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

燕玲分享

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让我们迎接冬残奥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3月2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8个火种采集地分别采集了光明之火、互助之火、希望之火、源流之火、和平之火、“氢”洁之火、文明之火、夏奥之火。最终,连同在残奥运动发源地——英国曼德维尔采集的火种汇聚一处,点燃“飞扬”火炬,将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激情的冰雪赛道上传递下去,旺盛的生命力在这场火炬传递中感染了无数人。

点燃“和平之火”

上午9时,北京八达岭古长城春寒料峭,但火种采集区域却人头济济,兴奋地期待着“和平之火”的点燃。作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接力九个城市火种采集点之一,在火种采集现场,1名中国人和4名外国人代表五大洲,用舞蹈表达对世界和平的祈盼,每人手持代表残奥会会徽的红、蓝、绿三色绸带共跳和平之舞,将绸带挥向采火器,共同触发点火器,点燃“和平之火”,让现场火热又温暖。昔日作为防御体系的长城,如今正张开怀抱,展现中国开放与和平的态度,展示不畏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中国登山协会成员、肢残运动员登上珠峰的第1人——夏伯渝在此担任第一棒火炬手。夏伯渝曾在1975年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冻伤而小腿被截肢。2018年5月14日,他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结束火炬传递,夏伯渝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我是第一棒!非常幸运!”他大声说,“体育的精神是永恒的,不惧困难、勇攀高峰、勇往直前,这是每个优秀运动员的品质,残运健儿们更是自信自强,尽管身体有残疾但是他们能克服更大的困难,在赛场上拼搏,希望我们的残运健儿能在冬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会为他们加油助威!”

抗疫一线的最美“格桑花”、西藏那曲市色尼区公安局那曲镇派出所所长、一级警长达娃仓决是八达岭点位的第二棒火炬手。“特别荣幸能成为一名火炬手,传递奥运精神,冬残奥会的举办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尽管汉语不太熟练,达娃仓决还是把这句提前准备了很多遍的祝福流畅地说了出来,言语之间透出自豪和骄傲,“我爱中国,中国加油!”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中高负荷工作,达娃仓决耳道感染化脓,导致耳膜穿孔,听力越来越差,现在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这位工作雷厉风行、日常生活中温柔细腻的“高原格桑花”,通过敬业的奉献,成了岗位上的“强心剂”和“定心丸”。

采集“夏奥之火”

下午13时35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高擎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采火棒,踏着庄严的步伐走向天坛公园圜丘中央。她单膝跪地,将采火棒靠近天心石上方采火器,利用凹面镜汇聚的太阳光将其引燃,成功采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夏奥之火”。随着音乐缓缓响起,火种灯被点亮了。至此,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9路城市火种全部采集完毕。

遵循古希腊传统的方式在古朴而庄重的圜丘采集火种,展示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夏奥之火”点燃了金银色的“飞扬”火炬,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残奥会F42级跳高“三连冠”运动员侯斌开启了圜丘内的火炬传递。他举起火炬,另一手握拳振臂,神情中难掩激动的心。虽然单腿借助假肢行走,但侯斌的步伐却格外坚定而有力,意气风发的模样一如2008年点燃残奥会主火炬的瞬间。

“2008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世界通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了解中国。14年过去了,我觉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冬奥会更加绿色、环保,充满科技元素,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更加热情了。”侯斌分享着自己的“双奥”感受,他说:“冬奥会期间,我在厦门看望了10个少体校的孩子们,他们虽然练习的是夏季项目,也对冬奥会喜欢和热爱。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冠军的种子,这就是体育的力量。”最近,侯斌在崇礼参观了无障碍设施,更加人性化的装置让他不禁赞叹道:“特别了不起,所有人的参与让这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得如此之好。”

“20多年了,第一次感觉到手的存在,还能进行抓握这个动作,过去简直难以想象!国家的科技进步映照到了我身上。”火炬接力现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贾红光难掩激动,他佩戴的脑电波控制仿生手握着火炬,只要在脑子里一想,仿生手就可以跟随他的意识运动,这一刻,他第一次体验到握拳的感觉。火炬传递结束后,贾红光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大家都跑来和他握手。

