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写作>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倩愉分享

教师要懂得如何创新,在教学思路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师,甚至忘记“传统”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1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

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问题“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呢?”,从而引出负数。这样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而例题二,由于前面在认识气温时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环节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知识,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这在例1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负数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而且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不但巩固所学内容,更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不足之处:对于刻度的教学,可能还不够详细,后者说还不到位,学生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你能接受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还是要细致,到位。

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而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对于正数的比较,因为是旧知识,所以不在话下。而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着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尤其是像—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第三课时练习课,值得思考的是要不要进行拓展呢?如潜水艇甲所在高度为海拔为—50米,潜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比甲高出20米,则潜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这要用到正负数的加减法。要不要进行教学呢?学生会接受吗?我想了想,还是教一教吧?让有能力的同学去掌握。没能力的凭借数轴来掌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3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4

这是一节与生活(体育)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强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用简单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针对数学课堂抽象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课本上也没有直接就研究实际比赛中的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这样的一个仅仅只是简单两个人跑半圆开始,来简化问题的难度。

2、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贯穿始终,既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学,又注重了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3、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却给了学生们紧张情绪的一个释放机会,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线问题后,教师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线如何确定的问题,学生在初接到这道题时都感叹于简单,其实在真正完成时才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体跑道的形状,有几个弯道,再来解决起跑线的问题。学生们从这道题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线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跑道形状才能来确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其中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这几个方面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因此,《标准》指出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因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项培养的举措,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面临的教学任务。当前,在我们许多数学教师的意识里,对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怎样去上?大家也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如何上好这样的活动课?我们该有怎样的理念?

一、 明确每次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

1、教师要在上每次实践活动课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

《标准》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每个年级的活动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级(1-2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中年级(3-4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周围的事物;高年级(5-6年级)选择的是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情况。选择的内容不同,必然决定了其目的也不尽相同。1-3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4-6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级(3-4年级)侧重点的转移与衡接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把握各年级组织活动目的的侧重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确每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结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使这两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补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每次具体活动的目标的选择,而且确定的目标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切合实际,达到目标就行。

2、在学生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活动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级数学第8页的实践活动,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交代这次活动的目的,然后才是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最后是教师把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全班,要求学生再从中找出那些大数,读出来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二、 充分做好每次实践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这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要想在活动课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教师课前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运筹帷幄,做到心中有数。

(1) 课前的的思想准备。每次的实践活动都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设计的。要想活动能正常的开展,教师就必须要理清教材的要求与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知识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还需要教师先实践,了解整个过程才行。只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活动时才可以有条理。

(2)教师课前的学识准备。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让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做好实践课的知识的积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前对于有关知识必须要十分熟悉,在实践活动前、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做好学生学识上的储备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上四年级教材的《国家体育场》的小组活动课,教师必须对国家体育场的相关资料要了解,还必须让学生知道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测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种蒜苗》,教师必须在上这个课前,先自己种,并且做好蒜苗的生长记录。还有六年级的利率调查、计算利息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储蓄、国债、利息、利率等相关知识以及计算利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达到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

    16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