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

福萍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一

很多人一辈子难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老师却放手做着想做的事,他是幸福的。他愉快地奔波在小凉山深山老林中,这个山东“老工人”,最时髦的装备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这个宝贝,他在川滇黔交界处一个幅员面积达190平方公里的山乡,“遥控”来自天南海北的关注,让600多个孩子得到资助,10多所乡村教学点得以重建。而他,还常年奔波在新疆、甘肃、广西等10多个省区以及川内多个资助“据点”……

周忠民老师又来了。几个月前,暴雨中,他也沿着这条路爬到花椒坪教学点,破木门、朽窗户,眼前一座40多“岁”的学校危房在铺天盖地的雨雾下,静静诉说着自己的无助。在他牵线下,一个民间助学团队募集到资金,使这所学校得以重修。

7月21日,新学校竣工,周老师又兴致勃勃地开始爬山。半山腰,全身湿透的我们停下来喘气。周老师弯下腰来紧鞋带。黄胶鞋里的脚修长瘦削,还有两个水泡,那是前一天从早上7点走到晚上8点的印记。

苗寨的老老少少身着盛装迎了上来———这一刻,是花椒坪小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为庆祝这一喜事,村民自排自演了16个苗家节目———以苗家最高礼遇来欢迎他们喜欢的“周老师”。孩子们眼里,是感激,还有期待———每次到小凉山的村寨,周老师最不敢面对的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

独立志愿者:身后有多个团队

“我就喜欢在山沟里跑,愉快得很。”周老师哈哈大笑。周忠民,58岁,山东聊城人,戴着如今已不常见的鸭舌帽,身着旧衣服,一双黄胶鞋,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工人形象。他还有个身份:民间助学志愿者。

1996年,周老师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退休,从此开始了他在贫困山区的行走。1998年,他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到甘肃古浪支教,掏出积蓄购买了9台电脑,建起当地第一个免费电脑培训教室。__年,他“转战”广西田阳,和同去的志愿者一起建起助学网站,随后成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等多个民间助学团队的义工,在广西、甘肃、贵州等10多个省区的贫困山区寻找贫困学生并给予资助,寻找破烂的校舍,再寻求资金去改建———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制作成帖子,通过多个助学网站发送出去。

__年,周老师在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做监察的行程中,到了田阳县,走访基金会在这里资助的一批孩子,从此与小凉山结下不解之缘。在田阳县玉凤中心小学,一个穿着朴素的学生起他的注意:“带我去你家看看吧。”小男孩点点头,带他出校门,爬山,过沟,再爬山,再过沟……让他没想到的是,整整翻了四座山,步行4小时后,才到孩子家。

这个叫牛屎沟的地方住着70多户人家,竟然只有这一个小孩在读书。原因是苦涩的:距离太远了!能不能就近办一个教学点,让孩子们少翻几座山读书?半年后,这里真的建起一座看上去很简陋的学校,但就是这所学校,结束了这座大山顶上从来没有学校的历史。随后,这里的大山上开始出现多所民间助学团队帮助建设的村校。

或许是节奏太快,本身就有教学任务的中心小学老师有些吃不消,很少有时间去家访,周老师有时就独自去走访。一次,在小凉山漫天大雨中,他很快迷了路,上到一个陌生的山顶,山顶上有多条小道,伸往各个方向。连走了好几次,下着下着就到了悬崖边上。折腾4小时后,被迫从原路返回。回到学校已是晚上8点多,不停“工作”了13个小时的的脚板被磨出大大的血泡。第二天,周老师又早早出发了。

旁人看来惊险的经历,周老师说来平淡无奇。他曾三次摔下山崖。一次,从一个山崖上的学校出来,已是晚上8点,4个人只有一支手电筒。走着走着,一脚落空,他骨碌碌地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树挡住。爬起来一看,乱石滩在几百米深的悬崖下隐约可见。“好了伤疤忘了痛”,前不久,他又花了半个月,对该县30多所村小挨个调查了一遍。

有了周老师牵线,民主乡11所村小重建得到大山外的支持,另3所最近也有了捐建协议。至此,民主乡危房村校的历史结束了。花椒坪村小的泥房变成了砖木结构的青瓦房。巍巍青山怀抱,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周老师的脸笑得如这里的地貌,沟壑纵横。

性格志愿者:七跤摔来7万元

民主乡丰产村,“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胶鞋小孩穿筒靴”。因不通公路,需步行5个小时才能到乡上。周老师第一次到丰产村小时,带着一位特意从上海赶来进行实地调查的陈先生。

城里长大的陈先生不会走山路,一身泥一身水,跌跌撞撞地摔了8次,7次摔倒在泥浆里,一次被同行的老师扶住了。爱开玩笑的周忠民概括为“七跤半”。为了让陈先生不致太尴尬,周老师也有意摔了一跤,还同他打趣说:“马边的土地是公平的,同你上海来的亲近,同我山东来的也亲近啊。”

看到破旧的校舍、可爱的孩子们和热情的村民,陈先生二话没说,当场决定捐资7万元。“你摔了七个半跟头才捐7万,以一个跟斗一万计算,还欠5千呢。”周老师又打趣道。

“把孩子和学校的情况通过网络发出去,引来捐助者,你这样的身份用我们四川话来说,有点像‘串串’啰。”同行的人也和他开玩笑。“为山里的孩子,我愿意当这个‘串串’。”他说自己成功赢得许多人信任靠的是“诚实”,一户一户实地走访,无论多远、多险,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坚持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动力。

这几年来周老师已为民主乡联系到50多万元资金,目前到位25万元。看到堆积如山的建材,他孩子似地笑了。看完水洪小学,大家来到村支书家准备吃饭。一到支书家门口,周老师便找了块木板躺上去睡了起来。看他睡得香甜,大家都不忍心叫醒他———这样的记忆,不知以前有多少次。

看着熟睡的周老师,村民说:“周老师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山区,为我们修学校,可他连一口热汤也没喝过。”

另类志愿者:大山里发现自己存在的快乐

在民主乡的村民看来,周老师这个老头似乎有些奇怪:做事不拿一分钱,电话费、上网费、交通费还要拿出退休工资贴,为的什么呀?

