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羽观后感5篇600字

明健分享

因此,除了从史料和文本入手来了解关羽崇拜的形成之外,还需要考虑《三国演义》这样的讲史故事因何会兴起、在当时又是说给谁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羽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关羽观后感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他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人非常难忘,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羽了。《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写关羽的外貌:“面如重枣,唇若图脂,丹凤眼,蚕卧眉。”相貌堂堂但感觉表情永远是很严肃的,尤其是在战斗中,一副骁勇善战的样子,十分威猛。

关羽不仅武艺超群,能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还非常勇敢,刮骨疗毒不怕疼。真是所向披靡!关羽忠于当年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拒绝了曹操的封侯赐爵,为了寻找大哥刘备,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同时,,关羽又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不管谁对他好,他都会知恩图报。赤壁大战曹操大败,逃跑到华容道,关羽为了报答曹操义释了他。所以,现在许多庙宇都供奉关公的神像,使他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你们别看关羽有这磨多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骄傲。有一次,诸葛瑾为了吴蜀两国友好,特意来为吴王之子提亲,关羽却骄傲的喝道;“吾虎女肯嫁犬子乎?”后来他水淹七军取得一场大胜,更加骄傲自大,结果中了吴国大将吕蒙的计谋。最终兵败麦城,被俘杀害。关羽一代豪杰,无数次战胜敌人,但因骄傲而失败,这正说明“骄兵必败”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去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如何关于这个人令我佩服,在被俘后还宁死不屈,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关羽观后感2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关羽观后感3

近代来华的西方人,在深入中国社会时,发现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有诸多让人费解之处——例如,被他们当作战神一样来崇拜的关公是一个战败至死的武士,而这样一个人物,却又普遍被当地商业社会当作财神来祭祀。可以说,这个谜团本身包含着中国社会及其商业文化的某些特殊性,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解释为何像关羽这样一个看来并无太多突出事迹的武将,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崇拜,并且还担当乍看上去并不适合他的商业职能。

日本学者渡边义浩在对关羽的研究中,清晰地描述了他被逐步神化的轨迹: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的正文仅953字(而诸葛亮传则是4310字),对他的评价也并不甚高;然而大体从宋代起,对关羽的崇拜日渐高涨,不仅民间对他赞誉有加,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的事迹(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等)归于他,到《三国演义》更将他渲染为几乎战无不胜、且又忠义绝伦的英雄,文人学者如毛宗岗也将他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并列的“义绝”,其受推崇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追随的主公兼兄长刘备;与此同时,历代帝王也不断给关羽追赠名号,直至“关圣帝君”。

关羽具有神力,是从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传说他走麦城败死后,在玉泉山“显灵”,这是东亚传统信仰中的一个特殊观念,即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如果灵魂没有得到安抚,那就会扰动和报复生者。虽然关羽后来变成了道教神灵,但他最初的信仰却是由佛教徒传播开的,这或许正是因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经常担任“镇魂”的角色。当时也正是佛教最兴盛的时期,一如渡边义浩分析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尚未成为民众信仰的对象”,在唐末也还只是“被视作恐怖的阴间鬼将”——不过这可能未必如他所推测的,是因为关羽当时守护佛殿的伽蓝神身份,而是因为他的灵力从一开始就源于人们对其非正常死亡所抱有的恐惧。许地山所著《道教史》就认为:中国的武神,如秦汉祀蚩尤,六朝祀项羽、刘邦,宋以后祀关羽,今加祀岳飞,从原始的思想看来,多半也是因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不必然是因为他们的功劳。

关羽观后感4

关羽的地位在宋代出现了剧变,渡边义浩认为原因有三:作为国家守护神来抵抗北族;三国故事的普及和朱子学确立的蜀汉正统论;晋商中开始出现真正的关帝信仰。他认为,第三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理由是:从宋代起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这造成了晋商势力的崛起,而晋商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将同乡关羽作为守护神来加以崇拜,“正是因为关羽是他们的守护神,宋代朝廷在战争之际遂向关羽祈愿。关帝信仰作为联系商人与国家权力的手段而日渐扩大”。尽管这种将关公信仰的兴起与晋商崛起相联系的观点不无新意,但如准此,则关公之所以受到全国崇拜,似乎只因他碰巧是个山西人罢了。从逻辑上说,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晋商仅凭借助朝廷的榷盐制度,是否已聚集起如此巨大的能量,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影响国家的?食盐专卖是国家制度,晋商有求于朝廷更甚于朝廷要借助晋商,那么朝廷又为何一定要推动某一地域的商人群体所崇拜的神灵呢?关羽崇拜为何又能超越地域限制,广泛盛行全国乃至整个东亚?

的确,关羽崇拜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广泛性,不仅超越了社会阶层边界,跨越了族群边界,甚至跨出了国界。研究越南文史的朱琺曾说:“传统上,关帝庙的数量比文庙孔庙要多得多。目不识丁者也会是关羽的信徒,他们却不太去文庙。……我在南洋以及其他在上几个世纪就有汉人飘荡痕迹的地方漫游,就发现除越南之外,极少有文庙;而武庙到处都有。华侨一直把武庙带在身边呢。”渡边义浩作为日本学者,也很自然地注意到中日韩三国对关羽的态度截然不同:对韩国人而言,关羽崇拜是明军援朝后引入的信仰,既护佑国家又是外来神灵,感受复杂;而日本人虽然众所周知地喜欢三国故事,但关羽却仅被视为一员普通武将。日本史学家佐竹靖彦注意到,“中国人更注重‘义’,而日本则只注重‘忠’。”和越南之外的东南亚国家一样,关羽崇拜在日本几乎仅存于华人华侨群体中。

关羽观后感5

那么,为什么是关羽呢?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三国故事:当时鼎立的魏蜀吴三国,所依靠的力量完全不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是借助了东汉国家的力量,孙吴的基本盘则是江东土豪,且魏吴君主都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支撑,唯独蜀汉最为特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君臣,可说都是乱世中凭着对个人纽带(结义)和意识形态(汉朝正统)结合起来的冒险家群体,很长时间里四处流亡,直至夺取成都才算有了自己固定的地盘。历代推崇蜀汉,无非在其标举的“正统”与君臣之间的“忠义”,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和号召力所在,否则他们就一无所有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并不蠢,他作为一个已沦落为“贩履织席为业”的没落贵族,恐怕深知唯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这个团体的凝聚力。

渡边义浩也意识到,关羽对刘备的“义”在那个年代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义”是以与他人的关系为中心,强调对陌生人之行信义,“对于以相互信赖为最重要标准的商人来说,这种‘义’应该被置于价值观的中心。关帝至今仍作为财神在商人群体中受到笃信,原因正在于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业文化,多是依靠同族、同乡、同业的连带组织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因为商业运作本身需要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用,关羽的“义”恰好符合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需求,成为人们祈愿的对象。汉学家艾伯华曾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宗族间的械斗也经常在当地关帝庙中举行的公共会议决定,这正意味着关公可以成为不同社会群体都认可的超自然权威,而他的神性则来自“义”这种超越了宗族间熟人关系的道德观的升华。

关羽观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5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篇优秀作文

《过五关斩六将》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6篇

600字《三国演义》初中生读后感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600字范文

过五关斩六将读后感范文5篇

《三国演义》5篇读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三国演义》5篇600字读后感初一范文

    644513