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五篇
北戴河的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松翠柏、绿树红墙,会让您流连忘返,终生难忘。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关于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1
欢迎您来北戴河旅游,祝您在北戴河度过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北戴河的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松翠柏、绿树红墙,会让您流连忘返,终生难忘;北戴河深厚的文化积淀,会让您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倾听那流传千古的故事,回味那余韵无穷的篇章。北戴河是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是一首长长的歌,流光溢彩,余味绵长,请您静静地听,我给您细细地讲。
北戴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区,面积不大,70.3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只有6万居民。但北戴河的美丽和神秘,却拨动了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仁人的心弦。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汉武帝,志在千里曹孟德,一代明主唐太宗,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康有为、徐世昌、朱启钤、张学良等等风云人物,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出历史活剧;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他们的战友们,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传教士、外交官员、富商大贾、学者名流,从19世纪末到1948年北戴河海滨解放,在北戴河购买土地,修建别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蔚然壮观、风格各异的世界建筑群。现在,中央和各部委省市的一些单位,在北戴河兴建了二百多家休疗养院,每年有600多万游客,来北戴河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北戴河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两千多年来,让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梦牵魂萦,顶礼膜拜?让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蜂涌而至,只求一睹风采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北戴河的美丽。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风云人物;风云人物的到来,又为她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神秘的美丽,使美丽更富有吸引力。您也是奔着这份神秘的美丽而来,您说是吗?
北戴河的美,首先美在她的海。在长达22.5公里的海岸线上,沙滩和礁石,相互交错;海湾和岬角,依次排开。沙滩松软洁净,堪称北方第一。礁石造型奇特,引人无限遐思。海湾浅浅碧水,浴场沙软潮平。岬角拔地而起,观鸟观海观日出,此处最富吸引力。大海的开阔,教给我们学会宽容;大海的博大,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大海是我们的朋友,大海是我们的老师。人类来自大海,大海是人类永远的故乡。您来到北戴河,见到蔚蓝色的大海,是不是也产生了返朴归真的感觉呢?
北戴河的美,还美在她的山。天下的山,有的以高大雄伟而闻名,有的以挺拔险峻而著称,要想攀登他们,不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意志体力的考验。北戴河的莲蓬山却不同,她的海拔高度只有152.1米,她把高大雄伟、挺拔险峻作为能够实现的目标,却把温柔舒缓、平步青云,作为不知不觉的过程。无论男女老少,不必气喘吁吁,慢慢走来,一样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海滨最高峰,眺望方圆百里山川大海的旖旎风光。莲蓬山公园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森林公园,奇石异洞、青松翠柏、亭台阁榭、鸟语花香,把莲蓬山装点成为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绿色世界,一幅气象万千的绚丽画图。
北戴河的美,更美在她的环境。北戴河常年保持一级大气质量,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4000个,为我国大城市平均含量的4倍多;城市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的绿地面积,都居全国首列。别的地方是城市里面建花园,北戴河是花园里面建城市。这里,到处是森林绿地,到处是鸟语花香,没有污染,没有噪音,永远是那么清新,永远是那么宁静。北戴河是世界著名观鸟地,是我国第一个候鸟迁徙途中停歇栖息地保护区。这里能见到409种鸟类,占我国现存鸟类的40%。鸟类是最有权威的自然环境鉴定师。鸟类选择的栖息地,必定环境质量最好。无怪乎有人写出这样的诗句来:从来鸟儿最聪明,偏向好山好水停。能知善恶解人意,碧海翠峰白精灵。北戴河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尽力保护的结果。
北戴河的美,是四季的美。她受海洋气候的调节,春光明媚,夏无酷暑,秋高气爽,冬无严寒。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北戴河成为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春天来到北戴河,艳阳三月,春风浩荡。迎春花开了,木槿花开了,桃花红,梨花白,北戴河成了花的海洋。这时候,一群群候鸟从南边飞来,北戴河又成了鸟的世界。春季是北戴河赏花观鸟的好季节。夏天,是北戴河的黄金季节。清风阵阵,凉爽宜人,金沙映碧水,绿树掩红墙。人们在海滨浴场里戏水畅游,到处欢歌笑语,北戴河成了欢乐的海洋。
金秋时光,天高气爽,鱼肥蟹满,瓜果飘香。赤土山麓看红叶,莲蓬山上思故人。秋天,魏武帝曹操来了,吟唱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古老诗句;秋天,毛泽东来了,挥笔写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伟大诗篇。秋天的北戴河,秋光秋色,是五彩缤纷的北戴河,是诗情画意的北戴河。
隆冬季节,北戴河飞舞的雪花,把山山水水装扮成一个晶莹剔透的银装世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回眸大海边,正是冬泳时。冬天的北戴河,到处一片洁白,那是纯真静谧的北戴河,向那些充满着青春激情的、勇敢的来访者真诚奉献的哈达。
北戴河是我国旅游业的发祥地,她最早开发于光绪十九年(1894年)。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称为东亚避暑胜地。1979年10月,全国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从此,我国的旅游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2年,北戴河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中央再次决定暑期到北戴河办公。1991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区”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8年,作为秦皇岛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步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北戴河的支柱产业,北戴河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区。
北戴河属于全国人民,属于全世界,是地球母亲赐予的丰厚礼物,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智慧结晶。愿您的北戴河之行,轻松愉快,愿您把北戴河的温馨和美丽,永远留在心中。
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2
各位朋友,说起唐县也许您并不很熟悉,但说起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尧帝我想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我要自豪地告诉您的正是:唐县就是尧帝的出生地。唐县在历史称古唐侯国,因尧受封于此故也被称为唐尧,唐县也由此得名。所以我应该对大家说一声:欢迎您来到尧帝的故乡!
