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游导游词5篇范文集锦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导游词,欢迎阅读。
福建旅游导游词1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福建旅游导游词2
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祭,名曰:雷轰祭、瀑布祭、珠帘祭、玉柱祭、石门祭、五星祭、飞凤祭、棋盘祭、将军祭。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祭。 在山间林野有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这些奇石留下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刻。
著名的九祭飞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入湖,水石相激,轰鸣如雷。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祭,名曰:雷轰祭、瀑布祭、珠帘祭、玉柱祭、石门祭、五星祭、飞凤祭、棋盘祭、将军祭,各祭独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
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祭。瀑布祭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珠帘祭从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齐刷刷地滑下,形成万斛水珠,宛若垂帘,颇为壮观;珠帘祭之东侧,水从盘龙山顶贴着石壁滑下,形成两股晶莹的细流,妙似玉琢的双柱,这就是玉柱祭。
珠帘、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虽小于九鲤湖,却是九祭最佳处,徐霞客盛赞“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唯此为最”。
福建旅游导游词3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广场,广场前为长宽均约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约百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莲花池。莲花池外围盖有琉璃瓦顶的矮墙,东西设对称重檐牌坊式山门,题额为“鹭岛名山”,系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寺内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藏经阁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层建筑,为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一层为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二层为玉佛 殿,内供28尊缅甸玉佛,并藏有数万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经书及一些珍贵的文物。
福建旅游导游词4
各位团友,早上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榕城”福州,我是_旅行社的导游员_,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鼓山涌泉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鼓山的停车场,请大家随我下车,代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也请记住我们的车号为闽D_____。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
各位团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鼓山是福州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传峰顶有一块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石头传出如鼓的声音。鼓山因此得名。这在1600多年前的《迁城记》一书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闽两绝”的说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们参观的涌泉寺位于半山腰海拔650米处。涌泉寺距今已有1220_年的历史,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涌泉寺建筑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寺内有“三铁”“三宝”,这“三铁”“三宝”是什么呢?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将向大家一一介绍。好,各位团友,我们沿着这条小路,来到了鼓山的山门,请看石柱上的这一幅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是一副名联,语意双关,大家请看,这山门建在山坡口,山风直冲而来,能将落叶尘土吹得干干净净,无须人工清扫;到了夏秋季节,台风频频,山门常被刮倒,干脆就不再设门,留下现在这个空门,而从它的寓意看,净地指佛门净地,纤尘不染,自然无须清扫;空指佛门四大皆空,信仰来去自由,自然不用关。这副对联还是一副藏头联,分别取“净”“空”二字,是为纪念涌泉寺已故方丈净空法师而题。
好,各位团友,现在让我们去看看罗汉泉吧。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这口泉池,是“罗汉泉”,相传在建寺时,一住持和尚,梦到罗汉指点此处有泉眼,第二天,和尚们在此处挖掘,果然有清泉,于是众僧为感谢罗汉赠泉,把此泉叫着罗汉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团友,请大家转过身来。现在在我们的正前方,看到“涌泉寺”这块匾额,可是康熙皇帝亲笔手书,字迹古朴,苍劲有力。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暂时不要进入寺庙参观,因为,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们左右两旁的塔,现在请大家猜猜我们眼前这一对小巧玲珑的塔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庙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啊!您说是用木头做的,您说石头做的,您说是铁做的,大家好像都没有猜对呀,这一对塔呀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他们距今可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左边这一座称为“庄严劫千佛陶塔”,代表着过去佛燃灯佛。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现在佛释迦摩尼佛。两座塔的颜色都是棕褐色,采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们所看的陶土烧制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铃有72个,也是用陶土精心烧制而成,每当清风掠过,它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似乎是给我们送来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两塔原在福州南郊龙瑞院内,1972年迁至涌泉寺。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楼阁式的陶塔,还是研究宋代建筑的实物佐证。塔在寺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其实寺庙与塔有着很深的渊源。塔,梵文卒堵坡,原为坟冢、圆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们称寺庙为塔庙(塔院)。寺庙是以塔为主,人们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经书存放于塔中。塔在寺庙被奉为吉祥的圣物,后来衍变为一种特有的宗教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善于融化外来的文化,创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为佛法象征的塔,在佛教汉化的过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样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圆的、方的、铁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贮藏舍利、象征佛法,扩大为功德、寄托、纪念,甚至做为海上航行的标识,以及与风水有关的特殊建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个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这对宋代陶塔是今天我们参观的涌泉寺的“三宝”之一,在这里给大家十五分钟的照像时间,十五分钟后我们将去参观寺庙的“三铁”和“三宝”中的另二宝!谢谢
