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7篇)

倩仪分享

9月25日晚,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基层民警发布仪式”播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7篇)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1

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名单和先进事迹。经过逐级推荐和层层遴选,全国共有38名获奖民警,其中,四川省达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综保大队大队长黄晨光荣当选。

他丧失听力,依然可以打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警界“创客”;他笔耕不辍,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在四川公安文秘实战大比武等工作中三获“全省第一”;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从警16年不忘初心、执着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光荣地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达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综合保障大队大队长黄晨。

突破专利壁垒

在四川省达州市公安局训练基地,有一台让神枪手都屡屡脱靶的移动靶机器人“威龙”。研发“威龙”的人名叫黄晨,现任达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综保大队大队长。“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研发出一套无线视频图像侦察系统,帮同事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感觉挺有成就感的,逐渐发现自己骨子里有点儿工匠情怀。”黄晨告诉笔者,他微信名就叫“警营创客”。所谓“创客”就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当年,随着反恐防暴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警用机器人被运用到作战一线,极大降低了工作风险。可因为外部专利技术垄断严重,一台警用机器人的造价高达数十万,基层民警别说用,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警察连见都没有见过,于是他决定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业余时间研发一台便宜实用的警用机器人。

“研发警用机器人技术难度大,在达州没有先例,也找不到人教,起步的时候很是艰难。”为了解决一些技术难题,黄晨只好自己钻进书堆找办法,国内的、国外的各种专业书籍他都看,有时候为了读懂一段英文,需要借助翻译工具花几个小时。特别是在研发初期,为了尽快论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甚至用自己的立功奖金购买零部件,为的就是让基层能尽快用上便宜的警用机器人产品。

以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黄晨成为全省公安机关唯一获得警用机器人领域专利的民警,5项国家专利率先撬开了省内公安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大门。成功研制的警用反恐排爆机器人“铁甲”、反恐侦查机器人、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威龙”3个系列产品,降低了70%产品成本,并率先在达州公安的教育训练基地、特巡警支队、治安支队、检查站参与实战应用。

2022年8月,第二代“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被四川省公安厅纳入全省公安基层技术革新技能比武决赛,并被省公安厅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黄晨信心满满:“这项技术跟前沿技术接轨,打破技术壁垒,有望获一个部级大奖。”

文秘比武三获第一

“我的本质工作其实是写材料。”大学里学计算机的黄晨,其实是达州市公安系统有名的“笔杆子”。从“理工男”转行为“思考者”的难度着实不小。

有人问黄晨,这13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却平静地说道,没有惊天动地的坚持,自然而然就做到了。4700多个日日夜夜,黄晨不但思考和总结出了公文运转规律,还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在工作上做到了“事不过夜、案无积卷”。他还给自己定下了每年发表1篇学术论文的目标,如今已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发文数竟位居全市公安系统第一。

“不联系实际,不懂业务知识,就算写得花团锦簇也是假大空。”带着责任和情怀,黄晨在单位内部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实现三获“全省第一”:2012年,他负责的公安信息调研工作,排名全省第一;2013年,他代表达州公安,参加全省公安机关文秘写作大比武,再夺全省团体第一;2015年,他因信息调研成绩突出,又一次被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信息调研个人一等奖”。

2011年初,常年加班熬夜的黄晨,身体一度虚弱,耳鸣频发,被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组织上提出要调整他的岗位,但他却向组织立下铮铮誓言:只有不想建功立业的个体,没有不能建功立业的岗位。请给我任务吧,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保证,一定能完成!

听力残疾给黄晨工作与生活都带来极大障碍,领受任务时,因为听不仔细,他就随身携带纸和笔,恳请领导和同事写明要求;开会时,他总是“霸占”最前排,尽最大努力以微弱的听力仔细辨听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一个字。

不治之症所带来的绝望是常人无法体会无法承受的,夜深人静之时,黄晨总是一遍又一遍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那一句“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正是他的精神上的支柱和工作上的动力。“但一个聋人警察能干什么?也许过几年话都不会说了!又怎样才能服务群众,保一方平安呢?”