汇聚“九天之火”

下午15时,取自九个点位的火种,经由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残联等各界人士代表手持采火棒登上火种汇集仪式的主席台,在众人见证下共同点燃火种台,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火种诞生了!此刻,天坛公园祈年殿外的气氛热烈非凡。“飞扬”火炬点燃,第1棒火炬手——国家轮椅冰壶队队员陈建新挥舞着手中的火炬照亮即将开启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之旅。

作为一名北京延庆人,陈建新表示,冬奥会开在自己家门口,心情非常激动!渴望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现在充满了信心。成为一名运动员给了他许多动力,他非常自信地对着镜头说:“体育给了我希望,冰壶给了我生命。”此外,射箭运动员、2008年北京残奥会金牌获得者高芳霞,乒乓球运动员、2012年伦敦残奥会、2020年东京残奥会金牌获得者郭兴元,优秀游泳运动员佟欣,轮椅篮球运动员张磊,借助机器人完成马拉松的邵海鹏等人也参加了火炬汇集仪式。

据了解,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共565名,来自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代表,他们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其中残疾人占火炬手总数的21%。冬残奥会火炬手中不仅包括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行业的优秀残疾人代表,还有大量热心助残事业、为实现北京冬残奥会愿景贡献力量的各界人士。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能够参加冬残奥会火炬接力,分享‘健康、欢乐、活力’,传播残奥精神,我觉得特别光荣和自豪。”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杨小平说,“在这次火炬传递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魅力。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工作,为残疾人事业奉献力量。”

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在北京天坛公园举行,杨小平在此担任天坛公园圜丘第8号火炬手。

为期3天的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接力于3月2日至4日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分为火种采集、火种汇集和火炬接力三个部分,共有500余名火炬手参与。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是来自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代表,他们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其中残疾人占火炬手总数的21%。冬残奥会火炬手中不仅包括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行业的优秀残疾人代表,还有大量热心助残事业、弘扬残奥精神、为实现北京冬残奥会愿景贡献力量的各界人士。

杨小平是厦门市体育局高级教练,也是福建省残疾人田径队教练。2005年以来,杨小平带出的队员参加了4届残奥会,他两次被福建省政府记一等功,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杨小平作为中国残奥代表团田径队教练出征东京残奥会,带领5名残疾人运动员为中国代表团夺得4金2银1铜,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

每逢残奥会等重大赛事,杨小平总是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松懈。在厦门,即使训练场地离自家不过1公里,他还是每天都和运动员吃住在一起,把队员的冷暖挂在心头。

擎着神圣的火炬,杨小平说,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份自豪和喜悦传递给福建残疾人群体、传遍八闽大地,让更多人感受到北京冬残奥会带来的温暖。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三)

“能够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我感到万分激动。”3月2日上午,陕西西安的残疾人企业家王磊刚刚参加了在张家口市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火种采集仪式,并作为火炬手完成了桥东“创坝”园区第十棒火炬的接力。

“接过沉甸甸的火炬,我顿时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地轻快了很多。”自幼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下肢残疾的王磊,平时走路都有些费劲,但是在火炬传递的当天,他毅然拒绝了组委会提供的轮椅护跑服务。

“今天我不光为了自己,更是代表家乡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完成这个神圣且光荣的任务。所以,我一定要站着、独立完成它。”王磊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并相信,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努力了,一样可以成为万众瞩目的人。

“当我接过火炬的时候……”

“您好,请问您是王磊吗?”

