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HT分享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这一段时间里,他给我的启示还是很多的。如:关于真正的教育,关于知识,关于记忆,关于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等,我都是颇有收获的。但是要我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却是难上加难的。一是自己缺乏这种掌握全局的能力,二是对苏氏的一些思想还未有融会贯通的理解,但他的把学生当人看,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第一、作为教师要保持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第二、作为教师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

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第三、作为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第四、作为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3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是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的两句,我特别喜欢。尤其当我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躺在床上一页一页地翻看时,我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因为你每看到一处,总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想法和我们一样,这个观点说得太对了,这个做法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看到近百年前的教书匠能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同他的说法,甚至为他的做法点赞,就是因为他超前的思维,超前的眼光,超前的做法,超前的实践。其实他能有无数个让我们认同、惊叹、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因为读书,因为躬省,因为他把教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一个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桶水,你就的是常流常新的泉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就可以使你的知识丰富,使你的思路开阔。唯有读书才可以让我们变得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就从“共鸣”“影响”“躬行”三方面谈谈我读此书的体会,与大家共享共勉。

一、书中语——共鸣

这本书的内容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清楚,它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书。当我读到这本书中的第二节“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和第六节“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两个内容,我与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个内容缘起一位45岁退休教师的一番话,“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专业,我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

什么才叫乐趣?也就是你能将无趣的事情做的有趣,你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你能从平庸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乐趣。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难以心静,外界的干扰、工作的压力大,都让我们觉得疲于应付,无法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

那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的理解认为读书吧。既能进行安心,又能提升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变得气定神闲,不急不躁,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心有所想,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心有所想,才能为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成功不易,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才行。

也许大家会说,我没有时间,年轻的要谈恋爱,青年的要结婚生孩子,中年的要照顾老人安顿家里。白天还要在单位辛勤工作,真的是没有时间。也对,如果这样说,可不是?我们哪有时间读书?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还是会有的。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所以我才说,那就挤时间去读书吧。不要总是给自己找一些借口逃避。书是给自己读的,工作是给自己做的。

大家都知道,我在学校的工作量除了代课还要分管其他事务。每天的通知任务干完一件又一件,似乎没有喘息的时候。回到家里,虽然孩子大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的事情也特别多,我靠不上。老公呢,工作有时几晚上不回,回来就累城一摊泥了。那家里总得有人搭理,老人总得有人照顾,只有自己干了。可是学生的作文、卷子、自己的教案怎么办?都得拿回家做。为了鼓励孩子们,我给孩子们建了两个群,一个是身临其境朗读群,一个是过关斩将背诵群,我除了拿回家做的那些事情,每天要查学生读书过关情况,反馈到群里;还要读书,写文章等,也许你要说,那你的时间咋来的?挤。天天看书,经常性阅读,终生以书为伴,让这条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你的生活,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海洋。只有你读的书多了,心中的储备多了,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影响你的学生。

二、读后思——影响

读过这本书,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个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一年过去了,他觉得自己的技艺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大师得知后问他确定已经学成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吗?徒弟指着自己脑袋自豪的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大师随便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让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至在碗中堆成一个小山。师傅又问这只碗装满了吗?“满了。”土地很快回答。但是老师拿了一把沙子散落石头的细缝儿,然后再问一次,那么现在呢,满了吗?徒弟考虑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了。大师又把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的问觉得他真的满了吗?徒弟回答道满了。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的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看到这里,徒弟总算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师再次收自己为徒。

大师苦口婆心想要告诉徒弟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学无止境。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活到老,要学到老。所以,做一名老师,你的远见卓识决定了孩子的远见;你有多智慧,你的学生就有多智慧;你的形象,你的目标就是孩子发展的方向。

前几天我以点评嘉宾身份参加平城区教育局举办的“古诗文通行”大赛,五场复赛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古诗文积淀深厚,也感受到了学校、老师对读书的重视。我们老师就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用我们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带动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读书积累的行列中。和孩子们谈谈诗歌,分享读书感受,交流读书的快乐,我想在你的潜移默化中,无须大声说,你去读书吧。学生们自然就会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反过来,我们没有这样做,就要好好思考,教书育人,不仅仅要教课本,还要教生活,教技能。这些书里会告诉我们很多。就像这本书,你的教育方法遇到瓶颈,读读它,你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你教学技巧遇到关卡时,看看它,就知道生活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你就会有“桃花流水迥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之感。

我读书喜欢在书上写几句,也喜欢与学生聊写的是什么,所以,当我的书放在班里,有的孩子就喜欢翻翻看看,看我记得是什么,怎么批注,这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浮躁,怎么能让他们静下来,我觉得只有读书。可是如果老师不读,学生怎么能喜欢上读书?所以只要我没有其他事,就会坐在班里,听着音乐,和孩子们一起安安静静读书,午读的时候是我和学生最惬意最享受的时刻。有时候中午不读了,孩子们倒不习惯了。快期中考试了,我说咱们中午不要读书复习吧,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想听着音乐读书!可见,他们也特别享受这一段安静读书的美好时光。虽然时间很短,我和孩子们待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那是喜欢的变化,那是心甘情愿的变化。影响真的是润物无声的。