身残志坚赤诚为民

2022年5月,为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达州市启动了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举报地点就设在在达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倾听高龄老人语义含糊的诉求,整理错字连篇需要连蒙带猜的举报信,安抚激动的受骗者家属……在同事心目中,只有黄晨才能做好这些纷繁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的群众服务工作。他也不负众望,经过耐心甄别群众的来信、来访,达州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如今取得初步成效。

“他是一个群众有求必应的人。”达州市宣汉县普光派出所黄晨曾经的同事陈军说,2006年普光气田开采涌入了6万建设者,黄晨当时就住在所里,群众来照相换发二代身份证,他不论早晚、人来就办。谁知道派出所晚上可以照相办身份证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工地上的农民工纷纷在下工后组团来办身份证。

“他干服务群众的工作特别贴心。”和黄晨一起承担过调解任务的普光镇政府工作人员张成军说。黄晨一边帮大家办证照相、一边闲言絮语拉家常,成了有名的和事佬。大家在调解重大矛盾纠纷时,总爱给派出所打电话:“让黄晨来开个调解会,村里和工地闹矛盾,他人都熟。”

“整理证据、卷宗报送、案情通报……”作为刑侦支队综保大队大队长,黄晨虽然不直接侦办各类案件,但却会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与老百姓接触,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看他因为听不见声音拿着手机来充当语音转文字的“翻译机”,同事纷纷劝他早日服从组织安排,调离一线修养身体。但是黄晨却说:只要我还能看、还能说、还能思考,就仍可以为公安事业作出贡献,把服务群众和支援保障同事的工作做到最好。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2

他是一个用画笔实现了“警察梦”的人。从警17载,他怀着一颗“警营匠心”,执着热爱的公安刑侦事业,通过上万张画像的磨砺,上千件案件的锤炼,实现了从“学院派”到“实战派”、从“画得好”到“画得像”、从“摸拟画像”到“现场重建”的一次次超越,破获刑事案件1000余起,被誉为画影追凶的“神笔警探”,他就是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科民警朱允宏,公安部第六批青年人才库成员、贵州省刑事技术专家。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现任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朱允宏光荣入选。

一起案件,让我坚定地留在了警队

1981年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朱允宏,其就读的小学就在“黎平会议”会址旁数百米,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他从小萌生了当兵或是当警察的梦想。2001年考上了云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虽然学了艺术,但“警察梦”却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终于在2005年如愿以偿,通过社会招考成为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名民警。

从警之初,朱允宏被安排从事人像模拟、现场照录像、图像处理等工作,起初朱允宏认为画张脸不就是信手拈来?但由于重视表现技法而忽略了沟通,导致他在工作中画得好,但画不像,对案件侦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在工作的第四年,他萌发了辞职的想法。

在此期间,支队让他参加一起“强奸案”的侦破工作。受害者是一名花季少女,朱允宏听着她的哭诉,气愤填膺,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在朱允宏的抚慰下,小女孩逐渐稳定了情绪,几次提到嫌疑人长得像“猪”。朱允宏决定打穿、打透这个信息点,对这种拟物长相进行了分析,最终完整地画出了嫌疑人的长相。受害人看到画像时脸上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专案组用这张画像发布了协查令,很快就有人认出了嫌疑人,当天下午就将其抓获。

朱允宏每每讲到这个故事,他都会两眼泛红,“这起案件的侦破对我来说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它不仅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重塑工作的信心,更让我找到“当警察”的感觉,增加了我的职业荣誉感,坚定我留在警队的决心。”

以笔为剑,提取记忆助力案件侦破

从此,每一起案件的参与中,热爱点燃了执着,朱允宏潜心其中,从最开始的与受害人、目击者简单的交流驾轻就熟的素描,到与受害人、目击者长时间近距离地沟通,去揣摩他们的言语与记忆能力的关联,进而深度提取记忆,朱允宏已经把简单的模拟画像技术逐步演变为记忆重建技术。

“既然选择留下了,那就要干出个名堂来”,朱允宏铆足一股劲,对参加的每一起案件进行复盘,认真进行总结,提炼出了模拟画像2:8占比的战法,即绘画技巧占2成,沟通技巧占8成,神态高于形状、整体大过细节的工作法。并在此后利用这种技法很好地完成了接下来的模拟画像工作,保持在了60%以上的完成相似率。

