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报告>调研报告>

体育调研报告

HT分享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调研报告 篇1

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全民健身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在构建体育强国的征途中,我市群众体育面临怎样的现状,如何推动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带着这个问题,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我们从4月15日至30日,通过实地观摩、走访或接访群众、召开恳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对市属党政机关、社区群众、乡镇农村、单项协会等群众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专题调研,同时考察了池州等地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一、我市群众体育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得到深入开展,社区体育、协会体育、农民体育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经常,锻炼人群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已初步形成。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并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全民健身组织逐步健全。全市七县一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负责人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委员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工作决策;体育社团工作向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方向迈进。全市成立了具备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17个,其中市级体育单项协会12个;创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7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晨晚练点66个;xx市和八个县(市)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截至20xx年底,全市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1731名。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界联手,市县联动,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已形成传统,参与人群达数十万人次;全市连续举办城市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在宜城大地上掀起了一轮轮全民健身热潮;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规模的运动会屡创佳绩,“四种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健身气功站点建设不断扩大。

全民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市及八县(市)、四区,在社区的公园、绿地、广场,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捐建105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9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1个县级“雪炭工程”,创建了3个省级全民健身示范乡镇。20xx年1月,我市经过改建的体育场正式对群众开放,成为我市城区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活动场地。市体育中心和训练综合馆已完成了选址和拆迁工作。标志着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全民健身典型不断涌现。桐城市、潜山县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市3个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4名个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名个人被国家评为“群众最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5个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群众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人口比例很低

通过对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社区群众,我市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医药健康观”,即“无病即健康”的层面上,很少有人对亚健康状态足够重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便一部分人具备体育意识,但也还只是非“体育的娱乐观”(看电视、打麻将、听音乐等)和“体育欣赏观”(通过媒体观看以足球为代表的职业联赛等各种比赛)的水平上,通过体育活动直接参与的体育行为,在比例上仍然很少,能够持久坚持,并且愉悦身心、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体育健身比例更少。

每周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的,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全国体育人口比例28.93%,我市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3%,而学生占总体育人口的50%以上。对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时间(占35%);没有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占22%);缺乏兴趣或缺乏指导(占16%)。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年龄结构排序:老年人占36.3%,青少年、少年占43.1%,中年人占20.6%,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老年人一般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情趣,晨晚练点、公园等场所到处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成为我市体育锻炼的热点,而中年年群体因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锻炼比例较低,非常值得关注。

(二)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瓶颈”

依据《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xx年6月,市体育局与市规划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xx市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把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新建小区由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工程验收,要求城市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为每千人不低于300平方米,居住组团应配置不少于1套健身路径,居住小区配置不少于3套健身路径,居住区配置不少于5套健身路径工程,由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要求与小区建设配套实施。但受我市旧城区改造难度大、历史欠账多、公共财政投入少等因素的影响,老城区开辟全民健身设施困难,新建小区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也经常发生“欠账”现象。全市现有体育场地面积为262.8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0.37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xx市区,自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来,大型场、馆、池等几乎是空白,只有一座建成于1999年的体育馆和位于市中心的一座简易体育场,县城及乡镇公共体育设施欠缺情况更加严重,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到,不仅省会合肥市以及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状况大大好于我市,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均取得很大突破,池州市已斥资数亿元正在建设占地426亩的体育中心。我市体育设施已目前已处在全省十分落后的位次,

我市体育场地按系统分,体育系统建设的占4%,教育系统建设的占76.5%,其它在分布在各个小区、城镇建设的占19.5%。学校因学校管理、场地器材消耗等原因,体育设施结构性闲置,向居民开放率低,国有体育资源难以与群众共享。群众体育锻炼多半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人群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失调的矛盾比较突出。

根据调查,我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6.2%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在1000米以内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选择距离在1000米~20xx米以内的为28.3%。这反映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呈现出“就近”的特点。公共体育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为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建设任重道远

我市单项体育协会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市武术协会成立之初,无经费、无办公场所、无专职人员,举办活动都是靠武术爱好者自己掏腰包。近年来,武术协会走社会化的路子,以武会友,取得了民营企业的支持,现逐渐形成规模;市乒乓球协会、围棋协会成立时,吸收爱好运动、有一定社会威望的行政在职领导参加,举办活动时通过影响力取得企业赞助支持,协会运作较为成功;还有的体育社团通过举办健康旅游、开办健身俱乐部、球馆等壮大社团实力,走群众体育社会化、实体化的道路,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但多数协会如象棋、羽毛球、体育舞蹈、足球等,都属于“平民化”的社团,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成立起来,开展活动往往四处“化缘”,不仅难成规模,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如篮球、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市级以上规模赛事,除去参赛队训练、交通、交通、食宿等费用,为了维持比赛正常的开支,还得需要参赛队或队员交纳一定数额的参赛费,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运动员的参赛热情。另外,单靠个别领导的影响力去开展活动,毕竟发展空间非常受限,难以长远持续发展。在我市体育社团向实体化、社会化逐步转型和过渡的阶段,需要政府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这些投入目前是远远不够的。

(四)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基础薄弱

我市是农业大市,且多半是全国贫困县,大多农民还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期,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从各县(市)提供的数据来看,农村组织体育活动或农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还不到农业人口的4%,显见农村体育相当落后。大多数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体育健身的意识非常缺乏,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或仅仅是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来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因此,在我市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体育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普及和发展群众体育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青少年体育在我市仍然是薄弱环节,据调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和“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少开展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也形同虚设,多数被文化课占用,既使在初中升高中的应试中,体育也被“擦边球”,走走形式。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学习,与其让孩子们“玩”,不与省下时间攒点考分,青少年体质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瘦弱、肥胖、近视的问题令人担忧。

(五)科学化指导薄弱,国民体质测定制度亟待建立

我市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有36.7%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其中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15.3%,其次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等,所占比例在5%左右。还有2.1%的人依照参考资料进行体育锻炼。

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1731人,按人口平均每3800多人才有1名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多数人群锻炼形式较为松散,来去自由,这也为群众体育科学的指导,带来了困难。

