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精选范文三篇

浣静2分享

  “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精选范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殆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精选范文二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精选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这个人是谁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 (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 (黑板) 、翻译个别句子 (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 (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28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