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内容↓↓↓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0篇★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初一★
★红楼梦读后感与好词好句★
★红楼梦高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2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3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4
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题记
有些情意,你给予了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接受的人,不知将这份情意珍藏了几世。结好比纯洁的绛珠草,为了偿还神瑛侍者前世的雨露之恩,为了木石前盟,愿追随他的脚步,以一生的眼泪相伴,来到了人面多换的人间,踏入了繁华而又浑浊的贾府,开始了一生寄人篱下的偿还……
可老天已对她有所眷顾,在荣誉至高的贾府,他遇到了前世的恩人,却早已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感觉娇小而又姿美,甚是眼熟。
从那以后,前世情人相遇,再续前缘,在大观园演绎令人揪心的唯美恋情。情再深,也深不过老天的安排。宝钗的出现,仿佛夺走了林黛玉的一切,原本林黛玉以聪慧典雅获得众人的芳心,一夜传出"宝钗为黛玉所不及"的众人对宝钗的称赞,更有"金锁配宝玉"一说,令她心凉。再多的泪水,再深的痴情,也经不住一年又一年的春流夏,秋流冬。众人说她爱耍小性子,其实并不是,而是她不服气,不服气前生前世的情谊落入他人手中,白费一枉心思,白费了痴痴的深情。那一颗颗饱含忧伤的泪珠,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又能有多少人懂。
入府不久,又传来父亲因病而逝的消息,使她更加无依无靠,寄人篱下,饱受嘲冷。她以为花儿和她的命运相同,便为花儿找归宿。然而花儿的归宿找到了,那自己呢?还是独自一人,流连在这情缘望着宝玉,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凄凉之夜,远处锣鼓喧天,喜气渲染整个贾府,一对新人步入洞房。而黛玉,只是静静地倾听着远处的喧闹,等待着自己的凋零,等待着自己从奄奄一息到全身冰冷。一句话的话音还未落,一代佳人离世,只留下不甘心的哀怨与无可奈何。不过好在,宝玉没有受到世俗繁华的迷惑,看透人间情谊,不忘木石前盟,只心系黛玉,离家远行。黛玉的眼泪也算没有白流。
两玉的唯美世恋,凄凉的结局,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爱情战胜不了制度"的残忍。 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5
闲读《红楼梦》,赞黛玉之风华绝代;叹黛玉之才华横溢;怜黛玉之命途坎坷。潇湘馆那幽深的竹林里,藏着林黛玉多少哀怨愁思。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若西子胜三分。"
出身书香门第,列侯世家。父亲风流儒雅,母亲温婉贤良,黛玉身为名门娇女,享尽父母呵护宠爱,自幼得到悉心教养,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经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亲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年幼的黛玉痛失双亲,父母留给他的只有病弱的身体和满腹的才华。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本应天真烂漫的小黛玉学会了察言观色,养成了敏感细腻的心思。黛玉的悲剧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身处贾府,黛玉看似深受贾母疼爱,可与宝玉比肩,还有众多姊妹陪伴,也应该健康成长才是,而细品《红楼》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进贾府,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她,两位舅母开始也还只是客气。而当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后来对黛玉的厌恶之情竞溢于言表,公然在骂她不喜欢的丫头晴雯时捎带把黛玉也骂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样子".看似疼爱她的贾母,在她到贾府时还没为她准备房间;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让贾宝玉替自己饮酒,贾母便借批书含沙射影指责黛玉行为不检点。所谓至亲骨肉就是这样用一些貌似无心的行为凌迟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观园锦衣玉食却孤苦无依。潇湘妃子之诗风流别致,却有着抹不去的哀伤,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昔日潇湘才冠群芳,今日潇湘芳魂早逝。品读《红楼》,不得不叹黛玉之悲剧。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6
梦回红楼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谈起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总是我的耳边常客。泱泱华夏,悠悠历史,这些文学著作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亦是博大精深的。
以前也只是听说过这些名著,步入初中之后,我才真正接触过这四大名著,但确切的来说是三大名著。《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读起来弯弯绕绕,它不是奶娃娃的启蒙书,一遍就可以看懂的,凄美的故事,细腻的写法,优美的语段使书迷们置身在红楼中。如此细腻充满韵味的境界,却是悲伤与凄惨的化身。《红楼梦》讲述了从贾府由富丽堂皇走向没落衰败,反应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恶的内在,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一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该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搬进贾府,寄人篱下。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但好在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个封建时代的人多少有点自私,对于现状仍不满足,最终落得一无所有还搭了自己。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林黛玉的这种性格恰恰是对封建社会一个狠狠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为所想而争取,正是她这种品格与精神,才成为黑暗时代中一缕闪耀的光。在四面都是铜墙铁壁的黑暗中,她用自身的力量刺破黑暗,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个社会,黑暗、阿谀奉承、欺上媚下、趋炎附势,她的高贵,敢爱敢恨及敢于与时代抗争的精神给读者,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偌大兴盛的家族从辉煌,兴盛,不可动摇一步步走向了荒淫,腐败和不堪,也体现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全书以婉转哀怨的笔调处处抨击黑暗社会,对这种消极思想处于抵制。曹雪芹用泪水酿造了芬芳甘冽的艺术。《红楼梦》博大精深,奥妙万千,岂是一遍就可以读透的。
鲁迅先生曾经感叹过“四周都是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也正是揭露了某些人某些事,抨击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的奥妙与古老。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7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作者写这本小说,好像是为了跟一生见过的人致歉与告别,不管这缘分是深是浅,即使是只见一面,都一样慎重。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发机。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一方面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也过早承担了父租辈功名煊赫的压力。他不断试图从男性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虚假价值中逃脱,亲近他的母亲、祖母、姐姐、妹妹,甚至和他一起长大的丫鬟,他的生活构成了一个纯女性的世界。他渴望活出自己,渴望摆脱大人加在他身上的虚假价值。
胡南奎老师曾发表观点,《红楼梦》里,宝玉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姐妹丫鬓陪着嬉戏打闹,按说应该无忧无虑,但他心中却有难以言说的愁闷与孤独。
第四十九回,一条船载来了一大堆贾家亲戚。宝琴来了,还有岫烟,李纹,李琦,大观园的欢乐也到了顶峰。
此时的荣国府,还在全盛时期。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娇娃割腥啖膻”,大家齐