在健身指导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经济发达的省市已逐步建立起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的建立,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住环境、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提供心脏功能、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靶心率、身体水分、蛋白质、肌肉、脂肪等多项指标科学详细的报告,用以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提供科学指导。对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制度,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将国民体质状况指标收人国家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起到关键作用。而我们目前建立这套专门系统的(专门场地、设备、人员)的条件还远远不能具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市体育局党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剖析。从客观原因来看,我市是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经费投入少、发展不平衡,体育基础差,场地设施落后,制约了我市群众体育发展。从主观上,也就是体育行政部门自身上找原因,可以总结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站位不高。仍然存在着就体育抓体育,就工作谈工作等问题,没有很好地树立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的意识;二是思路不宽。思想还不够解放,争先进位的意识还不够强,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程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用老办法解决问题的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少,促进发展,加快改革步伐的信心和勇气还显得不足;三是把握不准。对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剖析,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审视和解决还不够。

三、对策及思路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查研究,市体育局党组进一步明晰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建设和完善形成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我市体育科学、和谐发展: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基本建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和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大力发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和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幅显著;加强群众体育队伍的培养,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在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上下功夫

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群众体育宣传,把群众体育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和《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这一契机,加强和新闻界的广泛合作,通过建设科学健身科普画廊、开放面向群众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全民健身重大活动,做好重点宣传;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做好普及宣传;通过总结全民健身的经验,做好典型宣传;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用体育彩票公益的公益作用,做好社会宣传。通过集中的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引导社区、乡镇、学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完善组织,增强功能,在群众体育组织化、规范化上讲实效

始终强化政府“增强人民体质”的职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推动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开展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实施,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群众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种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俱乐部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行使对群众体育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社区体育的各种资源,联合医疗卫生部门,积极参与健康指导、运动处方、体育疗法等服务,并逐步扩大网点,形成体育服务体系;在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的同时,发动中小学教师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尤其是针对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的薄弱环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乡村农民、学校老师中的覆盖面,保证社会体育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生活化,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三)尽快立项兴建xx市体育中心,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上求突破

面对我市体育设施十分落后的局面,我们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我市加快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政府对群众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立项开工兴建xx市体育中心,近期内建设市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远期规划xx市秦潭湖体育中心,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市综合训练馆工程,早日改变我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在全省“垫底”的落后局面;继续加大对城区生活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规划力度,城区新建小区按照规划设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已建小区要尽可能想办法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进行改建,依据法律法规把群众基本的体育权益保障好;多途径扩大群众体育设施规模,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群众体育转移。倡导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开放现有体育场地设施,针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不足与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并存的矛盾,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加大体育系统的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打破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部门所有制,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积极扶持规划、园林等部门,在公园、绿地、广场等地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内各项体育设施。通过努力,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健身需求。

(四)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针对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的趋势,积极开展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让群众学会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根据自己的职业状况,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涉及增强群众体质的保健、康复的咨询和服务。根据城乡差异,科学安排不同的健身方式和指导方法。让群众热爱体育,享受享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成果。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战略。结合“山、水、人、文”做好文章,彰显特色。挖掘我市民间传统体育资源,扩大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宣传和国际、国内间交流。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创新发展。

体育调研报告 篇2

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主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认识过程,其中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这一过程,但在体育课中非智力因素作用特别大,它积极有效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对学生行为起动力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也只有了解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其中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动力,它是各类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的大小与正确学习动机的确定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为了研究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笔者于20xx年9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红柳沟中学初一到初三和定边四中高级中学高一到高三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获得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以及影响两者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的信息。调查内容,范围,样本及程序的确定。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道有关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及影响两者发展规律因素的单选题,每题均给出4个选项。调查范围是奉化中学,调查对象为从初三到高三随机抽出的180名学生,调查范围的广泛性和调查对象的随机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共收回172份,其中确定有效卷有168份。在被进行统计分析的168名学生中,男生占55.5l%,女生占45.49%,每个年级学生的比例也大致相等,这就保证了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在这168名学生中,体育成绩很好的占6.28%,体育成绩较好的占34.25%,体育较一般的占42.3l%,体育成绩较差的占17.16%,由此可见被调查学生体育成绩呈正态分布,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关于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性别差别和年龄差别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回答“你最喜欢学习体育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竞争意识要强于女生,所以男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中用学习成绩和能够掌握技术技能与他人竞争,获得成功的意识起了限大的推动作用。女生的集体观念较强,义务动机水平较高,所以她们的体育学习动机与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联系更为密切,而且女生的依附动机电略高于男生。另外我们还发现选择“上体育课轻松没有作业压力”的学生占40%以上.说明这些学生还没有真币的丁解到学校体育课意义是什么他们的个人动机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体育动机水平也在提高。从初三到高三,体育非学好不可的原因为:“自己能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比例越来越高。年级高的学生意向,愿望和信念方面的动机比年级低的学生强:年级低的学生受老师和其它条件的影响越大,他们依附动机占的优势要强。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倾向,它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起到唤醒,指向和调节的作用。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中既有属于意向,愿望和信念方面的动机,也有需要增强体质的动机,义务动机和受迫动机等,而且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既矛盾又统一。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中学生也逐渐意识到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新的认识也体现现在他们学习体育的动机上,使得学习体育的意义在这一层面得到当代中学生最广泛的认可。因此,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回答“学习体育的意义”有52.1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一项,而且在一比例远高于其他3项;选择强身健体的学生占32.17%;将来从事体育有关的职业为7.2%;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服务7.51%。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目标与崇高理想联系,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还比较低。在这次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学习体育的3种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大小排列为:义务动机受迫动机依附动机。

2.2关于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

(1)新时代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水平中等,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有很大的差别.这只要是因年龄,性别及地区的不同,而使其不同类型的体育兴趣呈现不同的状况(见表1)表l:中学生不同类型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分布比率项目