在周老师裤带上系着的鼓鼓囊囊的小口袋里,插着山里常用的雨伞,还有矿泉水、纸和笔。另一个秘密“装备”是馒头。和村民谈话时,冷不防拿出来大嚼,算是解决了一顿“行走午餐”。心细的村民发现,他吃晚饭时总要剩一些,第二天去看却不见了,原来故意剩下来当早餐。“看他天天睡在两张办公桌上,动员他搬到自己家或其他村民家,老周死活不干。”两人还为此吵过架。“我去干什么?我首先需要的是有上网的条件,无法工作住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不吃辣椒,同别人一起吃饭,要影响别人。”

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合常理”。__年,他独自在广西进行万里单车助学行时,晚上就睡在马路上。“不担心有车或是野兽吗?”“山里的路夜晚哪有车,野兽来了我比它更野。”

这种“怪”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现在可以放手做,这也是一种福分啊。”

就是这种愉快的心境,让他在为孩子奔波的过程中,连和老鼠“斗争”也充满快乐的心态。“刚一睡下,鼠辈们就来捣乱。‘吱吱’叫着,连蚊帐上居然也要去看一看。我恼了,只要它们一活动,就用木棍直捣发出动静的地方。它不让我安宁,我也不让它安宁!”

这只是周老师单调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他最开心的是,孩子们能得到及时帮助。大田村的彭游琦今年夏天考上乐山一所中学,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不出学费,甚至连去学校的路费也难办,好事变成了愁事,只好把口粮背出去卖。

“耳朵好使”的周老师头天得到这个消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到彭游琦家,回乡后在网上为他发出了求助的帖子。效果马上显现。“清晨5点,我迷迷糊糊接到一个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只说了一句:彭游琦的上学费用,我包了。”彭游琦父亲很惊奇,以前常接到国内的类似电话,国外还是第一次呢,也太快了!

喜之外,也有悲。周老师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时间同家人团聚。这两年,他家里发生很多事,母亲病危,周老师是坐飞机赶回去的。父亲随后出了车祸,现在仍卧病在床。端午节,他赶回去尽了孝心。尽管如此,几天后,他戴着鸭舌帽的身影又出现在进乡的山路上……

这就是我可爱的周老师---一个质朴而开朗充满爱心的老师。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二

王甜甜,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__年7月18日出生,__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大学本科学历,__年8月资教于王寨中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6月参加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考入王寨教育集团,在校领导的培养与信任下目前担任该校一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从教以来,能坚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牢记教师职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勤于学习,努力工作,奋发作为,工作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广大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锐意进取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王甜甜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她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她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走进学生

__年8月,王甜甜同志被分到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王寨中心学校资教,刚来上班校长就安排她担任一年一班的班主任,虽然她没什么经验,感到压力也很大,但是她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工作、新环境。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一般都是务工子女,他们的特点就是无固定时间吃饭,不能按时休息,有的因父母去了外省打工就把他们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就这样被留守,甚至有的学生上学也成了流动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有的家长为了出去打工能多挣点钱来养家,只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便是了,连个电话都没给老师打过。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怎样也从来不知道。因此,老师想把每个学生都教育好,确实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去教育这些学生确实是件难事,因此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学生是学校、社会、家庭三大空间的综合体。学生除了在学校对其进行教育外,与家庭相配合,紧密合作也是万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经常、及时地进行家访,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家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关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最让王老师担心和忧虑的就是那些留守的孩子,由于常年不见父母他们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听不到父母的叮嘱也得不到无微不至的关爱,长此以往性格就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寡言少语。比如班上的李晨阳同学,爸爸妈妈都在武汉工作,平日都是爷爷照顾他,上学期刚入学时他比较内向,有时还不写作业,很多字学过就忘……所以王老师就常常找他聊天试着和他交流,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尽管李晨阳每次告诉她的都是同样一句话:“我爸爸妈妈都在武汉上班”。于是王老师决定去他家了解一下他的学习生活环境。

通过与李晨阳爷爷的交谈她了解到,原来李晨阳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还能帮家人做些简单的家务,而年迈的爷爷平日只负责接送他,爸爸妈妈平日工作忙,一般到周末才会打电话来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面还真是要靠小小的他自己完成。所以王老师告诉他的家长要多鼓励他肯定他,做错事时不要大声训斥他,更不要大骂,同时让他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不是很繁忙的情况的下多和他在相处,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家访后,王老师对他的个人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决定在生活上多关心他,学习上多帮助他鼓励他,也要求他们小组的同学以及班里的每位同学多和他交流结伴。通过大家的努力,小家伙在下学期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业变得整洁了许多,正确率也高了。性格也变得偏外向了,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很有礼貌,看到他在操场上奔跑露出灿烂笑容的那一刻真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欣慰不已,更为这个变化如此之大的留守儿童感到高兴,因为他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健康!