聚一堂,喝酒、烤鹿肉,吟诗联句,连老太太都坐着小竹轿过来凑热闹,这个冬天格外温暖。
然而,《红楼梦》是本悲哀的书,乐极之处,总藏有悲哀的种子,联诗时,王熙凤抬起头说出,“一夜北风紧”,冷峭之极更像一个隐喻,一句谶语。荣国府的富贵如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却处处笼罩着“春过后诸芳尽”的悲凉三,看回目便知:“秦司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元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不过冷与热,生与死,繁华与衰落总是如影随行。
宝玉“喜聚不喜散”,热烈拥抱当下一切美好,骨子里却是悲剧心态,饱含孤独与虚无。因为他深知生命的本质: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越深爱,便越绝望,越孤独。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作为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思想性,即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是无可否认的,
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女孩放在大观园这既诗化又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宝玉,正是其中一个。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8
夏日炎炎,可谓是让人热的心烦意乱,手里的一本《红楼梦》,却让我静下了心,细细品味过,回过头来不禁陷入了沉思。仿佛随着贾宝玉的诞生所一起来到了大观园中。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灯红酒绿的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中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爱情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和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故事。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存在,故事是以宝玉清醒后中还是以出家将来断尘缘酬知己而薛宝钗怀孕空守空房为结局。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和贾母的疼爱,但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血缘关系比较疏远,依然是寄人篱下,处处看人脸色活。由于林黛玉的父母双亡,无人为他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悲观性格,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事,光着两点就已经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对于宝钗我一向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理解她与宝玉的婚姻。他的处事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
更可恨的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明明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两情相悦,却心狠拆散他们。强制使薛宝钗和贾宝玉凑成一对。苦了三人的悲惨命运,一个在他们从成亲当晚怨恨而终,一个在成亲后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只留下宝钗一人独守空房。最终繁盛一时的贾府也慢慢由盛转衰,一时的繁花似锦,也终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空罢了。
思及至此,忽觉漫步红楼,美不胜收,历史雾霭数重重。红楼一梦,太虚幻境,芸芸众生皆是空。
回过头来,梦醒了,人散了,戏尽了,整理好思绪。也该醒了。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9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10
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红楼梦》。不知为何心里酸酸的。在书中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我常常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落泪。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宝黛终究灭亡的爱情,为清高孤傲的黛玉的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更为那些贾府里大大小小的丫头们。同样我为书中那些美丽的诗词、自然的笔风所折服,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这本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也是关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大家庭的衰落和没落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由于贾府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带着些许温柔的成分。同样是由于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宝钗劝他读书,直接导致了他对宝钗的反感,与黛玉的亲近,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才会相爱,宝玉掀开盖头看到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并且得知黛玉已香消玉殒时,出家当了和尚。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与封建社会进行抗争。
林黛玉是我最爱的人物。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的脱俗的美丽和气质。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她就像一个精灵,走进了荣国府,给这个被封建思想紧紧束缚着的大家庭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她标致的长相,性格中独有的桀骜不驯,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显得那么纯洁高尚,卓尔不群。
在整个大观园,只有宝玉是与她心心相惜的,正是这种相通的感情,使宝玉黛玉最终相爱,然而由于封建家长制,宝玉黛玉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听闻宝玉结婚的消息,黛玉最终吐血而亡。
薛宝钗同样也是一个不逊于黛玉的美貌女子,她也是一个全才,她乐于助人真诚善良,由于从小受封建社会教育,她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体现出了黛玉所没有、王夫人所欣赏的虚伪和世故。她常常劝黛玉,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宝玉用功读书,可见她受封建思想毒害有多么深埃在贾府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一方面,她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从来不管;另一方面她善于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深得贾母的喜爱和丫鬟们的尊敬。
我很多同学不喜欢宝钗,但是我却对她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心心相通,彼此相爱,但是她仍然选择了听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牺牲自己的幸福,到最后,黛玉病死,宝玉出家,宝钗过着自己痛苦的下半生。与黛玉相比,我认为她的一生更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被封建社会的教育残害至深,从来没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宝钗是书中最可怜、命运最悲惨的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悲惨的命运而终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一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逃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不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高中生读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 《红楼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