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5篇精选
扶贫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青年和老人,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体,托起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太阳,用尽全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一起来看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5篇精选,欢迎查阅!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1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脱贫攻坚的困难增加,疫情成为今年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因素。疫情防控是特殊大考,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两者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疫情防控要抓实,脱贫攻坚也不能放松。如何在接受“特殊大考”的同时肩负起“时代使命”呢?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今天,我们要凝心聚力、细化措施、深入调研、久久为功,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肩负起时代使命要坚持党的领导。“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组织、团结带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打赢这场硬仗。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工作,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坚持以党建促脱贫,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脱贫攻坚凝聚强大的力量。
肩负起时代使命要抓实思想扶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人穷志短,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基础。脱贫攻坚要从思想观念上、文化知识上发力,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信心和斗志,切实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动力”。
肩负起时代使命要用好调研法宝。“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人口素质、优势产业、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不能搞“一刀切”,要深入调研了解,掌握贫困地区的翔实资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措施,而不是靠“脑袋一热”,随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扶贫。同时,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扶贫措施落到心坎上,以深入细致的调研为脱贫攻坚加油助力。
肩负起时代使命要坚持久久为功。“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摆脱贫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一股韧劲,这种韧劲就是坚持,就是不断努力实干。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一鼓作气不松懈,一往无前不退缩,持久发力不松劲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没有久久为功的坚持,何来全面小康的胜利?何来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2
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在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有许多地方、许多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愿捐款捐物、守望相助帮助邻里和救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他们尽自己所能为,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无私奉献,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抗疫一线闪光。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抗击中,无数人舍小家顾大家,冲在战疫第一线,守在抗疫最前沿。他们不分职业、性别、年龄,他们不计报酬、得失,他们不顾风险、困难,用实际行动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中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融入到疫情防控的具体事项中,把雷锋精神中蕴含的值得敬仰和追寻的真、善、美精神进行传扬,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今天,疫情防控正值关键时期;今天,正值学习雷锋纪念日。在疫情防控中传扬雷锋精神,值得思考、倡导,值得传扬、践行。
疫情面前显大爱,践行文明不止步。在战“疫”一线弘扬雷锋精神,首要的是做到爱国。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是雷锋精神的首要内容。雷锋曾说,“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时,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在疫情阻击战中,无论是义无反顾连夜赶往武汉的钟南山院士,始终坚守在战“疫”最前沿的李兰娟院士,还是大年初二就奔赴抗疫一线的陈薇院士……他们置自身安危不顾,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逆行而上”,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在战“疫”一线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就应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把自身融入到为民谋利、为民安康保驾护航中,激发爱国之情,增强忧患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同的背景时代,同样的使命担当。雷锋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是他坚持做到一生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不竭源泉。在抗击疫情中弘扬雷锋精神,就应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中,自觉扛起应有的担当,做到在疫情一线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用实际行动向疫情宣战、用无声逆行扛起疫情担当,做好疫情防控的每一项工作,当好疫情防控岗位上的“螺丝钉”,笃行不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用敬业和实干,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战的磅礴动力,在疫情防控的岗位上做出群众满意的业绩。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雷锋生前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他从小事做起,从扶贫帮困、关爱同志、热心公益开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在抗击疫情期间,有千千万万党员踊跃捐款,有许多医务人员主动清音投入到医治病人的一线,有许多货车司机无偿投入到保障物资运送中,有许多不留姓名捐款捐物的人们,有许多为隔离的人群、困难群众等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食物、医药用品……这些主动担当、无私奉献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感人的事迹不断在华夏大地不断涌现,这些事迹背后,写满了无私,写满了大爱,写满了奉献。在战“疫”一线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就要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汇聚起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美德力量,让社会更加温暖,让美德更加深入人心,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当前,战“疫”到了爬坡过坎的吃劲阶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心手相牵,在抗击疫情的前沿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用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无私的奉献,把雷锋精神写在疫情防控的实际行动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3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社会历史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感为导向是各项工作的灵魂所在。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利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奇迹,不断深入学习,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为伍。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常怀对人民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心存敬畏,善待权力,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托付和信任;心有感恩,热爱人民,才能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奇迹”惊艳了世界,伟大事业踏上新的征途,人民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源泉所在。以民为本,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忠于人民,用实际行动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全会提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孕育出多少名人豪杰,沉淀下多少民族精神与气节。中华儿女用智慧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汇成了今天的中国精神。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传递给充满希望的下一代。
作为教师,不论所教授的是哪个学科,都应该在课内渗透品德教育,我们应该从单一注重课内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小学教育阶段,少先队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想要弘扬中国精神,一定少不了少先队这一重要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垃圾分类小袋鼠行动”、“雏鹰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等,都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走进孩子的心中。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学校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认真挖掘校本教材,学校毗邻烟台山,老师们就充分利用此资源,拓展课堂,围绕烟台山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效果显著。
总之,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学习范本,更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做到为人师表,用真诚与爱来对待学生,举手投足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学生的优秀榜样,将中国精神传承下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5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对扶贫干部强调道“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紧抓实干。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扶贫干部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集中精力攻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堡垒,要始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信念,多想办法解决棘手问题,伸出手来将更多的贫困群众拉上马,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教育扶贫”托起明天的希望。一间特殊的“课堂”,傈僳族的四个孩子组成了一个班级,聘请一名傈僳族老者为其上课、答疑解惑。曾经这四个孩子在高黎贡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害怕生人、不善言语,进入学校后难以适应,当地扶贫干部并未因为人数“少”而放弃这四个孩子,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供孩子读书,用教育的力量改变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要烙印在扶贫干部的心头,适龄儿童的读书问题是扶贫路上不容妥协的重要工作内容。扶贫干部首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用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让知识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用“教育扶贫”托起孩子们明天的希望。
一个青年都不能少,“就业扶贫”改变今日的命运。山林地区的青壮年主要依靠当地农业为生,要想养活养好家中几代人实属艰难。许多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国家的“易地扶贫”政策搬出了大山,住进了舒适安全的新楼房。扶贫干部要牢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嘱托,着力解决青年们的就业问题,让搬迁的贫困群众可以真正的“安居乐业”。不要让青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无助,扶贫干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技术培训工作,建立技术示范基地、举办就业帮扶讲座、推动乡镇企业开办等,培养好贫困青年群众的一技之长,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让每一个青年都有重新加入“致富跑道”的机会,改变原本“一眼望到头”的命运轨迹。
一个老人都不能少,“健康扶贫”渡过生命的难关。“精准扶贫”就是不放弃扶贫路上的每一个人,不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而减少精力的投入,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大国担当。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全村140多户人家散落在10公里的黄土高坡上,过去这些老年人患病无法医治,自己不但深受病痛折磨,还让家中子女更难脱贫,“乡村医生”贺星龙数年如一日地奔忙在这10公里的看病救人路上,给老人们带去了“生的希望”。扶贫干部要加强地区医疗团队建设,激励乡村医生的加入,不断壮大我们的扶贫队伍,提升地区医疗条件,用大爱之心坚持走完最后的“一公里”,保障全民健康,才能真正地走到全民小康。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青年和老人,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体,托起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太阳,用尽全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感想5篇精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