四、潜心教研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坚持经常翻阅《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研论坛》、《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她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每周布臵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周一总结。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她注重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她得到了许多。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在所从事的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在这方面,她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到前进路小学观摩学习、参加李炳亭专题辅导等,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作为班主任她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另外,还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绘画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从活动中让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同时活动结束后及时给予鼓励,总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优化了班级文化环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今,高效课堂活动正如火如荼深入推进,改革成果初见成效,其经验做法得到国内同行业的普遍认可,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取经。作为樊城区一名教师,深感自豪与荣耀,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古人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从“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等传统教育模式向“三究四学”新型教育模式转型,就是要求老师们仅能传授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更要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的能力,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王甜甜同志的努力,班上学生守纪律、懂礼貌、成绩好,同时深得学生爱戴、同事认可、领导的赞赏、家长的好评。虽然工作仅有两年的时间,但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她的表现最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__年荣获樊城区第一届师德学习活动月“学生家长心目中最满意的教师”称号。

她说,每次优秀评选都是她未来工作的新起点,庆幸自己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将无怨无悔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三

盛忠轩老师,男,1953年5月生,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在教坛上已经默默耕耘了三十六年。自他担任校长以来,他所负责的学校有近二十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他自己也十二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四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两次被评为师德标兵。三十六年来,他求实创新,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山区教育的颂歌,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

为了山里孩子,他在山区安营扎寨

一九七二年春,盛忠轩老师高中毕业,在乡教育办领导的动员下,他参加了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并成为了一位民办教师。第二年,因工作需要,他与另一位老师上张家山任教。从此,他便与山里的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他的家在俗有“银渡水”之称的渡水坪里,来到张家山教学点后,他才知山里的孩子读书的艰难。娃儿们天晴落雨一双赤脚,背上背着一个土布书包,破烂不堪的民房便是他们的教室,课桌是用土砖、楼板搭成的,黑板油漆剥落,无法写字。开学那天,有学生娃儿问他:“你就是新来的老师?怎么不是老人?”原来,这里条件艰苦,留不住人。以前来这里的老师全是老人,他们这期来,下期走,不知换了多少位。看着新来的两位年轻老师,家长们直摇头,断言他们教不到一期就会走人。那时,他们吃住在学校,什么都得从家里背上山,有时还要接济一些家里揭不开锅的学生,一年书教出头,村里的民办工资有时也兑现不了,尽的是白水义务。另一位老师受不了这份苦,没教到一期真的就走了。但他却被山里娃儿的求知欲望和山里人的憨厚与纯朴所感动着,坚定的留了下来。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山里娃儿的真情,打动了该村一位姑娘的芳心,她向他射出了丘比特神箭,要招他做上门女婿。当时,亲人们意见不一,因为山上条件艰苦,反对之声甚众。盛老师反复思量,最终他决定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山区的娃儿们,为了心仪他的姑娘,他留了下来,与心爱的姑娘成家,在大山里安营扎寨,把自己的终身献给山里的教育事业。

谋划学校发展,他在山区两建校舍

山区教育要发展,办学条件是关键。张家山学校原来的教室全是民房,光线极差,学生没有活动场地,课桌凳像摇篮似的,学生无法正常学习。为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他找村支两委商量,决定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978年暑假,他抛开家里的大小事情,吃住在建校的工地上。经过辛勤努力,建成了一栋新的校舍。为了让学生有活动场地,他苦口婆心地让家长投工,带领家长苦干,硬是在一片荒破上,挑挖出一条长60米的直跑道和一个近200平方米的运动场,竖起了篮球架,建起了乒乓球台,架起了云梯、单杠。这在当时的山里小学是一枝独秀。由此,上级领导破天荒地决定在该校召开一次学区小学生运动会,一时间张家山小学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

1989年,为了实现普九达标,县教委发出了创建合格学校的号召。当时的达标口号是:“油漆门窗白粉墙,水泥地面玻璃窗,单人课桌球旗台,仪器图书柜里放,教室住房有顶棚,卫生厕所蹲位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为校长的他又带头集资,捐献材料,出工出力。他常常是白天上课,晚上走村串户,动员村民、家长投工献料。由于日夜连轴转,他病倒了,领导和家里人都劝他请假治疗,可他却只在赤脚医生那里买了几瓶药,边吃边上班。为了村小的达标验收,他真的成了“拼命三郎”啊!“普九”验收合格了,而他治病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此后为治好自己的病,他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但他毫不后悔,他说:“只要创建合格,办学条件改善,这点代价——值。”

由于工作的需要,2002年,他调入大山里的另一所小学——冷风垭小学。这所小学是当时乡里唯一的一所村小,环境很差,操场上到处是乱石岩桩,学生连排个队的平整地方都没有,吃水要到离校几里的山外去挑,校舍年久失修,外面大落,屋里小落。为了改善这里的办学环境,盛老师在狠抓教学工作的同时,又投入到了改造学校环境的奔忙之中。他三番五次找县、镇、村各级领导“死磨硬缠”,筹措校改资金和物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县教育局解决了一万五千元资金,镇政府送来了十几吨水泥,村民们也捐送了一些材料。通过精打细算,他利用这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硬化了一千五百平方米的操坪,建了一个能蓄水四十立方米的水池,并从离校五里远的山外用胶管接来了甜甜的山泉。同时,他还筹措资金为学校修建了能养四头猪的猪栏,架设了远程教育设施,检修了校舍,建起了花池,添置了炊具,使校园面目焕然一新。

坚守三尺讲台,他在山区默默奉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党的雨露阳光,盛老师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他的努力终获回报,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村里的学生上学空前踊跃,入学率期期都是百分之百,以前是山里的孩子往外跳,现在是山外学生往内转。

改善办学条件后,盛老师又把精力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让每个学生都上好学成了他的新目标。学生覃业金小时候患过脑膜炎,留下后遗症,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差,家长也对他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盛老师天天利用课间给其补课,晚上带到自己家里进行个别辅导。从此,覃业金同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知识的大海,现在都快大学毕业了。他的家长逢人就说:“如果不是遇到盛老师,我还真没把这个娃儿做指望,还准备生二胎呢。”

