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600字5篇初一观后感
《一九四二》告诉了我们要节约粮食,要进行光盘行动。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观后感二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观后感三
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影片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出来谁是主角。一帮村民,一帮地痞,一家财主。看了一半才发现,原来主人公就是那帮村民。那年旱灾,全民受饿。老财主带着一家人坐上驴车,他对女儿说,我们只是去避灾,不是去逃荒,过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回来了。然而,上帝总算让世人看到了他对待万物的公平。他派了日本轰炸机把老财主一家的财产全部炸了,这样老财主总算能够成为正真意义上的灾民了。
我想,把剧情写一遍再作点议论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干脆什么也不写。
刚去食堂吃了晚饭,吃的时候我心中大恫。我想到了当年鲁迅先生等青年志士留学日本的事情,我现在所生活的中国何止千倍幸福于那个年代的中国。然而我却感觉自己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无知、麻木的国民。何以如此?我想大抵是因为被电脑和手机迷住了魂魄,稍有不慎,我就要堕入深渊。
我是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因为那实在叫人不开心。我若是不能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走几步,我若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添几笔,那我为何而生存?平日里,我跟自己部门的孩子们说生存是被动的,生存的理由是主动的。如今,我得为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付诸一点行动了。
吃完饭走在黑暗笼罩的校园里,我想着如何去洞察这个世界。从某个人开始,从一群人开始,慢慢看清楚现在社会的样子。正好当时路过一对情侣,他们的嬉闹打乱了我的思考。因为我开始渴望自己能有个帮手,然而这可能会让自己更分心。
没有忘记走出宿舍前舍友让我带一瓶雪碧给他,于是我买了一瓶雪碧一瓶可乐(我最爱喝可乐了)。这件事让我找到了洞察世界的窗口,我完全可以从我的舍友开始。我得把他们当成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恩,非常nice的想法。就算他们知道我看待他们的目光从斗牛犬变成了小白鼠,他们也奈何不了我。
我若是此生虚度,那我为何来到世上。我可不是什么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受难群众,也不是被迫只能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有野望。我想要的,想知道的,在我前进的路上必然会出现。
《1942》观后感四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
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观后感五
我一直认为,如果从电影的艺术形式感来说,冯小刚还只是停留在电视剧创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样都是灾难题材,同样都是电视剧的表演,电视剧的调度.相对于《唐山大地震》的过度煽情,《一九四二》还算是收了很多,冯小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一场戏,徐帆饰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后,呼天抢地,这种表演被冯小刚拒绝,二人为此还发生争执,最后影片呈现出来的结果还是徐帆个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冯小刚的处理.本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地发生了,本该爆发的情绪被期待地爆发了,这不是高明的手法,电影需要一种非常规化表达,需要呈现出生活中的错位,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
说冯小刚是电视剧导演,除了演员和情绪控制之外,还在于他的镜头一贯都是没有力量感,他吸引观众的是通俗的剧情,而这些,只要是会讲故事、能控制拍摄场面、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没有力量感的镜头下,所有的灾难呈现出来的都是视觉上的产物,不会走心.冯小刚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一定是两个套路:冯考虑一场戏会先从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发,而张的出发点则是在保证视觉效果之后再讲故事.从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发,无疑张艺谋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而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视觉接受需要一定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冯比张的群众基础要牢靠的一个很大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