?古老的历史,必然孕育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并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唐县有古北岳恒山--大茂山、华北道教圣地--青虚山和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的卧佛寺摩崖石造像等。在近代历史中,唐县更因革命老区和模范抗日根据地而闻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唐县因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而成为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曾在此地长期工作和生活,并以身殉职于河北唐县。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唐县县城北面两公里的钟鸣山下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在我们的向纪念馆行使的路上,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建馆的经过。
?白求恩、柯棣华以身殉职后,为了弘扬他们的精神,增进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谊,边区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40年和1943年分别在唐县军城南关为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修建了陵墓。1971年,在唐县县城为两位国际友人建立了纪念馆。随着馆藏资料的丰富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纪念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设新馆已成为唐县人民的强烈愿望。
?198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唐县视察工作,并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85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馆址北迁,在钟鸣山下另建新馆。1986年11月,新馆落成。1986年11月2日,中、加两国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建馆以来,先后接待国际、国内各界人士达160余万人次。纪念馆已经成为向广大观众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1995年,纪念馆被保定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眼前这一组建筑气势宏大、雄伟壮观的建筑就是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高高耸立的牌楼上方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的馆名是由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
?整个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占地面积45955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整个建筑以它宏伟的气势、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列入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1991年,美国国际展览中心盛情邀请该馆参加其国际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大全》把该馆列入其中;1993年,山东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大观》该馆榜上有名;1994年,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该馆收入其内。加拿大园艺家贝林先生曾把他亲手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杜鹃花)空运赠送该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友人瞩目的地方。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馆内,大家可以看到满眼绿色,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我们眼前的这个一卧碑上方镌刻着的就是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下方镌刻着用中英文对照的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的生平简介。
?我们拾级而上的是南低北高的108级花岗岩石阶,站在108级条石台阶上,回首南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放眼远眺,定州开元寺塔隐约可见。馆区内雪松参天,桧柏挺立,宏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分为"两馆一堂",北侧中央八角型结构的是纪念堂;西侧为白求恩纪念馆;东侧为柯棣华纪念馆。"纪念堂"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可容纳近千人,主要用于举办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下面请大家先随我参观白求恩纪念馆。
?白求恩纪念馆有三个展厅,珍藏着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图片101幅,实物31件。展出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下面我来带大家一一参观。
?一、坎坷的青少年时代
?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医生。白求恩从8岁就立志学医,要成为像他爷爷那样的人。白求恩的童年,是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康人家度过的。他真正饱尝人生的艰辛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为了筹备上学的费用,白求恩在街头卖过报纸;在大学的食堂里当过侍者;在内河航行的轮船上当过烧火工;在伐木场当过伐木工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求恩被迫中断学业,应征入伍。1916年,白求恩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23年8月,与弗朗西丝结为夫妇。1926年的夏天,白求恩患上了可怕的肺结核病。在当时,肺结核病的危险如同我们今天的癌症。患有肺结核的病人和被判死刑的犯人一样,只能等死。为了不拖累年轻的妻子,白求恩忍痛和弗朗西丝分手了。
?在一份医学杂志上,白求恩发观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人工气胸疗法"。于是,白求恩在自己的身上大胆试验。两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白求恩用这种方法不仅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病,而且还使他在胸外科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发明了许多胸外科医疗器械。成名以后,白求恩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贫苦的穷人,他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加拿大医学史上第一个免费诊所,为那里的穷人免费看病。1935年11月,白求恩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加入加拿大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二、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派20万军队协助作战。美、英、法等国在"不干涉政策"的掩护下暗中支持叛军。54个国家的进步力量联合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共产党和劳动人民并肩作战。白求恩加入了加拿大志愿军,投身西班牙战场,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11月3日,白求恩率医疗队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白求恩到达马德里的时候,正是德、意法西斯军队对这个城市发动猛烈进攻的时候。他在马德里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支人工输血队,把鲜血直接送到前线上去,从而挽救了许多伤员的生命。他的创举轰动了整个前线,二战时,这个方法被交战国双方纷纷仿效。
?三、奔赴中国抗日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937年7月30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白求恩大夫也应邀参加晚宴,当他走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向白求恩作了介绍。当白求恩听说陶行知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时,立即紧紧握住他的手。陶行知向白求恩介绍了"七·七事变"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白求恩被陶行知的满腔爱国热情所感动。于是,在征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同意后,白求恩很快组建了一支医疗队。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自温哥华码头启程,乘"亚洲女皇号"轮船取道香港转赴中国内地。轮船抵达香港后,白求恩一行又转乘飞机来到武汉。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安排下,白求恩率医疗队离开武汉奔赴延安。
?1938年3月21日,白求恩率医疗队来到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朱德总司令亲切会见了白求恩。3月底,白求恩率医疗队到达延安。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傍晚,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了白求恩。白求恩请求组织医疗队到前线去,直接为伤员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阶段,敌强我弱,战斗频繁,前线急需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因此,毛主席批准了白求恩的请求。1938年5月2日,白求恩率医疗队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边区。
?四、战斗在晋察冀边区
?1937年10月,八路军115师主力南下,留下聂荣臻率2000余人的部队以五台山为中心,发动晋察冀边界地区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建立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一)初到五台
?1938年7月17日,白求恩率医疗队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山西省五台县金刚库村。他见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司令员同志,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聂荣臻向白求恩介绍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和军区的卫生工作,并聘请他担任军区卫生顾问。第二天清晨,白求恩就以军区卫士顾问的身份视察设在松岩口的后方医院。一周内检查伤员521名,平均每天行走几十里的山路。一个月内实施手术147例,这对于一个年近半百,一叶肺已失去机能的白求恩来说,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呵!实际上,白求恩的活动远不止抢救伤员,他想创办一所模范医院,边教学边示范,为我军培养一批有经验的医务人员。
