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

马绍2分享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读稻草人后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稻草人》的书,封面是一副稻草人的画,一个稻草人直直地站在田地里,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它的整个身体都是稻草做的。我一打开书,一副叶圣陶爷爷的照片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叶圣陶爷爷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喜欢《稻草人》里面的课文是《一粒种子》,文章说:“世界上有一粒种子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凡是看见它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的。听说,如果把它种在土里就会钻出碧玉一般的芽儿来,既美丽又有香气,美丽得都比过玫瑰花、牡丹花、菊花,并且香得赛过芝兰、桂花、玉兰,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了。国王知道了这件事情,他非常喜欢这种子,于是,国王叫人把种子取来了,亲自动手来种这一粒神奇的种子。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到了第三年,草都长出来了,国王想那粒种子应该发芽了,可没有想到的是那粒种子竟然还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那粒种子扔到了河里。后来,种子落在了渔夫、富翁、兵士手里,最后,那粒种子在渔夫手里发芽了。

我合上这本书,慢慢地回味着书中的人物,国王、富翁、商人、士兵,他们精心的照顾这粒种子,为什么不发芽呢?而农夫就行呢?我觉得农夫拾到这粒种子的时候是平静的,是面带微笑的,没有一点想炫耀的意思,就觉得种子应该种到地里,一步一步的做,这让我总结一个道理,不管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事情,做到认真、仔细,不要骄傲,做一件事情时,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步的来,做好了就行。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2

一部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的童话《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世间红尘的故事。

文中主人公稻草人的由来是一位渔民在鱼时捞到的,那位渔民欣喜若狂。之后,稻草人给渔民家带来了好运,同时它也在村子里流传开来。这仅仅是个开头,而开头其实与三国有关。三国时是草船借箭,而这个草人好像也是借箭的。文中主要写稻草人在一位老妈妈家,帮老妈妈看稻子,并看破红尘,最后结束生命。

稻草人是一位贫困的老妈妈用干草编造的。稻草人结构很简单,但它以为这老妈妈和他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粮食问题。身担重任的稻草人心地善良,它从不图求什么,一心只为他人。世间像稻草人一般的人,真是少有啊!第一次,稻草人就碰到了难题。一只飞蛾停在了一棵秧苗的叶尖上,别看一只飞蛾微不足道,但它产下的卵却是祸“国”殃“民”呀!善良的稻草人便使劲煽动用破扇子做的手,但总是煽不掉,因为那棵秧苗离它太远了。没过多久,飞蛾就自动飞走了。稻草人无精打采的看了看那可秧苗。唉,上面已布满了蛾的卵,它很想告诉那位老妈妈,可老妈妈听不懂他的语言。一切都已经晚了。到秋季时,秧田被蛾的幼虫啃噬的只剩下根。老妈妈哭了,她伤心欲绝,那稻草人更是伤心。

夜晚,本万籁俱寂,但被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原来呀,这小孩在发高烧,喉咙干的冒烟。而母亲在打鱼。恰巧,捕到了一条鱼。那条鱼挣扎着,并向稻草人发出哀求。临近黎明,一位年轻女子慢悠悠的向河边走去。到了岸边,她停住脚步准备跳下去。稻草人想拦住她,但无能为力。女子自杀了,它伤心万分。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保护好秧田;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小孩送去清凉的水;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给鱼以生的机会;它恨自己不能动,不能阻止女子跳河……最终,稻草人结束了生命,带着恨离开了。

我们不像稻草人不会动,但我们缺少它善良的心和舍己为人的品格。愿世间多些善人。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范文3

在阅读《稻草人》的过程中,感觉有些怪怪的,读得实在有些慢。大概是这书实在是比较适合儿童的文学。前半部分还好一些,感觉有些孩子的影子,但你能感觉到作者很努力地想用儿童的口吻用笔写文字,而越往后读,越觉得不对劲,一种对时代的、对人生的感悟随处流露于文字中,很多还是比较消极的,而这些感悟还时不时地想用儿童的眼光来述说,或者说是作者说着说着就完全洒脱地回到自己了,这到让我这个大人在读时候反而痛快了一些,但为什么说是儿童文学?又觉得怪怪的。

先来看看什么是儿童文学?我不专业,随便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很多概念都说“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定义范围很广泛,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但既然有“文学”二字,就偏于文学,又说“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查阅了儿童文学的一些概念,我有些失望。难道叶老的《稻草人》也是这么多文学中的其中之一?到是在作家简介一栏中找到一句范围更小的话语:

“鲁迅曾于1935年在《表.译者的话》里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看来,鲁迅觉得这书是“童话”,如能穿越时代,一定要问一下叶老,他自己觉得这是不是童话。因为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进而反映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觉到更多的是借用了很多儿童的元素来进行写作,有想象也有夸张,却感觉不开阔,象征的手法到是特别鲜明,有点儿想要直白地述说的意思。

那是不是说我一个学识浅薄的读者在批评一大文学家的作品呢?