学生覃左治、覃兴洲是两个残疾儿童,十岁了才上小学一年级,智力低下,成绩差,常做出格的事。面对这两个学生,盛老师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他俩家里经济困难,没有学习用品,盛老师给买;没有钱交学费,盛老师给交;就连穿的衣服、鞋子、袜子也给他们送。老师的关爱,让他俩深感温暖,慢慢的他俩变了,学习进步了,出格的事做得也少了,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生活了。长大后,他们外出打工,每年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看望盛老师,数十年的正月初一,盛老师家都是他们全家拜年的第一站。

学生唐小艳家境贫寒,在上学的那段日子里,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钱交学费上学读书呢。父母要姐妹俩辍学,可她俩哭着闹着要读书。当时,盛老师的工资也不高,自己的三个孩子也正在读书,家庭负担重,但他还是商量家人,省吃俭用,承担了唐小艳姐妹俩的全部学费,直到她俩读完小学。据不完全统计,盛老师像这样为学生代缴学杂费、购买学习用品所花费用已经接近万元,共帮助五十二个特困生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现在,随着打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题。山区学生年纪小,见识少,路途远,大多数是老人带养,依赖性强,学生的安全、学习、生活、身心的健康等给老师提出新难题。对此,盛老师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他成立路途队,挑选年纪稍大、责任心稍强、有点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同学一同上学、回家。而他自己则兼任了“总巡察使”,上学时段和放学时段在各条路上来回巡视,确保学生安全。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他根据复式班的特点,确定学生的帮扶对子,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保障学生生活,他按照饮食卫生标准建小厨房,请专人烧开水,做午饭,保证学生不吃生冷食品,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他自掏腰包,在学校装一部固定电话,开通一条“暖心线”,每周星期五,让在外打工的家长与自己的子女通一次电话,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大山,拒绝肤浅,接纳深沉,拒绝憎恶,接纳关爱。大山,执着,壮阔,高远,深邃。我们的盛忠轩老师,不也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吗?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四

27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以实干彰显着教育本色,用大爱传承着教育特质。在中职教育中,她不放弃每一颗蒙尘的星星;在援藏支教中,她将满腔的热血和青春撒播在雅砻大地。她让每一颗星辰闪闪发光,每一位学生熠熠生辉!她是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艺术教师马丹。她的实干,换来了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最美援藏教师”、入选“中国好人榜”……但这些荣誉,远不及她点亮的那片星空耀眼夺目。

让更多的星星闪耀天空

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时,马丹手捧着“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一等奖”的奖状,以这些用努力换来的成绩,她可以顺利进入专业艺术团体,成为舞台上闪亮的星星。可是她知道,只有一颗星星的天空不会美丽,满天繁星才会让天空更加灿烂,所以她拒绝了湖北省歌舞剧团伸出的橄榄枝,毅然走进了武汉市旅游学校的大门,成为了一名中职学校教师,立志让更多的星星闪耀天空。

武汉市旅游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学校,学校以“人人讲究礼仪”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处处提倡礼仪文化。作为形体课兼礼仪课的教师,马丹将这一点贯穿到教学中,以“尚礼、塑形”作为教学目标,以“弘礼、塑人”作为教育目标,二十多年来,她通过美化学生的形体来美化学生的心灵,擦亮了无数曾经暗淡的星星。

2011年昕薇模特大赛华中地区冠军谭思敏就是这些星星中的一颗。谭思敏进入旅游学校之前,是一个很多人都不能接收的“非主流”。马丹刚刚接触到她时,觉得这是一颗蒙上了灰尘的小星星,但她相信只要假以时日、细心擦拭,孩子一定会光彩夺目。她带着谭思敏加入了学校的艺术团,帮她训练形体,教她礼仪知识,带她参加各类活动,慢慢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树立了自信心。渐渐地,谭思敏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学习上也主动了,直至夺得2011年昕薇模特大赛华中地区冠军。

在马丹的教育理念中,每朵花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每个蓓蕾都会张开笑颜,作为老师,绝对不能抛弃他们,而应该扶着这些青青幼苗,茁壮成长。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一项专业技能很重要,但是让他们拥有一颗积极善良的心更重要。为此,马丹努力寻找各种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孩子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2006年,她所带的学生即将参加实习,看着这些衣食无忧、大手大脚的孩子们,她不禁有些担心,这些“娇宝宝”能体会社会生存的不易,能坚持完成一年的实习吗?当时,恰好有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一个名叫“衡川”的孩子严重烧伤,在武汉治疗。于是,马丹决定让全班同学为严重烧伤的“小衡川”义卖报纸捐款。

当时有一些学生不理解:捐款就捐款,为什么非要我们去卖报纸呢?马丹对他们说:“一个不懂关心别人,不懂得回报社会的人,是没有任何魅力可言的。我要让你们拿自己流汗挣来的钱捐款,让你们懂得什么是关心别人,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献爱心。”

那一次,孩子们都很争气地参加了义卖活动,当他们捧着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来到医院,为全身都裹满了绷带的“小衡川”交住院费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医院出来后,孩子们围着马丹说:“老师,我们懂了,我们是幸福的,但是我们的幸福并不是自己的双手挣来的,今后,我们一定会自食其力。”“老师,用我们自己挣来的钱帮助别人,我感到特别开心。”

孩子们的话让马丹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些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情,什么是真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这些星星已然开始放射出丝丝光彩。

选择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

2016年8月,作为党员教师的马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教师中的一员。

马丹是一名艺术老师,心中充满着对美的向往。那时的西藏对她而言,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圣土。带着领导的嘱托、家人朋友的关爱,带着对西藏大美的向往,马丹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奔赴雪域高原、祖国边疆教育的一线,来到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担任校团委书记,兼任音乐教师。三年期满后,为了履行对藏族学生的承诺,她申请继续留藏工作,担任湖北省“组团式”援藏办公室主任,继续在山南市东辉中学任教,并兼任学校二支部副书记。