?1938年8月11日,毛主席发来电报,同意白求恩担任卫生顾问,并批准了他关于建设"模范医院"的报告。毛主席在电报中指示,请军区每月发给白求恩100元津贴。为了照顾白求恩的生活,聂荣臻请求他接受这笔津贴。白求恩原封不动地把钱退了回去,并且严肃地说:"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的,我要钱做什么?我要穿得好吃得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中国了。"
?1938年9月15日,模范医院在松岩口村落成。
?(二)巡回医疗
?模范医院的建立,挽救了大批八路军指战员的生命。但是,战争每分钟都在流血,许多重伤员几经周折转移到医院,往往因为延误时机而死亡。于是,白求恩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游击战争的特点,迅速组织起医疗队到前线去,进行战地救护。
?1938年11月29日,359旅在雁北广灵公路伏击日寇。白求恩率医疗队到前线进行战地救护,连续工作48小时,为71名伤员实施手术。由于抢救及时,绝大多数伤员重新获得了生命,并且大多数伤员的伤口没有感染。成功的救护,使得白求恩异常兴奋,并给了他宝贵的启示。
?1938年冬,白求恩在唐县由翻译董越千介绍,拜访了新西兰传教士凯瑟琳,提出请她帮忙的要求。凯瑟琳应白求恩的请求,先后30余次到北平采购医疗器材和药品,为八路军建立了一条地下医疗药品输送站,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巡回医疗中,白求恩发明了类似驴驮子的运输工具--药驮子,它的里面装载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可以进行100次的手术和500次的包扎,非常适用于战地救护。因此,被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之为"卢沟桥"。
?1939年2月15日,白求恩在唐县花塔村度过了他来华后的第一个春节。春节过后,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前往冀中抗日战场。
?(三)东征冀中
?白求恩既是医生,又是无畏的战士,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奔向哪里。他遵照聂司令员的指示,率东征医疗队过平汉铁路来到冀中。在冀中军区司令部肃宁东湾里村,受到贺龙师长和吕正操司令员的热烈欢迎。
?1939年4月23日凌晨,驻河间的日、伪军2000余人包围了我八路军120师716团第三营在齐会村的驻地,著名的齐会战斗在贺龙师长的指挥下打响了。在这次战斗中,白求恩将战地手术室设在了离齐会村仅有3公里的真武庙。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外,白求恩没有离开过手术台。炮弹接二连三地在附近爆炸,白求恩却十分镇静地做手术。齐会战斗连续打了3天3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责任心创造了治愈率最高的纪录。
?(四)创办卫校
?1939年6月底,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返回冀西唐县,聂荣臻同志在唐县和家庄为白求恩接风洗尘,同时,邀请他列席晋察冀边区党代会。一个外国人被邀请参加晋察冀边区的党代会,白求恩认为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他的信任。党代会以后,为了给根据地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队,他建议创办卫生学校,为我军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工作的医务人员。
?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白求恩向卫校赠送了显微镜、X光机、小闹钟和医疗书籍。
?(五)情洒唐县
?唐县地处冀西太行山东麓,山川秀丽,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当年,白求恩曾多次到这里巡回医疗。他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每到驻地,就为当地群众治病,而且从不接受礼物。当群众提着礼物来感谢他时,他总是说:"你不要感谢我,我是八路军的医生,你应该感谢八路军才对。"白求恩视群众为亲人,与根据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六)生命似火
?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拒绝生活上的特殊照顾,甘愿布衣粗食、风餐露宿。他一息尚存,就不忘战斗。在临终时刻,他想到的仍然是伤员、是战友,他以超人的毅力、超负荷的工作,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1939年10月20日,是白求恩原定回国的日期,晋察冀军区为白求恩回国召开了欢送大会。就在这时,日寇以"战地专家"阿布规秀为总指挥,集中了27000余人的兵力,对我冀西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冬季大扫荡"。听到日军扫荡的消息后,白求恩立即推迟了回国的行程,要求参加反扫荡。军区司令部批准了他的请求,由他率领医疗队,赶赴摩天岭前线,将手术站设在离前线仅3.5公里的孙家庄小庙。
?前线的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我军的伤员也在不断增加。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司令部命令:医疗队立即从孙家庄一带撤出。原来是从北线进攻的敌人,为了摆脱被各个歼灭的命运,要以孙家庄为中心重新集结。考虑到医疗队的安全,司令部命令立即转移。医疗队决定将轻伤员先行转走,留下急需手术的十几名重伤员,术后同医疗队一起转移。
?时间紧迫,手术在顺利地进行,突然,哨兵跑来报告:"对面山上发现敌人!"白求恩和其他医生不动声色,只是暗暗地加快了手术动作。一个手术还没做完,哨兵第二次跑来报告:"敌人正向这里逼近!"这时,还有10名伤员等待手术。白求恩走出小庙,竖起拇指,目测了距离,发现敌人离小庙还有5公里。于是命令:"再增加两张手术台,同时手术。"3张手术台同时手术,大大加快了速度。当最后一名伤员抬上手术台时,我警卫部队已经同敌人的先头部队接上火了。这时,只听得枪声、炮声响成一片。同志们都劝白求恩赶快转移。躺在手术台上的伤员也说:"白大夫,您快走吧!给我一颗手榴弹,等鬼子来了,我就和他们拼了。"白求恩却说:"孩子,谁也没有权力把你留下。现在要不实施手术,你这条腿就保不住了。"说完,白求恩就立即为这位伤员进行手术。手术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但他仍然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等白求恩带着伤员刚刚转移,鬼子的先头部队就冲进了孙家庄。
?10月29日,白求恩手指的伤口发炎了。但是,他没有声张。11月1日,在甘河净后方医院发观一名颈部患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由于手术复杂,白求恩决定亲自手术。在手术中,白求恩受伤的左手中指受到了致命的感染。11月2日,他带着伤痛检查了200多名伤员。11月3日,他用手套将伤口裹好,又为13名伤员做了手术。黄土岭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又带着伤痛参加了战地救护。整整一天,白求恩都在主持救治工作。他四肢无力,浑身发冷,体温高烧达39.6度。由于病痛的折磨,他终于支持不住了。医疗队的同志们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抢救。但是,白求恩的病情仍在继续恶化。11月10日,军区首长命令白求恩回后方医院进行治疗。送白求恩去后方的担架离开了前线,他躺在担架上不无感慨地说:"我十二分惦念的是前方流血的战士,假使我还有一点儿支持的力量,我一定留在前方。"11月10日下午3时,护送白求恩的担架来到唐县黄石口村,这里离后方医院只有6公里了。但是,白求恩感到生命即将离他而去,他想争取一点儿时间,为中国革命再做一点贡献。于是,他坚持住在黄石口,不去后方医院。11月11日上午,白求恩给在花盆后方医院养伤的翻译朗林写了一封信,并让人立即送走。在后方医院,朗林同志含泪读完了这封信。在信中,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惦念着战斗,惦念着伤员,惦念着军区的卫生工作,而惟独没有想到他自己。
?白求恩病危的消息,牵动着根据地军民的心。军区首长派林金亮医生赶来抢救;战士们从前线送来刚刚缴获的急需药品;黄石口的老乡们赶来要求献血……各种各样的办法都用上了,由于白求恩的病情继续恶化,大夫们深感回天无力。
?下午4时20分,白求恩挣扎着坐起来给聂荣臻同志写下了最后的遗嘱。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告诉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非常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教育……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胜利……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历程。
?五、永久的纪念
?白求恩的逝世,使边区军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在前线,战士们带着为"白求恩报仇"的决心,冲向敌人阵地。在黄土岭,我军当场击毙日寇侵华"名将"阿布规秀,这是我抗日军民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连当时日、伪的报纸也惊呼"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1939年11月17日,在反扫荡的间歇,晋察冀边区军民2000余人,在唐县于家寨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殓殡典礼。仪式结束后,于当晚8时许,将白求恩的遗体埋葬在于家寨村南狼山沟门处。11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唁电,并致电白求恩的亲属表示慰问。11月23日,八路军朱总司令通令全军举行壮烈哀悼。12月1日,延安各界召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献了花圈,并亲笔题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940年1月5日,晋察冀边区军民10000余人,在唐县军城南关为白求恩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聂荣臻司令员率全体将士深切哀悼白求恩大夫,并于灵前宣读祭文。在追悼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员郑重宣布: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易名为白求恩学校,其附属医院易名为白求恩医院。
?1940年2月,由聂荣臻司令员亲自选定墓址,在唐县军城南关破土修建白求恩陵墓。1971年,唐县人民在县城修建白求恩纪念馆。
?六、不灭的光辉
?白求恩大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边区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态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文章《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求恩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白求恩,并在全国各地掀起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热潮。白求恩精神也在中、加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谱写了中、加友谊的新篇章。
?参观完白求恩纪念馆后,我们来继续参观柯棣华纪念馆。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在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市;1936年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1938年9月,志愿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帮助抗战;1939年2月到达延安,在八路军军医院工作;1940年6月,来到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9日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柯棣华大夫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共产主义精神,勤奋工作、不讲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抗日军民同甘共、战胜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第一部分青少年时代