三、立目标——躬行

古语说: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趁孩子们花样年华,记忆力好,我们就给他们一个读书的平台,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师生共同成长,让读书想呼吸一样自然,让校园里随处可见捧书自读的身影,让琅琅书声随时所处可闻。我想,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做到了校园就是桃花源,老师就是赏花人,满园春色关不住,百般红紫斗芳菲。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4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读魏书生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与魏老师在一起促膝谈心,侃侃心语。其中魏书生老师的对于工作的热忱,对于人生的超然的态度,心态的轻松、快乐,更给我深刻的感受。

魏书生先生提倡我们做到三点:

1.守住心灵的宁静。

2.享受尽到责任的快乐。

3.养成健身的习惯。

如何守住心灵的宁静?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能越位工作。用一颗平常心守住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学校、同事。魏书生老师说:要正视自己在的位置,客观评价自己的作用。而我自己不是用放大镜来考究自己的优点,也用它考察别人的缺点吗?细细想来,自己所一直追求的,不是问心无愧,心灵的宁静。

如何享受尽责的快乐?读魏老师的书,品魏老师的艺术人生。魏老师朴实的语言中,不乏幽默睿智。“后进生=后来进步的学生”这句至理名言,成为我的座右铭。把学生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把班级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把教室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无论多么淘气的学生,只要我们

走到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读后文章我更有感于魏老师的班级管理,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魏书生的 “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使我们深深地为魏老师的管理艺术所折服。正如于丹老师所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原来自己一直不快乐的原因,不正是太在乎自己的得失,而忽视了自己心灵的追求吗?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干着一个事业,却不爱这个事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5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似乎找到了答案。书中涉及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好多内容,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列举的示例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第二十二条中谈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时,他写道: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P63)。的确,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俗话说:“不怕你慢,就怕你站。”学生某一门功课落后,考不及格,都不用怕,最可怕的是学生对什么都持以冷淡麻木的态度。再如第六十四条“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P232)。所以我们主张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直接找出相关的练习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学过的已知的东西,不要再回头教师带领着学生一一重复,让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产生惰性思想。不过,这也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采取一定的方法,我平时下的功夫还不够,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六十三条“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中提到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P217)。列宁的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曾经也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由此可见,读书,读大量的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想想自己接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自认为很喜欢语文,看了不少的书,但仔细回顾:小学就不用说了,初中时一切都是以中考为主,很少看课外书,每天都是啃课本;高中时是以考大學为主,也没有富余的时间去读书,只是偶尔看看杂志报纸之类的东西;好不容易到了大学以为可以敞开时间好好读书了,结果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英语四六级上,仅仅是读了大纲书目里要求读的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又把自己埋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当中,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自己今后应该抽时间多读书,多思考,以便于教学实践中的灵活操作。“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的,只有教师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他在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P217)。的确,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学生要想提高成绩,在课下必须努力思考和钻研实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在平时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补充我们的头脑,才能使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6

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 就会阻碍整个大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 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 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 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 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他的以上观点, 我对有些地方表示质疑。如他认为如果少年时期没有训练好阅读能力, 以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没有了阅读能力, 思维就将受到限制。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 其实主要在于强调青少年教育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一点, 我是非常赞同的。无论你学习任何学科, 阅读能力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 你看不明白教材, 看不懂题意。其实, 这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主要问题。如本校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基本是答非所问, 看不懂题意。同样, 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并且阅读能力确实严重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你可以观察, 班级里面那些成绩较为突出、思维较好的孩子, 他们的阅读绝对做得要比思维较差的同学要好。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中也说到: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算达到了, 就是对每一个 (名副其实的每一个) 少年、青年来说, 书籍、思想成为“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和父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 他在14、15岁的年纪时, 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 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精神的启示。