初到的马丹,身体经常出现不适,流鼻血、胸闷气短、心悸难受、夜间失眠等症状时常发生。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强忍着身体不适,坚持到班级里给学生们上课。她主动向身边的老师学习藏语,通过各种方式自学,全面了解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底蕴,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援藏以前,马丹已经是专业领域内知名的艺体教师,到了当地,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教育倾尽心力。她多次受邀在全西藏自治区进行“名师示范课”的展示交流,帮助当地教师提高艺术课的教学水平,她参与的多项切合西藏教育现实需要的自治区规划课题,帮助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原上的太阳晒黑了马丹的皮肤,她从肤白貌美的丹顶鹤,变成了黑黑瘦瘦的小黑鸭,爱美的马丹也会对镜自怜,但几年的援藏教育经历却让她的教育信念历久弥坚:真正有效的教育一定是爱的教育。

当看到部分藏族学生因家庭生活和学习困难面临失学,马丹拿出工资,资助了6名学生近万元。尼玛拉姆是一名孤儿,她是马丹在义务辅导山南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时注意到的,马丹细心帮拉姆补课,用爱慰抚拉姆孤独的心灵,在西藏自治区2019年艺术高考中,拉姆以绝对高分通过了艺术专业考试。多吉罗布、罗亚卓嘎两名学生也在马丹的帮助下,成绩突飞猛进。

在马丹努力帮助这些孩子的时候,她的儿子也面临高考,但马丹实在抽不出多余的时间给儿子,只能每天通过电话“问候”一下。今年,在高考的最后拼搏时刻,马丹又失去了至爱的父亲。因为一直在援藏一线工作,她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只能在空空的床铺前,痛彻心扉地向父亲致歉……

“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这是马丹骨子里的执念,她将无私的大爱播撒在这片高原。

去年的教师节,马丹收到了学生次桑给她留言:“老师,您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因为有了您,我的人生出现转折,您是一位认真负责、关爱孩子的好老师,我很欣赏您,或许我不是您最中意的学生,但您却是我终身感谢的人。正是您使我学会该如何长大!”这一句句的真情,正是马丹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因材施教让星星闪耀高原

与一些关注分数的老师不同,马丹没有把焦点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而是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她更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容易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之外,马丹一直在探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路径。当地的孩子能歌善舞,却只能自娱自乐,让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是马丹一直在努力做的。

在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下,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马丹创建了充满藏文化特色的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队。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这群孩子练基本功,跳民族舞。2018年7月,这支“舞蹈啦啦操”队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冠军。这24名孩子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走出了西藏,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他们也第一次看到了内地的发展与光彩。这支啦啦操队伍把浓浓的雪域风情带到了内地,在全国的舞台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其成绩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西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可是这些成绩,都比不上学生对他说:“老师,原来高铁这么快啊!”“老师,飞机可以飞得好高啊!”“老师,大海真的望不到边啊!”……走出高原,登上了更大舞台的孩子们,每个人的眼睛都在发亮,也让马丹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她用自己心中的火种,点燃了这些希望之星,让雪域高原繁星满天。

2019年第35个教师节是马丹终生难忘的日子,由于援藏教育工作创新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她首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聆听了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那一刻,从未曾有过的、至高无上的光荣感,从她内心冉冉升起,她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是一名成就显著深受师生喜爱的援藏教师。同时,她也从中读到了对援藏教师的要求,读到了党对教育工作者的重托。

带着这份嘱托,马丹全力以赴,在2020年第二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以“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身份再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

有一种伟大,来自平凡;有一种崇高,来自坚守。这或许是对马丹的完美诠释。从擦亮蒙尘的星星到点燃希望的星辰,马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五

9月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发布了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入选,随甘小教一起看看有哪些教师入选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书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安文军

9月1日清晨,农田里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距离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80多公里的明花乡许三湾村醒了。在被玉米、洋葱、番茄包围着的明花学校,记者见到了开学前正在忙碌的安文军。

戴着眼镜的安文军总是带着笑容,可说起话来语调铿锵,他说:“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

安文军决心要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当一名好老师。

乡亲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生于斯,长于斯。

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军,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

那年8月,安文军被分配到人人羡慕的区教委工作,可他认为做老师就要上课,就要到学生中去,在多次申请下,2个月后,祁丰学校成了安文军教育生涯的第一个“根据地”。

祁连山下,几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风中伫立,教室里光线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炉旁坐着几名搓着手、哈着气的学生……安文军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祁丰学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窗户射进来,刚好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军说,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牧区孩子,他便舍不得离开。

班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更让安文军很心酸,他暗下决心:“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为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无数个夜晚,安文军点亮蜡烛,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撰写教研文章……1996年,他所执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5年,辗转两所乡村学校的安文军来到了明花学校。

乡村学校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安文军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乡村学校缺教师,他还常常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教学……即便再辛苦,安文军也总是笑盈盈的。

那段时间,每个学生家长都认识安文军——这个瘦弱的男老师在假期去遍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文军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不来上课,他比家长还着急。

乡亲们从安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既是恩师又似慈父

简明科学的书籍分类,精准定位的摆放位置,整齐划一的标签高度,在明花乡的牧童之家里,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准确到让人惊叹,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员黄艳宁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充满生机。

今年十九岁的黄艳宁,出生于肃南县明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因早产而导致脑功能发育不全,并引起肢体残疾。