?德瓦卡纳特出生在印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印度民族的灾难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德瓦卡纳特自幼聪明睿智,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有一天深夜,他的一个表弟不小心从他屋子的阳台上滑倒,他奋不顾身地跑上去,勇救表弟脱险。在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响应圣雄甘地发起的不合作运动和抵制"洋货"的号召,只穿用土布做的衣服。1932年8月,德瓦卡纳特因参加反帝反殖的示威游行而被迫转学。1932年12月,他转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1936年结束了他的医科学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士的学位。
?第二部分远道来华
?1937午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了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请求对中国的抗战给予支持。尼赫鲁复信朱总司令,表示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呼吁印度各界开展声援"中国日"活动。在印度国民大会第52次会议上作出决定,派遣医疗队,赴中国支援抗战。德瓦卡纳特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学会考试的机会,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自孟买乘英轮"拉吉普塔纳号",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驶往中国。他们是:队长爱德尔、副队长卓克,队员木克、巴苏和德瓦卡纳特。离印前,印度各界人士纷纷赶到码头,前来送行。
?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广州,受到广州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宋庆龄女士第一个走上船来,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到达广州后的第二天,医疗队员们拜谒了中山纪念堂,瞻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十九路军烈士墓"。来华后的一个月内,他们先后在长沙、武汉、宜昌、重庆等地参加医疗救护,他们认真的治疗,引起了伤员们的信服和感激。对于德瓦卡纳特,伤员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之为"小救星"。
?10月7日,是五位大夫十分兴奋的日子,那一天,他们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他们来华援助抗战表示感谢。五位印度大夫当面向周副主席提出请求,到八路军那里去做医疗工作。周副主席表示热烈欢迎。从此,到延安去,成为五位印度大夫的共同心愿。12月8日,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同志会见队长爱德尔,表示对医疗队去延安给予支持。
?12月9日,谭云山教授根据五位印度大夫的意愿,为他们起了中国名字,在各自姓氏的后面加了一个叫"华"字,此后,即称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柯棣华、巴苏华。12月29日,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会见五位印度大夫,劝说他们打消去延安的念头,遭到婉言回绝。
?1939年1月15日,日本飞机对重庆狂轰滥炸,妇女、儿童死伤惨重,柯棣华冒着生命危险,在爆炸声中抢救受伤的难民。就在医疗队即将离开重庆转赴延安时,柯棣华收到家信,得悉父亲不幸病逝。柯棣华悲痛万分,其他队员劝他回印度去照顾母亲和妹妹。柯棣华想到遭受日军蹂躏的难民,坚决表示:"援华任务未完成前不回去,不到延安决不罢休"。
?第三部分在延安
?1939年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路易·艾黎的陪同下,来到延安。到达延安时,受到延安军民的夹道欢迎。2月14日,延安各界代表在八路军卫生部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欢迎会。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出席了欢迎会,柯棣华正巧被安排在毛主席身边。3月15日,毛主席在凤凰山再次会见了他们。在窑洞里同印度大夫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在窑洞前合影留念。因年迈和疾病,卓克华和木克华先后回国。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受命去拐峁医院工作。5月3日,延安模范医院落成,印度援华医疗队把带来的X光机送到医院,并指导医务人员使用X光机。
?在艰苦的岁月里,柯棣华和大家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在生活上不要任何特殊照顾,和大家一起吃小米饭,还自己动手理发。没有刀片,柯棣华就留起了胡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39年7月10日傍晚,周恩来在延河边骑马,不慎摔了下来,右臂骨折。听到消息后,3位印度大夫立即拿起药箱,赶到周恩来的窑洞,进行会诊和治疗。10月29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们当面请求到抗日前线工作。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拿出一封电报说:"朱总司令欢迎你们到晋东南根据地去。"三位大夫听后非常高兴。
?第四部分晋察冀岁月
?(一)参加新型的战斗大学
?1939年11月4日,印度援华医疗队离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途中,汽车发生故障,柯棣华带头用绳子拉车。第二天,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派车赶来迎接他们。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西安后的第二天,国民党的一位官员来到他们的住处,极力阻挠他们去前线,并以高薪为诱饵,劝说他们回重庆工作,遭到了三位印度大夫的拒绝。
?1939年12月2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受到朱总司令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在晋东和冀西抗日根据地,柯棣华随队上前线抢救伤员。在遭到敌机轰炸时,他不顾危险依然为受伤的民兵和群众包扎伤口。他还随部队伏击敌人的火车,夺取军火,与抗日军民共同作战。柯棣华说:"我虽然没有在抗日大学学习过,但我在八路军里生活,也可以算是参加了一个新型的战斗大学。"
?(二)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1940年6月19日,柯棣华、巴苏华到达河北唐县。6月21日,到达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应聂荣臻司令员的邀请,参加白求恩墓落成典礼,并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献了花圈。
?聂司令员在揭幕仪式上讲述了白求恩大夫的光辉事迹,柯棣华深为白求恩崇高的精神所鼓舞,他站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宣誓:"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1940年8月l7日,柯棣华、巴苏华到达葛公村,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0年9月,百团大战打响后,柯棣华和巴苏华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带领医疗队到前线去救治伤员。当时,柯棣华的绦虫病已发现,并不时发作,身体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到前线去。柯棣华在前线工作了13天,共接收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85人做了手术。战斗激烈时,曾连续工作3天3夜。从战场上下来,柯棣华累得眼窝深陷,黝黑的脸膛透出了黄色。
?1941年1月,在江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9000余名新四军健儿在转移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伏击,他们没有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惨死在了国民党右派的屠刀下。柯棣华听到事变情况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激动的大声嚷道:"卑鄙下流,卑鄙下流。"几天后,在张各庄召开的军民誓师大会上,柯棣华走上讲台,用中文宣誓,坚决同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战斗在一起,同日、伪顽军斗争到底。1941年1月,柯棣华担任了白求恩医院首任院长。从此,他的工作任务更重了。
?(三)只要还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时期,白求恩医院的病床就设在老乡家的大土炕上,五、六个人睡在一起,既不符合卫生要求,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又不便于护理。柯棣华从房东的驴槽子受到启发,开展了"改炕运动",把大炕变成小炕,中间留一间隔。炕改好后,受到伤病员和医务人员的一致赞扬。在他的领导下,医院工作迅速得到改善,变得条理化和制度化了。
?柯棣华热爱伤病员,以救治和护理他们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一次,从前线送下来的张营长胸部中弹,不断流出浓血,浸污着被褥,为了不再引起感染,柯棣华亲手做了一条带窟窿的褥子,垫在身下。在柯棣华的精心照料下,张营长很快康复,重返前线。
?(四)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
?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柯棣华和边区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在生活上,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要任何特殊照顾。他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柯"。上级领导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发给他一些罐头和饼干,而他却全部送给伤病员吃。他经常穿一双自己打的草鞋,省下新军鞋给伤员和其他同志。大扫荡之后,生活条件更加艰苦,他和大家一起吃野菜和树皮。一次,校领导特意让炊事员为他做了一大碗米饭,但是柯棣华无论如何不要特殊照顾。他说:"我来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
?(五)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
?柯棣华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次,柯棣华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房东一个瓦罐。第二天,柯棣华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个新瓦罐给房东送去。
?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频繁扫荡,给边区军民生活上造成了极大困难,白求恩学校师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柯棣华带头参加劳动,他还模仿印度妇女劳动的姿势,用头顶起装着沙土的筐子。在他的带动下,白求恩学校师生帮助当地群众造田上百亩。庄稼成熟后,他又拿起镰刀和老乡们一起收割,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柯棣华和白求恩学校护士班教员郭庆兰产生了爱情。1941年11月25日,在葛公村赵秋珍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42年2月,党中央发出了整风学习的号召。柯棣华积极参加整风学习,并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希望接受党的考验,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整风会后,柯棣华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夜以继日地编写医学教材,以便为中国抗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1942年7月7日,柯棣华由江一真校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庄严宣誓:"要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要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献给这壮丽的事业。"