2010年,贵州某地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因为缺乏更多的线索,案件的侦查一直停滞不前,在这一年的十月份,朱允宏接到指派赶赴当地进行人像模拟工作。

因为时过1-2年,目击者与受害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的长相产生记忆回避与修改,或者脸谱化的加工,使得这起案件变得难上加难。朱允宏开展了长时间的谈话沟通,站在受害人的角度深入分析,充分运用他创造的“神态画法”完成了画像,侦查民警通过模拟画像成功锁定了罪犯。

这起案件的告破,是朱允宏个人技术得以提升的一次飞跃,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创作的“技战法”的正确性、科学性,使他在后面的案件侦查中越来越准确地提取“记忆”,越来越“画得像”。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个人效能得到更大发挥

10多年的刑侦生涯把朱允宏磨得越来越“锋利”,越来越有斗志。“人像摸拟”技术越来越得心应手后,他在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中又认识到,案件现场的还原对于案件的侦破至关重要,对案件后期的审理也至关重要。

于是,他充分发挥自身扎实的空间逆向思维能力和绘画特长,和同事们一起探索把人像模拟和现场重建两项技术工作融合,形成新的“杀手锏”,在多起案(事)件的侦破、调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6年,一名在1997年犯下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捕。刑事诉讼环节当中,需要现场指认,而当时的犯罪现场已经被拆除,现场指认存在困难。朱允宏花了两三天,根据当年留存的现场勘验资料,将案发现场一栋三层小楼还原出来。“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诉讼环节就会存在漏洞。”

因为工作实绩突出,2022年5月19日,贵阳市公安局成立了“朱允宏工作室”。朱允宏从个人依靠一支笔、一台电脑,逐渐发展到团队协同作战,个人效能得到更大发挥。

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朱允宏工作室攻坚克难,用现场重建法对涉案团伙、诈骗手法、资金流向、涉案产业链、涉案区域进行现场重建,为贵阳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用“四全”战法成功破获了两起涉及全国的特大养老诈骗案打下坚实基础,取得打击养老诈骗战果全省第一的成绩。公安部对贵阳市公安机关“四全”战法进行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

初心一如来时路,山高路远再启程。在沉淀与积累中,朱允宏从一支画笔,到电脑画板,到利用大数据辐射全市重特大刑事案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现场重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深深地烙在了朱允宏的思想里。未来的日子里,朱允宏将带着“朱允宏工作室”的团队,继续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平安贵州建设保驾护航!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3

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集中发布全国38位“最美基层民警”当选者的先进事迹。盐城市公安局盐都分局郭猛派出所一级警长孙益海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这也是全省公安系统唯一当选民警。

孙益海,中共党员,独腿行走乡间26载。1995年11月30日,26岁的孙益海在收缴非法枪支时不幸被火药枪炸伤,左腿高位截肢才保住性命。历经5次大手术,体内至今还留有36颗钢弹,每隔20天就要做一次尿道扩张手术,每次手术都像针扎一般疼痛。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重创,毅然决然重返工作岗位,扎根基层一线,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孙益海常说,服务群众、忘却伤痛,就是他疗伤的最佳良药。怀着这份情感,26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用一条腿,跑遍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行走2万余公里,为群众办理户籍、调处纠纷、宣讲政策、排忧解难。他打造了365天永不打烊的“益海户籍室”,总结“听找用宣”四字工作法,推行户政服务承诺“五项制度”,单腿拄拐行走乡村小道,前前后后用坏8根拐杖,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户籍业务4万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500余起,赢得辖区群众广泛好评。他积极组建了集户政、调解、服务、宣传于一体的“益海志愿联盟”,一批贫困家庭得到帮扶、一批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一批受害群众正义得到伸张。他的“乡村流动服务车”穿梭大街小巷,走进百姓心里。“有困难,找孙警官”成了群众的口头禅。

孙益海先后荣获“最美基层民警”“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中国好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省李树干式派出所民警”“江苏最美警察”“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市十佳政法干警”“盐城最美警察”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4

