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精选五篇
【导语】:科学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真实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一
百年前的中国,各种学说纷呈、各派思潮激荡、无数政治力量匆匆登上这个充满新旧、古今、中西矛盾的历史舞台,但只有肩负起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救亡图存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红船扬帆起航,用了短短28年的时间,解放全中国并建立新中国,这其中根本的逻辑就在于红船精神所昭示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这种“首创”精神,不仅仅造就了新中国,而且在百年中国发展道路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反复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回顾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的巨舰大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迫使中国从古代社会进入到近代世界。其时,内外交困的政局、屡战屡败的军事和千疮百孔的经济,无不昭示着大清王朝的摇摇欲坠。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国,恢复中华民族的往昔荣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变法图强的征程。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而且也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提供光明的前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具体而切实地展示了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过程。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理想与奋斗
百年中国崛起之路
百年中国航程,历经苦难与艰辛,实质上彰显了红船精神之“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原有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下,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独立和初步发展,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40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发展的宏大历史进程,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追根溯源,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红船精神所孕育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之奋斗精神的伟大力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将真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和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展望未来,新征程离不开红船精神的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归旨与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始终就是红船精神所说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正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继承和弘扬。1956年,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新型文明秩序,树立和谐有序、共生共荣的人类整体发展观,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归旨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而且还体现在她始终坚守的大国责任和历史担当中。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的发展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路径中不断前行的,是在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古老文明的基础上,是在不断吸收现代西方先进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是在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前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发展起来的中国也始终肩负着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历程,就是不断开创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型道路的过程,更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历程。不仅如此,发展起来的中国,始终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社会发展新理念,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发展的初心使然,更是她对人类命运的贡献所在。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二
全面依法治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协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制定“五四宪法”,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开启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开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宪法的制定,在我们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乃至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相继出台,我国法制建设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经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中央全会决议的形式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规定,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才能有序推进,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一以贯之把全面依法治国这场深刻社会革命进行下去,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要抓住“关键少数”,使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确保全面依法治国这场深刻社会革命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革命性飞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必须不断发展,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对中华文明治国之道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法治梦与强国梦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韩非子》中的名句“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来说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合理借鉴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绝不能抛弃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法治不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备宪法权威、凝聚广泛共识的治国方略,一种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全新的社会秩序形态,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国家治理实践的一次革命性质变与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方面事业不断推进的现实需要,我们党积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定不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建设法治中国前景无限光明。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关键是完善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依托。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此基础上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基础是强化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引导全社会信仰法治,相信法律能够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自觉。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自觉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增强依法执政的本领。
全面依法治国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不仅属于中国,也具有世界意义。它打破西方法治模式的神话,破除西方法治中心论的迷信,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独特模式,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走适合自己国情的法治道路提供了借鉴。它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也为各国法治建设提供了非西方的生动理论和实践范本。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充满中国智慧的重大贡献。
建设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纵观世界近现代史,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从法治中获得制度的力量。中国的法治事业既与世界同向而行,又扎根于自身独特的文明传统和本土资源。务实而开放的中国法治实践已经开创出一条走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有充分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下去,使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积极作为、加快推进,又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发展水平,不能脱离法治自身发展完善的基本规律。一定要从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高度把握好方向、掌握好进度、防范好风险,确保我们朝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稳步前进。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以更加自觉和自信的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努力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气势恢宏、催人奋进。不断重读《报告》、深入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震撼人心的气势和力量,来自于《报告》对我们已经走过的具有全方位开创性意义辉煌历程的全景再现,来自于《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回答,来自于《报告》对中华民族所处历史方位、复兴前景与行动纲领的清晰勾画,也来自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自信从容、清醒理性、变革创新、团结凝聚、自觉担当等可贵精神在《报告》中的通篇融贯。
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报告》所讲大会主题的句首四字,是《报告》全篇展开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持守。一是心有民族。《报告》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回顾与展望中揭示了党的命运与民族命运间的深层关联,提出了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要求。二是心有人民。“人民”二字,不仅是《报告》中的高频热词,也是《报告》最根本的立场、最鲜亮的底色。三是心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为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精神引擎。《报告》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的就是共产党人时刻挺直精神脊梁、始终成为民族脊梁,担当人民的重托、民族的使命。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报告》凝聚人心的强大磁力。
自信从容。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从容的足够底气。《报告》不仅基于历史和当下的事实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报告》不仅写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就自信,也郑重表达了共产党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前景自信和能力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所传递的,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的从容和自信。自信从容,炼就于砥砺奋进的开创性实践,更是我们写好时代新篇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
清醒理性。《报告》展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自信从容,也贯穿着面对现实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征程新使命的清醒理性。一是清醒理性地把握我们的历史方位、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判断的同时,特别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是直面问题。《报告》强调“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于党的建设,不仅强调要“勇于直面问题”,更要求要“敢于刮骨疗毒”。三是深刻把握我们建设事业的艰巨复杂性,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清醒理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
变革创新。勇于变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着民族复兴的反复探索中获得的历史启示,也是我们成就初心、开创美好未来的不二法则。《报告》强调要有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度自觉,永不停顿地开展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在实践方面,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理论方面,必须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报告》还将对广泛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关注与强调融贯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部署之中。对变革创新的强调与坚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春气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有的精神状态。
团结凝聚。《报告》基于对团结凝聚之于党的生命力和民族复兴伟业意义的深刻把握,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凝聚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全民族团结凝聚的明确要求。在对五年来工作的回顾中,《报告》既揭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的原因,又阐明了党的建设中这一重大成就的深远意义。在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中,《报告》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进一步增强全党团结凝聚的根本遵循。在强调全党团结凝聚的同时,《报告》还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了全民族的团结凝聚问题。《报告》要求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永远朝气蓬勃的重要根据所在,是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伟力的聚合之源。