福建旅游导游词5
(指为官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历官三十多年的职官表,林则徐从1820_年开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担任的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832年7月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为官最长的省份,前后长达20_年之久。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了他,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最后一任是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广西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广东省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中曾经两次任钦差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指图)林则徐一生从政,在治水方面政绩尤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就是林则徐在江苏新修水利示意图: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长达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防灾、抗灾、赈灾,兴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刘河和白茆河由于常年失修,引起灾害,林则徐到任后想方设法,解决了困扰近20_年的治水经费问题,不到3个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苏松一带大雨倾盆,由于河道畅通,原来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现在安然无恙。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江南各州县很快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抗灾能力。
林则徐一生,始终关注水利的兴修。从江南海塘、黄河、运河、到长江流域等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业绩。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之一,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则徐治理的几处河道遗址 :有浏河大闸、 荆江大堤、河南祥符黄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图)。
林则徐兴修水利的足迹遍布南滨北疆。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儿井”。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各地。他还自己出资,承修龙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指图)西湖是福州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一个水利设施。当年林则徐常到西湖读书,这是林则徐曾经的读书处——“西湖桂斋”。(指图)
(指漆画)1820_年,林则徐父亲去世, 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长年失修,湖面缩小,林则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后,林则徐又组织了人力,物力栽种了千株梅树,精制两艘游艇供人游玩。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是林则徐责无旁贷地修了西湖,并提供游览环境,也足见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斓,雅兴盎然。
(指漆画)林则徐爱民治水的情结实在令人钦敬。早在1820_年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母亲病故,林则徐回到福州为母亲守孝。按照封建礼制,在家乡丁忧要三年。当时江南10多个州县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则徐赶到那里督工。但是林则徐为了千万灾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顶戴,终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指漆画)1837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当地又出现灾情,林则徐感到形势严重,采取很多防御和抢救措施。
(指漆画)林则徐曾两度治理黄河,功绩显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则徐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心学习研究河务工程,注重实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亲自勘查。第二次参与黄河治理,情况和第一次大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河,将功赎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革职遣戍伊犁。当时黄河决口,周边州、县直接受灾。道光帝令林则徐折回开封灾区“效力赎罪”。朝廷并派大学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够戴罪立功,以免予发配。林则徐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利”, 王鼎含泪和林则徐告别,林则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内,悲愤交加,自缢身亡,终以“尸谏”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则徐两度治理黄河,不管个人处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信念,知难而进,毫不退避,也理所当然地被后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时,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赈灾。首先,提出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办法;其次,主张富人和官吏捐财、捐粮食,捐物资;同时还扩建了苏州育婴堂。
