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

新华分享

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秀的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1

“没有妈妈,或许我们兄弟俩还在大山上放牛羊,张桂梅不是我们的亲妈胜似亲妈。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她的身体。”25岁的张惠华说,2003年,他就和弟弟来到了“儿童之家”福利院,在张桂梅的教育和培养下,兄弟俩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国企上班。张惠华2017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现在是华坪县石龙坝镇龙泉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每月工资有将近7000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惠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时间去看张桂梅,陪她说说话。“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与小家庭不一样,我们都害怕失去她。”张惠华说。

在“儿童之家”福利院,一看见张桂梅回来,1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围过来,坐在她身边,不停地喊“妈妈”,而她则拉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坐在床边,并问问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劳动体验的感觉怎么样?孩子们都一一做了回答。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来,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来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抱得动,现在长大了,我已经抱不动了!”张桂梅说。

2001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了院长。她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她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没有孩子,可她说,她是儿童之家136个孩子的妈妈。她无悔的选择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有一年,张桂梅的侄儿病重,正是家里缺钱之际,当时她正获得“兴滇人才奖”。她姐姐希望她能拿出一点钱给侄儿看病,她却说:“这些荣誉都是华坪人民给予我的,这笔钱不属于我,这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动。”这些钱,被张桂梅悉数捐给了华坪民族小学,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让全校孩子从解放前建的木楼里搬了出来。

5万公里家访路:翻山越岭只为你

漫漫10年家访路,行程5万多公里,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留下了张桂梅的足迹。

将152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回望人生路,无怨无悔!

自2008年建校以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进县城。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张桂梅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漫长家访之路。10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2

校外进行家访,校内开展“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张桂梅和老师们边研究边探索,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渐渐升腾,老师、学生的心渐渐和党支部、和张桂梅凝聚在了一起。

8月1日,张桂梅要去学生陈明思家家访。当天她的身体很不舒服,走两步就要歇一歇。可当她看见远远来迎接她的陈明思,紧蹙的眉头马上舒展开来,微笑着拥抱着学生,轻声询问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

2014年到2015年间,陈明思的奶奶和弟弟相继去世,承受不住家中变故的父母经常吵架,有时还会打架,导致陈明思无心上学。张桂梅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到陈明思家家访,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如今陈明思的父母不吵架了,父亲还去打工挣钱了。

“很多道理以前都听过,但由张校长说出来让我更信服。”陈明思说,“在我情绪不好的那段时间里,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校长就让我和她一起住,每天不管多疲惫,只要校长发现我情绪不对,她都会和我谈心,给我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慈祥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我深深的爱,慢慢地我开始和校长讲心事了,现在校长已经成为我的知心长辈。”

陈明思告诉记者,现在她在“演绎红色经典课间操”中扮演江姐,演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她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跳《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一听到歌声响起,就特别振奋,她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浑身充满了劲,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她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考上向往的上海财经大学。

多年来,张桂梅把家访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坚持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深入到每个贫困学生家里,前后共走了10余万公里。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女高的学生都在心里暗暗许下向革命先辈学习,努力拼搏实现自己梦想的心愿。

“学校每周都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一日一次重温入党誓词和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故事片等活动,让我们耳濡目染,提升了自身修养,我们的心和张老师连在了一起,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来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

当年因不堪学校严苛管理而离开的陈建华老师,不仅又回到了女子高中继续任教,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离开学校后,一直都听到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张老师把自己融入时代、将信仰融入生命,让我深受感动,我也想做像她一样有信仰的人。”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3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

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学习的天地。这么多年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一直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自己,哪怕是病痛缠身,也要四处奔波,为孩子们谋一点发展,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4

到民族中学工作,张桂梅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傈僳族 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们来自大山,家庭贫困,文化基础差 生活习惯不好。

2003年,张桂梅接手过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班风较差,有的学生转走了,有的学生回家不读书了,有些男孩子晚上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都对这个班没有信心。临近中考时,学校安排张桂梅接这个班的语文和政治课,并担任学校班主任。

为了能管住那些半夜跑出去玩游戏机的男生,张桂梅采取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一起。

早上6点,她叫孩子们起床做早操;晚上,她检查女生宿舍后又来到男生宿舍,一张床一张床地查点人数,清点够了才躺下;然后和男生们用轻松的语气聊聊白天的事;时间差不多了,她就说声:“睡觉!”一段时间下来,这些男生说,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个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

她的辛劳没有白费,中考时,22名学生考到500分以上,这么好的成绩没有人敢想象。

因为营养跟不上,山里的孩子经常生病。张桂梅就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改善生活,而她自己每顿饭仅吃一份小菜。

一名女生考上了高中,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她一年后不得不辍学打工。张桂梅知道后四处打听她的下落,最终找到她,让她回校复读。在张桂梅的鼓励 帮助下,这名女生最终考取了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华坪县通达乡中学任教。她说,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份工作,就是因为张桂梅,自己要做一名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

张桂梅爱学生并不需要任何回报。在她看来,她得到的比世上任何人都多。有一天,她同以往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上课,发现教室讲桌上摆放了两个大蛋糕,只听全班学生齐声喊道:“祝张老师生日快乐!”许多教过的学生也来祝贺她的生日,并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上面工整地写着:“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5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张桂梅在街头“乞讨”。其实,她当时已经是获得过各种荣誉的优秀教师了,还曾_。她对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说:“我想办一所学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

当有人骂她是“骗子”时,她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关于她的优秀事迹的报道。看到这里,我鼻子发酸:为了女孩子们的尊严,她宁愿让自己的尊严破碎一地。

当然,最终她也赢得了更神圣的尊严!

