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篇1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
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
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
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篇2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篇3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能够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个性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齐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构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潜力、思维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此刻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一课写景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潮来时两个小节,重点体会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揭题时,我抓住“观”字,理解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通过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容易记得住。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了钱江潮的录象,学生观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被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折服,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老师范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需要花大力气训练,争取到期末时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导背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教师读句子,学生听后记下词语,填在括号里。
课件出示句子校对,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引读这段话,留下括号里的词,请同学们一边看潮水录象一边背诵,这样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减轻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因此,背诵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词语积累和运用方面,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先让学生抢答,一边答,一边出示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最后投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段落中去,训练较扎实。
总之,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互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篇4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学生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让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地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教完本课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反思篇5
《观潮》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得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就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得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得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得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得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得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得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得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一下一些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得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得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得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得美与大潮得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得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得教师教,学生听得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得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得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得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得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与谐,学生在愉快轻松得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得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她们得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得朗读,从学生得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得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得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得积极性、在与谐得气氛与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与理解课文得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得意思。这种别出心裁得形式,得到得效果远远胜过常规得读法。这样得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与背诵积累得训练与指导
注重学生得语文综合素养得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得工具性、以读为本,熟读成诵,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得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您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得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得“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得朗读,感受课文语言得直观性与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得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得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得“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得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得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得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得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得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与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得录音,有闷雷滚动得声音,也有山崩地裂得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得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得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瞧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得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瞧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得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得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就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得情感通过不同方式得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得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得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得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