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写作>反思>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HT分享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能力。学生如果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让其思维在堂课中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那么我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好问爱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问题表述的完整性

在学生上一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会问即可。而随着他们年龄不断的增长,表达能力的不断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再要求学生会问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把问题表达完整。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教材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就是教材画面很丰富,但是文字叙述的很少,让恰恰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数学课本中的“看图说话”是有别于语文当中的看图说话,是让要学生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而不单单只有问题。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供学生表达的材料和机会,一旦学生能够完整的将问题表述清楚,教师一定不要忘了给学生鼓励,让其下次还能将小手举起。在指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学会怎样才算把问题表达完整时,班里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感觉完整的数学问题就是你不看图中画的什么,根据所说的内容就可以算出这个题的答案”是呀,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应用题不就是这个特点吗!在随后的练习中,随时让学生根据图将问题表达完整,并且抓住他们说的好的地方,告诉他“你的观察力越来越仔细,话说的越来越完整,越流畅”等,会让他们喜欢上去表达,喜欢去提问。

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问题意识发展的主动性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以达到舒适状态。因此认知冲突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进人们去探索,使其认知状态达到协调。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一定特点的,究其智力而言,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他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一旦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观念不能达成共识,学生变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新知和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利用学生的求知心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背景出发,让他们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会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起其探究的愿望。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当我把算式53.4和5—3.4呈现出来,很快就有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将4和5相加,算出加法的得数是3.8。将5和3相减算出减法的得数为2.4,并且很自信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当我把给它们加上单位“元”后,学生一看,自言自语到“怎么不对呢?”“为什么不能这样加?”,“应该怎样算才正确?”“为什么5减3不对呢?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看到他们一脸的疑惑。我顺势将小数和整数的加减法和他们一块探究。学生通过比较,质疑,探究,解决自己的疑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习题和开放性情境,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有人这样说过:“教师所要做得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是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能提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会发现、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而要使学生能从会提单一的问题,发展到尽可能的利用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综合性的问题。

(一)借助习题提高学生提问的综合性。在讲二年级数学下册《小熊开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商店里货架上的物品提一些数学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道:“买3个风筝的钱可以买几个文具盒?”这个问题需要将乘除法综合起来解决。我惊叹在他们刚接触乘除法不久,还在学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位同学竟能想出这样一个问题。于是问他为什么会想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他说“昨天做得练习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想到了”于是我鼓励到“你能把看到题型运用到今天的课堂上,提出了这么好的一个问题,太厉害了,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像他一样,能将你看过的,用过的向他一样能运用到课堂上学的新知识中”

在随后的教学中,会发现总有一些孩子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要综合运用到加、减、乘、除法进行解决。而在我批改作业后,会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其实在我还没有给他们指导之前,一些有心的学生已经从作业当中学会借鉴,提出一些好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告诉我“这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个问法,放到这儿不知道行不行”我都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结果大家发现,这真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讲解习题时,我也会有意的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进行重点的指导,请学生试着在提一些类似的问题,进行巩固。

(二)利用情景图进行指导。《课标》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情境,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让学生想问、乐问、问出好的问题,他们必须对所呈现的内容感兴趣才行,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发的合适的土壤。教学中可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故意给一些已知条件多余或不足的信息,让其自己去选择或补充,想办法把自己想要提供给大家的问题进行完善;或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利用学生提出的超出现有知识能力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提前渗透,保护其提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的模仿力,知识的迁移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而这种迁移和模仿往往是有利有弊。在他们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由于他们的认知成程度有限,还不能分辨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时,他们提的问题有时候会超出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在解决时,会采用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现有知识相关联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尝试着给他们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讲解。

如在学生刚接触有关“倍”的问题时,受一年级所学的“谁比谁多几少几”的这种提问方式的影响,总有一些学生在看图提问时会提出“谁比谁多几倍”这样的问题,而在计算时则会直接采用两数相除的方式。这是三年级最基本的差倍问题的基础,觉得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但是既然他们提出来了,不妨试着指导他们解决此类问题。于是就把“谁比谁多几倍和谁是谁的几倍”这两类提型放在一起对比学习,使他们明白这两类问题的异同。学生明显发现“谁比谁多几倍”有点难,但自己现在理解了一些。而当我告诉他们这样的问题他们会在三年级学到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表情,“老师,我们都会计算三年级的问题了”。