在云南大山深处金沙江畔的华坪县,经济并不发达,要办一所张桂梅所期待的免费高中,就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不容易,而对华坪县政府来说,也确实困难。20__年9月,华坪高中正式开学,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有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

在重男轻女的大山深处,每招一个女生都十分艰难。好不容易招来了,又跑了。“孩子没来,我去找,跑到大山里,才十几岁的姑娘,已经嫁走了。”张桂梅回忆说,“我对孩子父母说,这个孩子我是一定要领走的!一定要让她读书的,反正不要你出一分钱,你不出钱,我把她领走了,你还不愿意啊?你让我把孩子带走吧!”

心肠再硬的人,看到这里也会忍不住泪目。按说,老家在东北的张桂梅,和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没关系,但她却把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牵挂,来担忧。这份无私的情怀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应该强迫每一个人都做到,但张桂梅做到了,我没有理由不对她肃然起敬。

张桂梅的一个学生对记者说:“我考大学想考到东北去。因为那里比较远,我想走出去,靠学习改变命运。”帮助女孩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是张校长的梦想。在一般人看来,这永远也只是一个梦想。但张校长将这梦想变成了现实。

20__年,华坪女子高中首届招收100名女生(中途走了四个),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分数没门槛,基础很差,但在张校长和她同事们的努力下,20__年第一届毕业生,96个考生中,本科上线69人,其中一本率是4。26%,综合上线率100%。到了20__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

这是奇迹,是神话!

须知华坪女子高中不是北京人大附中,不是河北衡水中学,不是上海中学,不是成都七中……有人说:这些女孩考上大学就幸福了吗?这是一个伪问题。人生的幸福当然不是绝对由上大学决定的,但至少女孩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们未来的选择更加丰富,她们收获人生幸福的概率无疑是大大提高了。

而如果不上大学留在山里,她们人生之路只有一种选择:操劳的妻子、操劳的母亲,操劳的奶奶……以考上大学“未必幸福”为由,怀疑张桂梅的奉献,进而否定她的伟大,我为张桂梅抱不平。

张桂梅领着记者去她的宿舍,其实也是学生宿舍,因为她一直和孩子们住在宿舍里。看着张桂梅吃力地爬楼,知道张桂梅身体不好的记者问:“你完全可以在一楼找一间宿舍住,为什么要住在三楼呢?”张桂梅说:“我要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查呀,这样我上楼的时候,就把每间宿舍查到了。”

进了张桂梅住的宿舍,记者问:“你住哪儿?”张桂梅指着最靠门的床:“住这儿。”记者问:“你干嘛守着门口啊?”张桂梅说:“有什么事,我不就可以第一个跑出去,为学生挡点什么吗?”

张桂梅说的“第一个跑出去”,不是发生危险时第一个逃命,而是说当外面有了危险时,她可以第一个冲出去为孩子们“挡点什么”。也就是说,体弱多病、走路像风中随时都要熄灭的蜡烛的她,却是这间宿舍里孩子们的“保镖”。

当然不仅仅是宿舍孩子的“保镖”,张桂梅还是全校的保安、门卫、勤杂工。当看到天还没亮的早晨,张桂梅手持话筒在催促道:“起床喽,姑娘们!”,很难让人想象她其实是这个学校的校长。

和张校长一起奉献的,还有她的同事们。张校长在讲述学校时,总是满怀感动地讲起老师们的故事:一位小伙子结婚,办完仪式马上回学校上课。一位女教师做肿瘤手术,张桂梅说:“你请假吧!”那位女教师说:“只要医生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了,我不请。”

张桂梅没有自己的生活,她说:“我也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学校做着做着,忘记了时间,把自己的生活给忘了。”建校12年,华坪女高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了大学。

记者问,“为此您要付出什么?”张桂梅说:“我付出的几乎是生命。”又问:“您说这一辈子活的是什么?”她回答:“当我的学生大学毕业,走出大山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值了。”

我想,读到这里,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教师也是人!为什么一定要让教师放弃自己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样生活呢?这不是道德绑架吗?”的确,教师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完全应该获取自己依法获得的物质待遇,更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以放弃甚至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来成全学生将来的幸福。

但是,对张桂梅和她的同事来说,她们自愿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状态,有问题吗?我们做不到这些,无需内疚,也无可指责,但我们应该尊重张桂梅们的选择。何况,我们学不会也无法学她的这种做法,但其教育精神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我们或许可以学习吧?