其实,从一开始阅读此书,就注意到每则小故事最后作者都会写下完成该作品的时间,从1921年11月15日写毕到1935年1月10日发表,这个年代到让我有些理解了作品的很多问题了。从这12年间,我选取了个别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

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衰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战争开始。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成立;犬养毅被杀,文人政府结束。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第三帝国成立。

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去读《稻草人》,也会觉得鲁迅评价叶老的童话之路的合理之处。社会动荡,还能有心写下《画眉》的1-3段,对小动物的细致观察与描述,有不少值得孩子们的可学之处,方法又较为简单可循;在《克宜的经历》中,我们能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喜欢从生活中创造作品,假借“镜子”,写一些怪现象。而如果读怪了外国童话的现代儿童,可能觉得这镜子真不够神奇,想象力也稍稍局限了些,有点儿看过外国主张人性重视人物感受的电影再来看中国武打片的感觉。但放在那个时代中去,硝烟中、舆论的限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想象力和想反映的生活已跃然纸上。读到《将来做什么》一文时,学生估计很难理解怎么会要当工人、当吃大锅饭的?但在1931年的深厚时代背景中去看是很正常的,而放到现在是既可笑又无知,但放到当时的确是社会的主流的一种向往。

这一点,在《跛乞丐》中就很明显地看出了时代对他的作品的肯定。《跛乞丐》在书中应算是儿童文学中的“神话”一体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篇作品中,我读到的是“课本”的标准,感觉读着读着就想到了这是孩子们正要学习的一篇新课,还是属于神话这一主题的。像中国的民间故事,又加入了一些类似《女娲补天》似的夸张成分,说不定你还能读出《夸父追日》的神奇步伐。这似乎就是小学义务教育很想教会孩子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想让孩子理解神话的含义。至于神话,咱就别去追究写作成分和过程的合理性了,本来就有很多夸张的成分在其中,其实读到最后,是能感觉到结尾想给些立意,但那么善良、神奇,看似无所不能的人怎么就一下沦为了乞丐呢?又像神话,又非神话。当读到《快乐的人》,我对“儿童文学是什么”的疑问是越来越强烈,原来,是这么一个宽泛的内容。

作为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看待作品中过多的消极呢?在《牧羊儿》一文中,能读出不少消极的情绪,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现状、结局都不积极,那除了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外,可以理解更多关注一些故事的发展。《聪明的野牛》中野牛到城市的一路上,通过野牛的视角来看事物,还通过“树木往后边跑”这种描写方法来描述野牛坐在火车上的感受,这种写作的视角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说一说,练一练,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是学习一种写作的方法。同样地,《皇帝的新衣》就是写续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孩子都看过皇帝的新衣,也能复述出来,那么在一些提倡写续的课文后,介绍此类文章让学生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读得多了,自然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了。此外,还能让学生就读完故事后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含羞草》其实寓意深刻,似乎是作者眼中这让人羞愧的现实,却像小草一样无力改变;《蚕和蚂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既幸运又倒霉的蚕与同伴,太过聪明却显得太过消极了,但估计是过不了世俗这关,即使过了,为为逢场作戏的化茧成蝶或人们身上华丽的衣裳就没有了。它看透了,那又怎样?是幸福吗?关键是自己要怎样的生活……

总而言之,这样的文学作品,多了一些成人味,少了儿童味,作为经典来读,那就得给孩子一定的时代背景去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了。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相关文章: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

读《稻草人》有感450字

读稻草人有感范文5篇

稻草人读后感

稻草人读后感精选3篇

《稻草人》读书心得体会3篇

稻草人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篇

稻草人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5篇

关于稻草人阅读感想范文5篇

稻草人读书心得感悟三年级范文5篇

    7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