因为不便去学校,从黄艳宁上小学开始,安文军带领的明花学校送教团队每周都会准时来到黄艳宁家送教上门,给她讲课,也和她谈心。下课了,黄艳宁都着急地询问下次送教的时间,等着安老师下次来上课。

看着黄艳宁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安文军在依依告别时心里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无法继续入学,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呢,得给她指条生路。”

2018年,经过安文军的积极协调,以及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黄艳宁被聘请为牧童之家的图书管理员,她每天都会准时去书屋学习、管理图书;每天黄艳宁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识带给她的营养和快乐。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安文军对黄艳宁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

学生小华(化名)和弟弟就是安文军时常牵挂的孩子。小华是一名裕固族学生,家离学校近80公里,平时交通不便、回家困难,加上父母又长期在深山放牧,只能定期托人捎带生活费和衣物,因此,小华和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周末也住在学校。

每到周末安文军总是要到学校来看看姐弟的寄宿生活。一个周末,安文军快到学校大门口时,看见学生食堂的窗户里正在不时飘出烟雾,附近弥漫着烧焦的味道。安文军以为是食堂厨师忘记关闭液化气引发了火灾,便匆匆提着灭火器来到食堂,隐隐约约看到烟雾中有两个孩子的身影,他一边大叫:“快捂住口鼻,爬在地上!”一边挥舞着双手冲向趴在地上的两个孩子,用胳膊一边一个夹到了门外通风处,两个孩子早已经被油烟呛的睁不开眼,哇哇大哭。他急忙打来了清水,帮孩子们清洁眼睛,又从宿舍里拿来眼药水,滴到孩子们发红的眼睛里……

经过询问,他得知炊事员有事临时外出,小华和弟弟想溜进食堂模仿炊事员给自己做饭才引发了火灾。安文军在批评了他俩的行为后,又忍不住心疼起这两个孩子。

这件事之后,安文军便毅然主动担负起周末照护十几个不同民族、无法回家的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孩子们生病了,他就第一时间带去看病就医、打针吃药;孩子们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动帮他们去买;寒暑假放假那天,看着孩子们坐上回家的班车安文军才能放心……

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安文军严慈相济,从帮助住校生做饭洗衣,到教会他们生活自理,在点点滴滴中教会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专业与责任,缺一不可

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专业和责任心。这个准则一直在安文军30年的从教生涯里践行。

平时,安文军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将生活中的点滴、教学中的困惑记录到小本子上,闲暇时与同事讨论,撰写教学随笔,进行自我反思;订购教育教学书籍,潜心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在培训学习中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助推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安文军语言幽默风趣,讲课犹如讲故事,学生总是能够被轻松代入课文无法“自拔”,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安文军的课堂充满了探究学习的氛围,他让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

现已在明花乡政府工作的学生郭冬芝回忆说:“听安老师课是享受,做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乐趣,跟安老师聊天更是一种快乐。”

安文军还将爱与感恩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爱、感知爱,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立德树人的作用。

“虽然学了很多专业理论,自己也总结了教学方法,但总感觉对于农村学生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安文军坦言,城乡学校有客观差距,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活力,他一直在反思。

在一次城区学校的公开课上,看着讲台上老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信息,安文军恍然大悟,农村孩子学习刻苦,但缺乏开阔的视野。

为此,安文军一方面为学生们购买课外书,通过书籍架起了解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另一方面钻研和思考如何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形式和资源。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春天变得格外特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战“疫”,安文军虽然有28年教学工作经验,但是上网课还是头一回。

为了做好线上授课,安文军做了两手准备:一是把30分钟线上课上出彩。从教案编写到课件制作,从知识点整理到概念标注解释,从录视频、开直播,到设计学习、线上批阅、重点点拨……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做得仔仔细细;二是通过一边上网学习,一边请教熟悉电脑操作的儿子,让网络授课和在线批作业这些新技术,变得不那么吃力。

清苦生活让一拨拨老师来了又走,而拥有许多荣誉的安文军却成了坚守者;从教30年来,安文军所教学生超过3000人,他们奔赴各行各业,遍布天南地北;

“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0年,安文军感慨万千地说。

2022年,安文军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六

朋友们,辅导员每天与年青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其实更多的是充满激情、洒满阳光的日子。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辅导员的工作的幸福与快乐。

一、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我的青春焕发!

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基层团干部,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对于热情又冲动、好学又迷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群体而言,学生活动的确是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是一个性格直爽、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人,我的学生们说我像一团跳动着的火焰,充满了热情和感染力,总是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保持着这份对于学生、对于工作的激情,更增强了把教育和活动充分结合的能力和智慧,注重在细微处渗透教育的理念,在点滴中闪耀教育的光芒。