对我说来,不只是尊重,不只是学习,还有敬仰。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6

渣滓洞、白公馆、息烽集中营,这些地方我去过,曾为先烈为流下热泪。但投入具体繁琐的工作和困难时,我忘记了先烈们惊心动魄的精神激励。

而张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看《红岩》,带领着全校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唱《红梅赞》,她将先烈的精神和灵魂,烙进了自己的血脉,她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自己要做焦裕?式的人,她做到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张老师想得深,想得透。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要培养党和国家的接班人,我们对孩子们的托举,改变的,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还改变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只是后来的这些改变,由于工作成果的滞后性,我们的收获似乎还很遥远,然而孩子们的成长不能有片刻的耽误。

给孩子的心灵播下什么样的种子?这是每个教育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孩子最终考上大学,改变其个人命运。我们要做的,是立德树人,培养接班人,培养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人,培养有品格、有追求、有积极心态、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个人努力,才能如一滴水汇入江海,找到归宿。我们的工作才能找到支点、找到意义、找到不竭的动力源泉。

外部的管束也好、激励也罢,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是外因,教育人要做好事业,最根本的,还是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炽热的情怀——这些,才是做好工作的内因。而我们的教育管理在很多时候似乎忽视了内因,正因为如此,种种社会恶习、种种不正之风,才得以在教育工作者队伍中生根发芽,如不即时扑灭,可能会呈蔓延之势。

张老师的事迹让我强烈认识到,每个教育人对教育,都必须有一片丹心!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7

“把大山女孩送进大学”,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始终不变的追求。女高从无到有,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这个坚强后盾,离不开对信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离不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我们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坚持用红色文化育人。建校初期,招生十分困难、条件设施简陋、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基础较差……经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学校只剩下8名老师。在这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我深知:只要有党组织和党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更是重中之重。党员教师佩戴党徽上班,每周带着大家学习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学生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面对困难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起勤奋学习的昂扬斗志。实践证明,女高的成功与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密切相关。正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

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生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努力把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通过讲授党的历史、诵读经典、讲述革命英雄故事,让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共产主义信仰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如何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只是知识的讲授,同时涉及学生的心灵塑造和深层情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女高所有教师都要厚植共产主义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用真情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我的学生肖玉娟对我说:“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在学生们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帮他们把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做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民教师,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张桂梅心得事迹体会篇8

那年,听说一名企业家可能会捐给学校50万到100万,张桂梅赶到北京与企业家一起做节目。但是就在那几天,老家的哥哥也处于弥留之际,张桂梅做出了无奈的人生之举。学校真的没钱了,这笔资金对于学校和孩子们来说是“救命的”。于是,她选择先录节目。

等到节目录制完成,家里的电话也到了,哥哥走了。从北京到哈尔滨,坐车不过几小时,张桂梅终究来不及见哥哥最后一面。当时家里人也不免埋怨,告诉她“不需要回来了,人都没有了,你还回来干什么。”

那段时间张桂梅情绪十分低落,她与哥哥的感情很深,小时候她常骑在哥哥脖子上玩,上学时雪天路滑,总是会摔倒,哥哥就背着她去上学。哥哥去世前,还时常喊着妹妹的名字。如今,自己却为了50万、100万,错过了与最亲的人生最后一面。

张桂梅改变了无数山里女娃的命运,成就了无数孩子们的命运,自己的人生却充满了遗憾。

不仅是哥哥,她家中另外2个亲姐姐去世,她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学校离不开她,自己身体又不好,她无奈也无力。

一次,她晚上做梦,梦到姐姐到山里找她,朦胧梦境中姐姐说自己找不到住处。梦醒后她赶忙给家里打电话,原来姐姐刚刚去世了。她面对镜头,怅然说道,也许这就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感应。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了筹资,连家里人去世都顾不上,更有甚者说她“没有人情味”。亲人相继离去,自己背负着种种不理解,张桂梅心里又怎能不难过。她说,“做一件事是要选择做一些牺牲的。”一边是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边是自己的至亲,她还是选择了孩子们。

面对人生遗憾,她哽咽说道,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见就行了。如果没有,那就对不起了,只能是这样。

记者问她,面对这么多人质疑,舍弃了这么多,你得到了什么。她说“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幸福。哪怕我救了10个,我也觉得值了。”

她常说,救了一个女孩,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就相当于救了好几代人。从她这里,起码的贫困阻断了,愚昧阻断了。对于后来的世界,我们多了一份精彩,少一点苦难也是好的。

张桂梅在这条路上牺牲了太多,丈夫去世后自己没有生育再婚,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肺病困扰着她不能再讲课,她就退居二线,管理监督孩子们起居。

不解、无视、误解,对于张桂梅来说不如改变孩子们的命运重要,哪怕是1个、10个。而谈到对孩子们的期待,她却说不希望孩子们百分百学她。

她坦言,自己走来也有诸多无奈,她认为人还是要有一份天伦之乐,她自己失去了享受天伦的机会,但孩子们还有更多样的未来。她不希望孩子们总想着“老妈”做了什么贡献,然后选择来学她。孩子们“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成为自己家庭的“小英雄”,就够了。

    219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