观赏兴趣直接活动兴趣探求原理的兴趣掌握技术技能的兴趣类别总体16.25 * 68.15 7.38 8.22性女生20.7053.25 7.67 19.38别男生8.83 83.14 3.78 2.15年初一11.2778.76 5.13 4.90级初二14.20xx.32 9.78 10.70初三16.3859.12 9.80 14.70注:*为百分比。

从表l中我们可看出在中学生学习兴趣中直接活动的兴趣最强烈,通过自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最终:攀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是最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而直接活动的兴趣随着年级增长兴趣就小。初一学生还处住儿毫时期天生好动的性洛还是存在的,选择直接活动的兴趣的比例占8:3.11%,而随蕾年龄越大这种好动的性格也随之下降。其它3种兴趣与年级增长成征比关系。女生由于天生不喜欢运动的人比较多,依赖性较强.所以直接活动兴趣比男生低。

(2)教师积极改进敦法,并对学:-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统计“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成绩的有效方法是什么”这项选项中可以看出:选择教师的教法为43.78%,可见教师的教法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第一重要环节。表2,中学生对体育教师采用教法喜欢程度分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练习先讲后练先尝试练习后讲解边讲边练占总人数比率(%)40.3033.2817.229.21占各年级初三38.7033.7820.127.14人数高一36.2633.1217.10 13.52比率(%)高三22.5134.0611.53 31.90。

体育调研报告 篇3

一、 调研目的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可持续、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冷水镇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冷水办事处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冷水镇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

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4、加大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体育艺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的目标,国家教育部把体育课改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我国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临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体育艺术课程必须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修订体育艺术课程计划,使体育艺术教学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弹性化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实践能力和体育艺术素养,使学生的终生体育艺术思想形成和发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互动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艺术教学环境。

体育调研报告 篇4

按照《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关于开展“农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的通知》(农体〔20xx〕7号)要求,我省及时印发专题调研通知,组织调研人员,遴选调研地点,采用函调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农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至关重要,积极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是全面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加强体育健身已逐步成为农民的新需求、新要求。近年来,安徽省农民体协在中国农民体协的指导下,积极组织举办了九届“全民健身日”全省农民登山大赛、两届全省农民广场舞大赛,会同省体育局举办了九届全省农民篮球大赛、毽球大赛等赛事活动,一系列赛事活动的举办,对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引导了各地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通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比赛与举办节会相融合、与打造体育特色小镇相融合的方法,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比赛活动,取得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农民体育健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

(一)农民体育健身与休闲农业相融合,促进体育健身有效发展。据宿州市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规模的农家饭店、垂钓园及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园100多家,从业人数近2万人,带动农户1500余户,年接待休闲观光旅游人员100余万人次。泗城镇被评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泗县被评为全国优选“运河人家”旅游景点综合项目名录,泗城镇和山头镇瞳城村分别被评为全省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及周边健身走、徒步等健身项目参与人数增加。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三年来,镇政府投入在体育设施、健身路径、体育比赛等方面的资金达到1600多万元,通过每年举办回归乡间桃花节草莓节毅行等活动,每年参加比赛活动人员超过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农民体育健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强化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我省建设100个乡镇级健身广场,200个社区全民健身苑,9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886个晨晚练点,1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推动了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开展,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通过示范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体育健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支持并自觉参与到农村体育健身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实现共建共享。

(三)农民体育健身与体育社团相融合,建立健身网络组织。我省现有武术、篮球、乒乓球、棋牌、钓鱼、羽毛球等体育社团2155个,会员总数154.4万人。为保证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真正发挥带动、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作用,体育、教育等部门还制定了相关政策,严格规定、规范了各社团组织的业务管理、经费管理、活动开展以及社团年审等相关要求,保障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四)农民体育健身与体育设施覆盖相融合,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健身。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了“万千百”、“511”、“全民健身中心工程”等工程,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基本达到“二室一场一路径”建设要求。农村中小学配建的操场、运动跑道,及其各类体育设施器械,也逐步向社会开放,为当地体育活动开展提供方便,为农村人口就近就便锻炼健身创造条件。20xx年,南陵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了10条健身路径、5个晨晚练点、10个行政村的农体工程维护更新,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11场次,直接和间接参加的农民超过万人。

(五)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与节日庆祝仪式相融合,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每年8月8日,省农民体育协会举办“全民健身日”全省农民登山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参加比赛的农民超过2000人。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于1984年创办“夹沟420文体节”以来,已成功举办24届,文体节的重点之一是举办拔河、六洲等10多个农民体育健身比赛项目,每年参与比赛的农民1000多人,在实现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同时,有力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健身意识,该节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节会。今年4月4—9日,泗县在大庄镇小送村开展“泗县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农业干部职工对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热情,增强了干部与农民的凝聚力。

(六)农民体育健身与重点健身项目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健身。埇桥区积极与永安镇所圩、永安、大许等行政村村委会共同举办的篮球、广场舞、拔河、象棋等各类比赛项目,喜闻乐见参与度高,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临泉县农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是最聚人气的一个健身项目,城乡广场舞爱好者众多,一个乡镇少则十几支,多则几十支广场舞队伍,并时常开展交流活动。这些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农味十足的趣味性运动,风行于广大农村地区,促进了体育人口增加,体育赛事成为农民一展身手的舞台,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美好乡村呈现出新气象。

二、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存在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农村农民体育健身来说,主要表现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和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农民对健身的需求迅猛发展,在需求的层次上、类型上,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健身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品质化,对健身场地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民体育工作历来相较于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处于弱势,加之我省乡村经济薄弱,各级政府重视和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体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农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运动健身的认识不够。参与农民体育健身的因素与传统的习惯、文化以及教育程度有关,部分农民的意识中仍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农民健身不健身无所谓,种地干活就是锻炼,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带有普遍性。

(二)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仍需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是一项公益事业,活动经费投入多少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有经费投入,经济差的地区基本没有投入。另一方面,我省农村体育场馆设施投入历史欠账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体育部门实施的体育健身工程(一个行政村建一个篮球场、两个室外篮球场)惠及面太小,人均体育设施资源占有率低,现在一个行政村少则两三千人,多则五六千人,仅仅靠一个体育健身工程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设施场地迫切需求。