由此, 我不禁想到了我中学时候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姓李, 是我读初二时候的语文老师。那时她刚毕业上岗, 长得年轻漂亮, 有着自己的各种新鲜想法。她的课总能吸引我们。她的朗诵十分优美动人, 每一节课必定自己示范朗诵。在她的带动下, 我们都爱上了朗诵。她还爱看书, 尤其是名著。每次上语文课, 她总能左右逢源地讲述许多跟课本有关的故事, 她的讲解十分精彩, 惹得我们一下课纷纷围着她, 要借她所讲的那些书来看。在她的影响下, 我爱上了看书, 无论什么书, 一拿到手上总是爱不释手, 废寝忘食。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姓唐, 他年龄大, 有教学经验, 初三时接替李老师教我们语文。刚开始, 我们是有些排斥的。他不会朗诵, 不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课堂无趣极了。但慢慢地我们也喜欢上了他, 他不讲故事, 但是他总会利用自习课拿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段来念给我们听。听那么一段精彩的故事之后, 我们的心里痒痒的, 恨不得立马从他手中将书抢过来欣赏。他仿佛知道我们的想法似的, 不久之后便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们每位同学捐一本书放在图书柜里, 而唐老师自己拿出二十多本藏书放在里面, 自此我们便有书看了。从那以后, 我几乎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假期的时候, 几乎一天一本, 不管什么内容的书籍, 一律照看不误。不到一学期, 我们班级的书都被我看完了, 我便只能将目标放到别处。我家屋后, 有一位退休工人, 姓郭, 据说他家有许多藏书。知道这消息后, 我很是兴奋。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 直接去到郭爷爷家, 开门见山地就要借书。郭爷爷很慈祥, 见我这样爱看书也很高兴, 很爽快地便把书借给了我。只是在临走的时候心痛地叮嘱我好几遍:“要好好爱惜书, 不能损坏了啊!”郭爷爷家的书, 跟学校的书不一样, 他家的书古香古色, 有毛笔的繁体字书, 有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 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名著, 看起来要费劲得多。但我看懂之后发现这些书更有咀嚼的价值, 越看越不能自拔。

时间流逝, 我进入了高中。由于我进入的是一所重点中学, 且在重点班, 整天有无数的作业, 我便开始整天在题海里奋战了, 看课外书成了一种奢侈。上大学, 确实也看了些书, 但总是留不下印象。而现在工作繁忙, 看书反倒成了不务正业了。

而今想来, 我人生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的日子, 就是我的初中三年。我人生中有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储备, 有那么一点点的文学积淀, 都得益于那段日子。我对文学的热爱, 我人生观的形成, 我对问题的思维方式, 都形成于那个阶段。而我的那两位老师便是我在阅读上的启蒙老师。他们到底跟我说过什么, 教过我什么知识, 上过哪些课文, 我早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们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让我爱上看书, 并使我终身受益, 这些将是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八十六条“致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段引起我深刻的反思。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充满稚气。和他们接触久了,经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讲究个性,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如班上一位学生,令我特别烦心。我在班上布置作业,通知事情,安排工作等等,她总喜欢在底下顶嘴,借机挑刺,有时候安排做大扫除工作,她也挑三拣四,拈轻怕重。这一系列行为,使我对她印象特别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下午,我临时有事情,班级自习课上很吵闹,我让同学们先安静地在班级自习,并要求这位女同学临时帮忙负责看好班级,果然班级的纪律很好。我在心底也开始改变对这位学生的看法。

我回想起有些时候和班级孩子们有说有笑,甚至会在学生面前拿她开玩笑,久而久之,学生心里也会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慢慢减弱,以致敢在老师面前直言不讳,让我觉得这学生很不尊重我,原来是

我一直没有身正为范,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老师是他们的生活上导师、学习上的引路人。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上的被认同感,其次,要换位思考,学生的思想虽然不够成熟,但他们正处于成长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去建立。老师更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每一颗期待成长的树苗,让他们茁壮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8

一、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知识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就是“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

二、教会学生学习

我们所带的班级中往往有很多后进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也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内容丰富而有生动活泼的书籍,让这些后进生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但是,阅读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有理解的阅读,有理解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

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奢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工夫去阅读书籍,才有工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相反“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阅读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在经过大量主动阅读后“死的知识”也会变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9

这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书中,每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不愧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一、教师要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首先务必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师读书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需求。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主张个性和谐发展。教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教师应试着从课堂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为他们的进步欣喜。并将这份欣喜化为语言和动作来让学生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也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

三、教师要终身学习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教师的知识越丰富,教师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更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也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那么教师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

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导师和引路人。

四、教育是爱的艺术

从这本书字里行间里我们就能感觉到作者对教育满满的爱。教育不仅需要老师付出爱,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爱。有些孩子纪律散漫,影响他人,教师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体谅他人、爱他人。

教师对孩子起初的爱就像未经雕琢的水晶石,在不断的学习中把它打磨出不同切面,从而水晶反射出了五颜六色的爱的光芒。这爱是责任,是包容,是鼓励,是所有美好情感的凝聚。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它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把游戏引入课堂;把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五、教师要善于反思

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教师反思要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师通过反思来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于一些难以记住的知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来解释这些知识的实质,使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理解记忆,并逐渐成为爱思考的人,切忌死记硬背。

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要从细微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教师要静下心来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享受生活。教师要静下心来准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感受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若教师们都能静下心来,那么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教室静下心来,不仅受益学生,并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八、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学习他人的教育经验。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当然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机械地把别人的经验照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教师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教师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不仅要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将有价值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终找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读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0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229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