?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下一子,聂司令员为其取名"柯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第五部分以身殉职
?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过度的劳累,柯棣华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并患上了可怕的癫痫病。
?白求恩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得知柯棣华的病情后,建议他离开前线,到延安或者回印度治疗。聂司令员也一再劝他易地治疗。然而,此时的柯棣华早已将自己和中国抗日军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战争环境越来越艰苦,伤病员越来越多。每当我看到英勇作战、不断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这点儿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柯棣华的病情越来越重,发作频率日渐增多,每次昏厥时间也越来越长。1942年12月8日晚8时,柯棣华正在伏案编写《外科各论》,刚刚写完第117页,突然,癫痫病又发作了,笔在纸上划下深深的横道,摔倒地上。白求恩学校领导立即组织医生抢救。聂司令员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柯棣华。江一真校长彻夜守候在柯棣华身边,每间隔15分钟向聂司令员报告一次病情。这一夜柯棣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每隔15分钟就要抽搐一次,呼吸也越来越弱,一切急救措施都无能为力。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向妻子郭庆兰和幼子柯印华投去了无限留恋的最后一眼,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到医院,伤病员们失声痛哭。能走动的伤病员都来了,不能走动的伤病员,哭着要求把他们抬到柯棣华大夫的身旁,最后看一眼他们尊敬的柯大夫。
?边区军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白求恩学校学员们集合在院内,泪水湿透了胸前的衣襟。聂司令员听到柯棣华去逝的消息,悲痛地流下眼泪。人们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晋察冀军区、延安各界人民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战友们向他的遗体告别,军区首长按照当地风俗,为柯棣华拉纤送葬,将柯棣华的灵柩送往晋察冀烈士陵园安葬。
?第六部分万古丰碑
?柯棣华的病逝,不仅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国际友人,同时也使印度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儿子,反法西斯战线失去了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了纪念柯棣华大夫,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聂荣臻等都为柯棣华题词以示怀念。
?柯棣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我们敬仰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
?1943年7月,在晋察冀烈士陵园为柯棣华修建陵墓。1974年,将柯棣华墓改为大理石结构。1982年,又重修柯棣华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在黄河和恒河之上,铺架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将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最大的文明古国紧密连结在一起,促进着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谱写着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柯棣华大夫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5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名将永存于中、印两大民族之间,他的精神象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各位朋友,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我们就参观到这里。不知您是否又一次被他们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所感动。六十多年来,白求恩、柯棣华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纷纷前来这里参观学习。新党员宣誓、青年人入团、小学生入队,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驻军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到纪念馆学习《纪念白求恩》;医务工作者争作"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白求恩、柯棣华精神,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永恒的价值。
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3
冉庄地道战遗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身处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境内。眼前这是一座华北平原上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名字叫冉庄,但是就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六十年前在共产党领导下,村庄的农民创造出神出鬼没、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
在进入地道实体之前,我们先来参观一下地道战纪念馆,这里将详细地告诉大家地道战产生的背景和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故事。
第一部分 日寇侵华 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 华北沦陷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武装侵略,致使我神圣国土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其实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妄图,吞并亚洲的野心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军政要员参加的"东方会议"时,就秘密拟定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对策",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对外扩张思想。田中义一还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对策"密奏日本皇室,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赤裸裸的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独吞我中国,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
当中日两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致使东北在4个月零18天时间内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日本侵略军动用100万军队,在我神圣国土上进行了野蛮的、疯狂的、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他们制造的惨案达2272次件,他们用细菌战、制造"万人坑"、"无人区"无所不用其极。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之众。日军仅在河北制造的惨案就达310次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军残杀我军民达21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中共领导 全民抗战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1月28日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赴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为挽救华北战局的危急,1937年8月22日,115师由陕西三原地区出发,东渡黄河,日夜兼程,开赴晋察冀,当年10月,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
1937年冬,129师进入晋冀豫区。邓小平在冀南大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加紧根据地建设。9月,八路军总部与贺龙率领的120师从泾阳县出发,挺进华北冀中。人民的期望激励了军队,军队的抗日行动鼓舞了人民,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心心相印,共同抗日,河北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迅猛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
1940年8至12月,八路军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对华北日寇进行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共对敌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000余人,获各种枪支5800余支。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
第二部分 人民的创造 冀中地道战
日本侵略者为摧毁抗日武装,扑灭抗日烽火,多次集结兵力,在河北各地进行"扫荡"、"清剿"、"强化治安",实行空前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无辜百姓血腥屠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出其不意,克敌制胜,抓住有利时机,巧妙地打击敌人。地道战是平原地区广大群众在战争中的杰出创造,在冀中广泛开展,变无险可守的平原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成为打击日寇、保存自己的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
日寇扫荡 制造血腥惨案
1937年10月8日,日军占领正定县城,在城内及邻近13个村庄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499名无辜百姓罹难。
1937年10月12至15日,日军在藁城县梅花镇制造了残杀1547人的血腥惨案。
对于冉庄来说,最难忘的日子是1939年农历6月15日(公历7月23日)。这天凌晨日军包围了冉庄村,他们手中的刀枪寒光闪闪,把村民赶到南大桥三官庙前集中训话。妄图抓捕抗日干部,摧毁抗日政权。集合的群众稍一怠慢,就遭到敌寇的刀砍枪杀。这一天,日本兵杀害冉庄村民13人,打伤致残11人,抓走11人,烧毁民房700多间,烧死大牲畜17头,烧毁生产生活用具不计其数,抢走财物上百车,烟雾遮天蔽日,火光冲天,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冉庄这块家乡热土上的无辜百姓,惨遭大难,苍天垂泪,大地含悲。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闻讯策马飞奔冉庄,目睹惨状,掉下了眼泪。随后,他带来大批救济粮款,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冉庄群众重建家园,抗战到底。日本侵略者在冉庄残杀无辜群众,在河北各地的兽行举不胜举。数不尽的河北骨肉同胞惨死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之下,他们的血泪浸润了河北大地,冉庄人民更是世世代代忘不掉他们的先辈遭受异邦侵略者的凌辱、残杀。