(三)农民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社团组织在上不在下。安徽省农民体育协会成立于1987年,先后设在安徽省农经委宣教处、省农委科教处,今年5月份,协会工作职能由省农委科教处移交到省农业科技教育中心(与省农广校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原来省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工作经费,因行政部门要与协会脱钩今年被取消了。安徽全省16个市,共105个县(市、区),16个市级农民体协组织基本健全,其中芜湖市每年有财政拨付的10万元活动开展经费外,其余15个市无专项经费。全省105个县(市、区)中,全部没有专项经费,也没有专职人员。现有的体育社团组织绝大多数都在市县,乡镇和村很少有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体育社团。

(四)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缺乏主力军,指导人员严重缺乏。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体育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农村留守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较难形成农村体育运动浓厚的氛围。在乡镇和村级的开展体育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真正能在乡村从事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每个行政村不到1名,严重阻碍了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农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落实群众体育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建立起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农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一要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各地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将开展农民体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要将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纳入年终检查考核目标,设定分值,细化任务,压实责任,不能让农民体育成为乡村可有可无的“软指标”。二要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成立农村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和体育设施建设有规划、有方案、有步骤。三要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农民。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营造参与赌博可耻开展体育健身光荣的良好氛围,让农民对健康、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追求。

(二)明确工作思路,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要做到四个带动、四个结合,即领导参与带动群众,学校普及带动农村,竞技比赛带动群体,财政投入带动民间。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体育普及与体育提高相结合,体育建设与体育管理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相辅相成,促进新发展。

(三)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健身环境。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缩小农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实际需求的差距。从国家到省、市、县、乡(镇)、村,各级财政每年要确保有一定的农村体育发展资金投入,保障设施场地建设维护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大力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办体育,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民间资本支持农村体育事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共同努力,为农村体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开展活动。一要结合农村习俗开展活动,如在庙会、节会的同时举办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比赛。二要结合群众爱好,广泛开展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拔河、秧歌、腰鼓、象棋的比赛活动,每年县级、乡镇、行政村制定比赛活动开展目标,文体部门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奖励和补助。三要结合各类体育比赛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认真组织开展好本地大型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激发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热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运动水平。四要结合体育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为广大农村体育发展起“示范”龙头作用。

(五)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指导。一要加强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机构改革,规范工作机构名称,建议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调整名称,避免出现协会的称谓,以应对行政单位要与协会脱钩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二要加强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建设,各地要为农民体育协会及各乡镇体育协会、专业协会等注册建立提供指导服务,引导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建立村级体育协会小组。三要强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培育基层农民健身活动开展骨干,充分调动乡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人才作用,做到农民体育工作有专人抓,健身活动有人开展。

体育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县体育局对我县农村体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xx年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xx年我县农村体育工作在场地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养、农村体育活动和机构建设上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xx年我县在xx个村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县体育局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先后发放篮球架xx套,室外乒乓球桌xx台。并争取了国家配套资金xx万元。

农村专业体育人才培养:xx年组织xx个乡镇体育专干赴参加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掌握了社会体育组织方法和体育活动的竞赛办法。使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比较专业的人才,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有序开展。

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今年年初各乡镇都有相应的活动计划,受到换届及其他影响有少数几个乡镇活动未能如期开展。从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竞赛内容丰富,组织较严谨,参加人员踊跃,活动圆满成功。

组织机构管理更加规范:乡镇体育服务中心体育专干人员备齐,组织领导落实,同时县体育局加强了对乡镇体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取得以上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县体育局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级争取项目。二是强化对乡镇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乡镇体育工作的规范发展。

二、xx年农村体育工作重点

1、新建xx——xx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主要措施:县体育局通过多方面的项目争取,落实项目;各乡镇及村落实相关场地,完成健身工程项目器材的安装。使农村的广大群众健身有场地,活动有器材,练习有条件。

2、组织乡镇体育活动xx——xx场次。参与农民群众的达xxx人次以上。

3、乡镇体育专业人才培训x——x次,培训xx人次以上。使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有人组织,有人做科学指导。

4、加强乡镇体育工作指导和管理力度,县体育局到每个乡镇最少x次指导工作。一方面全面了解农村健身活动情况,另一方面推动和指导农村健身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体育调研报告 篇6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工作主线,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市委“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要求,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积极与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对接协商,并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调研组在吴刚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巴南区、彭水县等区县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基础,引导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xx―20xx年)》,按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市民身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日常健身需求。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协调各有关单位抓好全民健身工作相关任务措施的落实,推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通过狠抓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赛事、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健身文化,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用改革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引导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二)以打造体育赛事活动为动力,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全市按照“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思路,引导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届老年人运动会、九次全民健身日暨“全民健身周”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全市年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群众体育活动2000次以上,带动全市群众开展登山、游泳、太极拳、健步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全市社体指导员达56781人,每万人约有19名社体指导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3.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2.7%,位居全国第7位。在第十三次全运会上,重庆代表团获得的4金7银9铜的成绩中,群众项目就获得1金4银5铜,充分展现了我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体育发展总体思路,已新建和更新一批城市体育公园、乡镇健身广场、社区路径工程、农体工程、多功能运动场,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目前,区县累计建成标准体育场37座、体育馆40座、游泳馆32座,全市累计建成农民体育工程8858个,全市覆盖率达98%;乡镇体育健身广场393个,全市覆盖率达38.91%。20xx-20xx年,累计建成社区健身点600个,完成418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新建了一批社区健身中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设施、攀岩场地等体育设施,4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参加锻炼的健身需求。与此同时,继续加强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和全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补助资金7563万元,有效推进了全市69个大型体育场馆和5个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让更多市民参与到群众体育中来,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扎实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总体而言,我市体育健身的法律、意识、文化、观念等软件建设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还相对滞后。基层对“农民体育工作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三个层面的认识均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未将群众体育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也没有把推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作为全民健身发展的重点。基层为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较为缺乏,在健身知识普及、理念兴趣培养、体育活动组织、健身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均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广大群众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还不够强。