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集中发布38名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当选者的先进事迹。我省长治市武乡县公安局分水岭派出所副所长安二宝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从警14年来,安二宝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实事。在工作中,他努力用自己的真情服务换得群众的满意信任,是辖区群众的“贴心人”,曾多次帮助群众找回丢失的牛羊,主动上门为群众办户办证累计1000余件,尽心尽力帮扶辖区孤寡老人。他是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曾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夜中“极限救援”,徒步4个多小时,成功救助6名被困深山的群众。每次帮群众把愁心事解决了,群众就自然而然成为公安工作的义务宣传员,辖区里的很多人都成了安二宝的老朋友。

“有事找二宝”“二宝办事,我放心”成为辖区群众的口头禅。只要看到派出所的民警,群众们就会亲切上前问询“二宝来了没?”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分水岭这片红土地,警民之间的鱼水情深,深深感染和激励着他,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路上坚定前行。他说:“给老百姓办事,就要想得细一些,做得实一些,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是分水岭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分水岭的人民。”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5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三师喀什垦区公安局前海镇派出所所长覃锋入选“最美基层民警”。

今年34岁的覃锋2015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近年来,覃锋全力抓好安保维稳、情报信息研判等各项工作,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故意伤人等重大案件,具有丰富的现场勘查经验,实现警务工作高效精准化,用脚步丈量辖区,用真情对待群众,全力做好群众帮扶救困等工作,先后获个人一等功1次、嘉奖2次,2021年被三师图木舒克市公安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6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8名民警光荣入选。其中,我省派出所民警石林荣获2022“最美基层民警”称号。

石林,1982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城区派出所民警,先后在镇康县、耿马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工作。从警40年来,石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受到嘉奖7次,2022年被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在27年的禁毒生涯中,他参与侦办毒品案件670余件、抓获毒贩8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近4吨、各类易制毒化学药品700多吨。

2009年,石林调离禁毒岗位后,坚持在基层一线工作,始终把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己任。2019年,54岁的石林主动申请退出基层领导岗位,到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3年多的社区警务工作中,他参与各类专项排查整治50余次、走访群众6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责任区命案零发生、人员零上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石林主动申请到耿马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工作。卡点值守和巡逻执勤民警的防控任务艰巨、职业暴露风险高,但是石林从不惧怕和退缩,累计值守560天,用无悔无畏的坚守,践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与忠诚。

初秋的中缅边境,依然酷暑难耐。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卡点,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在发动机的轰鸣、汽车尾气包围中,大家忙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仍然从早坚持到晚。

57岁的执勤小组组长石林精神抖擞,不停地指挥着过往车辆,一遍遍叮嘱队员:“拉开间隔距离,提高核查效率,不要造成交通拥堵!”

“如愿以偿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就得用心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石林一脸自得之色。然而谁曾想到,这样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曾经是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英雄。转岗社区民警后,他又扑下身子,十年如一日,甘当默默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27载舍生忘死

在“刀锋”上跳舞的缉毒尖兵

时光倒回18年前。2004年初,同样是在边境一线的树林里,石林带队蹲守,这场蹲守,持续了3个多月。亚热带气候地区,蚊蝇横行,让这个土生土长的汉子都难以忍受,两个脚踝处被毒蚊咬得几乎和小腿一样粗。

收网那天,双眼布满血丝的队员们异常兴奋,侦查历时近半年的案子,终于要有个结果了。一场激烈的抓捕后,那垒得像座小山一样高的毒品一过秤,竟然有463.92公斤。案件震惊国内外,他们成功打掉了一个长期盘踞境内外的特大贩毒团伙。

回来时,石林瘦了10多斤。常年风餐露宿,他的皮肤晒得黝黑,田间地头、繁华都市,常常是磨平了鞋底,汗水浸湿了衣衫,一壶水、一个馒头、一包咸菜就是一顿饭。

临沧边境线长290多公里,毗邻世界毒源地“金三角”,是全国禁毒斗争的主战场。石林从小目睹无数群众因毒品而家破人亡,立志要与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1982年,全国上下组建第一批缉毒专业队伍,饱受境外毒品渗透侵害的临沧地区,迅速组建专业的公安缉毒大队。当时正在念高三的石林得知招录缉毒民警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招录和集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缉毒民警。