全民皆兵 进行人民战争
河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愤怒地站起来了,步入了抗日行列。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广大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群众,组织人民进行敌后抗日斗争。
1937年底,定县唐家庄、杨家桥等村联合成立回民便衣队,刻苦练兵,奋勇杀敌。
1939年阜平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争上前线。边区的妇女也组织起来,她们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广大少年儿童也不甘示弱,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子弟兵的母亲敲响黎明的钟声,鼓舞人民打击日寇,保卫家园。
战略相持 创造游击战术
1938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写下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号召全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持久的艰苦斗争。在广泛开展的人民战争中,河北军民创造出一整套对付敌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敌人草木皆兵,坐卧不安。
冀中平原 地道村村相连
在对敌斗争中,地道战是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战略战术。地道战首创于冀中平原,军民配合挖地道,构筑地下防御工事。抗日战争期间全冀中挖地道达125万公里,称得上是冀中的"地下长城",成为打击日寇的地下屏障。
鬼子进村了,民兵们转入地道伺机杀敌。乘敌不备,民兵们已经从地下来到房上,居高临下,向敌射击。敌人占领了高房,民兵又进入了地道,从屋内瞄准房上敌人射击。民兵从伪装的地道出来,利用隐蔽的射击孔打击敌人。
守卫在地道口的民兵,手握导火索,准备引爆地雷。我们的八路军医护人员,在地道里设置临时战地医院,护理伤员。平原地道战,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 冉庄地道战 痛歼日寇敌丧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冉庄人民把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无穷力量,拿起锨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以自己创造的人为屏障和特有优势给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冉庄地道经过不断改进,构造形式逐渐完善。形成洞洞相连,户户相接,内外联防,互相配合,进可攻,防可守的战斗型地道体系,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建党建政 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党派干部来到冉庄,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先后吸收了张森林等7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冬建立起党小组,继而建立起党支部,张森林同志首任党支部书记,组织起农、工、青、妇会及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8年秋,吕正操司令员来到冉庄,在抗日村公所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清苑县5000余人杂牌武装,改编成人民自卫军,扩大了抗日武装。冉庄青年,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仅1939年至1940年间,冉庄就有85名青年参军,走上抗日前线。冉庄抗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站岗放哨,除奸反特,传递情报,坚壁清野,扒铁路,炸桥梁,割电线,毁公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构筑地道 众志成城
1937年开始,日寇的铁蹄踏进华北,把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变成了"抬头见岗楼,到处是狼烟,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人间地狱。敌人火烧冉庄,残杀我骨肉同胞的野蛮行径,激起冉庄人民的深仇大恨,决心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抗战到底。冉庄人民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藏。夏秋季节,利用"青纱帐"和敌人周旋,秋后"青纱帐"一倒,人们在村内村外挖了单口隐蔽洞,用来藏人藏物。张森林于1938年率先在自己家中挖了数个隐蔽洞。有的洞被敌人发现,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因此,群众又把单口洞改修成双口洞、多口洞,这样,一旦一个洞口被敌人发现,大家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洞口出去,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一定的保障。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来到冉庄,组织群众,在原有的单口洞、双口洞和原有地道的基础上,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县武委会搬到冉庄,亲临指挥。全村老少齐动员,根据战争的需要,边战边挖,最后终于构筑成了户通户、村连村,全长16公里的地道网。冉庄人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冉庄全部地道由东西南北4条干线组成,并筑有东西支线11条,南北支线13条。还有两条连村地道,一条通村东北3里的姜庄,一条通村西5里的东孙庄。加有两条突围线,一条通清水河岸,一条通村东南的隋家坟。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利用设在屋内的墙根壁地道口、地面、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等处地道口与敌周旋。利用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工事及多处暗枪眼,巧妙制敌,形成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的坚固堡垒,并具有三通(高房、地道、院落相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坏)的多功能,地道里设有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等。敌人从哪里来,我们就把它消灭在哪里,整个冉庄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地道战术 日寇胆寒
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开展地道战、麻雀战,并利用交通沟等地利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为解决弹药不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于1939年冬在梁连恒家设立土兵工厂,有7名技术人员。土兵工厂有地上秘密工作室和地下工作间,还设有连通地道的地下秘密弹药库,可随时将弹药运送到各战斗工事内,以应急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8年冉庄兵工厂共制地雷1200个、手榴弹2500多个、翻火子弹5000余发、土炮弹400余发、扫帚炮2门、榆木炮1门、决枪百余支及一些其他自制武器。
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冉庄民兵和人民,每到傍晚或战争之前,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巷道口,可攀之墙,可隐蔽之所,可取之物遍设地雷,利用地道战和地雷战相结合的打法,重创敌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女民兵,精神抖擞,飒爽英姿。除她们之外,冉庄妇救会的妇女们,种棉花、纺线、织布、缝制军衣、做军鞋、做慰问袋,身背公粮袋冲破京汉铁路敌人的封锁线,把军粮送到太行山区的人民子弟兵手中,她们丢下吃奶的孩子,丢开年迈的父母,长途跋涉,脚上血泡流的血,身上流淌的汗水,浸润了华北山川。
冉庄民兵的另一种打法,是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村来,充分利用地道优势,杀伤敌人。失败的敌人逃出村去,又遭到埋伏在村外民兵的阻击,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使敌人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冉庄人民在抗日政权的领导下,1939年至1940年两年内,就扒京汉铁路2次,毁张保公路18次,割断张保公路及王胡庄至西孙庄公路两旁电线8次。此外,挖成交通沟总长达15公里,还挖了护村沟7.5公里。英勇的冉庄民兵,还先后到林水、陈吴庄、耿庄、李庄、蒋庄等村进行伏击战、追击战;拆毁黑风口炮楼、拔碉堡、拿据点,共计出村作战85次。
1945年春,冉庄民兵在双庙工事痛歼日寇,击毙敌伪团长。数十次地道战积累了战斗经验,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有机地结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整个冉庄成了一个神秘的村庄。穷途末路的侵略者,不甘在冉庄的失败,1945年春夏交接时,驻保定的日军协同一个团伪军的兵力,包围了冉庄。当时,我民兵早已严阵以待,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他们只得破墙而过,在老母庙观察情况的两个民兵,发现一个挥舞指挥刀的日本军官,指使20多个伪军抢拆小庙工事,工事里的民兵满腔怒火,一枪结果了这个侵略者指挥官的命。敌人几次疯狂还击抢尸,但都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敌人急红了眼,重新组织火力,猛攻小庙工事,我民兵乘机转入地道,转到敌后,拉响了敌群中的连环雷,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拖着十几具尸体,狼狈逃窜。紧接着,敌人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冉庄袭来,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敌伪团长身挎洋刀指挥敌人从东村口摸进村来,被双庙地堡工事里的民兵首先发现。等到相距十几米远,工事里的民兵高兴地说:"好小子,你来得正好!"民兵班长李明贵,瞄准敌团长的脑门,只一枪便结果了他的性命。敌人象没头的苍蝇,乱窜乱跳,冉庄村里各战斗工事一起开火,敌人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前进一步,敌阵大乱,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从此,敌人留下了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战斗结束后,县武委会指导员乔军同志召开全村各民兵干部和魏庄高小全体师生大会,总结历次地道战的经验和取得的辉煌战绩,号召冉庄民兵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抗击日暮穷途的日军。奖励锦旗一面、步枪和手枪数支、地雷1000个、子弹300发。号召全区民兵发挥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配合国际国内大好形势,准备迎接反攻日寇的最后胜利。
抗日先烈 永垂青史
冉庄地道战的辉煌战绩,是冉庄人民和民兵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的。特别是埋葬在村侧墓地的30多名冉庄烈士的忠骨,是冉庄人民的骄傲,是冉庄的魂,冉庄人民将世世代代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抗日烈士张森林1909年出生于冉庄,1938年张森林同志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写下一首《从戎赋》:
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
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
