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饱含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饱含推动改革发展的辩证思维,饱含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思维。
理论思维是源于现实又引领现实的思想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样一个新时代,尤其需要理论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这里仅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引领,生动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
战略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谋划。战略思维是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谋划以取得总体性、根本性实践效果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决策、驾驭全局、赢得主动的理论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所指向的战略问题,主要包括根本性的战略目标问题、总体性的战略布局问题、长远性的战略安排问题和方向性的战略诉求问题。
战略问题首先是战略目标问题。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主题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确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引导着我们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等的谋划和实施,引导着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踏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战略目标的确立,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的谋划与实施,取决于方向性的战略诉求。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战略诉求,决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体现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战略诉求。战略诉求与战略目标的高度统一,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推动改革发展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深刻洞悉当今时代新特征和当代世界新格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要求全党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辩证思维是承认矛盾、面对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理论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机遇与挑战、目标与手段等的辩证关系上。从这个意义上看,战略思维是党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是体现在党治国理政中的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与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的高度统一,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思维。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是关系全局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辩证思维说到底是以矛盾的观点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矛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把握、分析、解决矛盾,必须抓住矛盾“联系的环节”,形成具体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习近平同志以辩证思维抓住矛盾“联系的环节”,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乎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睿智的理论思维。比如,在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提出并回答了如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如,在战略部署和领导艺术上,提出并回答了如何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正是在处理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思维和实践智慧日益彰显。
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条件,以全新视角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新的伟大创造。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蕴含着重大理论问题。理论创新的根基是伟大实践,理论创新的使命是推动伟大实践,理论创新的内容是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既用现实活化理论又用理论照亮现实,既用实践推进理论又用理论引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饱含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思维。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拓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从世界和时代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不仅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而且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把握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回答时代性问题的理论创造力、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人类文明发展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内在契合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现代化逻辑,也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治理性资源与制度化机制,有力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是中国奇迹背后的“政治密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内核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只有反映和体现这一根本经验才能健康发展。
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武装起来的先锋队组织,党的先进性确保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从历史逻辑上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政治稳定和政治进步确立了正确方向。从现实逻辑上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政治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核与灵魂。
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这三大历史结论的认识升华和理论发展。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笼统的、抽象的,是贯彻和体现到各领域、各层面工作之中的,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对于政治发展而言,党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对政治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政治建设等领域,体现在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度安排、价值取向、实现形式和推动力量等层面。缺少了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层面,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全面领导都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
党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首先,政党本质上就是政治组织,它以掌握国家政权、履行政治使命、实现政治领导为根本目标。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和加强政治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而政治发展主要体现在确立政治制度、调节政治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政治进步四个方面,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个突出特点是,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政治纲领、鲜明的政治路线、严明的政治纪律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再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积累形成并被历史证明的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政治领导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可靠保证。
通过党的建设推动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并不外在于、超脱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而是内在于、体现在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而言,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首先取决于党的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而且需要通过党的建设来带动和推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作保障,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组织基础、资源支持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发展以及执政能力建设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要以党的建设为关键,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以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旨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级、更切实的民主形式,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以人民民主理念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既强调人民群众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又强调人民群众协商参与决策的权利;既强调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又强调人民群众广泛的自治权利;既强调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又强调人民群众的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概括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探索并形成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当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是长期的、逐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脱离经济社会基础而存在的民主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我们既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制度自信,也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因此,中国共产党将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在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阶级的、复杂的,它必须与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评判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是取决于某些抽象的价值原则,而是看它是否能够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特征。首先,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之上,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最广泛利益,消除了阶级压迫和政治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题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深化民主内涵,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具有稳固的民主制度基础,又具有丰富的民主活动实践和深厚的民主文化传统,全方位、多层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现实导向
政治发展道路的主体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主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驱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模式,始终把握政治发展战略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形成一套能够有效处理发展改革稳定难题、迈向政治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坚持道路的独立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以成功开辟的最大秘诀。
政治发展道路的“善治”与“良政”。政治发展除了要保持道路独立性之外,还要构建一套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局面、适应现代化迅速发展变化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调试能力,使得这条道路可以及时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稳妥处理各种政治矛盾和冲突,最大程度地凝聚政治共识,形成国家治理的政治资源。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还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纳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不断从自己走过的道路中反思教训、总结经验,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集稳健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面向实际问题的、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在制度模式竞争中彰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制度支撑。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具有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与其他制度模式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效避免了政治冲突、党争纷沓、社会撕裂、政治无序、效率低下、治理紊乱、阶层对立等诸多弊端,为我国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政治环境和局面,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政治基础。对于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发展好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有力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好宣传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国家、民族的“根”和“魂”紧密相连。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必须实现对以往时代思想文化的超越,都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所处时代的问题、完成所处时代的任务、最终形成关于所处时代问题和任务的思想认识、理论阐释和文化支撑,这是实现时代精神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把“根”培得茁壮、如何把“魂”铸得强大,是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工作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化文艺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把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用艺术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以精品奉献人民。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衡量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精品力作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力地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是否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永葆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主体、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与呼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为党和人民创作精品、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与呼。
做新时代的先行者。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努力推进思想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经历着深刻变革,呼唤着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这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又包含着对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期待,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信心、担当历史责任、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涵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思想宣传范文】四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巨大发展潜力,需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也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共同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高度评价了民营经济为我国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申了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作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国有企业深化同民营企业的合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始终保持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再到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形成、巩固和完善。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制度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充分调动了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我国消除贫穷落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正是因为有基本经济制度作保障,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才得以实现高度互补、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加工业,随着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企业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不少企业已经走向国际,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与国有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密切。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巩固好、发展好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又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各种所有制经济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形成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的同时,强调“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只要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落实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物质基础、人力资本、资源禀赋以及制度优势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极大地振奋了民营企业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精气神,也极大地鼓舞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干劲。
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发展潜力巨大、充满机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从公布的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动能逐渐成长,我国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仍居世界前列。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后劲足,是最具成长性的大市场;我们在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我国居民有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77.7%,有洗澡设施的户比重为84.2%,每百户汽车保有量33辆,空调保有量不到110台,电视机保有量刚突破120台,与发达国家和一些与我们收入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恰恰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当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增长乏力,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面临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压力。这些困难和挑战,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其他国家,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对民营企业,都是同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正在不断改善,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都将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扎实推进,也将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始终坚持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把握规律、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实现新发展。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于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单枪匹马、单打独斗都是行不通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够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更是应该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共同属性都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有竞争是必然的。民营企业之间有竞争,国有企业之间有竞争,同一市场、同一领域内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也有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加强合作才是大势所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该在竞争中学会更好合作,通过合作赢得更多发展优势,这既是应对外部大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以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为抓手,不断加强同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分工协作、产业配套、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2013年—2018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转让部分股权、增资扩股超过700项,吸引社会资本超过2600亿元;通过证券市场开展IPO、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资产重组等超过400项,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万亿元。近两年中央企业压减的近13000户法人中,超过2000户的控股权转让给了民营企业。中央企业在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也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合作力度,培育和带动了一批企业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下一步,中央企业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持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推动创新发展,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做强做优实业主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在这一进程中,中央企业将不断加大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力度。
当前,民营企业与中央企业一样,也面临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许多发展的共同点、利益的契合点,蕴含着大量的合作机会,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国务院国资委真诚欢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来,共同探索各种所有制经济深度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积极支持中央企业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民营企业发展中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格局,共同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