刚进缉毒队,石林积极主动地向老民警请教学习,刻苦钻研缉毒本领,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次任务执行,他都抢着参与。很快,他就成长为业务骨干能手。

每一次行动,都是刀尖跳舞;每一次抓捕,都是以命相搏。

1994年8月31日,石林作为专案组成员,与战友配合伏击境外毒贩,在战友张从顺、王世洲遇险的危急关头,他不顾危险,冲锋在前,连夜追击,成功将毒贩抓获。当听到战友牺牲的噩耗时,他失声痛哭。那一刻,也更加坚定了他“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的决心和意志。

石林长期充当卧底深入前线办案。第一次化装侦查,他假扮成“瘾君子”式的“马仔”,单枪匹马与多名持刀毒贩当面交易,狡猾的毒贩面目狰狞,数双眼睛死死盯住石林。为了打消毒贩的怀疑,石林镇定自若,各种精神萎靡不振的表演惟妙惟肖。当毒贩拿出毒品的一刹那,石林和前期埋伏的战友果断出击,当场抓获毒贩6名,缴获海洛因10公斤。

27年的禁毒生涯,石林共参与侦办各类毒品案件670余件、抓获毒贩800余人,参与缴获各类毒品近4吨、各类易制毒化学药品700多吨。

40年坚守边关

默默奉献当好群众贴心人

2009年起,因工作需要,石林调离禁毒岗位,转岗城区派出所。为更好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他走村串寨了解社情民意,掌握辖区情况,苦学民族语言、调解矛盾纠纷、帮助吸毒人员重返正轨,一腔热血、满怀温情,始终把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作为己任,为民服务的脚步一刻也没停下。

2019年,54岁的石林主动申请退出基层领导岗位,到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致力于破小案、办小事、解民忧、助小康。

得知张某某因吸食毒品导致妻离子散的情况,石林积极帮助他到社区戒毒,戒毒成功后继续鼓励他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并开办养殖场和坚果种植产业,帮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辖区两个村民小组因土地纠纷引发矛盾,石林赶赴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来回奔波在两个村组之间,夜里加班梳理问题,白天向村民讲解法律政策,两天两夜都没有合眼,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发生。

3年多的社区警务工作,石林参与各类专项排查整治50余次、走访群众6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

“我申请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我有着丰富的侦查经验,能帮上忙。”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石林积极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执守。

耿马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沿阵地。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是中缅边境临沧段的第一道关卡,人流、车流量大,长年气候炎热,疫情防控任务艰巨。

孟定坝子常年湿热,午间地表温度最高可达50多摄氏度,执勤一天下来,经常因流汗过多几近虚脱,但他始终咬牙坚守,这一咬牙,就是560天。

“他是值守人员中年纪最大的,但从不讲条件、不叫苦。”民警小张说,哪怕在盛夏时节,卡点温度40摄氏度以上,他依然每天身着防护服、头戴护目镜,一丝不苟地查验过往车辆和行人,战友们心疼他年纪大吃不消,劝他休息一下,但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说没事。

40年风吹雨打,从禁绝毒品到戍守边关、从满头青丝到缕缕白发,石林为国守边、为民尽责的初心不变。如今,渐近退休年龄的他,依旧踔厉奋发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边关的柱石,就是他忠诚的模样。

最美基层民警事迹材料篇7

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发布38名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商洛市洛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樊有宏作为全省唯一民警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樊有宏,男,汉族,陕西省洛南县人,中共党员,1989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洛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入警33年来,樊有宏始终坚守在刑事侦查破案第一线,他参与勘查刑事案件现场4000余起无一差错;利用刑事技术直接破获刑事案件600余起;依据刑事技术为破获刑事案件提供证据1500余次,被誉为刑侦战线上的“柱石”、陕西警界的“老黄牛”。

樊有宏利用刑事技术这一利器证明、揭露了一大批刑事犯罪事实。他创造性地改进了电脑图像处理方法,潜心钻研心理测试技术,先后利用测谎技术成功破获了20余起重、特大刑事案件,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2016年7月,樊有宏被陕西省公安厅评为“汪勇式”民警。同年12月,樊有宏被商洛市授予第五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7年5月,樊有宏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2年5月,樊有宏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5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