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询问镇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追赶超越”四个字涵义深厚,“追”偏旁是“走之底”,其他三个字是“走字旁”,都强调用脚快速前进的意思,习近平总书记用着四个字来激励我们,一方面是表达了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以后工作的鞭策。“追赶超越”这里面的四个“走”要求我们要听党号令走、围绕群众走、争分夺秒走、坚持原则走。
凝心聚力,听党号令“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诞辰,中国共产党历经世纪沧桑,带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将中国从遭受西方列强蹂躏的境地带领到世界舞台大放光芒。听党号令走就要严守党章党纪,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要时刻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自律性。听党号令走就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号角在哪里吹响,我们就往哪里集结,党关注什么事,我们就办好什么事。听党号令走要舍小家为大家、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党的号召下,无数先辈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创造伟大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不朽的丰碑,在党的号召下,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个行业的工作者万众一心驰援武汉,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因为有这些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基层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国内的疫情才得以快速稳定趋于向好,中国才得以在世界上赢得普遍的赞誉。
脚踏实地,围绕群众“走”。脱贫攻坚是一项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不仅要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的主要目标任务,更要注重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打消部分群众“等靠要”心理,真真正正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围绕群众走,就是要到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到群众家中走访调查,和困难群众知心交底,以真诚负责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群众走,要思群众之所思,愁群众之所愁,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围绕群众走,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彻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扶贫干部以及基层村干部等是中坚力量,数百万的脱贫工作者围绕群众谋生计、谋发展,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只争朝夕,争分夺秒“走”。今年是决战决胜之年,受疫情影响,原本就很紧张的脱贫攻坚期限一度被压缩,剩下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越到最后工作越难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拿下最难咬动的“硬骨头”更加考验我们的脱贫一线人员。争分夺秒走,要找准问题根本,以多年扶贫资料、国家政策方针、当下社会情况以及群众基本情况来分析,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不可盲目蛮干。争分夺秒走,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防止懈怠心理,提高自身的紧迫感、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朝夕必争。争分夺秒走,既要抓紧时间,也要抓出成效,万不可蜻蜓点水、装模作样,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遇到一项、记录一项、解决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肩上担子磨着痛,剩下几个月里唯有咬紧牙关、扶好“扁担”,坚定脚步踏实向前,奋力夺下脱贫攻坚的胜利。
决战决胜,坚持原则“走”。要坚持真脱贫的原则,越是最后关头越要多“照镜子”,要把牢脱贫关口,不能迫于压力敷衍了事、瞒天过海,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扶贫出实招,脱贫也要见实效。要坚持“一股绳”的原则,自上而下要统一思想,树立看齐意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克制文山会海、繁文缛节,让一线的脱贫工作者“轻装上阵”,集中精力为人民办事。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的重要性,他说人民群众“乐业才能安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虽然解决了水土不养人的问题,但是重中之重是搬迁之后困难群众有经济来源,能持续稳定的安心居住,所以一定要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吕氏春秋》里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作为秦巴的儿女、汉江的子民,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锦屏社区、镇卫生院、中心小学和茶园考察当地脱贫攻坚等情况,反映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三保障”的关切,更加提醒我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两不愁”基本解决的前提下,“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决要“打”好;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坚决要“打”好。
要坚决“打”好“安居工程”,既要所居有安,又要“居”有其“美”。家安心才安。正如《安居中国》里:“一砖一瓦,构筑的是家的安全;一门一窗,守候的是亲情的温度。”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贫困群众最朴实、最期盼的愿望,也是生活的重要保障。“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对于贫困户的房屋能就地修缮的,要抓紧修缮,既要让房屋的“一砖一瓦”更加牢固,又要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修缮成有“味道”的建筑,使之成为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载体,甚至要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对不能就地修缮的危房,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引导工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布局,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使易地扶贫搬迁既成为脱贫的重要途径,又成为土地集约开发的典范。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要坚决“打”好“医而有保”,既要护民健康,又要带来希望。因病致贫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农村公共医疗水平基础薄弱是不可忽视的难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易“立竿见影”,留住医疗卫生人才却要“久久为功”。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深入思考如何打通医疗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入的“中梗阻”,使农村贫困地区成为医疗卫生人才向往的“新方向”,让“有病不能医”成为历史,让“百治百效”“仁心仁术”成为守护农村群众身体康健的重要保障,给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带来希望,成为吸引更多人扎根农村的重要因素。“医而有保”,还要注意把握好宣传的“度”,不能让困难群众有“政府能全包全揽”的误区。当前,在疫情防控方面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要坚决“打”好“治愚扶智”,既要富民“口袋”,又要富民“脑袋”。脱贫致富关键靠人,关键要激发贫困户自我向“富”的内生动力和潜能。脑袋“富”,口袋才能“富”。要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术技能培养、现代化网络营销等培训,丰富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方法和手段。要用“春风化雨”的耐心,彻底“解放”贫困群众因贫而自悲自怜的处世内心,点燃贫困群众积极追求富裕的“热烈之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能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要抓牢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就要抓住贫困地区教育的薄弱环节。既要关心贫困地区学生性格养成,也要关注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等问题。万事开头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立足长远,从眼前抓起,进一步完善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各项举措。