自觉担当。自觉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历史使命的深刻体认和坚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述共产党人的担当问题,这种担当的自觉,同样跃动于《报告》全篇。《报告》多次以“主心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的是强烈的担当精神。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报告》对党的建设问题的一系列深刻论述和战略部署,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担当使命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讲,《报告》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时代历史使命及其担当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大担当和新作为的行动纲领。有了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浑雄壮丽的实践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写入新时代的伟大新征程。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四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代”这一概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在不同话语中的意义指向,有助于更好地认清我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贯彻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时代观指的是人们对时代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反映时代发展总趋势和逻辑演进规律的根本观点。作为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时代观体现了主体对时代的一种主观心理表达,代表着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性。同时,时代反映了一定社会在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二重性。因此,处于社会不同发展空间或者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往往拥有不一样的时代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时代观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往往会形成新的时代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意味着”是对我国历史发展新方位最深刻、最确切的理论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的最新表达。
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
话语是时代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一方面,话语产生于某个历史时代,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概况和总结。另一方面,话语是某个历史时期“现实的人”的话语,它产生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性的历史观念。同时,作为正确实践经验总结和科学理论的话语,还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中国维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前景;二是社会主义维度,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三是人类维度,体现的是中国经验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三个维度对应三种时代话语,即“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话语和“中国经验”的时代话语。
作为“民族复兴”的时代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代表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开始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代表着中华民族“富了起来”,人民逐渐由解决温饱进入了小康时代。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真正步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无论是国家硬实力、软实力,还是民族自信心,都在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即将完成,我们也更有信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牢靠的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话语。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中国依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无疑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与动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如果从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发表的1516年算起,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500多年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沧桑。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吸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之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其他国家开辟了可供借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并由此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局限与弊端,使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迎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新的时代话语,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为“中国经验”的时代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自身的某种改变,而且还意味着中国为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变化。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友善、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能够为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种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
中国经验更加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任何理论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运用,才能在实践中起到良好效果。“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果只是一味照搬教条,而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甄别和选择,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不会将自身的道路和模式强加给任何别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自由和权利,互相尊重和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基于自身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努力发挥中国经验的重要作用。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并多次做出重要论述,强调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前瞻性思考和筹划。
基本特征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一种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研究对象(事物)特征的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承担着指导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性的理论经济学,而是整个经济科学的指导思想,既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有很大不同,又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有着质的差异,综合起来,其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七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然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主张,是要保证中国经济的航船向着实现人民利益的正确方向前进。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业绩,都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体现;其关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设计,都最大限度地兼顾和集中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其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智慧的集中和升华;其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都是人民群众期盼的集中体现。实践表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要确保党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领导权,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
二是始终坚持把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本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才能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事实出发,深刻汲取苏联模式的历史教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富民富、经国济世等思想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比如,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重新界定计划与市场的属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使中国经济告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具创造性和世界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可见,从实际出发,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解决国内经济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为基础,这就要求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导向,指明了通过共同富裕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取向贯彻于现实实践。以此为指引,我们党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从改革初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后来主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后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表明我们党越来越注重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既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又将“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必须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却在使两极分化愈益严重。2018年4月发布的《2017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美国0.1%最富有家庭的财富相当于最底层90%家庭所拥有财富的总和;在过去40年,美国80%中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仅增长了约25%,而20%高收入人口的收入却几乎翻了一番。
四是始终坚持以问题牵引理论发展。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通过研究分工问题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并通过这一“辩证法”阐明了社会结构的四个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承了这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研究对象聚焦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上来。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超越了纯粹的经济范畴,把政治、社会与经济统筹起来,涉及财产所有权、收入分配以及政治结构等,最终是要使经济发展为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铺路,而不是使经济发展本身成为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切经济社会问题,决不仅是单纯地研究资源配置和增加物质财富的科学,而是要研究如何增加财富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
五是始终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比如,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后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要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这些重要理论观点,对于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实现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包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既避免了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带来的严重弊端,又运用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反观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严重扭曲政府与市场关系,高度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已经多次引爆地区性或国际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六是始终坚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协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统筹政治、经济与社会,而且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不仅努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而且从人类文明进步高度积极推动达成关于促进世界气候变化和环境改善方面的协议,为全球性的环境改善积极做出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正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七是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中国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倡议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适应和引导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地学习思维方法精选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