要忘记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之作,里面没有什么大牌的明星,而且运用的是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能做到如此效果实则让人敬畏。
2006年上映的时候,初看片名《石头》,导演不认识,主演不熟悉,语言国语,总会让人以为这是一部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纪录片,但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创下了当时的票房神话,三天就达到200万票房,为小成本电影开辟了一条绝处逢生的道路。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看,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更贴近人的生活,独特的地方语言,盗贼与警察之间那种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抄袭国外电影《两杆大烟枪》,先不说其他,如果真是抄袭,能抄袭的如此到位,也算是该片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你也不一定能抄袭到如此程度,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成绩。比如说片名中的“疯”就很难表现出来,而导演宁浩当初需要考虑本土化,很刻意的要去追求一些东西,但是后来才慢慢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说徐峥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挨骂的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片中很多情节并不符合逻辑,有些夸张,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它喜剧的前提。导演宁浩很好的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片子从模糊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当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还有与保安科长的活动对白居然在语言和行动上产生了某种联系,不得不说导演宁浩借此片把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整部电影来说,它是一部严肃制作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非常到位,片中的幽默元素毫不做作,很自然的流露出来,完全都是由剧情推动所带来的幽默部分,并不像大多数喜剧电影一样采用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制作笑料,所以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最后还是要感谢导演宁浩在当时人人声讨的电影环境下,创造出如此精彩绝伦的电影,为以后的小制作小成本电影开辟了先路,也为新时代的喜剧电影打下了又一道坚实的基础。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篇5
没有更多的商业宣传,倒有更多的好评。难痒一窥,让人惊喜。很多人都用此片以之前伍仕贤的《独自等待》相提并论,但明显的是,《石头》雕琢得更加精妙,其更加原创化、本土化的语言风格与国际化的大气剪接手法,融合成了一部类似盖·里奇似的黑色幽默影片,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国产电影创作和审查制度的与时俱进。
确实,像这样一部通篇捎带着粗口和社会矛盾敏感话题的黑色幽默,能通过审查是出乎国内影迷意料的事。影片从头至尾利用一种让观众倍感轻松的心态利落而不失巧妙地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那种分段式的故事间接,将几个相关人物的命运接合在一起,让观众以一种坐在上帝的角度俯视了这场人间闹剧,足可见导演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和编剧者的凌厉。的确,影片中的各个细节层出不穷地抛着一个又一个的幽默包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典型的市井小民形象,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都给观众以不断的共鸣和欢笑。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人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空虚和虚伪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个立体而集中的再现。观影的过程中,人们笑声不断,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大笑,里面有嘲讽,有挖苦,也有辛酸。看着几个为生活所迫的市井小人物无奈地被欲望所左右,被命运所玩弄,那种心情,就好似在重审自己走过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观众的笑声里都是由衷而真诚的自嘲。
这种自嘲,让我们轻松,让我们踏实。
当一切恩怨看似化了的时候,主人公把那块货真价实的翡翠扣到自己印堂上的刹那,他笑了,笑得那么坦然,那情景好似一尊终于修成成果的菩萨。然而呢,生活总是不断地制造命运的续集,没人知道明天的生活将如何上演。
导演宁浩给我们带来一场璀璨而沉重的生活秀,其为大家不断称道的技巧和功底携带着影迷们的口碑,定会在圈子里愈加传诵,他已经让中国低成本电影潇洒地扬眉吐气一回。而微笑着、叹息着走出影院的我们,又何时能在自己的圈子里修成正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