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

奕玲分享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乐于奉献的道德模范,他们可能是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可能是坚守岗位的交警叔叔,还可能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先进事迹最新,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1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30年,刻苦攻关、勇攀高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中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称号,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2

胡洪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9月出生,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超特高压带电作业二班班长。

工作17年来,他刻苦钻研超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历经1200公里高空走网,1800小时超特高压带电作业,攀登9000基超高压铁塔,12000公里地上巡视,成为特高压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他勇于创新,研发的多项技术在全国推广,所在的创新工作室被全国能源化学工会评为“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首席技师等称号,被业界誉为“身价过亿”的高压电工。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3

刘明静,女,汉族,1975年10月生,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刘明静,为兑现一句“安全护送孩子渡江”的承诺,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义务护送学生安全乘船过江。她用13年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分量。

关溅小学是邱少云烈士故乡的一所乡村小学,部分学生来自琼江对岸的偏远村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距离学校太远,如果完全步行,绕行通过上游的一座大桥,需要近3个小时,于是乘船过江便成了孩子们上学的捷径,但乘船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成了大家最担忧的事情。2007年,担任关溅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静听说班上的一名学生在船上打闹,差点掉进江里。后来,刘明静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独自乘船过江上下学。当时,刘明静便对孩子父亲许下承诺:“孩子交给我来照顾,请放心,我会保护她的安全。”

刘明静决定把家从铜梁城里搬到少云镇上,方便去琼江对岸接孩子们上学。她在少云镇租了一间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日复一日义务护送学生渡江。从护送自己班上两三名学生,到护送全校的20余名学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对岸码头等待孩子们到齐,再一起乘船过江到校。下午放学,她又护送孩子们过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离开。13年来,刘明静牢记当初那句承诺:“只要坐船过江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看管好。”

在刘明静的影响下,关溅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奔流不息的琼江上护送孩子们。13年来,关溅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乘船发生意外。因为“渡娘”,邱少云故里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和暖意。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4

刘付昌,男,汉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居民。郭德刚,男,汉族,1951年1月生,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

刘付昌、郭德刚两名退伍军人,在烈士陵园接力守陵50余年,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用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

遵义市仁怀市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长征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68年,遵照组织安排,退伍军人刘付昌接受了守护烈士陵园的任务,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围墙、修道路、修墓地,栽树、扫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守陵的同时,他还向前来祭奠烈士、为英魂扫墓的人们讲述红军故事3000多场次,让更多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

为了维修烈士陵园,刘付昌带着工人从山脚下一块一块把砖背上山,再一块一块用砖砌起围墙。陵园里杂草丛生,刘付昌又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脚下背土上山,然后种上树木。有时候,甚至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上柏树。这一干就是3年,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刘付昌始终坚持。陵园修缮完毕,刘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简易工棚安了“家”,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

1999年,同为退伍军人的郭德刚了解到刘付昌老人守护烈士陵园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主动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成为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护者。刘付昌老人用50年的时间践行“守到死”的承诺,在他逝世后,郭德刚不负重托,接力守护好陵园的每一寸土地。

两代守陵人守护的是烈士忠魂,坚守的是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

刘付昌荣登“中国好人榜”。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5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深山小学18年。他爱岗敬业,学校师资紧缺,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无私奉献,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他的妻子带着刚满9个月的女儿坐三轮车去县城买教材,因为山路陡峭、刹车不灵,车翻进沟里,孩子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13个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长劝说感化下,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任教,每月拿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4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

他教书育人殚精竭虑。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为教好英语,他自己出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2013年10月,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上,途中发生车祸,摔晕在地。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搀扶下站上了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他“铆”在学校甘洒热血。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去镇上需翻越尖顶山,穿过险峻的八里坡。5年间,张玉滚肩不离担,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2006年,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工人们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新校舍盖好时,张玉滚已瘦得脱了相。

他视学生为亲人精心培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学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要接送,他一一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玉滚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张明明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冲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张玉滚连忙抱起张明明,又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2014年9月张玉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2019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6

卢丙会,男,1961年5月出生,__县黄圩镇卢圩村农民。获__省一等治安荣誉奖章、__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20__年8月8日20时50分,在__市黄龙家电商贸城打工的卢丙会在与工友聊天时突遇一歹徒抢劫一女子皮包,他毅然冲上前去夺回皮包,并拒绝了女子的酬谢。40分钟后遭该歹徒及其8名帮凶的报复,全身被砍10余刀,右手被砍断,右腿5处骨折,右肩锁骨粉碎性骨折,曾连续昏迷数天。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7

汪来九,男,1949年10月出生,__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36年扎根深山小学无怨无悔。他总结摸索出一套特别适合于山区教育的“七级复式教学法”,被认为是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体制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他曾获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及省优秀教师、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曾集中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我们的道德模范榜样事迹篇8

王兆华,女,共青团员,1988年11月出生,__市八中学生。全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她7岁便包揽了洗衣、做饭等全部家务;11岁便利用节假日贩卖小金鱼,补贴家用,供自己上学;近年来,年迈的养父下肢瘫痪,卧病在床。但她没有被苦难和挫折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报答养父的恩情;她勤奋好学,担任班干部认真负责,希望用知识和双手报效祖国、报答人民。

    16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