在我们机械学院珍藏着这样一条引以自豪、尊老助残的“金锁链”。这条金锁链就是在26年间,20个班级、一届又一届学生,不间断照顾麻花板村8位孤寡老人的志愿者行动,累计有千余名志愿者参加,服务时间超过十万小时。其中一位老人叫徐干年,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膝下的一儿一女虽年过30岁,可智商还不及10岁儿童。年逾古稀的徐大爷患有脑血栓和糖尿病,98年又作了肾切除手术。几年间,我和同学们一起照顾徐大爷,给大爷买米买面、打扫庭院、清理便坑、洗衣做饭。徐干年老人去世后,同学们继续照顾着老人的一双智障儿女,直到他们被送往福利院。现在,这条金锁链又增添了新的一环,除了继续承担照顾麻花板村两位残疾老人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又与麻花板村小学签订了“金锁链&8226;爱心助成长”协议。这条金锁链,让同学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尊老助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感。7月,机械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百个先进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在八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组织策划了500多个大大小小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我校04级学生池明明因勇救落水儿童献出年轻生命,我适时组织了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学生座谈会,用身边的榜样去感动、激励广大同学;为了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知道感恩,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组建的全区高校首家大学生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在成立的2年内,志愿者们服务时间累计193小时,捐献约17800cc新鲜血液,挽救一名稀有血型病人。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优良品质,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称号的与马者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以“与马行天下,行者路无疆”为口号,举行了以科学考察、红色之旅、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主题的社会实践骑行活动,先后有5名同学以“情系西北,畅想绿色”为主题从呼和浩特市出发骑行至西藏拉萨,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拉萨、青海、山东、北京等大半个中国,在骑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每到暑假,我带领同学们奔走于的偏远山区、厂矿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与联系;“一二九”文艺演出节目的编排时一个月的常驻学校,筹备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晚会每晚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百人合唱取得优异成绩后被同学们抛起时快乐……所有的活动,我都和学生们一起筹备、策划、实施,看到他们由羞涩胆怯到沉着镇定的蜕变,看到他们由分散唯我到合作共赢的转变,体验到他们的收获与成熟,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育人作用。我们给予他们的不能只是程序化了的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种理念,一种做人的理念;是一种操守,一种对人对事的操守;更要有一种意识,一种爱的意识,责任的意识!

二、在和学生相处中,我是学生的知心姐姐!

刚毕业时,我的年龄比我的一些学生还小,他们叫我老师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直呼其名又不太礼貌,所以很多同学不约而同的叫我姐姐。我欣然接受了包含着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友谊和感情的这个称谓。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工作上的成熟,现在同学们开始发自内心的称呼我老师了。是的,老师的尊严、地位不是苛求来的,在称谓变化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发现和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是提高学生活动质量和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学生干部承担社会工作相当于岗前实习,倡导将学生工作与学生职业生涯有效结合。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利用学生干部岗位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逐步养成他们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我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做一些社会工作锻炼自己,服务他人。我每学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和工作指导,我考查、记录每一名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按照“教”、“导”、“评”三个步骤完成学生干部一个周期的培训。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干部们的策划、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干部们的责任心和思想素质,带动并辐射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培养素质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过去的八年中,我共培养了9批4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建立了9个团总支、学生会组织机构,他们不仅是学院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骨干,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现在他们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自主创业,成为自治区大学生创业明星。

三、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我辛苦并快乐着!

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的学生辅导员。为此,我学会了在日常活动中提炼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上升理论水平和高度,我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团体辅导技术,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将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人,有效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缓解就业压力,我积极探索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到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中。在校学生工作处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到北京参加清华大学樊富明教授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上网查寻相关资料,组织策划了“新的起航”毕业生文明教育团体辅导活动,和9名毕业生班主任在10个09届毕业生班级中开展了该项活动。活动以风雨同行和手指操作为热身游戏,在放松活跃的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组建了一个个小团队。在“红色轰炸”活动,团队中的每一名同学依次到团队中央接受团体成员的称赞。同学们发自内心赞美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别人眼中不一样的自己,大家真情流露,在浓浓的感动中体会同窗真情,更培养了新的自信。“大学金三角”活动中,同学们依次说出大学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最难忘的事、最遗憾的事和最想感谢的人及最想对他说的话,对大学四年的生活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我的五把金钥匙”让每个同学寻找到了职业发展的优势和资源,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结束阶段,当师生在“感恩的心”音乐中,边唱边做手语操时,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到毕业生与母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有的同学不由地落泪了。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让师生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交流、思考、感悟、成长。今年,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发生一起不良事件,很多学生向学生工作处设立的“爱心之家”捐赠了大量书籍、物品。我在这项活动中也被同学们感动着,更尝到了工作创新的快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了“全区优秀辅导员”,还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前100名,在网络投票选举阶段,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消息,自发地组织为我投票,很多同学纷纷给我发来短信,为我感到高兴、自豪,同时他们非常惊讶地说“米老师,这么多年,你竟然还做辅导员呢?”。尽管我没有进入前30名,但是看到他们在新华网上给我写的那么多感谢我、鼓励我和支持我的留言时,我真的很幸福,我体会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快乐与甘甜,更理解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我热爱我的学生,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热爱我的工作,它普通平凡但意义深远,并充满挑战,值得我为之付出青春年华。

非常感谢大家陪我重新回顾的一路走来的苦与乐,笑与泪,这就是一个辅导员平凡而充实、丰富而精彩的生活,它还将继续!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篇七

张先庚,女,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张先庚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理念,聚焦立德树人主线,践行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创新提出“五爱五尽”家校情怀和“五大强校”战略,张先庚作为中国卫生健康教育事业的践行者、改革者与引领者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全国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等27项荣誉,被学习强国、中国人口报等5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为国为民初心,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忠诚担当、善谋敢闯、为民务实、大爱无疆,书写了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者奋斗追梦新征程的巾帼华章,展示了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形象。

担当有为 做改革职业教育的攀登者

张先庚从小就树立了用爱心和知识温暖服务社会的信念。1989年7月,她成为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临床护士和护理实践教育者。她言传身教的指导众多实习护生用仁爱与专业开启护理职业生涯。1996年,张先庚脱下了燕尾帽,拿起了教鞭,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高护专业第一位专任教师。面对无团队、无教研室、无课程体系的“三无”现状,她迎难而上,构建起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她先后作为院长和教授,带领团队将学科建设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护理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因张先庚在高校教育业绩突出,于2015年通过选拔到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和教授。当她离开成都中医药大学时,师生含泪送别:“您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学习榜样,我们很舍不得您。”刚到学院,面临部分领导职工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工作推诿、人才流失等重重困难,她积极践行黄炎培“爱业乐业”精神,创新提出了“五爱五尽”家校情怀,提出“五大强校”战略,走改革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推动学院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