(二)基层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不够健全。目前我市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还不够健全,尚存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工作保障远低于沿海发达城市,也低于西部其他城市,社体指导员普遍社会存在感低,志愿服务活动不能有效保障。市级体育单项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市、区县、乡镇协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区县仅有少数几个区级体育协会在镇街、村社有下伸组织,农村懂体育、会指导的人才匮乏,镇街文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组织没能有效建立起来。

(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设备供给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居民体育健身条件,但现阶段还只是对居民健身需求有所缓解,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国家确定的1.5平方米目标尚有差距,尚不能满足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层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缺乏整合与统筹、体育场地和设施对群众开放率不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后续维护急需加强等问题。以巴南区为例,多数健身设施配建在二环以内的镇街,二环以外偏远村、薄弱村体育设施资源相对匮乏,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缺少配套的健身设施。且多数镇街由于资金限制,缺乏规划建设体育场所的硬性要求,建设初期就侧重集镇的规划布局和集中居住的功能定位,存在重居住功能轻健身需求的不合理现象。

(四)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尽管我市在20xx-20xx年期间,在群众身边新建了600个社区健身点,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仍然缺乏相应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局限于逢年过节,集中于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期间,参加者大多为学生、退休老同志、企业员工、村干部,基层一线农民很少参加。政府组织的健身运动多,民间自发的健身活动少,民间健身局限于参加广场坝坝舞的中老年人群,缺乏组织、牵头人,形式与对象单一,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活力不足,呈现差异化发展现象状态。

(五)基层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市虽然逐步增加了群众体育事业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比重,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相当有限,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已投入使用的基层体育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在群众体育组织的经费投入上,有些区县未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财政安排的体育经费缺口仍然存在,无法满足群众体育开展的需要,体育协会开展日常性群众体育工作和参加上级群众体育比赛基本上是自筹或向上级请示经费,经费渠道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社会单位赞助等,基本上是以收定支。例如彭水县,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还是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和自筹资金,尤其是乡镇(街道)用于开展群体活动经费紧缺,以社会支持为主,不能满足全民健身工作的需要。

三、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群众体育宣传,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氛围。构建体育宣传格局,掌握体育宣传工作主动权,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牵动社会媒体关注体育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提供更好服务。通过《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宣传主题系列活动,努力“让重庆动起来、让全民动起来”,通过大型群体赛事活动引领、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国民体质监测、开设健身知识讲座等方式,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听得进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营造积极参加全民健身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和理念。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群众体育锻炼水平。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扶持和引导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民间自发性健身团队和网络体育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体育社会组织扶持办法,着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建设。创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区健身点建设,突出对社区居民的常态化、多元化服务,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实施持证上岗。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动作用,提供科学健身服务,不断完善市、区县的协会组织,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让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成为群众体育健身的核心。在乡镇(街道)、社区(村),要落实专人负责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工作,可以整合文化和体育资源,设立“文体专管员”。通过政府购买体育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加大场地均衡化建设,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立足于体育为民惠民的原则,继续建设和完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点等场地设施,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着力解决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消除安全隐患。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的利用率。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继续建设和完善县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示范性体育公园、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等场地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丰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稳步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定期开展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加大力度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在农村开展各类小型多样、就近就便、贴近生活的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跑步等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发展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将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打造成金牌赛事,将群众参与度高、有发展前景的大众赛事提档升级为品牌赛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提升金牌、品牌赛事的数量和质量,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投入,政府要按每年度完成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需要保障经费投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体育彩票公益金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合理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比例,确保区县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工作。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划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体育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机构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体育调研报告 篇7

日前,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首个连云港市体育产业调研报告已经新鲜出炉。这份万字报告共分为“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概况”、“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困境及其成因分析”、“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三个主题框架,为分析港城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据了解,此次全市体育产业的全面调研在我市尚属首次。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无疑预示着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基于体育产业在我市发展落后、亟待开发的总体局面,这次调研工作,也成了我市体育部门因势做出的对应举措,为我市体育产业现状“把脉问诊”。

自去年11月份开始,由市体育局、淮工、师专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共计16人的调研队伍。他们兵分两路,第一小组调研了灌云县、灌南县、海州区和高新区,第二小组调研了东海县、赣榆区和东部城区(连云区、市开发区、景区及徐圩新区)等地,所到之处,发放问卷、填表问答,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严谨有度。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全面了解了港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基本情况、结构情况、消费情况和市场体系建设,并获取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市体育局经济处处长叶新成介绍,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得知,2016年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0.25%。这表明,连云港市的体育产业尚处于摸索、起步的过程,暂时还未较好地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我市的体育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在产业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与开发。

体育调研报告 篇8

根据市政协调研要求,对照《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现将我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及活动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委员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入力度,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加快体育场地基础建设步伐,为全民健身工作奠定牢固基础。创新发展思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创建省全民健身示范县(市),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xx3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1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市政府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全市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45.72公顷,15个乡镇规划体育用地60公顷。

二是持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市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以省、市体彩公益金投入为主渠道,市政府注入配套资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378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及器材的普及。

三是扎实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省全面直管这个机遇,加快我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度。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了市体育文化中心,预算投资6亿元,实际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310亩,包括主体育场、综合办公楼、篮球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会议中心等设施。目前,整个工程进入验收阶段。近三年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共完成新型农民体育工程140个,新建多功能运动场7个,健身路径30条,健身步道3万余米。借力百城提质工程,围绕打造“10分钟”健身圈,利用城市公园、游园、绿地广场安装健身器材90余处。持续发力,提升体育健身设施,争取省资金500万,政府配套500万元,在万汇城三期以东、新华书店以北建设市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已基本完成选址、规划、论证、征地等前期工作,另外为解决城区健身设施不均衡问题,在煤山公园建设市老年体育公园。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对于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先后出台了《xx市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标准》、《xx市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全市体育场地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突出活动载体,全民健身工作扎实开展