2021年11月初,一通北京打来的电话顿时让王磊心潮澎湃起来。电话那头通知他,被选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候选人之一。对于即将到来的3月之约,王磊充满了期待。王磊说:“记得上一次到北京,是2019年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当时在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_。”

为了以最佳状态参与火炬接力,王磊开启了运动加节食的减肥模式。

“我的腿不能剧烈运动,我就做一些上肢锻炼和力所能及的运动。这对于常年不运动的我来说,挑战还是挺大的。”然而效果显而易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王磊就减掉了20多斤,感觉身体轻松了不少,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

2022年1月25日,王磊收到了北京奥组委确认成为正式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的消息,传递地点在张家口市。

虽然不能在北京参与火炬传递,但是于他而言能够参与已经是至高的荣誉。

在王磊看来,冬残奥火炬一定是温暖的,那燃烧着的火焰传递的是8500万残疾人对冰雪运动的殷殷期待和美好祝福。

终于,王磊等来了3月2日,火炬传递的日子。

为了提前做好准备,王磊清晨天不亮就起来了,他早早地穿好火炬手服装,在镜子前反复地检查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上午9点,当王磊从第九棒火炬手手中接过火炬的时候,他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瞬间从手心传到了心头,“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人振奋,让我永生难忘!”

自强创业 扶残助残

自幼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下肢残疾的王磊,从小就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18岁高中毕业后,他自学医学知识开始创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如今的王磊早已事业有成。衣食无忧后的王磊并没有养尊处优,多年来他一直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希望尽其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扶贫济困把爱心传递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王磊已先后累计为残疾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近40万元。

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帮助残疾人的过程,都让王磊深感残疾人的不易和艰辛,他深知残疾人不止是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最需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平等、一视同仁。

2017年,王磊创办了西安鸿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西安鸿鹰影视动漫培训学校。如今,在陕西省残联、西安市残联和雁塔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西安鸿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被确定为“西安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陕西省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孵化基地”,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就业的平台。

目前,已累计培训533名残疾人,且90%已顺利就业,成为众多残疾人学员心中的“好人王校长”。

近些年,王磊带领着团队在陕西省首创了残健共融的“融合式”动漫制作小组,近100多名残疾人共同参与完成了国内首部以残疾人为主创的动漫电影《花千谷之花魂之路》。该片成功入围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让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同时也实现了他让残疾人高端就业的梦想。

“为配合开展‘2022残疾人就业宣传年’活动,我们积极主动与陕西省残联沟通,依托社会力量建设陕西残疾人直播基地,希望通过直播带货、政策宣传等形式,有效助推活动开展,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在王磊看来,真正的平等是忘记自己的缺陷,用奋斗拼搏为自己赢得尊严。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四)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北京冬奥会不仅实现了在东方大国普及冰雪运动的宏大愿景,也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办奥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不仅考验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且也承载着满足群众健康生活、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它的顺利筹办不仅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也点燃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万丈豪情;它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最美集锦”,也是展现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舞台。

疫情之下,“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新奥林匹克精神正超越国界,在全世界深入人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我们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各项任务,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全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奥林匹克运动事业作出新贡献,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好声音”。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五)

北京冬奥会近尾声。人们希望时间可以放慢,在“中国红”与“冰雪白”的交融中多驻留一会。

十多天来,全球共享“同一届冬奥”,一起体验冰雪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为人类挑战“更快、更高、更强”而欢呼,也源源不断感受到各种形式的“善意与理解”、为“更团结”的滋长而宽怀。

“更团结”在这届冬奥会上的呼声有多高,暗示着在现实世界里有多稀缺。

“更团结”在这届冬奥会上的气息有多浓烈,意味着照亮人类未来的力量有多坚韧。

纵观北京冬奥会这个“超级现场”,一个个瞬间的定格、一条条“热搜”的发酵、一出出互动的接续,串联起以“更团结”“向未来”为内核的冬奥故事,刻画出以“我们”为主角的同心圆。

竞技场上,超越输赢,北京冬奥会凝聚起参赛者,刻画出体育精神的同心圆。

竞技体育,有赢有输。赢有赢得起的风采,输有输得起的姿态。输赢之外,还有更多“奥运的意义”。对手错失金牌痛哭,谷爱凌跪地安慰;打分有争议,苏翊鸣恳请终止对裁判的批评;徐梦桃摘金,美国选手第一时间上前拥抱祝贺;中日选手同台竞技,赛后合体“比心”。