要坚决“打”好“民有恒产”,既要劳有所获,又要稳产立业。“乐业才能安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集聚在“农、林、牧、商、游”上的发展优势,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中解决贫困所产生的问题,实现就地脱贫。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等技术,既要为脱贫致富的产品打开销路,为脱贫的特色产业插上飞出去的“翅膀”,让贫困群众劳有所获。也要“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助力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稳产立业。要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生态发展的大文章,以生态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发展促生态文明的提升,形成生态与发展不断融合互促、和谐共进的势头,坚定不移地朝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要用系统的思维,全面理顺好“三保障”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解决好“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坚决如期完成脱贫的各项要求和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为脱贫攻坚的有利推进再次擂响了继续冲锋的重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力冲刺今年脱贫攻坚目标,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千方百计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重任在肩。
决胜攻坚的“冲刺跑”要一鼓作气。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唯有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担当的作为,紧绷责任之弦,才能如期完成目标,做到不负人民。广大扶贫干部要避免倦怠感,克服松懈意识,积极转变脱贫工作思维,创新方式方法,争取在最后阶段“冲好业绩”,如今很多地方积极通过直播促销的方式,“书记县长带货”模式走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除此之外,疫情也给脱贫进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面对困难更要沉着冷静,防止急功近利,切忌自乱阵脚。扶贫干部要畅通扶贫产业的全要素流动,即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提高促进复工复产,抢抓生产契机,也要加大产销地结对帮扶,让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稳定脱贫的“耐力跑”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时说:“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脱贫攻坚不是触之即停的阶段性任务,而是一场考验使命担当的“耐力长跑”。广大扶贫干部要慎终如始,坚持政策力度不下降,扶贫精力不转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巩固扶贫成果,用稳定的长效机制,谨防贫困“回马枪”。这就要求广大扶贫干部要注重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扶贫产业的稳定市场优势,更要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拉动本地消费,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大人才吸引,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为建立稳定的脱贫机制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对口援助的“接力跑”要更加有力。在陕西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其中考察的锦屏社区工厂和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就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与陕西平利县对口扶贫援助的成果。充分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先富带动后富,先跑帮助后跑,通过对口帮扶让扶贫地区从“输血”走向“造血”,是保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法宝。随着脱贫进程的逼近,对口扶贫援助更要加强协助,必须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产业帮扶力度,帮扶地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干部选派力度与资金投入,受扶地要积极承接各种资源,积极谋划产业布局,调整脱贫手段,拓宽增收渠道。当然,除了政府间的对口援助,也要呼吁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来,群策群力跑好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接力赛。
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上个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无论是“木耳”还是“黄花”,都是当地特产,有着久远的栽培史。古往今来,土地依旧、物产依旧,但今昔对比,换了人间。从“贫”到“脱贫”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政策和科学的积极作用。
脱贫攻坚离不开“组织”。报道称,“黄花种植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这就是组织的力量与优势!如果没有组织,散兵游勇,“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植、管理、采摘、产销都是“点”状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各自找各自的门路,最终形不成合力,同样的田地、同样的种植,但收入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些贫困地区,不是没有特产,并且“产量不低”,但受制于产销不通畅,年年积压,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委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组织起来,把销路组织起来,就能把“小黄花”变成“大产业”,变成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幸福花”。
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同黄花虽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但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当地政府就出台了“硬核”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正因为有了“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的政策扶持;有了“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保障,所以当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有了阳光雨露的政策滋润,何愁群众的种植热情、产业的发展升级不会雨后春笋?
脱贫攻坚离不开“科学”。云州虽然“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角长肉厚、七蕊色黄、味道鲜美”的黄花;黄花在云州虽然拥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当地却是深度贫困地区。辩证统一的矛盾,运用好了就能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多少贫困地区也有类似于黄花这样的“名产”“特产”,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以种植为例,有的地方产花生、有的地方产土豆、有的地方产大枣,但并非都能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云州坚持种植黄花,而不是浮躁跟风,把传统种植改变成别的产业;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特色链,锲而不舍开发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脱贫攻坚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倘若贫困地区都能发挥物产优势,一步步把群众生产组织起来,把政策保障落实下来,把科学发展坚持下来,脱贫攻坚就能交出合格答卷,当地群众就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时,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在直播平台前,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疫情导致很多地方农副产品滞销,不少党员干部走进直播间,为本地农副产品代言。据统计,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后,仅3月份就有130多位县长入驻网上直播平台为当地农产品“带货”。网络直播“小平台”成为锻炼干部“大舞台”。
直播“小平台”,体现干部为民服务情怀。面对疫情影响,面对滞销的农产品,面对愁眉紧缩的农户,面对决胜决战的承诺,党员干部不出手谁出手,党员干部不带头谁带头?党员干部要有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担当和魄力,抹得开面子直播,放得下架子发声,把群众事当自己事,想点子、促销售,因势而为、乘势而上,抓住网络直播契机,为当地百姓“代言”,为扶贫产品“带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干部走进直播间,看似为民服务的“一小步”,实则是助力扶贫、共奔小康的“一大步”。
直播“小平台”,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勇气。不少党员干部开会、调研时滔滔不绝,做群众工作也游刃有余,但面对这种新业态,却是“门外汉”,没有经验,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作为党员、作为干部,就要打破“习惯”,走在前、当先锋,勇于“试水”。直播和开会不同,更考验干部临场发挥能力,不仅要提前备好课,了解所带“货”的特点,更要用好用活网络语言,声情并茂;不仅要和颜悦色现场“试货”求关注,更要拉得下脸不遗余力求“拼单”,直播的过程亦是体现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的过程。
直播“小平台”,磨炼干部清正廉洁正气。直播时,面前摆的只是电脑或手机,但透过镜头面对的,却是全国亿万人民。带货主播李佳琪、带货女王薇娅持续走红,近期也在联合央视主播、著名演员“为鄂下单”,他们的走红不是偶然,背后的辛劳和敬业也是可圈可点。党员干部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保持一身正气,直播要甘当绿叶,突出商品,让产品“走红”,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树立清正廉洁的干部形象。
2020陕西考察决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