我们紧紧围绕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以省全民健身评价体系为基础,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等为抓手,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以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促进民间特色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企业、学校利用五月“全民健身月”,八月八日“全民健身日”,元旦、春节、老人节,开展富有当地民俗和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健身活动。已普及到各村、居委会和社区,年参与群众40万人次,形成了“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群众体育格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积极支持教育系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障xx多万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达标率21.65%,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xx中心校大力普及花样跳绳活动,多次参加全国性花样跳绳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我市体育工作知名度。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协会融资,近三年坚持开展“中睿速递杯”全国冬泳邀请赛、“河滨公园杯”全省摩托车越野赛、市文明单位篮球赛、“江山杯”篮球邀请赛、市老年门球值班赛、“xx农商银行杯”乒乓球邀请赛,逐渐形成了在全国、全省和当地叫得响的六大体育活动品牌。先后承办省品牌赛事“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全省健身气功站点总决赛,中美男篮对抗赛,“龙府杯”全国大学生男篮邀请赛,“戴尔建生杯”友好城市羽毛球邀请赛,全省“公仆杯”乒乓球赛等重大赛事。

三是举全市之力组织市第六届运动会,引领公共体育新气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历时x年成功举办第六届运动会,实现了“隆重、热烈、精彩、节俭、圆满”的办会目标;省体育局局长、市四大班子领导、市拔尖人才以及来自全市的113个参赛代表团、文体表演参演人员等2万多人参加了盛大的开幕式。项目设置、参加人员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开幕式受到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赞扬。

四是组织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省农民体育工作现场会,增强我市体育工作影响力。我市代表团总积分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综合排名中,名列第15,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是十个直管县(市)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县(市),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0月23日,在夏邑县政府会议中心,我局作为省体育系统的代表,在全省农民体育工作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得到了省体育局和省农业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是开展机关干部系列体育活动,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20xx年我市举办科级干部篮球、乒乓球、登山、自行车、健步走等体育活动,处级干部100余人次登顶九峰山,科级以上干部1000余人次参加了篮球、自行车、健步走等系列活动。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20xx年再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荣获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一等奖、全民健身评价体系考评位居十个直管县第一。20xx年9月,我市积极申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第一阶段申报材料已上报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待国家体育总局测评标准出台后,我局将严格按照测评标准准备创建条件,力争完成创建任务。

三、加大服务保障,全民健身网络逐步形成

一是充分发挥体育场地优势,不断激发全民健身活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xx年修订出台《xx体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对组织场地建设、开展健身活动、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相关单位给予补助。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充分调动了全市人民的健身热情。二是着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体育专干,各行政村、社区设置文体协管员。

体育调研报告 篇9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县体育局对我县农村体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20xx年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20xx年我县农村体育工作在场地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养、农村体育活动和机构建设上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20xx年我县在xx个村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县体育局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先后发放篮球架xx套,室外乒乓球桌xx台。并争取了国家配套资金xx万元。

农村专业体育人才培养:20xx年组织xx个乡镇体育专干赴参加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掌握了社会体育组织方法和体育活动的竞赛办法。使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比较专业的人才,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有序开展。

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今年年初各乡镇都有相应的活动计划,受到换届及其他影响有少数几个乡镇活动未能如期开展。从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竞赛内容丰富,组织较严谨,参加人员踊跃,活动圆满成功。

组织机构管理更加规范:乡镇体育服务中心体育专干人员备齐,组织领导落实,同时县体育局加强了对乡镇体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取得以上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县体育局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级争取项目。二是强化对乡镇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乡镇体育工作的规范发展。

二、20xx年农村体育工作重点

1、新建xx—xx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主要措施:县体育局通过多方面的项目争取,落实项目;各乡镇及村落实相关场地,完成健身工程项目器材的安装。使农村的广大群众健身有场地,活动有器材,练习有条件。

2、组织乡镇体育活动xx—xx场次。参与农民群众的达xxxxx人次以上。

3、乡镇体育专业人才培训x—x次,培训xx人次以上。使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有人组织,有人做科学指导。

4、加强乡镇体育工作指导和管理力度,县体育局到每个乡镇最少x次指导工作。一方面全面了解农村健身活动情况,另一方面推动和指导农村健身活动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体育调研报告 篇10

为加快德阳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促进城乡体育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9月27日,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龙率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旌阳区孝泉镇体育广场和广汉市三水镇文体广场、易家河坝竞钓基地,了解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听取了市体育局关于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同步建成小康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加大了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农村全民健身工程覆盖70%的行政村。

一、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做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全民健身体育中心户的建设,是我市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探索农村全民健身和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农民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和健身指导滞后的有效途径和新方法;是加大农村体育投入,促进城乡体育统筹协调,提高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多渠道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针对近年来农村人口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需求,我们坚持以“体育惠民”为载体,积极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入,努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是采取政府办体育,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办法》,以购买公共服务为试点,加大了财政投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实现管办分离,促进了农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对农村、偏远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20xx年以来共争取建设资金2581万元,争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项目4个,社区多功能项目2个;三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二)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是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当代新农民多彩生活的舞台,在区域和村落的文化生活中,需要为农民群众建设和提供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和“求知、求美、求乐”的空间,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队伍。一是努力为有体育健身站点的乡镇配备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资金、器材、项目和人员培训上支持乡镇组织体育比赛及活动,同时鼓励乡镇自筹资金或利用社会资源改建、新增体育设施;二是注重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全市65%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45%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三是每年对乡镇培训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乡村科学健身及普及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技能,村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组织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利用节假日、大型活动、“三下乡”等契机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每年在县、区、乡三级免费开展体质检测近4000人次,为3600余人次出具了健身指导报告。

二、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效显著。自20xx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全市共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7个,农村体育中心户16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县级体育中心7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全民健身苑85片、全民健身路径953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仅20xx-20xx年就新增农民健身工程508个,争取资金1579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农村体育中心户数量覆盖全市70%的行政村。