1938年,区委吸收张森林同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村支部书记。1940年,张森林同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当时张森林及干部们,常在白天藏在洞内看批示,写报告,分析情况,计划工作,夜晚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张森林任职期间,组织领导农、青、妇、工会及人民武装,展开了顽强的抗日斗争。张森林为保卫家乡,为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等同志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组织秘密会议,会后朱信连夜转移到李庄。由于汉奸告密,耿庄、义和庄、段庄3个炮楼的敌人把张森林和区委宣传委。
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4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做个自我介绍:我是邢台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兼职导游唐艳。这位司机师傅姓王,是邢台汽车公司的职员。他驾驶的汽车是石家庄生产的宇通大轿车,红色,车牌号码是冀E12345,请各位注意识别。有王师傅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这次的旅游一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有句名言:“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和王师傅有缘为大家服务,感到非常高兴!对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代表邢台中国青年旅行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祝各位身体健康,旅行愉快,万事如意。
在开始游览之前,我说几点注意事项,希望大家遵守。第一,因为景观地处山区,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水边、崖边,一定要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第二,在游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扔垃圾,做到文明旅游;第三,由于景区面积较大,游程较长,大家一定要互相照应,以免走散。万一走散,可按照路标指示牌到门口集合;第四,请大家不要抽烟,以免引起火灾。
在进峡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太行奇峡群位于邢台县西南路罗镇贺家坪村,距邢台市区76公里,景区面积18平方公里,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峡长千米以上的有8条之多,它既有北方山岳的雄伟气势,又具南方山水之秀美。 奇峡群有三奇:一奇谷底狭深;二奇峡岸壁立;三奇成群出现,并有连绵十余里的清潭飞瀑及上万亩的原始次生林,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奇峡群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成为八百里太行山的一大奇观,被专家誉为“太行奇峡”。奇峡群的岩石大多是红色,在地质学上称作石英砂岩,这里14亿年前是一个浅海环境,红色石英砂沉积后,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这种岩层,后经燕山造山运动,山体形成褶皱,又经千万年的流水切割、侵蚀,形成今天奇特的地势地貌。主要景观有50多处,如:神鹰石、龙潭飞瀑、白云人家、黄巢殿、跑马栈道、神井、一线天、擎天柱、双驼峰、五指山、情人峰、观天眼、双龟戏石、龙首崖、悬棺、云崖撒珠、雄狮出山、小石林、兴隆寺、猿人头、双狮岩、浮雕、卧峡睛虹、济公观海等。奇峡群目前可游览的峡谷共五条,分别为长嘴峡、流水峡、黄巢峡、竹会峡和老人峡。奇峡群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是唐末黄巢义军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曾在此建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现在仍留有遗址。
一、长嘴峡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景区的第一条峡谷“长嘴峡”,人们俗称“一线天”,也叫贺坪峡,因前面的村名而得名。峡长800米,宽20米,两壁高70余米。谷底奇石遍布,溪水长流,地势十分奇险。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我们现在来到了长嘴峡中段的水库遗址。大家请向上望,峡谷凹陷下去的山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1958年,在建水库大坝时我国采用前苏联专家的定向爆破技术炸成的,炸下一堆乱石后,苏联专家就不管了,在当时技术落后,资金困难,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人们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水库修了起来,并在壁上写下了“气死老龙王,愁死穿山甲”的豪言壮语,后来在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中被冲毁,所以很遗憾,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水库的遗址,不过按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起一座拦水大坝,到那时你只能乘船进入景区了。
二、老人峡
我们右侧的峡谷山势平缓,非常适合老年人行走,因此称它为“老人峡”。这里有大片的原始次生林,进入林中树木遮天蔽日,凉爽异常,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大家往左前方看,这座山峰像不像一只雄狮卧在那里?它叫雄狮岩,希望大家都有狮的力量和勇气。
顺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继续往前走,就是我们景区三奇中的一奇:老龙潭瀑布。流水峡的千万年流水冲刷出数不清的太行年轮,在王帽峰下形成了深不可测的石瓮水潭。山泉水奔流至此,从石瓮中回旋喷流而去,形成眼前的瀑布,在这里观赏,我们会有一种凉风袭人,似入仙境的感觉。瀑布落差30余米,似一道白练从半山腰飞腾飘落,被风一吹,似千万朵玉兰,落到潭里,立刻化成一缕水雾。每逢雨季,水大瀑急,势如千军万马。瀑布下端的水潭叫“老龙潭”,是由瀑布冲成的,深6米,水质清澈。待到严冬,瀑布结冰,由于流水的冲击,常常形成中间空外面结冰的巨大冰柱,远看像白色的冰山,近观却又散发着蓝光,令人叹为观止。
传说有一年,有个年轻人,中午干完活想去潭边凉快凉快,当他走到时,忽然发现一个美若天仙的姑娘,揣着针线筐儿在潭边做针线活,姑娘一见来了陌生人,揣起筐儿跳进潭里,再没有露面。小伙子走近一看,姑娘只顾逃走,把剪子丢在了潭边,小伙子一看剪刀秀气锋利,便爱不释手,竟装入自己衣兜拿走了。没过几天,他手肿生疮,化脓不愈,直到把剪刀送回去,才慢慢好了。故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也说明了问题,即:“做人要诚实、讲信用,不能贪小便宜。”
我们面前的这块平整的岩壁,是岩石风化崩塌残留下来的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宽大平滑,恰似一个大屏幕,因此我们称它“天然大屏幕”,这个资源也会被利用起来,将来将展现给大家的是一幅《黄巢布阵图》,相信定会使你大饱眼福。
三、流水峡
峡长3000米,宽20米,高70米。峡中清水长流,鸟语花香,曲曲弯弯的陡壁上有众多的石崖、石龙、蜂窝状石洞,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那么像这样的地势奇特的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地质学上,这些大峡谷有一个名词叫“节理”,俗称“裂缝”,也就是在地壳的抬升过程中,这些裂缝经过数万年乃至亿年流水强烈下切,久而久之,形成此峡谷。此峡比较宽阔,溪水常年不断,峡道弯曲,水随山转,是龙门川的水源,将来我们要在上游建个大水库,定时放水,进行水上漂流。大家可以看到两侧山体的岩层无论从颜色和着皱纹里上都不是浑然一体的,因为不属于一个年龄段的红色的石英砂岩在不断沉积的过程中,因其砂质不同,沉积年段不同,所形成的岩层也不相同。
现在我们处在流水峡中断上山的路上,从这里一路上去,便是形似帝王之盔的“王帽峰”,其寓意是黄巢有王者之气。在老龙潭瀑布我们所见到的“天然大屏幕”便在此山下。山上的风景十分优美,登山远眺可以看到我们来时的路线。大家可以看到沿途山壁的凹陷处有许多小立棍,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寓意是:支支山,不腰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根木棍儿来支支山,让山神保你不腰酸,不腿疼。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我们一路上的景观多与一个名叫“黄巢”的传奇人物有关,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又是怎样来到此地,为什么起义呢?我们走累了,大家不妨休息一下,我介绍一下有关黄巢的故事。
黄巢原籍是山东省菏泽县,他是一个私盐贩子的儿子,也许由于出身卑贱,谁也没有记下他生于何年何月,黄巢自幼习武,上过私塾,读过经史,可谓文武双全,据说他青年时期曾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因相貌丑陋而数次不能金榜题名,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这些经历,使黄巢对唐末朝政的腐败强烈不满,于是和一些落榜举人揭竿而起。他曾借菊咏志,写下著名的《冲天》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霜降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苍门寺方丈卞律,二人相交甚厚,卞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更精通易经八卦,二人常以棋谈兵,后来卞律被黄巢拜为军师。当时黄巢所占地盘便在此处。他在战前的“祭刀”仪式上,不幸将好友卞律误杀,后来黄巢回到家乡,同那里的赵义军、王仙芝和兵,南征北战,终于把唐朝推翻,做了“大齐”皇帝,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不对,战略方针有误,加之内部搞分裂,没过多久便被赶出长安,最后败于山东泰安县,战死虎狼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也就因他的失败而告终。
四、黄巢峡
大家请随我走,我们脚下的石拱桥叫金水桥,过了桥上去便是黄巢殿。它始建于唐末,清朝曾三次重修,毁于时期,只给我们留下一处遗址。当时的黄巢殿正面供的是如来佛祖,两边分别是普贤和文殊两位菩萨,在殿的门口一侧还供着水龙王,就是小白龙。它专管着佛爷身后的那口神井。现在你看到人们仍在供着水龙王,凡在此求雨的,只要带上贺家坪村南大院的人,十有八九都会灵验,那是在很早以前,南大院有位姓王的姑娘来庙里烧香,她手抚摸着小白龙的头说:“你要是个真人,我就嫁给你。”谁知回家后就暴病而死。姑娘当晚给母亲托了一个梦,说自己和小白龙已经成亲了。第二天一早母亲急忙将这个梦告诉家里人,于是南大院把丧事变成喜事办,认下了这段姻缘。自此,逢天旱时,方圆百里的人都去找南大院的人,请他们去求雨,据说每次都会天随人愿。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人们渴望和平安定,渴望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现在我们来到了景区的精髓,景色最为迷人的黄巢峡。峡长4000米,一般宽1到2米,最窄处只有十几厘米,壁高150米,这里红岩绝壁,险峰对峙,黄巢曾在此聚兵起义,你看,就在我们右侧的石壁上,有个岩洞距地面3米多高,有正殿、偏殿,黄巢每天在此商讨军情大事。抬头仰望,青天一线,俯视脚下,水流不断,相隔不远便有一道瀑布,溪水清澈见底,清凉透骨。 峡道里相隔不远,就有一石卡“喉”,每卡一处便是一道瀑布,每道瀑布下面都有一个大小不同的小石潭,深则几米,浅则1米。每逢雨季,瀑布成群,非常壮观,那时别说人走,就是猿猴也难以攀爬,真是“峡道难,难于上青天”。
大家请看这个石柱,它高20余米,名叫“擎天柱”,从这里看去,它像一头狮子在仰天吼叫,因此,我们又称它为“仰天吼”。关于这一景观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南天门外有一只狮子,它坐着一只金蛤蟆。一天,玉帝路过南天门,金狮子起身叩拜,金蛤蟆趁机跳出南天门,下界转为黄巢,大闹天下,消息传到天宫,玉帝大怒,命金狮子下界擒拿。金狮子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此处找到了黄巢,便一时得意忘形,仰天大笑。但它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时,黄巢的军师卞律悄悄来到它身后,用道符将它定住了。这不,黄巢都死了一千多年了,它还在那里蹲着喊不出声来。
五、竹会峡
峡长3000米,平均宽约10到20米,高70余米,植被覆盖率高,有大面积原始次生林,有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每至阳春三月,山桃花、山杏花开遍山野,这里山花烂漫,绿叶相间,恰似世外桃源,同时这里也是野生中草药的生长地,有人参、当归、何首乌、柴胡、黄连等上百种中草药。