学院离家很远,张先庚每天奔波路途近3个小时,为高效推动学院转型发展,几乎每天工作时长达16-18小时,双眼时常布满红血丝。她常说,每一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只有她们成人成才,才能不辜负每个家庭的期望。在她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很快转观念、重创新、求突破,实现了教学、科研、育人等多项工作快速发展,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型升级,连评审专家都惊叹学院的跨越发展。2021年,张先庚事迹入选四川省“庆祝建党__周年—党的女儿”宣传活动。

仁爱奉献育桃李,言传身教传师德。张先庚一直乐于为学生授课,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使命追求,即使管理和学术研究任务繁重,仍然以三尺讲台为乐。她激励广大学子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爱”的能力,做到“心有大我、行有大德”。学院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入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对未来迷茫,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她就常找学生谈心,言传身教,引导大家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使命担当,在为病人的奉献中收获快乐与幸福。多年来,她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尤其厚爱与资助贫困学生。一位来自癌症家庭的学生,父母半年时间里相继去世,家庭贫寒,为了照顾弟妹,临近毕业却想休学。张先庚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次从思想上引导她把贫困和不幸当做人生成长的磨砺,并资助她渡过难关,重燃她和家人的希望,帮助她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她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世界,有的成为护理领军人才,有的成为扎根西部基层卫生主力军,尤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抗疫巾帼英雄”佘莎等一批典型人物。

率先垂范 做躬身社会服务的践行者

现场进行艾灸、拔罐、刮痧、TDP电磁波治疗等传统中医特色健康诊疗……一些闻所未闻的高科技治疗手段走进村民的视野中。

张先庚院长又一次带领调研队来到了基层服务。这一次,她们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调研考察了村卫生室,对康养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随后,在行业专家张先庚教授和姚永萍副教授的亲自示范指导下,学院医疗专家、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及学院若尔盖籍毕业生一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指导及义诊。她们根据就诊农牧民身体状况,细致检查、分析病情、专业治疗,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指导、发放专门印制的《川护健康宣传手册》等方式,科普了健康卫生常识和疫情防控知识;聚焦大骨节病、包虫病等高原地方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对农牧民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全面提升了当地农牧民卫生健康知识水平。现场接受健康服务的农牧民喜笑颜开,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从小立志服务社会的张先庚对贫困地区具有特有的情怀与牵挂。2017年9月,她首创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壤塘县牵头组建了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她作为专家和队长,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联动扶贫模式,将每月15日确定为志愿活动日,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医保健技术等健康服务。她带领团队每年多次到现场指导健康服务,线上线下齐上阵,全面提升志愿者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

作为一名深耕高职教育的院长,张先庚教授带领团队始终秉承黄炎培“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理念,践行“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爱国爱民、无私奉献”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提出了“五爱五尽”家校情怀和“五大强校”战略、教师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培养“四有川护生”理念,牵头组建了新冠疫情抗疫志愿队和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在学校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多项突破,业绩凸显,为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先后获得了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首届“双城杯”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四川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校长、成都市大中学校十佳青年教师、成都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在张先庚的影响和带领下,志愿者们无怨无悔扎根高原,坚守健康扶贫攻坚第一线,成为当地一支“思想素养好、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留得住、干得好”的健康服务志愿队伍。得到社会、政府、农牧民广泛赞誉,被称为“高原最美格桑花”,成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与健康扶贫典范,并多次在省内外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金奖,被学习强国、中国人口报等3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如今,她正带领团队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2020年,在疫情最严峻时刻,张先庚作为队长立即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的130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爱心志愿服务队”,身先士卒,大爱奉献,创建“政、行、校、社、医”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带领团队硬是在3天内熬夜编写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她带领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大家不忍她整日劳累便劝她休息,她坚定地说“我是教授、队长也是专家,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尽全力去服务”。她带领团队在社区抗疫中募集40万元中药香囊,完成重点疫区返蓉人员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守护了24万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中国教育在线、家庭生活报等2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追求卓越 做改革创新的引领者

科研创新是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近年来,为响应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张先庚将研究方向聚焦“一老一小”特色。她牵头主持的四川省护理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对全省青年教师悉心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凝练发展方向,提高科研教学能力与水平。同时,免费为贫困与革命老区培养师资,取得了较好的辐射引领作用。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护理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张先庚更是以身为范作科研攻关带头人,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多项重大创新与突破。截至目前,她牵头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医养结合重大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一等奖等研究成果奖23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26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68篇,牵头多项省内外卫生健康评价考核标准与体系的起草和制定,引领卫生健康行业发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先庚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日后的工作规划。“未来,我将带领团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勇向前:一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着力培养有信仰、听党话、跟党走、有情怀、敢担当、下得去、干得好的时代新人。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职业教育法为准绳,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聚焦“双高”计划学校建设,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走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赶考’之路。三是继续坚守教育与卫生报国初心,勇担职教改革使命。在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努力做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行者、改革者、引领者,奋力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助力健康四川、健康中国战略,以优异成绩迎接__胜利召开。”

忠诚执着守初心,不畏艰险担使命。32年初心不改,她怀揣赤诚之心,不论岗位如何变化,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32年砥砺奋进,她敢于勇立潮头,带领学院发展破浪前行;32年守正创新,她坚持专业为民,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张先庚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把学生当家人,展现了理想坚定、师德高尚、学识扎实、仁爱奉献的“四有”好教师形象,用大爱诠释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愧为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教师感人先进事迹3000字相关文章:

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材料10篇

教师模范事迹材料范文8篇

模范教师典型事迹材料8篇

先进教师个人事迹材料7篇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7篇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范文(7篇)

教师优秀事迹材料7篇

教师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精选材料5篇大全

模范教师优秀事迹材料7篇

    157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