(二)农民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高。健身广场、晨晚练健身点遍布乡村各角落,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农村人口就近就便锻炼健身创造了条件,通过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做好科学健身示范,发挥志愿者正能量开展义务宣传活动,发挥集体展示吸引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科技监测技能提供科学健身个案等,不断提高了农村人口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水平。

(三)体育特色活动、品牌项目众多。体育设施建设和选址充分考虑人气、交通、地域等综合因素,注重在县、乡进行体旅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扩大体育消费。打造了旌阳区龙狮、广汉市三星太极、什邡市健身球操、绵竹市广场体育舞蹈、中江县巴蜀太极、罗江县柔力球等一批特色体育活动;罗江户外运动、绵竹滑翔飞行、广汉钓鱼、什邡山地自行车、中江赛鸽、旌阳休闲骑游等六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使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就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体育建设现状与农村群众的健身需求还有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对农村体育设施投入不足。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地方财力支持有限,一些地方的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困难。

(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均衡。现有的露天体育场地设施陈旧,活动器材和设备缺乏,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建设还不达标。当前更注重“一村一场”的覆盖率,一些边远村庄农民健身活动难开展,又弱化了体育场地的服务功能。

(三)已有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管护。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甚至从未养护,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村社组织缺乏对体育设施管养,当地群众利用体育设施打麦子、堆桔杆等,加剧了对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损坏。

(四)农村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一方面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开展少形式单一,已建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已建体育设施与农村群众的需求脱节,如篮球设施当前在农村适用性不强,而群众基础较好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设施建设不足。

(五)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健身活动,但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够完善,缺乏健身俱乐部等民间组织机构,也缺乏对使用体育设施的有效指导和利用。

四、对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意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短板”。要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补齐农村体育健身这块“短板”,推动城乡健康事业协调发展,使全民健身计划真正成为全民幸福计划。要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年)》和《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向农民覆盖和倾斜,满足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阵地建设十分必要。

(一)加强领导,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地方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终有考核;地方各级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经济和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树立健康奔小康,无病治穷致富的理念;将文化下乡活动与乡村体育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

(二)农体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生产生活为基础,配合创建宜居乡村、宜业田园和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小镇,促进农民体育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创建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老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同步规划,充实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三)为民务实,加强一村一场设施建设。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同各级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相结合,与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相结合,优先扶持贫困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体育“惠民工程”项目、“一村一场”工程项目、资金和器材,加强乡镇文体站和村级健身场地建设。

(四)加强培训,发展壮大农村体育队伍。要结合农村群众的喜好和特长,鼓励各类学校体育教师赴农村普及健身知识,支持和引导农村群众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积极培养、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带领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发展农民健身民间组织,逐步提高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水平。

(五)农体健身,农味农趣促美丽乡村建设。

要传承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充满乡村气息、体现农耕文化、具有农味农趣,突出当地产业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融健身娱乐、表演观赏和比赛活动于一体,农民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项目。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经常性举办农味农趣运动会、美丽乡村健步走、快乐农家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要将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器材用品、健身项目、赛事活动下乡等农民体育工作纳入“三下乡”活动内容,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常态化、制度化和生活化。

体育调研报告 篇11

一、实际情况

㈠、学校场地情况通过教育均衡化验收全县各学校运动场地已基本达标,县直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部为塑胶场地,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6处。

㈡、体育器材情况我县各个学校的体育器材方面都已达标。

㈢、师资方面

1、专业教师短缺。从调查情况看,有近38%的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短缺,22%的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近些年公开招聘的体育教师分配到学校后,有27%转任文化课程。

2、师资培训意识淡薄。大部分学校都未能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也未能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培训活动,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及思想意识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是造成体育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3、关于体育教师的服装费问题,教育部有明确规定,但省、市两级没有相应文件,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解决,这也成为影响体育教师积极性的一个因素。

㈣、体育课和大课间、课外活动的情况

教育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要统一安排25分钟到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我县各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均按国家要求进行,体育课的执行方面存在问题较突出,现各学校基本是两套课程表:一套是教室里贴的按标准要求设置的课程表,一套是实际执行的课程表。各个学校基本是实际每个年级每周两节体育课。大部分学校每天下午都安排4节文化课,所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组织学生集体锻炼一小时更是保证不了。

㈤、特长生训练情况为引领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升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我县每年都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中小学生团体操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篮球、足球联赛都已成为常态化赛事。为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各学校长年都有训练队进行训练,但往往会遇到运动场上只有教练员的尴尬状况。学生只要来参加训练,回到教室后就会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甚至罚站的惩罚,所以好多学生都不敢来参加训练。久而久之,整个学校也就丧失了进行体育活动的氛围,学生由不敢参与健身到不想参与健身,最终成为一潭死水。

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1、学校校长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强,缺乏完善方案的执行机制。

2、文化课教师成绩压力大,并且把靠时间等同了提高成绩。

3、对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督导不到位,处罚力度小。

三、解决问题和不足的对策

1、适当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师招聘中的比例,追踪招聘教师工作情况,严禁体育专任教师改任其它学科。

2、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对体育课和集中活动一小时活动的不定期检查,对不按标准执行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3、继续对小学升初中的学生进行体育测试,成绩列入对各学校的考核。

4、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的县级比赛,为各学校体育工作搭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积极培养全员参与健身的浓厚氛围。

5、提高各级教育干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继续加大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县中小学体育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县学校体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体育调研报告 篇1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施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现将我校体育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对此十分重视,首先在校行政会上向中层以上干部传达和学习文件精神,认识到体育专项督导检查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和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制定方案,开展工作。

我校一贯把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工作流程为:校长—分管领导—体育教师一条线。学校主要领导积极学习国家体育教育工作政策和法规。学校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中,都把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并认真落实一小时课外活动制度。学校还有专项的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和专项工作总结,从而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调研结论:

1、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优质教师队伍,保障体育工作的落实。

学校一直把优化学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来抓,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学校按规定配备专兼职体育教师11名,为了保证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选派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培训过后他们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实际教学中。