走过这道弯,我们现在看对面的那座山,像不像一个巨大的手掌,所以我们称它为“佛手山”,而站在天河梁再看这座山则像一个巨轮,因此我们又称它“太行巨轮”。大家可以看到左上方这块巨石,像微微打开的书在那平放着一样,我们叫它“天书”,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物,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竹会峡因何而得名,我们现在无法考证。当地人原来把这块地方叫“小竹苇”。相传,很早时,这里住着几户姓杨的人家,在峡谷后的开阔地种了许多竹子和芦苇,此地因此而得名,后来人们叫成了竹会岭。另一传说:当年黄巢起义时,与朱温在此会师,因而得名。此峡中的岩石也属石英砂岩,峡道弯曲,峰回路转。再往前走,我们可以走出天界,到达三天门。每逢雨天,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犹如鬼门天堑,令人生畏。
我们继续前行,看到左边这个景观吗?一块大石稳稳地立在那里,你向左看,一个圆圆的壳儿,小小的、圆溜溜的脑袋,那是一只害羞的乌龟正驮着大石迎接我们。我们还是往前走吧,再看它,它就把头缩进壳里去了。站在这个位置向对面观赏,前面好像龙头一样,蜿蜒过来的路像龙身一样,我们为它取名“龙首崖”。对面崖壁上的两个豁口,平时有少量溪水落下,山洪暴发时,就会成为两幅气势磅礴的瀑布左右相并,很是壮观。
奇峡群景区的水上垂钓、帐蓬营地、篝火晚会、烤全羊、卡拉OK等特色的旅游项目、会使您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近百家的农家小院让您尽情体验山村生活。我们这里的特产有楸子、柿子和板栗,待到你秋季来时,一定是硕果累累。
朋友们:在此离别之际,让我感到友谊情深,难分难舍。我们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日程丰富多彩,真可谓高兴而来,满载而归。对于各位的热情合作与帮助,我和王师傅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的服务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各位留下宝贵意见,以利我们改进工作。
两山不相见,两人常相识,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再来邢台旅游观光,并有机会再次接待你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和王师傅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河北旅游景点优秀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唐山来旅游。
唐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唐山市的迁西县太平寨一带,是世界最早的太古地体分布带,距今大约有36.7亿年。唐山陆地形成于“中奥陶纪”的造山运动。南部地区(丰南、滦南、乐亭、唐海、芦台汉沽等地),在远古时期曾是渤海湾的一部分。进入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约6500万年),由于冰川的影响,加之古濡水(滦河),古鲍丘水(洵河),古龙鲜水(陡河)等河流挟带泥沙向渤海不断地堆积,逐渐形成了冀东平原。很早以前,唐山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河流纵横,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在迁安市爪村旧石器遗址中,曾挖掘出大量的披毛犀,野驴、赤脚鹿、转角羊、原始牛,纳马象等动物化石。这充分说明了唐山地区在远古时期的气候状况。这样的自然气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近代工业的时期,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的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提倡“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逐步发展民用工业。187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唐廷枢在滦平开平镇勘测煤田,选址建矿。1878年筹集资金80万两白银,建立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并在乔屯凿井兴建唐山矿。1881年,开平煤矿正式出煤,开我国机械采煤之先河。1882年,开平矿物局资产增至白银120万两;于1889年建成林西煤矿。随着机械采煤的发展,唐山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建材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1881年,开平矿务局在唐山至胥各庄之间建成了唐胥铁路,并由英国工程师金达和中国工人一道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因这台机车两边各镶有一条黄铜镌刻的飞龙,也称“龙号”机车。谱写了我国铁路运输史的第一章。为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行,同年,在胥各庄至北塘海口35公里的运河(俗称煤河),保证天津、上海和北洋海军之用煤。1893年,广东人唐景星在唐山开办细棉土(水泥的译音)厂,因经营不善停办。1899年,唐廷枢经李鸿章批准,在唐山建立了细棉土厂,因产品价高质次,连年亏损,不得不停办。1906年,天津人周学熙(当时任开平矿务局总办)聘请德国工程师,购买丹麦先进设备,生产水泥获得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水泥的历史。1907年,唐山细棉土厂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定为“龙马负太极”牌水泥(俗称马牌)。1921年,启新马牌水泥向美国出口1万余桶(合1700吨),并在美国、意大利、巴拿马等国际比赛上多次获奖。1922年,由周学熙等人筹办,创建的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唐山厂正式开工生产。这是我国北方大型纺织企业之一。陶瓷工业,是唐的传统工业。自明代起到清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开平矿务局创办后,陶瓷工业开始改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1930年,建成唐山德窑窑业制造厂。不久,该厂生产卫生瓷、高低压电瓷瓶,成为我国独家生产此类产品的工厂。1904年迁安李显庭自筹资金赴朝鲜学习机械造纸技术,1917年创办成功,成为京、津、唐第一家机械造纸厂。由于纸白、有拉力、质量好,产品畅销京、津、唐各地,推动了北方机械造纸业的发展。唐山近代工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因此,唐山被人们誉称为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摇篮。
唐山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南临渤海,北靠燕山,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低。东西长约130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总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8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6.5公里。市区中心南距渤海40公里,西北距北京约150公里,西南距天津120公里,东与秦皇岛相距约125公里,与北京、天津成鼎足之势。
唐山是京、津、唐“大三角”中独具特色的一角,与京津共同组成京、津、唐一级经济区网络。它不仅具有直接承接京、津、唐辐射的先天优越条件,而且可以与京、津优势互补,依托京、津加速发展。唐山地处渤海湾北岸中部,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和国家加速对环渤海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唐山得天时地利,可以在河北及环渤海地区中率先发展。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唐山(现名大成山)而得名,1928年正式建市。现辖市区有路南区、路北区、开平区、古冶区、丰润区、丰南区6个。辖遵化市、迁安市、滦南县、滦县、乐亭县、唐海县、迁西县、玉田县。改革开放后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港区和南堡开发区。总人口707万,其中市区293万。全市共有4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与总人口的97.5%。其他少数民族有满、回、壮、蒙古、朝鲜、苗、彝、布依、侗、瑶、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唐山市区和北部县区各地。
唐山市的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80余条,分属滦河、陡河、蓟运河三个水系。唐山境内河道总长为1300公里,流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滦河是境内最大、河也是河北省内的第二大河,水量占省内四分之一。源于承德丰宁巴颜图尔古山北麓。穿长城经潘家口过迁西、迁安、滦县、乐亭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为5.44万多平方公里。在唐山境内河流长207公里,流域面积为2690平方公里。滦河自上而下接纳了伊逊河、武烈河、青龙河等较长支流,水量丰富。陡河是市区的主要河流,位于滦河与蓟运河之间。东支称管河,发源于迁安市管山,长33公里,流域面积293平方公里;西支称陡河,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34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唐山兴建水库156座,其中大型水库有潘家口、大黑汀、丘庄、陡河四座,总库存量42亿立方米。
唐山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适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00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万亩,占总面积的43%,园地面积4.3%,林地面积11%,其他42%。唐山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北部低山丘陵区盛产板栗,核桃,苹果,山楂,梨,桃,葡萄等干鲜果品。“京东板栗”在国内外久享盛誉;中部平原盛产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花生、蔬菜等农副产品,素有“冀东粮仓”之称。
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00万亩,占总面积的10%养殖业主要是池塘精养,水库网箱养殖。品种有鲤鱼、鲢鱼、白鲳、银鱼即甲鱼等。
对虾养殖业起步于1984年,现已具有相当规模。对虾精养池塘20万亩。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毛蚶、魁蚶、青蛤、文蛤、扇贝等十几种。河蟹养殖,方兴未艾,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4100吨,总效益达3亿元。
唐山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优集中,开采条件好,已探明储量有47种,以煤炭资源最大。开采了近上百年。尚有可开采储量50亿吨,煤田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
铁矿有四个成矿区:遵化成矿区、迁西成矿区、水厂成矿区,迁安——滦县成矿区,四个成矿区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储量为44亿吨,仅次于鞍山、本溪居全国第二位。唐山市的金矿床、矿点主要分布于迁西县和遵化县北部的马兰峪。这五个矿田是“马兰峪矿田、罗文峪矿田、片石峪矿田、高家店矿田和金丁峪矿田。黄金矿储量8万公斤。
唐山海盐资源丰富。唐山海岸线总长322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96.5公里,岛屿海岸线125.7公里,全市现有盐田总面积400万公亩,尚有宜于兴建盐田的滩涂地200万公亩。原盐总产量达22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
唐山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唐山一带繁衍生息。由于唐山历史悠久,所以,名胜古迹和革命遗迹较多,解放后又开发建设了一些游览场所,形成了唐山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