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
为了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堂活动记录下来,通过书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5篇,欢迎大家分享。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精选篇1)
本学期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教材大纲,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一切为学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发展为目标。
一、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更新知识
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我每学期坚持订阅教学报刊,并利用电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
三、课堂管理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尽量增多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几率,优化小组合作教学,避免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走过场,装门面,“假大空”的情况出现,建立合作小组时,人数最好是4—6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由文化基础、智力水平、能力倾向、性别、兴趣、爱好等有差异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组成。
通过这学期成功训练学生各方面成功素质初步形成。当然,我知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精选篇2)
一、教学工作中成功的方面:
上学期的教学成功的方面有:使三年级的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大的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关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知识,基本明确了锻炼标准的有关规定、项目及标准所规定的考核事项。有了一定的体育考核专业知识。对立定跳远、50米往返跑、50米跑等体育考核项目已经掌握,并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本学期学生复习了向右转、向左转和向后转这三种转法,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向右转走,向左转走和后踢腿跑。
教学中,我努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按照口令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其次强化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方面的能力的锻炼我是通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多做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并且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对安全问题常抓不懈,本学期第一堂课上就讲好几点安全要求,每次上课前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思。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好思想、好品质,培养他们为祖国而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体育器材不能正常使用。
2、学生的认识没有完全转变,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看成是在操场上玩,只要不学文化知识就可以。
3、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缺乏理论知识,对孩子的心理掌握得不够好,没能很好的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4、学生对体育知识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对于队列对形不能完全掌握,还不能达到听到口令后立即做出相应的反映,并且做到快、齐静。
三、改进方法:
1、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体育课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多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小老师”,让学生管理,教导学生(解决因材施教问题)。
2、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实自己。要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查阅儿童心理方面书籍,做到知己知彼。
3、彻底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课堂中教授一些新奇的教学内容,使他们爱体育课,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游戏方法,游戏规则,并从游戏中学到社会知识和简单的生存技能。
4、在教学工作中多于上级领导教育系统的专家以及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同事多联系,多对体育教学知识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与技能。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精选篇3)
刚刚执教了一年级的《语文园地八》,回想整个上课环节,包括上课前的准备过程,感受良多,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着重整理了本节课的不足:
一、激励性的评价语偏少。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一节课的状态。反观我的这一节课,因为担心废话太多,不自觉地将本应该有的评价语也忽略了不少。孩子回答对时,没有及时给与鼓励性的评价语。有些孩子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地纠正过来,这都是不应该的。如何在不说废话,又能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语,这中间如何平衡,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课前学情了解不够深。
在执教第三部分字词句运用时,我直接出示了四种不同的心情,没有带领学生认一认这些表情,也没有带着学生读一读。上到写的这一部分时,我才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情是高兴,什么样的表情难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气和害怕。在课前了解学情时,如果我能询问一下一年级的老师,请他们指导一下,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想当然以二年级的思维设计一年级的课堂,这中间就出现了偏差。
三、学生缺少一把扶手。
模仿对孩子来说是最容易的,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存在难度的题目,如果能够有一把扶手,孩子更能爬到我们想要的高度。在让孩子用生活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时,明显感觉到孩子没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而第二节课,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说的就特别好。差别就在吴老师给了他们一个例子,这样孩子们就有了攀登的扶手,顺利攀登。
今后在课堂上,在这三个方面要关注,哪怕一节课只针对一点改也可以。尤其是评价语这一块,作为常规来要求自我。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精选篇4)
经过一番调整,我在备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静下心来潜入文本,不再是立即参阅名家分析等,就是老老实实“读进去”。在熟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
于是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
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1.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
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我”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
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2.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委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
3.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4.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猹,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精选篇5)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是“听将令”的作品。也就是说,从大的主旨来看,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基调相契合的。
《故乡》一文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环境描写,从历史意义到现实价值等,可讲可学可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探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不得不说,教学中做“减法”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
当我初次构思时,还是走了“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但是在我试讲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设计教学完全就是辜负了这篇文章的深意。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无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阅读文本有所欠缺,在后续讲解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而始终是浮于表面。这不仅使课堂时间浪费,更使整个教学流程堵塞。
当出现了以上问题时,我就觉得我的教学设计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了。正巧在学校教育家书院组织的“教学能手比赛经历分享”活动中,有幸听了张璐老师的备课感受,令我恍然大悟。张璐老师提到,经过这次比赛,她在备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是备课的顺序发生了转变——起初是查看各种名家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再到从导语到结语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但是经过多次比赛,张老师的备课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文本出发,熟读成诵,要有自己的理解、发现和情感体悟;接着确定教学内容,即这节课要“教什么”;最后依据“教什么”确定“怎么交”。
张璐老师备课顺序的变化给我带来很大的感悟,我也试着进行转变,果然有令人欣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