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相互关爱、相互包容。这些竞争对抗之外的温暖片段,营造出北京冬奥会的清新画风,也表明“大写的人”才是奥林匹克赛场上真正的主角。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六)

北京冬奥会全球收视率创历届新高,印证了体育可以超越政治、团结人类;本届冬奥会即将迎来终章,“中国范儿”为西方世界主导的冬奥会增添了东方印记,彰显多元文化的兼容共存;各国小雪花汇成人类大雪花的开幕场景成为冬奥经典镜头,不仅在于创意,更在于契合人类心灵深处“爱与理解”“彼此依靠”的需求。

北京冬奥会如同磁场,将不同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重温“同一个世界”的常识,也激励“你我他”打破认知壁垒、升级认知带宽,为当下人类社会的割裂提供修复之力。

竞技场上的“暖”、中外之间的“缘”、多元文化的“融”,是北京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具象呈现,也是新版奥林匹克格言中“更团结”的中国式诠释,共同奏响人类团结、韧性和合作的主基调。

期待冰墩墩手掌上的“小爱心”、运动员之间的花式“比心”继续传递下去,将善意传遍世界;期待“Thank you,Beijing”带来的触动,转化为不同族群、不同国家“手拉手、肩并肩”的根基;期待北京冬奥会的外溢效应持续放大、回响不断,如同雪花火炬台上,微光成炬、生生不息。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七)

巍巍山河,悠悠历史,所见,处处物华天宝;所闻,个个人杰地灵,这就是——宣化,我们美丽的家乡。

千百年的岁月峥嵘,多少次的风雨洗礼,这片土地仍是那样的满目葱茏,仍是那样的遍地金黄。春天鸟语花香,夏日天蓝水净,秋去硕果累累,冬至瑞雪皑皑。人啊,尽享美好社会带来的生活富足,古城啊,在创城路上又掀新的篇章。

2022年的冬奥会是张垣大地宏图大展的时刻,也是古城宣化创新发展的契机,生活需要感恩的心去创造,城市需要热情的人去呵护,于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有激情的社会义工如旭日朝阳蓬勃向上,挺身而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献出一份爱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古城描绘春秋华彩,放眼未来冬奥,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环保品牌,提高社会文明,一切一切啊,爱我绿色家园,助推冬奥辉煌。

我们用汗水浇灌每一棵树苗,我们用兄妹之情拉起一双双残疾的手;我们以行动照顾每一位老人,我们以爱国之情唱起一只只红色的歌。这个社会摈弃庸庸碌碌,这个社会彰显轰轰烈烈,幸福之桥爱心建造,生命之路真情激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乡,名字叫宣化。我们将祖国的复兴为己任,我们把故乡的美好当自责。奉献爱心,共享和谐,滋养我们生命的地方,处处景色宜人,四野绿茵芬芳。

啊!冬奥环保志愿者,啊!一群甘于奉献的人。歌声飞扬,唱出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舞步翩翩,秀出大好河山的日月星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八)

举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满怀期待。“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北京在申办冬奥会期间提出的三大理念与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得到了广泛赞许,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将举办冬奥会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中,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等融汇为一张蓝图,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新的使命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将不仅是一次体坛盛会,更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推动文明进步的广阔平台,一个创造更加优良的体育运动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历史机遇。

举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满怀信心。这信心来自繁荣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来自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向往,来自北京和张家口所具备的综合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我们坚信,北京冬奥会将再度奏响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动人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彩助力。

欢庆胜利之际,我们也要向竞争对手阿拉木图市表达由衷的敬意,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懈追求值得尊重。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托举。

我们期待着2022年,奥林匹克运动在古老的长城和独具东方特色的春节文化中焕发新的光彩。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欢聚一堂,共享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快乐与福祉。让我们从现在出发,共同铺展开一段全新的奥林匹克传奇。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2022年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6篇

2022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精选7篇)

观看2022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6篇

北京2022冬季残奥会观看心得体会6篇

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8篇精选)

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精选8篇)

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2022冬残奥会观看心得体会6篇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心得10篇2022

    129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