因为觉得他们有时提的问题太难,即使讲了学生未必听的懂而刻意回避,有时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与其这样,倒不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他们能提出来,就指导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学理论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育的原则”。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但并不是说越高越好,这个尺度需要教师把握好。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不妨就着学生的思路,可以尝试着指导其解决他们提出的、以他们现在的水平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以保护其积极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审视所提问题的合理性

数学本身不是独立于生活经验之外的一种纯理论知识,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还原与生活。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是建立在形象的生活情境当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进行教学时,对于一些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防止所学所问跟生活脱节,变得不合理。如在讲“趣味运动会”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来给各组买体育用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有的组根据统计的结果买的刚刚好,而有的组会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有一个组说“他们组有四个人喜欢接力跑,就给他们准备了6个接力棒,理由是害怕弄坏了。”这时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接力棒是木头的,不容易坏,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还有学生说“那万一有新同学加入怎么办?”学生考虑到他们生活的实际情况,但因为其经验有限,对接力棒的用途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肯定他们的理由的同时,我帮助他们回忆实际的生活经验,知道此种体育用品的用法,让其买法和理由更合理。

再如五年级“铺地砖”的一课。授课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到建材市场去调查“铺地砖”应该考虑那些问题?目前建材市场上销售的用于办公室地砖主要有那些规格,单价是多少?课上学生交流的东西很多:价格上,材质上,环保上,规格上等等。等他们带着所有的收获将其运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所提问题就不是那么空洞,一旦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就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而这些正是他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调查所得到的。他们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在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时就会比较符合实际。因此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合理继续保持,让不合理得以纠正,不仅可以充分地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乐问,好问,问的有价值,从而促进他们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2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重大问题必将带来现有理论的大突破、大发展。

物理学研究和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的有关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使得学生对持续进行的有目标的思维及探索活动形成明显的激励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我认为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适合“问题提出”的民主环境。

2.减轻学生负担,留足发展“问题提出”能力的时空。

3.倡导多向怀疑。

4.鼓励大胆发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工具。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3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李政道教授也曾说过:”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那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多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一谈:

1、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寻跟到底的心理倾向。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应用结论非常简单,关键是让学生探索从哪些方面去研究3的倍数特征,如何研究3的倍数特征。因此我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复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是观察数的个位。当我提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时候,学生很激动,他们进行了猜想: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我接着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对别人的猜想可以拿出证据进行证明和反驳。接下来就是很热闹的一个生生对话的场面。他们还进行了一些猜想:

1、个位上的数是2、5、8的数。

2、个位上是1、4、7的数。

3、十位上是3、6、9的数。

这些猜想都被他们自己的证明推翻了。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既然3的倍数特征不能看个位,也不能看十位,我猜想与他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有关吧!”这句话由学生得出了,我当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开心。我说了一句话:“对!”我们就一起进入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活动中。

我想,只有恰到好处的创设了问题情景,学生才会产生质疑,才会提出问题。因而,我们要以“置疑”开路,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养成多思善想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自始至终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动力,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的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冲要时时处处都有问题,使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中养成自觉的质疑问难的习惯。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同一种商品不同售价》时就体现出了这一点。首先谈话导入,从富有现实意义的一次实践活动入手,去购买一种物品,货比三家,你是怎样选择的?为后面买蘑菇时应该考虑那些因素作好铺垫,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性。接着就对信息的充分理解,排除质量、重量等因素后只比较价钱,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合作交流中,探索不同方法。首先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可以从那些角度去思考”给部分学生指明解题方向。给大部分学生指明不同的思考角度,以便与探索不同的方法。接着就是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进行交流。学生要从比单价、总价、数量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是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对别的同学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听懂了,重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没有听懂,提出质疑,我希望达到的是一种生生对话的热闹场面,老师只是一个交通警察的这种角色。在知识的总结、升华阶段,总结用了哪些方法解决。目的是让大多数学生知道比单价、总价、数量是怎样比的,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在巩固应用阶段,练习同类型的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不同的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个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一些困惑,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1、在课堂上,我们是否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不是给学生留足了质疑、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设计能真正带给学生什么。

3、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针对的优等生,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比较灵活、比较难的的学习内容我们老师该为中差生作点什么?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4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本段学习了“人的身体、皮肤;运动”三章,刚刚接触生理卫生,论讲应该有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肤颜色比较黑?为什么天热皮肤出汗多?为什么皮肤被划破时会感到疼痛?为什么小孩能逐年长高,而成年上却不能?为什么儿童少年长期不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就会影响体形、姿势和动作的健美?等等,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

(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活提问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

(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27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