在体育卫生设备配备方面,学校教室采光照明达标,教室课桌椅配备达标。学校学生及老师饮用水全部达标。今年学校迁址,学校购买了校方责任险。这些工作,都保障了体育卫生工作的顺利实施。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学校体育教师配备齐全,体育场地及器材达标。各年级和班级不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同时开展大课间操活动,保证了阳光体育锻炼的实施。学校认真落实并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强化管理,制定制度,分工协作”,我校体育工作已形成规律。学校建立了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高一新生到校,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学校每年召开秋季运动会,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良好品德。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大力扶植,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足,如学校的硬件条件还不达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向高层次的目标迈进。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工作中不断努力,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事业成功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库尔勒市第十二中学

体育教研组

20xx年XX月XX日

体育调研报告 篇13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简介: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独立设置的国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始建于1958年。

学院地处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塘沽,紧邻天津港区、天津港保税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生活、文体活动设施齐备,图书馆藏书3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0万册。建有百兆出口、主干千兆光缆覆盖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的校园网,有力支持了学院教学、科研及管理信息流,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校园绿草成茵、渠水和林带环绕、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院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目前有本专科在校生1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6000多人。学院的目标任务是: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天津滨海新区,面向天津,服务全国,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专门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成一所地域特点突出、高职特色鲜明、地区一流、全国先进的示范性职业学院。

一 、调查概况

20xx年XX-XX月份期间,我利用休闲时间走访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进行实地调研。由于我本职工作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对学校的体育概况调研起来比较便利,期间我主要是对大一、大二学生羽毛球运动锻炼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对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二 、调查目的

了解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发展羽毛球对学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等。

三 、调查方法

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等。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淄博实验中学体育课开展现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对体育课实行选课制度,大一年级学生实行班级教学制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健康体适能教学为主。另外还在课程中拿出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教学与练习。大二年级的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排球、太极拳七项体育运动中的一项并拿出一定课程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由于大三年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是走出教室有组织的活动为主。

可以看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体育课主要是进行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为主,以学习体育专项技能为辅。这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校训建设“崇德尚能、学以致用”不开,当前阶段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2、 羽毛球运动开展

羽毛球运动主要是在大一、大二年级中开展。由于学校体育课程中没有开设羽毛球选项课,只是以兴趣小组和个人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之间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以娱乐为主,水平不高。

3、 开展羽毛球对学生的影响

现代羽毛球运动1870年起源于英国,后来盛行于西欧及美洲。一开始它是一项贵族运动,但随着后来的逐渐普及,到今天已成为一项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能达到全身健身效果。有人说羽毛球运动是一项能够让人眼明、手快、全身得到锻炼的体育项目,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贴切。

羽毛球运动具有上手容易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通过羽毛球来调节学习节奏,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在灯光球场的羽毛球场地上。这对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调节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学生对羽毛球运动还是比较喜欢的,这与常人理解的用羽毛球健身负荷较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却没能组建学校羽毛球社团,我想

能与学校的场地设施有关系,没有场地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

羽毛球有一定的健身作用,运动中锻炼者需要运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握拍和挥拍,还要充分活动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等部位,做出滑步、垫布和弓箭步等各种步态,所以对于全身肌肉和关节的锻炼也是很充分的。在捡球、接球的过程中,不断的弯腰、抬头等动作,使腰部、腹部的肌肉也能得到充分锻炼。所以该校开展羽毛球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

4 、开展中的不足

首先体现在没有适合的场地,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只有灯光球场四片羽毛球室外场地,没有室内羽毛球运动场所,这无疑给体育课程开展羽毛球带来一定的不便。例如:讲一些关于羽毛球的战术方面的技术时很难示范,更难去组织练习,还有无法开展正式一点的羽毛球教学比赛等。其次,没有器材,需要学生自己备羽毛球拍和球,学校器材室有羽毛球球拍,但是基本不对学生开放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球拍的拍头和拍柄接触不牢固,我在调研期间有一次学生挥拍时拍头被甩向对面同学,拍柄还留在手中。第三,对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的调查发现,在该校中10位体育教师只有一个是羽毛球专项毕业,多数教师对羽毛球主要是通过自学来完善自己的技能,全校范围内开展羽毛球教学困难很大,也容易出现学生羽毛球技能和知识掌握比体育老师多的情况,这将使得羽毛球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影响羽毛球教学任务。在这些问题上我认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开展羽毛球运动条件不够成熟,或者说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不具备开展羽毛球运动条件。但是从一个角度看,学校如果将羽毛球放在一个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前提上,条件还是有的,调查中我发现,该校有羽毛球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有自己的羽毛球团体组织,热爱羽毛器运动的学生人数众多,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羽毛球系统的学习。

这些状况与该学校开展的其它运动相比存在这天壤之别,足球拥有一个标准的人工草地球场,足球100个左右,可以供至少两个选项班的教学任务,该校的高校足球开展现状相当好,是曾获得过多项市级足球比赛前三名;乒乓球球台6个,完全满足一个班的日常教学任务,但是需要学生自己备乒乓球拍和球,学校器材室有20个左右的球拍,但质量较低,手感比较差,还是以学生自带为主;篮球场地众多,篮球50个以上,能满足多个选项班级的教学计划。而这些项目

的教师都接受过各个项目的系统学习。

这些不足制约者羽毛球运动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的发展,还可能导致羽毛球运动在学生中渐渐失去热爱群体,所以改变这些不足对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发展是当务之急。首先要修建一部分室内羽毛球场地,开始可以修一些简易上网球场,以后逐渐改善。其次把羽毛球教师进行系统的羽毛球培训,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还要购买一批高质量的羽毛球器械,防止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 、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基本了解到了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羽毛球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中对学习和就业的作用以及开展羽毛球教学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存在的不足。较好的完成了此次调查的目的。需要强调的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羽毛球运动组织开展还存在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慢慢去解决,但是继续改观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改善。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调查中存在的不足希望读者可以予以改正。在此,对配合和帮助我调查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29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