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1
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一直是社会评论的焦点,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思想教育长抓不放的问题。为此,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九人为一小组在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圆校区,对我校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以及我校在这方面教育所取得成果的表现进行调查研究,来客观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状况,以便引起各方的注意更好为大学生服务。
下面就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对我校区5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结果、百分比、分析如下:
下列现象在你身旁是否存在,你的态度如何(表中数字为百分数)
分类 是否存在 你的态度
很普遍 普遍 不普遍 很少 非常反感 坚决反对 个人自由
买饭乱插队 28.7 36.3 19.4 15.1 60.7 19.6 18.1
用厕所不冲水 19.2 39.6 27 13.5 68 29.3 1.6
常明灯、常流水 12.1 28.2 36 22.9 38.1 55.2 4.8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17 42.4 27.9 11.9 59.3 35.6 3.5
楼内大声喧哗 19.1 38.5 30.1 11.5 59.1 27.9 11.2
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 3.9 8.9 34.3 51.9 49.7 25.4 23.1
课桌上乱涂乱划 26.9 43.4 18.8 10 46.3 29.2 12.7
污损图书馆书籍 10.8 26.1 39 2.3 43.4 52.5 2.2
浪费粮食 19.4 48 25.4 6.4 37.5 46.5 14.3
乘车抢座位 30.4 33.7 20.7 14.4 52.8 22 22.9
乘车从不主动买票 6.3 15.5 40.7 36.5 47.2 37.8 12.9
室内违章使用电器 7.9 18.5 37.4 35.2 25.6 31.8 40.4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把握持较积极的态度。但是从中也可窥见一斑,我们可以分析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从表三中我们发现,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种现象在他们身旁"很普遍"或"普遍"存在着。例如,有80.3%的学生对"买饭乱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但同时有65%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普遍存在",甚至"很普遍"。又例如,对诸如"课桌上乱涂乱划"、"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和"楼内大声喧哗"等行为,有85—95%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或"坚决反对",然而同时也有57.6—70.3%的学生承认以上种种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事实上上述种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有67.4%的学生认为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当问及他们对此现象所持的态度时,却有高达8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既然约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践中却有如此多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呢!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感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与其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导,但是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却往生育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为人处世常常囿于自身的利益,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与需要,而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完全割裂开来。这其实也正是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矛盾表现。
2、基本行为的文明程度较低,对公德要求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另一项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也显示:①你对下列公益活动的态度是:
分类 愿意 不愿意 无所谓
义务劳动 59.8% 6.4% 33.7%
希望工程捐款 75.4% 7.8% 16.5%
义务献血 59.3% 18.4% 22%
救灾捐助 78.2% 3.5% 18%
救助危重病同学 90% 1.2% 8.7%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59.8%)都表示愿意参加义务劳动,但却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有58.8%的学生承认诸如"厕所不冲水"的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尽管有79.2%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但是当问到"课间是否为老师擦黑板"时,却仅有51.6%的学生回答"经常擦",要么回答"只有值日生擦",甚至有的学生回答根本"不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上学生的回答表明了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基本道德行为方面其文明程度是较低的。
不仅如此,调查资料还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但对社会公德要求的认识上却存在较大偏差。例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在对这个总是的表太,却有14.3%的学生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甚至有11.6%的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持相同的态度,这不能不令调查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又例如,有33.6%的学生对同学评上三好学生或取到奖学金表示"无所谓,我不在乎";有18.4%的学生对义务献血这一公民义务公开表示"不愿意";(见表二)。另外,还在多项校内外活动中,表现出大学生对公德认识的偏差。例如,对表三所列各项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却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视为"个人自由",如"买饭乱插队"(18.1%)、"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23.1%)、"课桌上乱涂乱划"(12.7%)、"乘车抢座位"(22.9%)、"乘车从不主动买票"(12.9%)等。
通过上面的2个调查结果以及分析,使本小组由特殊到一般的看出,我校以及更广大的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在主流上是正确的,可圈可点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值得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影响的还是社会原因和家庭因素:
1、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公德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对公德失去了耐心。
2、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进而使之心里产生一种什么都是我应该得的想法,与次同时失去了对社会的感恩。
大学生是时代的轿子,中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公德意识什么样,直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公德意识调研报告2
一、调研背景:
大学生公共道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同时对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和以后的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大量事实反复说明: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更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才更可能有“成就”,更容易“成功”。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万不要成为游离社会的自由主义者,终生乐而无为,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思想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意识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青年一代科学文化素养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
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二、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家庭是学生另一个关键的受教育基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影响力的一个教育基地。但是很多家庭的父母、亲戚朋友整体道德素质不高,从小受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多学生也染上了一些恶习和陋习。一些大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过早地接触社会,在没有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情况下,他们的很多言行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引领时代发展脉搏,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是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更是全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公德意识的大学生,我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1、充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引导工作,以解决学生面临的三大问题:1)政治立场问题。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立巩固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保持同党和人民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方向;2)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新风尚;3)理想和人生观问题。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人生信念,自强不息,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2、注重日常德育培养力度,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公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与发展,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开展“骨髓捐助”、“希望工程捐赠教材”、“儿童基金会募捐”、“血液捐献”和“知识产权”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培养青年学生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尊老爱幼,关心帮助鳏寡孤独者和残疾人,建立并发展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3、加强法制道德宣传,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进行紧急情况应急处理、安全消防、心理健康等教育。民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正确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证这种权利不受侵犯;法制教育是帮助青年做到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参与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去。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组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了我们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努力去构建一个和谐、理想的大学环境,让大家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文明的天空中张弛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