(指图)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倡种植双季稻提高农作物产量。他任江苏巡抚时,还提倡各地充实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规模的储存粮食的仓库。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抗灾后,全力组织救灾,为了使灾民及时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免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指图)1833年的9月,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当时江苏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林则徐忧心如焚,准备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要求缓征赋税,赈发灾粮,但是皇帝先发制人下了御旨,不准缓征赋税。按朝廷规定不能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而且过了9月份不准再报秋灾。但是,眼看如果继续征税,百姓只有饿死,并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则徐为了百姓的生存,也为了安定稳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危险,连夜写下了3000字的奏折,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要求缓征赋税。这就是有名的“单衔上疏”。在这篇奏折里,他描绘了灾区的惨状,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道光皇帝怕灾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则徐这次单衔上疏在江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抄林公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它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指图)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加修筑河堤的画面。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推行“当牛法”:林则徐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第二年的种地,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他说服农民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第二年再还给农民,保证今后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指文物)这本《使滇小草》是林则徐的第一部诗集,是他1820_年去云南任乡试主考官的途中,将沿途的见闻记载下来,整理成的诗集。
(指文物)《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1820_年,林则徐去云南,途经江苏裕州,爆发洪水,村民们站在没肩的洪水中,排成人墙,把林则徐送到对岸,安全地脱离险境。他深为感动,写下了这首扣人心弦的诗。
(指文物)《驿马行》、《病马行》:这两首诗也是他在去云南途中写下的。描写的是被养马的人克扣马草经费,使得马儿骨瘦如柴,饥肠辘轳,还要继续工作的情景。在诗中借着驿马和病马,表现了关心民间疾苦、憎恨贪官污吏的思想内容,这两首诗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祷雨祝文》: 1835年的夏天,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江苏大旱,他写了《二次祷雨祝文》,希望能够风调雨顺。
(指图)1832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时,江苏连年遭灾,林则徐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才能解决缺粮问题,于是想到种双季稻。林则徐为了成功种植双季稻,他全方面地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等特征,还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走访了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指图),之后他在巡抚衙门的后院亲自栽种,大获成功。
林则徐对农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视,仿西方制造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龙尾水车,不仅有利于田园灌溉,还可用于抗涝排水,之后大力推广使用,发展农业。
在三年里,林则徐对当地的农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61岁的高龄开垦囤田三万七千余顷,行程两万余里,这幅就是林则徐开垦南疆的示意图(指图)。与此同时,林则徐在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当时盛产棉花,林则徐就推行使用了纺车,大力推动了的棉纺织业。现在的北疆树林,就是林则徐当年从家乡福州引进的树苗长成的,人们为了纪念林则徐,便把纺车称为“林公车”,把绿林成阴称为“林公林”(指图)。
(指文物)现在我们看到的《衙斋杂录》就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时期摘抄的公文和档案。
(指文物)这本《荷戈纪程》记录了林则徐赴戍伊犁时,从西安到达伊犁的经过和险恶行程中的所见所闻。
林则徐不但对百姓疾苦时刻关注,对后生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是十分重视的。1820_年——1820_年间,林则徐两次出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在他的主持下,杜绝舞弊,精心阅卷,一丝不苟,严格选拔。他所录取的人,多是清贫而优秀的人才,因此被誉为“清榜”。这就是百年前南方一次闱场的旧影(指图)。
(指图)这幅是江南乡试闱场,林则徐三次担任江南主考官,对科场的弊端进行了整顿,提高了效率,使江南考场秩序焕然一新,这又是林则徐经世致用的一项实践。
(指图)1820_年初,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为了平反冤案,他杜绝办案人员从中索取贿赂,要求官吏要亲自调查办案。他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在考察下属官员方面,也实行了自己的一套办法,首先是自己亲自考察下属,然后亲自写评语。他这种做法在当时官场中非常罕见。
(指图)林则徐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注意调查研究,设立“人才档案”。这幅《滇轺纪程》不仅记载了林则徐去云南途中的所见所闻,还记载了他推荐真才实学的人。这就是林则徐在江苏主持考试的时候,发现了年轻有为的冯桂芬,立即将他召入抚署,像从前福建巡抚张师诚培养自己那样,让冯桂芬参议各项要政,这对冯桂芬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早已经家喻户晓,但他扬州治税的伟业却鲜为人知。林则徐在扬州和泰州提出了治理逃税的主张,使扬州关税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治税成功后,他还在滕坝等处树立了《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和税碑亭(指图)。
林则徐是第一个倡导自铸银币的人。这就是林则徐会同两江总督就江西、江南两省银昂钱贱、商民交困的复奏,集中反映了他的货币改革思想。
(指图)他从开辟银元的观点出发,主张大力开采银矿,鼓励商民开矿冶炼,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指图)林则徐改革漕政制度,对恢复江南的农村经济,增加清朝财政收入,不失为有效的措施。这个《畿辅水利议》就是研究北京一带水利建设的专门性著作。这本书论证了北方土质可种水稻,以解决南粮北调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根除运粮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林则徐几乎花费了半生的精力,完成了这部宝贵的著作。这一切都显示了林则徐改革开拓的锐气和这位杰出政治家经世致用的才识。
(指图)林则徐不但重视民生,还极力维护民族团结。林则徐在的三年时间中,与少数民族平等相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并要求清政府给少数民族以耕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指传牌)林则徐得到群众的拥戴,是与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分不开的,这个《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是在1838年写的,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钦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员,按封建社会的常规,其礼仪、排场仅次于皇帝出巡;但林则徐却发出传牌:我林则徐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不准借机从中得利。这道传牌,体现了林则徐不同于贪官污吏的正派作风和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