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

艺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那么关于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你们知道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范文,欢迎阅读!

202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篇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康绍忠长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内蒙、新疆、宁夏、山西等地的各类灌区。为了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他不但要克服无数的艰难困苦,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他常常为了获取一组准确又可靠的资料顾不上休息,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夏日当头,他冒着39℃的高温,钻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进行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也没时间顾及。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1995年4月,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翁牛特旗依旧寒风刺骨,北风时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为了观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降雨产流和土壤水分入渗动态,他和学生在坡地上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7月,一次正赶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为了获取这一带降水量及入渗径流的精确数据,他顶着风雨坚持在当地的试验区观测记录。雨过天晴,终于完成了任务,回头看时,就在离他们的观测点不远的地方,两位牧民不幸被雷电夺去了生命。研究中的苦和难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因为他已习以为常,更敢于主动挑战。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缺水的敏感程度极为强烈。

1995年9月,康绍忠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当地“土地龟裂、水干沙起”的情景给了他“当头一击”。从那一刻起,他决心要用专业知识为这里做些事情。他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了“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团队老师和同学们前赴后继。

他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大田作物的调亏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技术及应用模式。得出了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最佳调亏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在山西临汾、甘肃河西、陕西关中、新疆石河子等地推广应用。从90年代开始,康绍忠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后节水10多亿立方米,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

之后,康绍忠带领科研团队在石羊河全流域上、中、下游布置了大量的长期野外定点试验。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获得了大田粮食作物、酿酒葡萄、温室蔬菜、膜下滴灌棉花等4类作物的经济需水指标和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模式,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种植结构调整和科学灌溉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康绍忠科研团队多年如一日扎根西北,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全国节水农业,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默默为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作贡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篇2

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康绍忠系统开创性提出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新方法,这一灌溉技术在民勤沙漠绿洲区年降水量110毫米的地区推广应用,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节水20%-30%。所提方法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途径。国际著名农业水管理专家B.E.Clothier教授评价该项成果时认为:“有直接的应用目标,是十分有意义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该项技术被教育部组织鉴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

2000年以后,康绍忠带领团队以石羊河为试验区,发展了流域水转化的定量模拟方法,研究成果大大地推动了干旱内陆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理论及其农业节水调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生态脆弱区的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

2013年以来,康绍忠带领团队开始系统研究、应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量田间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武威农业灌溉实际需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探索出了大田作物、温室蔬菜精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这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适用于河西走廊等干旱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能够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有效解决劳动力稀缺等问题。

目前,他又带领团队奔赴新疆南疆,针对南疆地区超量引水灌溉以及大面积滴灌的土壤盐渍化问题而攻关。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篇3

康绍忠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人们的用水观念,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通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认识到节水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利用植物生理功能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的效率,在将来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由院士、教授向农技人员、种植户普及节水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水资源科学配置与调控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促进了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由广种薄收、大水漫灌向以水定地、以水定种、按作物需水要求精量用水,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绍忠团队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发展与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了我国在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常年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以色列、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的节水专家学者多次来站参观考察,并依托实验站技术力量多次举办发展中国家节水技术培训班,向外输出中国的节水技术。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篇4

驻守三尺讲台,浸润学子心田,源于康绍忠对教育事业的爱。他严于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他以严谨再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风,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学生时常感叹,“康老师改我们的一篇论文要比他自己写一篇更费神”。他悉心指导,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品质都得以充分展现。

多年来,康绍忠一直值守在教学一线。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包括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反复论证,精雕细琢。他目前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181班班主任,多次带领班级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对学生要求严格,在生活上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循循善诱,深受同学们的拥戴。

他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与鼓励。“我印象最深的,是康绍忠院士一直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担当和志向。这样的‘三农情怀’深深吸引和鼓舞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立志像他一样为西北农村和农民做作出实际贡献,为山林水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康绍忠,这位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不断浇灌出绿色希望的农业水土工程学家,一路走来,感恩土地,感念农民,感激国家。他将引领着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界的青年工作者,在科技强农强国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不断前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素材篇5

康绍忠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原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

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组组长、陕西省农业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水利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学术刊物编委。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土壤水动力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水土工程专论》、《非充分灌溉原理》、《农业水文学》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17人、硕士生16人。

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1项、“973”项目专题l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励基金l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等重大项目。

主持完成的“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动力学及农业节水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农田水分微循环规律及其节水调控原理”研究成果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并被国家基金委选为优秀成果。

主持完成的“创建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面向旱区节水农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学成果获199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完成的“陕西省作物需水量及分区灌溉模式外研究”成果获1992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66SPAC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成果获1990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完成的“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著和合著科技专著9部,其中主著的《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水利部首届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首届中华农业科教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作为重点图书出版,《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专著获水利部优秀水利科技著作一等奖。

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Pedosphere》、《Field Crops Research》、《Irrigation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水利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0余篇论文曾分别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励。

他的研究一直把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主攻方向,以连续、系统、动态的观点和定量的方法为基础,使该领域的研究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促进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开拓了新的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次系统的探索了SPAC水分传输的力能关系,修正并完善了国际上采用较多的Van den Honert关于SPAC水流通量与水势差关系的假设。建立的作物根系吸水模式经许多专家应用明显优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Novak等模型,提出的作物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分摊系数计算模式明显优于Richie和Burnet及Childs等建立的模式。应用SPAC水分传输理论,首次提出了“664空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新方法,经实际应用节水36.4%,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际著名农业水管理学家、《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杂志主编B.E.Clothier教授评价认为是“有直接的应用目标,是十分有意义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了大田作物调节灌溉的机理,探索了调亏灌溉条件下根系活力、传导能力、光合产物分配的基本规律,得出了最佳的大田作物调亏灌溉模式。建立了更为符合实际的作物产量与不同阶段缺水量的定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最优分配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广为采用,促进了节水农业水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了陕西省不同水文年份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净灌溉需水量等位线图,提出了适合陕西省不同区域使用的主要农作物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模式和节水、优产、高效灌溉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已在陕西省全省水地节水增产潜力调查与分析、节水区划、灌溉用水管理、灌区水资源评价等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推广1800余万亩,能节水15%,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了SPAC中水分转化效率的计算模式、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这些模型已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土壤墒情预报中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作为学校农业水土工程部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在实验室和学科的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我校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和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学科友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学科。他还积极普及和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先后多次为有关部(委)及陕、甘、晋、蒙等省(区)举办了10余期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学习班、培训班,为推动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节水农业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先后获原西北农业大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跨世纪人才工程计划。

    157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